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榨 – Happy as Lazzaro

“當人們受到奴役的時候,他們會尋找比他們更弱小的人來進行奴役……”這種群體邪惡的現實,會是何其惡心,而更惡心的是這些人的不自知不自省更自以爲是,這種愚昧又邪惡才叫悲哀。更別説他們所壓迫的,確實一個擁有一雙純潔天真眼眸的少年,他們又會是如何殘忍得來做出這些行爲。但電影結尾,卻以一種前後呼應般的手法,來講述少年的悲慘結束。

但是,觀衆在完整觀看影片之前,是已經有大概跳閱了一下電影,會對電影的基調及命運有所預期,準備會迎接一個叫人氣憤的故事結局。但始料不及的,當少年因爲高空上的直升機嚇到而從懸崖摔下,多年之後醒過來卻不見容顔衰老仍保有純真的時候,觀衆的預期就完全扭轉了,甚至對已知的結局不抱憤怒了。因爲是覺得,整個電影已經從故事成爲了寓言,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諷刺與揭露。所以關於主角拉扎羅,他在最後的生死其實已經不是單純生理上的存在與失去了,他身上已經被賦予了神的意志,已經超越了人類的存在。所以也就是,他或者在Inviolata的存在被發現的時候已經死去了……

電影的故事,是講述在這麽一個邊郊之地Inviolata,人們與世隔絕,從出生就只知道自己家族都欠了侯爵夫人的債,就只能在烟草地裡成爲奴隸收割烟草來償還債務,於是他們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也不知道自己的勞動是理應該得到報酬。直到某一天,侯爵夫人帶著她那叛逆的兒子來到Inviolata,他的到來導致這個私有的土地被外界所發現,更是將這些一直被“奴役”的人們給解救出來。而一直在這些工人裡面是作爲更底層被欺壓的Lazzaro卻因爲意外失足墜落而錯過了這次被解救出到外面世界的機會,當多年之後他醒來之後,他的時間好像完全沒有流走過,也完全沒有因爲墜落而有絲毫受傷。當他踏出隔絕Inviolata的溪流,來到外面的陌生世界。昔日的夥伴并沒有因爲得到解救而幸福,反而更像從一個地獄跳進另一個地獄,只是這次的地獄是自知的。但Lazzaro除了容貌外,心智其實也都仍然停留在Inviolata那時候,仍然牽挂著侯爵夫人兒子,以及他隨口說的半血緣兄弟的玩笑話。Lazzaro的天真,以及過去被奴役的人的奴性,使得他們竟然為侯爵夫人的財富被銀行沒收而可惜,Lazzaro會想為自己所謂的半血緣兄弟而第一次進入銀行,以他對現世的無知來爭取。

看到這會何其的可悲……但當想起Inviolata的世界被外界發現,傳説中的孤狼真的從遠方走來;之後在Lazzaro被圍毆癱倒時,狼又從他身邊離開回到遠離塵世的邊郊;而在之前,衆人本想在教堂聼音樂卻被驅趕,後來發現音樂竟然跟著他們在頭頂回響……就會想或者Lazzaro就早已不存在於人世的。他的一生,可能就只是一直在Inviolata游走。甚至,他的存在就只是符號,人性最後一點善良的符號,神對人的憐憫的符號,所以在遭受的各種對待,總有種疏離且不真實感。

不過這樣的寓言之所以成立,Lazzaro之所以可信,真要歸功在Adriano Tardiolo這選角色上,他那純潔的眼眸,憨厚老實的姿態,是能夠讓觀衆相信這個角色的存在。

男孩 – The Kid with a Bike

The-Kid-with-a-Bike

故事所要講述的依然是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男孩有着偏執頑固的性格,被遺棄在福利院中,所留下的只有父親曾經送他而後賣掉的單車。

世界太自私,於是敏感的男孩無依無靠,當他執拗要找到自己父親時所表現出來的蠻橫,觀眾看着會不問究竟地認為他如此厭惡。後來遇上善良的監護人,他依舊表現出來的偏執也愈加讓觀眾厭煩。而直到男孩找到父親,被直接地告訴自己已經被拋棄。男孩的故事並沒有因此結束,當以為他將成為一個沒有父母愛的男孩住在監護人家中時,他的單車帶給他另一次的背叛。當單純的遇到一個以為對他好意的人時,孤獨單純的心靈以為找到依靠,而無視了一直陪伴身旁的監護人。

成長過程中所感受到的人間殘忍,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才能發現,也因此才能發現身邊真正一直陪伴而不捨不棄的人,那人會不作任何計較自己所曾經做過的任何傷害,平淡地將自己帶去警局向襲擊過的人以道歉,教導如何去承擔責任,如何明白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傷害。

鏡頭依舊是如此的沉靜的跟拍記錄,不做評價只做展示,而讓觀眾置於一個冷漠的角色,看着男孩從樹上掉下,都以為因此而死去的時候,卻突然醒了回來。結局沉悶的一重擊,是對觀眾的一鞭笞,也是對成人們的一次反諷。曾經不願意原諒男孩的受害者將男孩襲擊墜地後卻想到要逃避責任編造謊言。

囚徒 – Caesar Must Die

Caesar-Must-Die

較之關注在電影當中的參演演員身份,更會在意電影在講述《凱撒大帝》這經典莎翁劇目的方法,真假穿插,黑白與彩色畫面顏色的交疊,使之在這特殊的演出陣容話題下,帶出截然的思考:藝術&牢獄。

電影中的所有演員均是真實的在囚中重刑囚犯。年歲對自由的消磨,在其面容上竟然見得是普通人那般的平凡。他們要參演一場莎翁的《凱撒大帝》,他們開始無時無刻地在排練其中的故事,在走道、在牢房、在廣場、在舞台。其實觀眾不會如過往那樣看到過多的牢獄生活,但其實又無時無刻不在感受在囚犯們失去自由的生活。

觀眾至今也無法相信這真是一場發生在牢獄之中的囚犯真實記錄,鏡頭是如此冷靜,演員是如此自然,彼此似乎都沒有對彼此存在有所感覺,而使觀眾至今也認為這是有所演繹的戲中戲。

電影從彩色的劇場開始,回到黑白的監獄,再倒敘六月之前的選角,《凱撒大帝》的故事就隨着演員的排練而開始。會有插曲,意料之中的關於演員真實生活的“戲劇演出”,但認為這一演員之間孰真孰假的爭執是不適合的,尤其如果是要表現作為真實人物的原因來插入這麼一個爭執的情節,過於刻意而見矯情,也破壞了電影所要傳達的整體性。但也終究需要明白,這是電影,是在劇場故事串連起來的電影,而不是通過電影來講述的劇場故事,而這真假之間的衝突,也是要破壞觀眾的觀看體驗來提醒觀眾,這真是發生在牢獄當中的故事。

而這種新鮮的電影藝術體驗,也是讓觀眾所始料不及的,也是抵抗的。

失去自由的人生,在這突然而至的戲劇而打破,賜予了不一樣的感受,是戲劇藝術。囚犯因為戲劇,通過別人的人生,有了對生命不一樣的思考。其實這裡,已經認為這是一對戲劇藝術高歌的電影,是藝術拯救了這幫迷徒,讓他們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精彩。雖然這話是如此造作,但其實置之電影中又是如此順理成章。

禁片 – 異端的影像

Pasolini-Rilegge-Pasolini

或者對於多數對電影有所興趣的普通觀眾而言,帕索里尼這名號,更多的是與那“世界十大禁片”之詞的聯繫了在一起。而對於稍為了解過意大利歷史的觀眾,第一次聽聞帕索里尼,是將他和墨索里尼混淆了,而誤會那個納粹主義的獨裁總統竟然有著如此獨立先行的藝術造詣。而再之後,認清那個總統並沒有當導演的經歷,但也還是將兩個只差一個字的名給繼續混淆着,以為那位拍攝一部臭名昭著禁片的導演跟獨裁總統同名。直到拿到這本書,才確實過來:原來那位拍攝了《索多瑪120天》的導演是叫帕索里尼!

其實翻閱這本訪談錄之前,是有什麼期待?想知道這個“臭名昭著”的導演是怎麼樣的創作者?如若如此,那讀者是失望的,起碼讀者不喜歡他在言談中不斷地要表現他的藝術理論修為。過於的自負者,並不可以討好自卑觀眾的喜好。而過去因為帕索里尼的“結局”所引發的憐憫情緒亦因為其在記錄中所體現出來的驕傲而變得態度中立。而這也不能保證這是因為翻譯三度傳播之故,又或者採訪者的引導之故,更又或者是帕索里尼將表述自我的時候,因為同性戀者的戒備心所造成的自我保護。

而在話語間,讀出的帕索里尼並非如期望中的電影製作者那樣有豐富的電影理論,或者他更多的,是美學、文學以及社會主義的理論,所以他在講述自己的作品時,更多是因為對自身理論理解的表現。而其實這些,多少與德國的法斯賓德有那麼的相似,不能否認這是讀者從兩人被標上的“同性戀者”標籤所影響些許。但其實可以比較兩人曾經的談話記錄,都能夠在他們的敘述中看出他們對現實以及電影之間關係的理解,是有着那麼多的相似。帕索里尼是以古典進行表現,而法斯賓德則是以現實進行表現,但他們內在想要表達的都是那麼如出一轍,且創作心理都是那麼的任性。

是的,帕索里尼是任性的創作者,而,又有哪些創作者不是任性而妄為的呢!或者,讀者並不能從書中讀到到導演在他電影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導演思想理念的故事。

中年 – David’s Birthday

Il-compleanno

人到中年,年至不惑,似乎經歷了很多的滄桑變化,對事物似乎早已剩下懷念,對往昔的追悔,對過去的補償……

開場的歌劇,為之後兩對中年夫妻的情感關係作了暗示,莫名的哀傷,姐弟的重逢,夫妻的小打鬧,在之後,都是將這些小細節更形象地呈現。無疑,那歌劇也暗示之後的悲劇。

除了早已奠下的人物關係外,影片也在不斷展開造成悲劇結局的因由,父子過去關係的疏離以致對偉岸父親形象地渴求轉化成肉體的渴求,長期為追求成功所成的獨立以致渴求那一個可以給予依靠以及安撫的,結合了父母形象的少年的痴迷。當二者相遇,也就不可壓抑地藉以身體來發洩內心的渴求。

意大利海岸的宅邸成就了故事的發生,燥熱的夏天致人內心的狂躁、慾火的解放,無垠的海洋更是予以故事基調的潮濕曖昧。

一切來得突然,倒更使人感到人生變化的無常,一時莫名地痴迷,一時莫名地暴躁,一時莫名地突破內心的樊籠衝破道德的約束,終致,永久的悲傷。舅舅在裡面說道:“我做了一件無法挽回的事情。”其實,一切,或不過是在燥熱意大利裡的一時衝動,可以理解這是中年危機嗎?

兒子 – As God Commands

Come-Dio-Comanda

當影片播放至一小時的時候,以為兒子對父親的誤會將導致悲劇,瘋漢的自殺會讓這誤會推向高潮。因為這樣的邊緣人物,充滿着太多在過去電影中所習慣表現的悲劇了,暴力、邊緣、孤僻、傷害。然讓人意外的是,這是父子之間愛的故事,看似那麼特別,其實又是那麼平常。

父親取笑兒子,父親與兒子的追逐,父親保護兒子,父親幫助兒子報仇,父親制止兒子的失控,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驚喜……這都是那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子愛的交流,卻因為父親是一個邊緣的新納粹,兒子是一個孤僻而俊俏在父親愛的暴力下教育成長的孩子,致使整部影片就被習慣性地予以悲劇的期待。

上帝是諷刺的。瘋子把女孩撞昏強暴,認為這是上天將女孩送在她身旁的,這從瘋子觸電意外生存下來開始就鋪下了這諷刺的結局。女孩在公路上聽着IPOD,裡面播的是Robbie Williams的"She’ll be loved”。 瘋子被質問的時候,他怯生生地說,他只是想做愛。瘋子對女孩的窮追,則完全是因為對色情女影星的瘋狂痴戀,以致幻想也壓抑不住內心對性的狂熱渴求,這種渴求是無需理智的。這一連的過程,就影響了一對父子,讓一個少年一夜地長大,對父親有了沉重的責任感,不惜冒一切險難將昏迷不醒的父親解救,將死去的女孩棄屍大海。

當中情感轉變讓人是摸不著頭腦的,突入其來的愧疚讓人無措,甚至整片的立意都讓觀者誤會其所意義。

兒子 – Mine vaganti

Mine-vaganti

作為一個兒子,是否有什麼責任,傳宗接代,繼承家業?無論在西方抑或東方,兒子作為傳宗接代的角色是同樣如此的根深蒂固,畢竟這是經歷了幾千年男權統治的社會。所以當兄長承認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時,作為弟弟,出於責任或者孝心,一切計劃都被擱置。畢竟清楚,那兩個留一個的期盼是落空了。

任何一個家庭對後代子嗣都有着期盼,無論是出於愛抑或出於私心,而尤其在一個有愛面子父親的家庭裡,哪怕這個父親私下又是如何的虛偽。影片充斥着虛偽的人物,藉以訴說回歸真我的意圖。尤當祖母因為孫子的一席話而釋懷的迎接生老病死,與其毫無自尊的苟活,倒不如自在快樂地在肆情縱慾中死去。

結局,秘密依舊保守着,出於對年老父親的愛,但離開了家,回歸真實的生活中。有所理想然又或也無可厚非的結果,或者都是真實的自己,只是在展示真實的時候,有所掩蓋罷了。

反革命 – I demoni di San Pietroburgo

I-demoni-di-San-Pietroburgo

影片根據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服役之后返回圣彼得堡的遭遇而改編。

“1849年4月2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反對沙皇革命運動而被捕,于11月16日執行死刑。在行刑前一刻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亞,從此他在西伯利亞服役十年,此十年讓其人生發生巨大轉折,自此反省自我,篤信宗教。1860年返回圣彼得堡,然妻子與兄弟相繼離世,巨額債務讓其心力交瘁。于此時認識速記高材生安娜,二人合力在一個月內完成《賭徒》。”——自wikipedia。以上則為影片之大概。

謂之的“圣彼得堡邪魔”,該以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的激進,曾經的政治犯,曾經受反革命者所追隨的偶像。然十年冰寒,神靈感召,生命無常自是激奮之救贖。革命與反革命,皆乃暴力,從無對錯正義邪惡。當如今,看到似乎自己曾經的影子,不自覺地作出幫助,以為對過去與現在的解救。不果,無力。曾經革命者無差別地作出反抗斗爭,無辜受害。如此悲劇皆因革命,革命,革命,反革命,反革命,反革命,斗爭,斗爭,不停息的斗爭。

影片是無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亦是無力的,其乃逢堵必輸之賭徒,生命的結束乃因用力過度去搬動一柜子。

“圣彼得堡邪魔”,又或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不乏自我拷問,處處彌漫“邪氣”。但其在殘酷的拷問時,何不是對人性的關懷。圣彼得堡的邪魔,在圣彼得堡救苦救難,救罪惡,何不是救善良。只是如此解救,未免過于天真。

傳記電影畢竟是傳記電影,在其身上經已隱含了作者本人的態度,思想,價值觀。這是一部關于俄國作家的意大利電影。

這應該是一部宗教意義的影片,于是想起了《壞中尉》,那么有著相似的宗教救贖感。

忘年,忘倫 – Così come sei

Così-come-sei

亂倫的故事新鮮刺激,皆因破壞禁忌,粉碎道德。是否父親與女兒的關系,或如女主角Francesca所言,“我的父親只有從小養育我的那個男人,我只有一個父親。雖然他不是我的親生。”父親為何?

愛情的尋覓,多少帶著心理暗示。因為父親的空缺,才會有“我就是想找個像父親一樣的男友”的沖動。愛情的選擇,多少因為缺失的遺憾。情感的代替,亦理應如此。

如若情感的代替,在誤會之中與血緣關系的碰撞,多少有俄狄浦斯王的命運悲劇色彩。靈肉的糾纏,對方乃親父,詫異,矛盾,罷了。或如其中的友人所言,亂倫之事,也是建立在婚姻之上,他人口耳之間。如若愛情萬歲,血液的姻緣或更添親密。夏娃亦不過是亞當的克隆,克隆亦可,后代又何?孿生亦何妨?

血緣的疑慮終粉碎于真情的告白,最后二十分鐘的離別糾纏,迤邐曖昧,溫暖動人。性欲,或為尋覓另一肉體的彼此慰藉,“我知道你的手想撫摸我。”Nastassja Kinski確如女神般的存在,性感,動人。躲在門后的回避,高潮過后的抑制,浪漫的最終升華,都隱藏在此時徘徊在眼眶的淚中。其實,這情欲地如此神圣。人倫,化解于情欲之間而逝去。

孽緣 – Avanti!

Avanti!

因各自父母的突然意外離世而相遇,在追查父母死因之時逐漸發展出愛情,雖然已是已婚人士,然諷刺的是其父母葬身意大利乃因偷情于此。冤孽咯~~父母的姻緣延續至子女。影片觀看斷斷續續下來,最終評價是“虛偽”二字。多少帶有諷刺,多少帶有愚弄……

Billy Wilder,美國喜劇大導,作品富辛辣與幽默,惡毒而不失溫情,此話乃他家之言。以為Billy Wilder是一個婚姻詛咒者,其電影中的已婚男人無不心猿意馬,難逃婚外戀情之艷事。此片另一編劇I.A.L.Diamond頗為反對Juliet Mills在片中的裸露,其認為“當看著一對豐乳的時候,還哪有心思聽片中的對白啊!”誠然,頗為贊同“裸露會破壞電影幽默”……但,既然有裸露,雖是一干癟無力的中年悶騷已婚男人,喜劇就隨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