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隊 – 炙熱的歌手們

到底是什麽原因開始追看這部韓國綜藝節目的?哦,對,因爲看到節目組參與到今年韓國百想藝術大賞,然後被這幫演員(or主持人)們的合唱環節給感動,吸引到真要回看本已完結的節目。然而卻意想不到的是,爲此而發現了一位如寶藏般厲害的演員。

節目第一集,就依據名氣和年齡類讓參與演員們先後到場圍坐,雖然在每個座位前都擺有一土氣的名號代稱讓各自猜測位置主人,但其實觀衆猜真都是故意效果罷了,真都不知道參與人員有誰嗎?這個環節也就給參演人員一個逐一出場給安排人設而已吧。

各位聚首一堂,彼此寒暄後,就接受這個臨時合唱團的任務,並逐一進行個人的演唱表演。雖然每位參演人員都說自己并非專業歌手出身,但其實都會有幾位是有相關演唱經驗,不至於令到之後的演出崩盤。同時也或因爲都是有多年演員經歷,使得他們對聲音的運用有著不一樣的質感,是來得更富情緒更動人心坎,而并非依賴演唱技巧的。也就爲此,觀衆發現了在這麽多或認識或不認識的演員中,有一位叫李瑞煥(이서환)的演員,樣貌普通老實巴交的,但演唱卻特別真誠動人,聲音清亮高亢。而原來之前看[魷魚游戲]的時候就有看到過他的出鏡,雖然也就幾分鐘的事而已,劇裡面完全是一不起眼的大配角路人般存在,不料在節目上面容整理一番戴上眼鏡后,讓觀衆感覺尤其可信得多。而

而當每位參演人員都完成自己的個人演唱后,節目之後的每期都圍繞成員們如何團練以及偶爾的分組演出來展開。最後就是真要踏上百想藝術大賞的舞臺,雖然實際演出時有所遺憾(其實觀衆是并沒有覺得,而且是覺得很感人很震撼的),但能夠看到一大群年齡都40+的前輩們齊心合力地完成一個表演,要剋服本身的身體障礙,就已經是十足感動的事情了。

當然,最開心的是每次表演都能夠看到李瑞煥突出的高音演出和穩定的和音輔助啦。總之上兩周是完全沉浸在李瑞煥的音容中不能自拔,也很喜歡這個節目所營造出來的感人和團結氣氛,追看過程是真的很療愈。

閱讀全文 “合唱隊 – 炙熱的歌手們”

音樂 – CAROLE&TUESDAY

其實呢,本來作爲原創的動畫作,是要珍惜感恩的,但結果出來又讓觀衆期望有所落差的話,就……一言難盡啦。

話説一個總統候選人的女兒因爲難忍母親的無理控制,決定爲了自己的音樂夢想而離家出走,於是在路上被另一個賣唱女孩幫助收留,而後兩人就組成了一個賣唱組合,更被一落魄經紀人挖出來要讓他們倆能踏上舞臺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這兩人的音樂和歌聲,而後加上了另一個助手成就了一路的跌跌撞撞,在成爲歌星的路上摸爬打滾。

與其說這動畫是爲了“看”,更不如説是爲了“聼”啦,幾乎每一話都至少有得一首新歌來獻給觀衆。24話的長度,其實像一隻大碟唱片,開始幾首的非主打,到中期的雜錦,至後期的主打及呼應大碟主題。於是就一如往常聼唱片的感覺,聼久了就會覺得風格欠缺新鮮轉變,始終都是那種溫吞輕柔。

關於音樂,關於未來,創作不再是人腦的靈感激發,而是人工智能計算組織而成的旋律。當久違的人類創作帶給聽衆的時候,才記起了所曾深刻基因的感動。

忠於自我 – The Greatest Showman

完全可以認為電影也是在說一個大話題:忠於自我,承認自我,無論自己是怎樣的人,在什麼的階級、擁有什麼的身份、是什麼樣的容貌,所應該做的是接受這樣的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所愛。這甚至可以延展到同性戀的自我認同,而且從演出陣容而言,觀眾也覺得這是在以一種世俗的表演來給予並不世俗的人們以安慰。

只是一個低下階層的小孩,因為愛上富裕的大小姐,而努力上爬,以各種手段來獲得大眾的認可,哪怕這”大眾”是三教九流之士,又或者只是普通百姓。這手段是組織一隊馬戲團,通過他們的表演來給予觀眾們愉悅,哪怕這些愉悅難得大雅之堂,起碼在美國這虛偽的自以為高端的社會來說是不齒的。

馬戲團集合了各種奇人異士,他們或者出身低微、或者身有殘障、或者為外人看是相貌古怪的。但他們還是表演了讓全城所鼓舞的馬戲演出,哪怕當中會偶有謊言或者誇大其辭。只是,人心是奇怪的事情,吐氣揚眉也並非於人人來說是善事,因為會讓人因為一時得志而忘記了本初,忘記帶給自己所有的因由是那些為世人所不齒的夥伴們,當他成功之後,他也如其他人那樣將這些”醜陋”的夥伴捨棄,妄圖遮掩”醜陋”。

其實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會想到另一部的動畫電影「歡樂合唱團」,總覺得人物的結構太相像了,團長所做出的一切的本源其實都可能因為一些自私而陰暗的原因,最後他們失去了所曾經擁有的繁榮後,所拋棄的夥伴並沒有棄他而去,而是哪怕環境如何的不濟都願意於他同甘共苦撐下去,只是本片的團員們因為在馬戲團獲得了認同和歸屬感。是的,忠誠的原因有時就是那麼簡單,團體所能夠給到他們的歸屬感。

就認為這是一部歌舞片吧,也實在沒有比”馬戲團”更適合配合上歌舞片的形式了,當然不說第二男女主角那一場空中飛人互訴衷情是有多麼華美精彩,團隊建成時歌舞片與馬戲團表演的無縫結合實在絕妙且恰如其分。只是覺得作為電影而言,有點浪費了擁有這麼多豐富人物素材,如果對每一個成員都能有所筆墨來刻畫描寫,而在一些團體歌舞時都分散予他們表演鏡頭,那種鼓舞和感動覺得更會滿足。

團員們在馬戲團大樓被燒毀時仍因為團隊所能夠給予的歸屬感外,更覺得是能夠給予安全感,做自己的安全感,不需要對自己的容貌有自卑,不需要遮遮掩掩自己的本真,忠於自己。

家人 – COCO

COCO

當家人與夢想在面前需要做出選擇時,必須捨棄一方才能守護另一方,那該怎麼選?是要盡到作為一家之主守護家人的責任,抑或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舍家人而去?

動畫在開場講述前因時所用到的剪紙敘事,有意思且又有美感,使得這個鋪墊不致沉悶枯燥。其實又是會讓觀眾關於“COCO”這片名的疑問一直縈繞,這到底是人名還是可可豆?在剪紙連環畫結束後,答案也揭曉了。但其實COCO並非作為主角,為什麼會作為電影片名這高度存在?疑問就繼續了。

動畫鮮有地將一個抉擇擺在一個小男孩面前,他要因為家庭的禁忌而放棄自己所一直喜愛的音樂嗎?而偶像的話語又是如此具有力量,讓小男孩可以不惜舍家人而去更犯下盜竊之罪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情節的鋪排上是相當有意思的,一環扣一環緊密相連的,小男孩的抉擇都是因為上代人的話語所影響,當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就會發覺這些影響是理所應當但又矛盾的。抉擇,往往也是讓人矛盾而糾結的。

小男孩錯誤地進入到亡靈的世界,這也正呼應了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墨西哥。

墨西哥有這麼個傳統節日,亡靈節。在世的家人為了來年得到先人的保佑,會進行一番的慶祝祭司來讓逝去的家人可以回家過節。動畫就帶出了再深一層關於亡靈的描述,他們死後所存在的亡靈世界,繁華熱鬧,並不見得陰森恐怖,反是燈火通明夜夜笙歌。而在亡靈節當天,他們會因為家人將自己的舊照擺放家中得到召喚可以走過花瓣橋回到家中。但如果家人沒有對他們祭祀同時也慢慢遺忘他們的時候,亡靈就會真正的離開這個世界,煙銷魂散。

小男孩發現自己的偶像竟然是自己的太爺爺,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夢想,在亡靈的世界哪怕是遭到太奶奶的要挾也在所不惜。在尋找太爺爺的祝福的同時,也遇到落魄的同伴,他希望能夠在女兒忘記自己而消失於世之前,能夠再見到女兒,因為自他離家追夢卻客死他鄉之後,就再也不曾見到自己所愛的女兒了。

作為有一點觀影經驗的觀眾而言,這種橋段設置都是能夠讓觀眾跟隨着故事料想到往後的情節及人物關係變化是怎樣的了,能夠讓觀眾喜愛且感動的,就又是電影在處理這些被料想到的情節是如何鋪設的。家人們化解誤會合力衝破難關最終戰勝邪惡得以團聚,這就是必然的了,但爭分奪秒要挽回COCO對爸爸的回憶而利用家人們所仇恨的音樂來拯救太爺爺最終的團聚一刻,就始終是那麼的感動。

於是在COCO耳旁唱起那首[Remember Me]時,稚嫩的歌聲與衰老孱弱的歌聲合唱起來的時候,感動在心頭洶湧,“記住我,記住我,記住我……”可能,這是愛最卑微的懇求而又如此珍貴摯誠,所能留給離去者的,就是對他們一直的掛念。

iPod – BABY DRIVER

BABY-DRIVER

觀眾覺得,這篇記錄完全可以將OST的曲目羅列出來都可以完成的了,過多話語都實在是多餘,會喜歡這電影的觀眾,不都是因為當中幾乎不曾停止播放的音樂嗎!甚而觀眾都覺得,導演就不過是因為自己的iPod list而創作出這麼的一部電影,根據所選出的歌單,然後根據曲目來編寫故事,然後編排分鏡,調整劇情,安排鏡頭調度和表演。

其實觀眾本應作為導演的忠實影迷,會對導演的作品表示百分百的支持。但,不知道是因為觀眾對導演的痴迷點實在有限——GEEK文化,又抑或是對車的感覺實在幾近於無,所以當觀眾在美好的觀影環境之下,卻沒能夠享受到導演所傳達出來對音樂的鍾情,想要通過電影的飛馳疾速來分享自己的心愛歌單,訴說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音樂載體,卡帶、錄音/混音、iPod、iPhone車載播放,逐一展示來喚起各位觀眾的共鳴。

很有共鳴很感動是嗎?BUT, EXCEPT ME.

主角BABY從開場就戴著耳機聽著iPod所錄入的金曲精選,來迎合自己在飛速駕駛時候的節奏快感,不過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因為聽覺殘缺而進行集中的方法,不過這方法聽來也是挺酷炫的。全片各種飚車飛馳自不在話下了,各種高速切鏡都是很推進腎上腺素分泌的。BUT, EXCEPT ME.最讓觀眾覺得酷炫的,其實是開場第一樁之後,BABY前去買咖啡的來回步行路線,一個長鏡頭下來,伴隨BGM的節奏來運動著身體,這是觀眾對於這電影的唯一記憶點了。

其他……其實觀眾也並沒有聽好多歌了啦

吹奏 – 吹響悠風號

Sound-Euphonium

其實每每看京都的校園動畫,都無疑是在給自己割疤,當中太美好的青蔥故事映襯出當年觀眾自己那蒼白乏味得只剩下上學放學考試考試的生活。要是曾經也擁有如故事當中的社團生活,那麼當歲月往矣,又是否能夠有不一樣的歷史成就不一樣的自己呢!

同樣是關於音樂的故事,有別於《K-ON!》的五人小團體活動,這次的故事則是牽涉有數十人的陣容,雖然主角是四人配置,但這四人主角身旁的演奏部數十位同學卻異常的立體鮮明,使得這個故事及關於主角們所在演奏部的摩擦都更有說服力。但又因為是四人主角的設定,總難免會讓觀眾聯想當年《K-ON!》的四位女生們。而且校園動畫所必然的入學、團體活動、相約外出、廟會等等的橋段也不能免俗地繼續上演;而夥伴之間的猜疑、同時愛上一個男生,對愛情遲鈍的領悟,女孩子之間曖昧的情誼(明顯是故意言之不明)關係也繼續上演著。

種種的設定其實都那般的熟悉,但結果又被帶來不一樣的觀感,就是因為演奏部關於音樂的呈現。較少接觸以純音樂演奏為主題的動畫,因為覺得兩者氣質相差太遠了,但時至今日,這種偏見明顯已是不合適的。於是當同學們從陌生到熟悉,開始合奏一段熟悉的選段時,觀眾似乎也被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像是也開始對管樂演奏有那般輕微的興趣了。尤其在甄選的兩話中,兩個同學的分別演奏,觀眾也似乎真能聽出當中的差距了。

這也真是一次美好的收穫。

舞 – MRS. HENDERSON

MRS.-HENDERSON

如不是Bob Hoskins的遠去,這部電影也不知何時會有衝動進行觀賞,雖然它有著太必然的理由於其中吸引觀眾作觀看,但那霎那的裸露玩笑也不過一時噱頭。其中不是有著太嚴肅的主題於其中嗎!

喪夫喪兒之後的寡婦,買下了一家大劇院,她要給這城市一份禮物,一場又一場的表演。劇場建成了,有了劇場的管理者有了劇場的演員也開始有了觀眾,但女人似乎在這事情當中只是一個投資者般的身份。然而卻是這投資者想到在競爭當中引出脫衣舞孃的想法,也是她在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依舊堅持劇場的繼續。

“戰士們要遠赴戰場了,但這些年輕的戰士可能在迎接自己可能的死亡之前,都沒有看過裸體的女人。”

一場場讓虛偽的觀眾都羞紅了臉的表演,本不過是一次次的表演交易,但當面臨大時代的時候,這一場場的表演卻成了鼓舞人心見證時代的歷史。哪怕戰火紛飛硝煙滾滾,劇院也屹立在頹廢的倫敦中繼續表演。與其說這是一個女人的堅韌,倒不如說是英國人那面對危難時候的樂觀精神。兩個年過不惑的老人,在灰濛蒙的天底下,在破落的樓頂上,一邊拌嘴一邊跳著他倆沒有音樂的華爾茲。

蒼天淚 – Les Misérables

Les-Misérables

作為一個對雨果有所執念的讀者而言,其實《悲慘世界》的故事真有着強烈的雨果感覺,悲天憫人的慨嘆以及大革命反抗之下的血流成河。在不同的故事中,卻見得類似的場景。

首先,這電影最大的賣點是全片的對白以歌劇的形式演出,甚至應該說將原來的歌劇轉至通過電影鏡頭和手法來傳達給觀眾。本來單面的劇場演出變成了多面的電影演出,通過電影鏡頭確實帶出了更為磅礴的氣勢,大量的廣角全景無疑震撼尤其開場巨船入港時。但是,當原來歌劇適合單面劇場演出的平面化,放置於電影,多重鏡頭轉換之下的演出,各種表演都顯得面譜化,縱然說情感如何如何通過歌曲唱出,如那首《I Dreamed A Dream》,但是觀眾嚴重覺得原來的對白通過加之音樂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反見蒼白。莫名地,原本確實讓觀眾認為“出戲”的Russell Crowe卻因為其不濟的唱功,反見角色塑造來的深情。

其實歌舞片,音樂作為情感渲染昇華是好事,但過於極致卻見得審美疲勞。覺得《紅磨坊》是歌舞片的優秀例子。當然,正如開篇道,將原本歌劇換以電影形式來呈現是此片的重點,所以箇中好與壞也是觀眾應該有所準備的心理建設。

一如當年看《巴黎聖母院》般,從故事中依舊看到的是人們無助對上蒼的哀鳴與控訴,面對內心的自責與愧疚矛盾,最終都會成為大時代的犧牲品。

音樂 – Sound of Noise

Sound-of-Noise

音樂是什麼?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是音樂嗎?不是在典雅演奏廳中演奏的交響樂是音樂嗎?於是電影就以一種反叛而極端的手法來告訴觀眾,音樂是不應該受任何束縛的,包括樂器的束縛、演奏者的束縛、甚至是演奏形式的束縛。於是看到利用手術室裡諸多儀器甚至包括病人身體來進行的演奏,利用銀行的各種電腦、計算器和點鈔機等器械來進行的演奏,甚至利用各種重型機器通過敲擊、鑽擊、撞擊來進行的演奏,最後更是超越聲音以燈光視覺變化來進行的演奏,而最後的這張樂譜,則是由一個被輕視的完全不懂音樂的人所作出。

音樂到底是什麼?以前試過買過一本五線譜,在上面胡亂畫著“蝌蚪”,以為這樣就是作曲了。何時開始,覺得音樂是有所距離的,搖滾喊著態度叛逆,古典頌著高雅精英,民謠吟著清新小資……音樂內部出現的種種流派都讓人產生了彼此的距離感,就如其中六個叛逆的演奏者,聽到廣播放的音樂產生異常的反感,誓言要讓大家感受真正的音樂,但在普通人的眼中,他們所演奏的音樂是難以理解而吵雜的,這種彼此的矛盾完全就是音樂內部流派之間的形象表現。

音樂慢慢變得疏遠,尤其那些自居精英者睥睨對音樂缺乏了解的普通聽者,就如其中的警察男主角,雖然生在音樂世家有著一個才華橫溢的指揮家弟弟,但自己卻對音樂是完全的一竅不通。於是乎當出現這一幫作亂者時,他竟然完全聽不到他們所演奏的聲音,這其中以一種超現實的手法來寓意男主角所受到傳統音樂思想的束縛。而最終他通過全城燈光所演繹出來的曲作,則通過無聲的形式來告訴觀眾,音樂是不受任何既定形式的約束的。於是乎結尾,諷刺的這六個作亂者為了生活唱起了依靠豐富敲擊樂的Bosa Nova,然後在不經意間與另一邊的演奏廳所演奏的交響樂進行了一次疊化轉變,音樂的彼此是沒有界限的。

電影也證明了北歐的電音所具有的強大實力!

旅行藝人 – 西便制

Seopyeonje

盤索里,“譯音自朝鮮語,意為在大庭廣眾演唱的歌。表演時一人坐以擊鼓,一人立以說唱。說唱中以唱為主,說唱結合。盤索里以敘事見長,傳統曲目有《春香歌》、《沈青歌》等情節複雜,人物眾多,但被盤索里藝人刻畫得栩栩如生。”(Via Wikipedia

三個旅行藝人,一個父親,一個養女,一個情人留下的兒子,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日子。在盤索里這種傳統藝術遭受到西方音樂衝擊的時代,對於技藝的不斷追求,變得如此地無奈而悲傷。這會是個追求藝術最高境界的故事,卻猶如盤索里的每一句唱詞,都是如訴如泣,盡道哀傷。他們遭人白眼,他們被認為是低等的旅行藝人,得不到尊重。但他們的唱詞擊鼓,都曾經感動一代人。時代的巨輪是殘酷的,在此巨輪中,人的命運是無奈的,尤其是那些藝人,承載着傳統的藝人。

以為最是容易被因為藝術而牽絆一生的故事所感動。人生有著太多的理由與無奈,卻有人甘於為這所謂的藝術而承受一切,不是為了它能夠帶與任何財富權利,僅僅就是因為藝術而甘願。

這種甘願是悲哀的,要達致頂峰,要傳達最動人的聲音,要將情緒融入其中,不惜奪取養女的光明,不惜在忍受黑暗的所有恐懼,不惜苦寒貧困,不惜孤獨一生。全片冷靜,常常在全景中以拍攝人物一路行走。尤其最為動人之處是三人走在路上,一時興起地合唱,這幾乎是三人唯一一次讓人覺得幸福的一段,也是鏡頭最長的一段,人物從遠走近,一邊走一邊唱。

結尾姐弟重逢是感人的,也是讓觀眾真實感受到養女所要追求的聲音,看破世間一切的聲音,沒有喜沒有恨,卻又讓人情緒起伏波瀾。鏡頭在姐弟二人間剪切,重逢的所有情感都融入在歌聲與鼓聲當中,通過音樂來抒解失散多年後的所有情緒。

導演所要道的,不單是小人物的故事,更是訴說盤索里這種傳統藝術流失的傷感。

思念 – De profundis

De-profundis

愛你的人,猶如汪洋大海之上的燈塔,在漆黑當中拉起大提琴,為你奏着思念的旋律,帶領你歸家的路……

影片會是個幻想的故事,丈夫遭遇海難,被美麗的人魚所救,在人魚的帶領下看到無盡深海之下的奇幻神秘。這是注定分別的命運,當丈夫終選擇離開大海,他不能再以人的模樣生存,他是化作一條巨鯨,往妻子苦苦等候的燈塔游去……
影片會是殘忍的故事,妻子將對丈夫的思念化作大提琴上哀傷的旋律,丈夫汪洋之下的奇幻之行不外是妻子的思念所想。妻子衝往窗台,看到什麼?丈夫駕駛海船從大海浮起歸家嗎?抑只是一大魚躍出水面?

純手繪的動畫,拖幀的現象或因原畫不足所致,但卻造成意想不到的淡淡哀傷感。沒有一句對白,以悠揚的大提琴代替對白、旁白來代替人物交流。失去了語言對白,而使動畫純粹至只有畫面與音樂。複雜的線條構圖,大膽鮮明的用色,很強烈的西班牙濃烈色彩風格。

駝俠 –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The-Hunchback-of-Notre-Dame

總是誤會早已看過此片,迷蒙之中尋思,以為Quasimodo曾為Esmeralda敲鐘演奏,然而并非。Quasimodo并沒有因為長期敲鐘而導致耳聾,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說話的能力,他甚至擁有一動人的歌聲。動畫并非如原著般的悲慘,并非那般的悲絕。雖然相貌丑陋的Quasimodo依舊不能獲得心中所愛。

90年代中期的Disney依舊鐘情二維動畫,畫面純粹而簡單,在二維的畫面之中也力圖通過前景與后景的推拉,景深的改變來塑造出巴黎深嚴的城市面貌。(雨果在原著中也曾花費一個章節來描述巴黎的城市結構。)當時的Disney依舊鐘情在動畫片中套用過時的音樂片元素。早已擁有此片的原聲帶,波瀾起伏的編曲與大氣的管弦樂留下了對影片哀傷悲壯的印象。尤其歌詞,寫得哀傷動人,無不述說著Quasimodo內心的孤獨與無奈。始終以為此片的原聲帶是所聽過的電影原聲最優秀的一作,單從音樂就已充滿了畫面感。

95年的影片,上映當時曾聽到同學說此Quasimodo的形象曾嚇死人。聽說傳聞之時還并不在意,但之后此傳聞竟然不曾被忘記過。然到底是否真有此過去,一直都無心考究。如今看罷,以為Quasimodo的形象已經設定得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了,畢竟過分美化只會使得Quasimodo失去了其悲劇命運色彩。也其實,Quasimodo在此片是如此的招人愛憐,一副無辜的臉相,并不見得丑陋,高聳的駝背倒使人誤會是厚實的背梁。當他從巴黎圣母院飛躍而下,倒覺得有幾分HULK的影子,偉岸勇猛。對于結局,其實更喜歡雨果的原著,凄美得叫人動容,Quasimodo對Esmeralda的愛是如此之深沉。但畢竟這是一部Disney的合家同樂動畫片,還是希望告訴孩子們善惡的報應,人間的美好。

“惡”舞青春 – Dance Flick

dance_flick

Wayans又再來惡心熱門類型電影一把,注意,是類型電影。《Scary Movie》系列惡搞恐怖片,此番《Dance Flick》就來惡搞青春歌舞片。但遺憾的是,Wayans此番的系列處女作并不理想。

套路其實依然,開篇就引用惡搞經典《You Got Served》,之后《Step up》、《Hairspray》、《Enchanted》、《Ray》等等等等輪番炮制出場,每每經過精心惡搞加料方可上演。Waynes除了惡搞之外,還不乏毒舌地對名人丑聞諷刺一番。Paris Hilton入獄、Lindsay Lohan醉駕、Tom Cruise同志等等等等,皆受到一番有意無意地戲謔。對當下美國社會的現實也不遺余力地作出“反映”,燃油緊缺,青少年性濫交,黑社會暴力,同志文化,黑人歧視,樣樣皆具。

雖然一邊看一邊咒罵劇情橋段安排之松散,但又無法不回味其中匠心獨道的搞笑橋段。雖是一部粗制的電影,但未必是濫造。哪怕惡心,也會盡心盡力地給予創意,哪怕陰唇B-box也是一次盡心之舉,但求博君一笑。

愛 – THIS IS IT

THIS-IS-IT

MJ無時不在強調“L-O-V-E”,愛,愛彼此,愛地球,愛孩子。

之前看Madona在VMA2009上的發言,不禁引起反省:我們都曾背棄過他,此時當他離去,方知哀傷。進場坐下,寥寥數人,國內業已過了上映熱潮,卻自覺可放肆情感。或者,情感談不上多少,畢竟幾乎說不上為其追隨者,甚而非聽眾,更甚而被耳濡目染得曾經對其側目,以為他是如何如何,如何如何……但坐下之時,再聞其聲,視其容,淡淡的傷感縈繞心頭。影片繼續,開場時候所抱持的技術觀眾心態慢慢忘記,漸漸如看演唱會般享受其中。天王魅力,如此也。

過多贊美追憶之辭,作罷。觀影過程中只是不斷想起MJ以及大眾對其的指責,猜疑,對其后來容貌與舉止的諷刺,大家都忘了曾對之的著迷、崇拜、仰慕。其實這不也是人們對地球的態度嗎?依賴著它,卻又不斷地傷害它。影片中的MJ說得最多的,"GOD BLESS YOU"&"ALL FOR LOVE"。經已錯失一個我們曾經愛過的人,那如今為何不如MJ所言從此刻開始,愛我們所處的地球?

在場的寥寥數位觀眾,或都知道字幕之后還有兩個鏡頭,都等到了影片完全結束方離場。最后一個鏡頭,小女孩抱著地球,箇中意味,你我皆曉,HEAL THE WORLD,LOVE THE WORLD。

海盜與政府,自由與獨裁 – The Boat That Rocked

TheBoatThatRocked 又一部電影在毫無聲息、毫無察覺地給予觀者以自由思想灌注。

其實哪個政府都一樣,都企圖用當權者的思想規范來約束百姓,有壓迫就自有反抗。物理定律都有說力是雙向的,那很好。搖滾樂可以不單只理解為音樂,更是受壓迫的百姓對政府的抗議、武器。為何鐘情于其,因為叛逆,因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海盜&政府,有意思的對立組合。一個在大海之上,一個立足大地。人從水中來,后回歸土地。人自母胎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離開母胎后,就從不停歇地被施予各種約束規范教育控制。

結局之時,眾人生死一線間,爬上船頭,發現遠處駛來無數的小船,此時配樂并非搖滾,小船之上皆為忠實的聽眾支持者。當政府冷血地一意孤行之時,是百姓自發給予電臺唱片“騎師”援救。與其依靠政府,不如依靠可愛的百姓。叛逆之后,終究是溫情的擁抱溫暖人心。但叫觀者好奇,如果沒有人舉著自己的名牌呼喊自己的名字,那在水中奮力前游的可憐“騎師”又有誰來拯救,難道后者臉皮爬上別家支持者的船上乞求溫暖?

并非五分佳作,但也有四分好作,全因其中音樂。完全可以作為搖滾音樂的記錄章,雖言外關乎自由,其實主題真為音樂,且看結尾字幕時各個時期的優秀音樂唱片封面。音樂,確實很自由。有人甚至愛樂如命,哪怕死了也要抱著唱片以相伴葬身大海,癡迷程度可想而知。

本來因為Nick Frost的參演而有了期待,之后更見有最愛Katherine出現其中,難道就不是必看之作么?雖然很縱情,雖然很Free Sex,雖然很蠱惑,雖然很招人厭。還我憨厚的Nick,請繼續怪里怪氣的Katherine。

“海盜電臺”,說來又似乎翻譯得有幾分恰當。海盜,專門在大海之上進行搶奪的強盜。而這幫唱片騎師們不也是搶奪了政府的支持嗎?

忽然想到這個互聯網,又忽然想到Google。其實不也是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