不驚 – 吐槽2013

MovieView583

華語10佳
一代宗師 [武功]
毒戰
無人區
西遊·降魔篇
殭屍 [借屍還魂]
郊遊
激戰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中國合夥人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

好萊塢10佳
Gravity [誕生]
Inside Llewyn Davis
Before Midnight
Frutvale Station
Only God Forgives
Her
Nebraska
Pacific Rim [機器人]
12 Years a Slave

歐洲10佳
La vie d’Adele
La grande Bellezza
La Venus a la fourrure
Philomena
Pozitia copilului
Museum Hours
A Field in England
Sacro GRA
L’Inconnu du lac []

日本5佳
輝夜姬物語
起風了
橫道世之介
編舟記
如父如子

韓國5佳
隱秘而偉大
惠媛
莫比烏斯
恐怖直播
監視者們

選擇 – 2011電影黑皮書

MovieView502

2011年應該是看新片最少的一年,無論從任何途徑看的。於是不知道好萊塢電影的依舊熱鬧,也不知道中國電影的虛火,也不知道台灣電影的復甦與香港電影的沉寂,更不知道歐洲電影的繁花似錦,更更不知道日本電影的沉悶與韓國電影的多樣。其實,認為專題所涉及範圍應該囊括至東南亞電影,這新起被關注的影視製作地域有着更加鮮旺的活力。

2011選擇(專題推薦而尚未觀看而又有所興趣的片目)
Drive
Hugo
Midnight in Paris
鋼的琴
Melancholia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Carnage
了不起的亡靈
熔爐
我愛你

平淡 – 2010精神

MovieView466

華語5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讓子彈飛
我們天上見
唐山大地震
艋舺
歲月神偷

好萊塢10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The Social Network
Inception
True Grit
Black Swan
Kick-Ass
Winter’s Bone
Toy Story 3
Restrepo
127 Hours
The Town

歐洲10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Another Year
Bal
Tournee
La Nostra Vita
Biutiful
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The King’s Speech
The Edge
Carlos the Jackal
The Ghost Writer

電影公司 – 好萊塢版圖

MovieView460

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迪士尼] 1923年成立
20th Century Fox [二十世紀福克斯] 1933年成立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 [華納兄弟娛樂公司] 1923年成立
Paramount Pictures [派拉蒙公司] 1912年成立
Sony Pictures Entertaiment, Inc [索尼娛樂影業] 1989年成立
Universal Studios [環球影業] 1912年成立

大公司旗下的小型電影公司
Touchstone Pictures
[試金石電影公司] 1984年成立
DreamWorks Animation [夢工廠動畫] 2004年成立
Sony Pictures Animation [索尼動畫] 2002年成立
Screen Gems Inc [銀幕寶石] 1940年成立
Miramax Films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1979年成立
Focus Films [焦點影業] 2004年成立

明星電影公司
Lucasfilm Ltd. [盧卡斯電影有限公司] 1970年成立
Icon Productions [國標電影公司] 1989年成立
Bad Robot Productions [壞機器人] 1998年成立
Wildwood Enterprises [韋德伍德企業] 1968年成立
Cruise/Wagner Productions [克魯斯/瓦格納公司] 1993年成立
Platinum Dunes [白金沙丘] 2001年成立
Smokehouse Pictures [煙屋電影製作公司] 2006年成立
Troublemaker Studios [搗蛋鬼工作室] 1991年成立

綜合型獨立電影公司
Lakeshore Entertainment [湖岸娛樂] 1994年成立
Big Beach Films [大海灘影業] 2004年成立
SKE 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2004年成立
Legendary Pictures [傳奇電影公司] 2005年成立
Yari Film Group [亞瑞電影集團] 2002年成立
Regency Enterprises [攝政娛樂公司] 1982年成立

類型化獨立電影公司
Liongate
[獅門影業] 1997年成立
Summit Entertaiment [頂峰娛樂] 1993年成立
New Line Cinema [新線公司] 1967年成立
Walden media [華登媒體公司] 2001年成立

小型電影發行公司
Newmarket Films
[新市場影業] 2000年成立
Magnolia Pictures [木蘭花影業] 2001年成立
Overture Films [序曲影業] 2006年成立

制度 – 電影大批判

MovieView457

其實這份批判的專題中的觀點無不是老生常談的事情,皆是明知其不足卻無力為之改進的。所為何?到底,就是制度的問題。如今的電影制度完全就是限制着導演編劇的創作,此題材不宜,此內容不適,此內容敏感,此內容意識形態不當,此內容影響不好,此內容兒童不宜……一個廣電總局就將所有想法打擊殆盡,莫倫孰優孰劣,但求不過地稍微予以民眾娛樂同時可刺激經濟收入,則可。

“不故事”,請看如今的故事皆為何,時尚白領的奢侈,瞎掰亂想的武俠,虛假無力的英雄。請問30、40年代曾一時創作旺盛的中國電影是何?無不是反映民生疾苦底層人民引起觀眾共鳴的故事。如今的中國電影,大讓本人想起20年代30年代初期所盛行的神怪電影,空洞虛泛,只求引起觀眾好奇。

“不人物”,就說一部《色|戒》,就說其顛覆革命女英雄的正面形象而抹殺其人性的一面。從來中國英雄就是無性的,然底下的觀眾呢,被壓抑憋悶得下流低劣而致性扭曲。這是確確實實的當今社會人性,但有人敢拍嗎?可笑的是,要給錢觀看的電影不讓拍,而免費觀看的電視媒熱衷如此話題人物,越是變態扭曲就越是拍得過癮看得過癮。其實這是完全扭曲的病態製作心理,要不一無所有,要不豐收富有。

“不技術”,這就說到人才培養,就說如今欲加入電影的學子發展方向皆為何?導演,演員,無不是直奔要出名的位置。其實到底就是為了出名,電影,狗屁!其實就是為了個一夜成名,人盡皆知的浮躁心態。人都往這些位置走了,那誰來研究技術呢?甚至,有誰來拉鋼絲呢!哦,現在有綠幕技術,但糟糕的是本地掌握綠幕技術的人少之又少。

“不細節”,如果創作者皆沉湎在虛幻的故事當中,在自己所不清楚了解的大背景中講故事,又如何要求當中的細節。創作者都關注在了如何在大場面引起觀眾的注意,吸引他們的眼球,細節之處皆以為不被只求在戲院談戀愛的觀眾所忽略。

“不商業”,電影在中國長久以來就被作為思想控制工具,文革之後才將此功能性淡化,但也只是成為創作者的思想情緒創達工具,商業考量從來就不在其列。更不要提及主旋律電影,完全就是團體票的虛假票房,又談何商業。

“不進取”,這個山寨貨充斥的國度,講進取,可笑!稍微有一樣新事物冒起,就會引起之後者的紛紛效仿,企圖從中分得一杯羹,然後讓此新事物在熱鬧中夭折。就一部《臥虎藏龍》就讓創作者們紛紛追隨一股武俠熱潮,若不是中國社會落後的觀念,《Brokeback Moutain》的成功定必也引起眼紅者的跟風。

“不更替”,一個急功近利的電影市場,只求票房號召,又怎麼會放膽在大片中啟用新人,新人沒有得到培養發展的機會,又如何可以接棒前人。說到底,這個市場有著極其強烈狹隘的審美標準,要不沉浮守舊,要不新潮個性,從來沒有一個共同的契合點可以雅俗共賞。審美的單一化,模式化,致使從人從事都沒能夠得到培養發揮的機會,更替就談何容易呢!

“不完備”,如上段所言,審美狹隘。院線上映的皆為保險的大片明星片,小眾獨立創作完全沒有途徑可以發布與觀眾見面。其實完全是因為制度、市場、個體的限制而使得翻版市場的熱鬧。因為地下活動,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可以豐富多樣不受約束,可以有各種品味滿足觀眾所求。

“不協調”,從來就不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有何協調可言。本身就沒有一個文化內涵的培養又談何協調,完全就是跟風看浪的被動排片計劃。還是那句,市場的混亂,院線的混亂單一,制度的限制約束。

“不遠見”,其實又豈止不遠見,連近視也沒有,完全是瞎摸亂打的套路。連本土市場都不在意,本國龐大的票房潛力都漠視而期盼國外市場,可笑之極的思維。當紛紛批評外國人對中國人落後的看法時,中國人又何不是對外國人有落後的誤解,還以為他們對功夫片有著如何的強大好奇。創作者可以拍出一部地方色彩引起地方觀眾共鳴的電影就已經可以擁有龐大地方市場的票房了。不遠見,其實不腳踏實地吧!

“無法制”,在前文已稍有提及,不再熬敘。在一個市場混亂制度不全之下談翻版控制,完全就是空談。

“不迷影”,在這個浮躁不堪的社會節奏下,如何有談迷影呢?在一個票價過高一般小百姓都無力支付的現狀下,如何談迷影?在一個完全沒有途徑甚至是可供迷影的事物的現狀下,如何談迷影?

大批判,完全就是如潑婦罵街般,罵了又如何?可以改變什麼嗎?不可以。根本之處完全無力改變,一切都不過是無力的控訴。將缺陷指出來,就不過是滿足了筆者語言暴力之癮罷了。

陰陽 – 氣象2009

 MovieView430

華語5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風聲
不能沒有你
十月圍城
音樂人生
二十四城記

好萊塢10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Inglourious Basterds
Avatar
The Hurt Locker
Up in the Air
Precious: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Up
Distrct 9
Watchmen
The Cove
(500)Days of Summer

歐洲10佳片-《午夜場》的甄選
The White Ribbon
Up prphe te
Fish Tank
Lebanon
Herbes folles,Les
Vincere
Moon
Antichrist
Singularidades de uma Rapariga Loira

2009年,于是在毫無察覺而自以為青春停滯地逝去,但又此迎來歸結之時。其實并無所謂如此佳片清單,拿出來亦不過權當比較,以視個人遠離主流佳片何許。25部選擇,結果就4部已看。又是何時開始已經滯后于話題電影呢?或者從來就不曾同步過。但細想又非也,冷門之暇不乏庸俗,《2012》、《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例子也,熱鬧一場沸騰一番,然卻口碑不濟。回想《Transformers》引起的全球集體回憶之后,些微的消息都可引起集體意淫,如Photoshop出來的意淫合體大力神,然最終出來的原來是“噹噹”作響的兩顆睪丸。雖如此,其實在大眾口水之中又難道不樂于其中,災難毀滅的神經自虐,面對《2012》時候的心驚肉跳亦如此真實深刻。

于是乎,原來2009年可留下深刻印象供如今之回顧發言的,竟是特價消費在影院看的爛片。有時以為自己經已練就對電影質素的預知能力,無須等待上映則可憑借個人興趣而判斷影片所能引致的關注與評價。

氣象2009,從來陰陽,良莠依舊,佳片爛片,自有可觀可唾之事。2010,其實依舊,政治影響經濟制約,歷史難道不曾上演如斯狀況!

私影時代 – 電影時光

MovieView424

經已良久不曾如此細致地閱讀一本雜志了,這一期的《午夜場》幾乎每一個專欄都有著可享受閱讀的內容,當初購入就不過因為封面特別的排版而被吸引。封面黨。稍微跳閱了一番,第一印象,美編換人了,如此排版的封面似乎之前曾出現,但翻開內頁數個專題,尤其“盤點異形30年”開篇的大拉頁,這是以前所看到的《午夜場》嗎?如此排版印象是早期《電影世界》才會有的。或因如此印象,就激發了熱情。而且這期的選題太能引起讀者共鳴。

“電影時光”,不過是一次對曾經歷觀看電影經歷的回顧,然而發現,當中的回顧竟然“電影院”的概念是如此短暫的出現,原來我們一直所觀看電影的手段,竟然都不是在傳統的電影院。露天電影,錄像廳,VCD&DVD&P2P,電視,最后出現的,才是電影院。多少覺得有些諷刺,并非覺得編輯故意如此,而是現實確是如此。本人的觀影成長歷程不就是如此嗎?先是錄像帶、VCD、DVD,后來電腦&寬帶的普及就是視頻文件的觀影,時而在電視上看到的電影轉播,如今條件稍微許可,電影院開始有了值得進入觀看的電影了,就開始自己進入電影院看電影。如此歷程,該是可悲,抑或可幸?

就在此時,此專題又是如此應景地出現:中國內地最大的BT網站BTchina被強制關閉,其他P2P網站也在陸續遭被勒令關閉。如此一來,也就意味著曾經給予廣大觀眾豐富影視資源的P2P網絡開始非自然地退出時代,而是否全面退出就還不得知,畢竟此事只是發生在中國內地,國外的P2P環境還依舊存在。而回顧過去,錄像帶與VCD的退出,也只是因為技術發展所致的非人為退出。如此的一次事件,是否意味著部分觀眾一直所依賴而習慣的觀影方式開始被改變?那就且看將來了。而且我似乎已經鮮少依靠國內主流資源網站來獲取電影資源了。

私影時光,自私的電影時光,不分享,獨樂樂。

革命50年 – 法國新浪潮50年

50TH

法國新浪潮,一幫《電影手冊》編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運動,更是一場電影技術的改革。跳接、實景、自然光、即興、同期錄音、長鏡頭等影響至今的手法,卻是因資金不足而誕生。倒覺得之后Dogma95宣言其實也不過是一場紀念運動。在新浪潮之中,Francois Truffaut(弗朗索瓦·特呂弗)與Jean Luc Godard(让-吕克·戈达尔)二人無疑是這場革命最為領頭之士。《四百擊》與《筋疲力盡》如此鮮明地掀開新浪潮的開端。

其實根本就不熟悉新浪潮,但似乎這是每一個自詡為影迷的人所應了解的革命。不曾拜讀過其中任何一部作品,Alain Resnais的《廣島之戀》依舊高置柜中不曾開封。Eric Rohmer在90年代拍攝的“四季故事”依舊如此精美地疊放一起。拜讀新浪潮作品,似乎要經過一場儀式方可。似乎覺得新浪潮時期的作品不單單只是電影那么簡單,而是如神作般地要為人景仰。

新浪潮為何?并非一場眾人游行上街的運動,而是讓觀眾打破前人培養出來的觀影經驗的試驗,打破一種線性單向發展的觀影思維,使得電影更加往現實靠攏,又更加往虛構偏離,在現實與虛構之間徘徊。《筋疲力盡》的實景即興,《四百擊》的自傳性,讓新浪潮電影有別于經典好萊塢模式,也有別于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可惜這一期的《午夜場》沒有成為徹底的“法國新浪潮”紀念刊,依舊的欄目設置讓之叫人慨嘆電影任何大運動大改革都會因為娛樂而沖洗,電影這種娛樂工業產物,技術理論變革不過是小范圍小眾的事情。但然而,這場改革竟是一幫出身草根的小流氓所發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