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 – 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

sai kara hibi wo taisetsuni chiisaku kurasu

這本書是離職之前在方所購入的,想想當時是久違不曾在方所游蕩,就想添置一兩本書看看,就有心想要以“獨居”的主題來找書。於是就找到了這本書,當時還估錯了價錢,到結賬的時候才咯噔了一下。當時的情況就可以看這日志啦哈,這經歷在看完書之後,就真是徹底與書中所説的主旨違背咯。

就剛剛,因爲想要重新訂購Spotify,就又花了70元去加入一個spotify付費家庭組,而其實此時銀行戶口的活動資金就只剩下了200多10元,就完全是爲了能夠聽到有正版授權的平臺歌曲,而翻山越嶺冒險訂購這樣的陌生家庭付費計劃。而其實,書裡作者就提到消費應是“當花則花、張弛有度”的呀。檢討之前每次的失業狀態,好像都會是處於欠費啃老,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彷徨狀態等運到,雖則運氣是都會來,但就要經歷一年半個月之類呀。

其實因爲自從搬出來自己住之後,以及現在始終不能逃出的感情狀態,就會開始想如何能夠安穩的度過往後的人生。但計劃所不能準備到,或者是物欲過盛之下,爲了可能出現的待業狀態而備有的積蓄此時看來還不夠,足夠讓讀者能夠在預估中可度過這待業時間。所幸是當下疫情,使得周遭的人與事都沒有那麽多令讀者有强烈意欲要花錢的,而且現時已經能夠稍不錯地讓自己不去在意(偷窺)他人的生活,所以内心的嫉妒也就不會讓自己去多想。而且因爲之前幾年的工作,花費都積纍到一定的生活樂趣,使得現在就算是賦閑在家也是不至於苦悶困惱的。雖則爲了逃避親戚鄰居的多事而在家裡要多花心思注意假裝,但起碼也算是能夠在這時間能夠休息到。就如書中說,要知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哪怕沒有伴侶沒有夥伴,但每天投遞簡歷看書學軟件玩電子游戲寫博客,都會令到這段時間過得尚充實。雖然工作還是未有著落,而且38嵗的年齡在求職市場確實是一個難關,但這樣自覺充實的生活確實是讓這種壓力感略有所緩的,而且每一晚利用Switch來運動也該是對心理有所撫慰的。

作者是一個60歲的離異母親,膝下有兩兒子,離異的生活迫使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日常。當時在看書的時候,其實是有在心裡比對的,因爲讀者并不如作者那樣有兩兒子可以作不能自理時的依靠,作者的狀態是否能夠參考呢?而且作者是一曾在職場上任職高位的員工,哪怕是之後轉職成了兼職員工也還是得到企業領導的信賴。而且猜測作爲職業婦女的作者也必然是能夠輕鬆處理周遭的人情關係,卻并非如讀者這般在人情世故上有諸多的自卑,哪怕是到了30多歲在職場混職多時還會被年輕的小妹妹取笑木訥大叔。這麽一種狀態就導致了現在可能之後都要獨力處理事情,哪怕可能要去看病甚至簽字對生命負責,都要自己獨自處理,那有該怎做?或者也如讀者在最後一節所説,即使再如何莫可奈何,也只能做的是累積今天。

就如當下,對未來仍要保持希望與信念,哪怕前路要摸爬才能看到/等運到……

涼薄 – 任你行

看罷這本散文集,讓回想起過往所看過為數不多的香港作家散文,會有種印象:涼薄,而現在尤見於此。所謂”涼薄”,大抵有種冷血而薄情的情緒,而《任你行》所收錄的散文所記載的事情,都會讓讀者感覺得一種旁觀者的冷漠態度於其中,樂於在孤獨當中。

書中每一章都以林夕所填詞的《任我行》中的歌詞分節,

世上有多少個繽紛樂園
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
曾迷途才怕追不上滿街趕路人
從何時怕遙望星塵
等遍所有綠燈 還是令自己瘋一下要緊
為何在雨傘外獨行
可以任你走 怎麼到頭來又隨著大隊走

讓讀者有想法在翻書時何不聽著歌來進行,哪怕是repeat一首歌同樣的歌詞幾十次。是會厭的,但這是個美好的閱讀儀式呀。而每一節章散文都圍繞著這句歌詞,尤覺第二章,當中的都闡述如何享受獨處,冷眼看”陪伴”。也正因為第二章”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開始,會覺得整部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瀰漫一種冷眼旁觀的淡靜,這種”淡靜”,是沈溺享受於孤獨中的。所以才會觀察在社交工具故障不能使用全城恐慌時,會以思想者的角度來看待;會在大時大節抱歉於沒感恩於好友的善意相伴;會為當下社會的浮躁急促而感乏力和常態。

是會覺得,作詞人於作者之間,所不同的在於是否背負有角色身份。作詞人,往往將自己飾演為詞句中的主角,字句訴說內心的悲喜;而作者,則回歸到自己,卸下妝容掩飾,有時當中的真實,會讓讀者感覺疏遠。所以涼薄。

書店 – 願天堂就是書店的模樣

YUANTIANTANGJIUSHISHUDIANDEMUYANG

遇見這本書,也是一種奇妙的經歷。一個長假,本來計劃要前往中山的一家獨立書店,結果終究被拖延症所累而錯過計劃。終於待下一個小長假才強迫自己踏上路途,按照本已做好計劃的路線前往目的地。於是在異地的一家書店,買了這麼一本關於自己土地的書店地圖。於是總覺得這麼個購買經歷,可能是奇妙,又可能是諷刺的。而於是因為翻閱這本書,才拜訪到了一家本來自己每天經過卻一直不曾進入的書店。

1200bookshop 不曾前往
學而優書店 曾前往
博爾赫斯書店 不曾前往
唐寧書店 不曾前往
聯合書店 常前往
方所書店 常前往
禾田書店 不曾前往
彼得貓·古本店 不曾前往
紅書店 曾前往
浩天書店 不曾前往
360°書店 不曾前往
小古堂書店 不曾前往
紅楓葉書社 不曾前往
22bookshop 不曾前往
大聲書店 不曾前往
文津閣書店 不曾前往

而當整理了書中所介紹過的書店後,有種慚愧的感覺冒起:竟然是習慣了前往浮躁商業所包圍的書店,後就覺得,到底自己是因為書,還是因為虛榮呢?當書已經被包裝成生活點綴時,書店的意義就不再只是書刊。而在書店的消費,到底是為了閱讀,還是為了單純的消費行為以滿足自我生活品味的意淫呢?

枷鎖 – 圖書館奇談

FUSHIGI-NA-TOSHOKAN

少年為了找關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稅收方式的書籍而進入到圖書館的底下,不料被兇殘的老人綁架,迫使少年要在一個月內將三本書的內容一字不漏地背下,否則就不放他回家,要想逃跑就會牽連照顧他的羊男受到虐打。但少年最終還是在椋鳥女孩的幫助下帶同羊男逃離地底迷宮……

其實讀者完全是因為書名“圖書館”而選讀的。當時在中山的時候其實真沒有特別想閱讀的書籍,只是因為在當眼處發現這麼本單薄的精緻小書,而且是村上春樹作者的,對這揚名世界的日本作家該是從不曾拜讀過的。而這就是第一本。

閱畢,其實讀者是未能夠體會到故事所想要隱喻的事情。少年為什麼千辛萬苦逃出迷宮終於回到母親身邊時,他親愛的母親卻離奇地因病死去呢?而伴同逃走的羊男又為何在逃出的一刻就從少年身邊消失呢?曾經以為是描繪閱讀的意義重要,但知道不然,因為少年終究沒有閱讀完那三本書就逃離,老人也並沒能嚐到少年那充滿知識的腦漿。

但其實,無論是老人、母親抑或那對遺留在迷宮的皮鞋,是否都是隱喻著“枷鎖”呢?是精神世界的枷鎖,束縛著少年的思考,讓少年成為聽從權威的乖巧少年,所以他才會被老人嚇到跟隨進入地底迷宮被綁架,所以才會因為擔憂在家的母親而出逃。但當他將皮鞋遺留,將老人拋在身後,遠離圖書館後,家裡的母親也隨之離開了。因為少年已經擺脫了束縛他的枷鎖,母親也就隨之離開了。

如此思考這本小書所想說的話,那麼讀者選擇這本小說,其實是否也是因為被思維枷鎖束縛而做的選擇呢?

百年 – 20世紀中國藝術史

A-HISTORY-OF-ART-IN-20th-CENTURY-CHINA

20世紀的中國,於生在世紀末的讀者而言,所理解感受到的是充滿苦難的,戰爭人禍與自然災害,將這千年古國折磨得面目全非,連能夠回顧曾經歷史舊貌的可見手藝也或因個人崇拜或因戰火摧殘而遭到破壞,多少手藝人也因為這些浩劫而殞命。

藝術
其實“美術”一詞是源自日本翻譯art而得,在之前國人對於圖像的理解,不過是依附於詩詞,又或以詩詞來理解。也因為千百年來的這種思維模式,使得國人較之迂迴而間接。但讀者以為,這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思維模式,其實卻又產生出隱晦的美感。然西方藝術那直白而粗暴,缺少修飾和點綴的模式,以為又是削弱了觀者的聯想。

鴉片戰爭將閉鎖的國門打開,也讓國人開始接觸及學習模仿西洋的畫作,而“美術”,畫者,也不過是手藝人的一種,將此詞拆分,“美麗的技術”,卻將這當下高雅的學術淪作功利而膚淺。但歷史而言,謂之的藝術觀念,雛形也不過是沿海商人模仿西洋畫的商品而逐漸形成的。

宣傳
藝術的宣傳作用,在新中國建國後的文革十年尤為明顯體現出。當時的大眾在藝術和宣傳之間的區別,就只是以“可理解”和“不可理解”劃分,更不會想到在那些宣傳畫作背後的政治控制意圖。在抗戰時期,為了鼓舞士氣統一戰線,這種宣傳意圖是可理解,但當核心矛盾轉變為內部矛盾時,這種政治控制就會顯得多麼的卑鄙而可恨。而當反思文革時候的宣傳畫的政治意圖時,抗戰時期共產黨內對藝術的非客觀,就早已預示50年後的人禍。

讀者以為,歷史來看,被束縛被制約的非自由創作,作品所表現出劃一的主題,在顏色的使用、構圖又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技法理解。

反藝術
當藝術被宣傳的政治意圖所束縛,也就意味藝術的思想受到威脅,作者的思想不再自由。但“藝術應該是自由的。”殊不知,在反對藝術本應的時候,也是在記錄政治的真面目。在當下語境,天真地將政治和藝術進行割裂的時候,卻不知這正反映出當下政治思想控制的反智。

在大陸是被馬克思主義指導,而對岸的台灣則以為是保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雖兩地同樣都是集權主義的政體,但對藝術截然不同的思想,導致藝術家決絕而堅定的選擇。多少曾經的大師是選擇成為“人民的叛徒”,乘上巨輪逃離中國大陸。而這樣的結果,就是當下失去敬畏之心的大陸人民,以近乎無賴的思想價值觀來度日,“科學驗證法”和“發展理論”,一套相互補充的思想體系來將不同時期的荒謬理論進行修補。“前人的教誨今日卻無人尊重履行。”

中國近代有“師夷長技以製夷”,其中起碼保留有老祖宗的傳統,也起碼留有對老祖宗的尊畏。但當代,隨著文革結束,80年代末的學運至90年代鄧小平南巡,大量的現代藝術不經思考和消化地吸收國內後,使得當下國內藝術充斥了太多的荒誕、諷刺和醜陋。曾經的藝術還能作技藝人的術學呈現,但當下的藝術卻更多見得是浮躁和譁眾取寵,甚而連政治宣傳也談不上的浮誇。

其實閱讀這麼厚重的藝術史書,所回望的不單是中國藝術,更是中國的變遷,那種由盛變衰,那種冉冉希望卻最終熄滅的悲涼感,在閱畢時尤為強烈。究竟是什麼導致這千年古國喪失了它所本應可有的舊貌,哪怕歷史中它是封閉而落後的,但也留有其性格面貌,可惜盲目的顛覆和改造,終使得它貌美天下卻是那麼陌生而欠缺個性。

生活 –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AISANAKUTEWAIKENAI-FUTATSU-NO-KOTO

在說翻閱這書的感受前,想說一下當時為什麼選這書……

因為光顧一家新書店,一直沒能找到自己想要買的兩本書,但又不想兩手空空的失落離開,於是選擇了這麼一本不算厚重而包裝也簡潔的小書。知道作者松浦彌太郎,但不熟;知道書中所大概想要傳達的思想,但不感興趣;知道書的價錢,但不受控,於是待付款後就後悔。

作為一個對所謂“雞湯文”有偏見的讀者,對書中所分享的觀點,其實是虛心的,願意去感受的,於是鮮有的在書頁上記有筆記:

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那就需要活在當下珍惜目前

給沒有自信的你,那就需要發現感受自己的優點

給需要別人肯定的你,那首先就需要懂得去肯定別人

給想要朋友的你,那就需要對事情表明自己的真實態度

……

而在給害怕失敗的你一篇中,提到當遇到自己所害怕的事情時,不妨先想想:『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況會如何發展?』以為這是值得去嘗試的,想想這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當將情況設想在最差的結果,而其實又並非自己所無法承受的,也就會有一種釋懷的感覺。對於讀者這麼一種做事瞻前顧後諸多顧慮的人,這一個建議未嘗不是一個值得讓自己去衝破心理束縛的方法。

編輯 –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當時在書店看到書架上的重點位置,與其他雜誌歸在一類,就無法壓抑的拿下,哪怕書價其實超出可接受範圍的。(總是有那麼一些書是不受控,看見就會想要擁有的,一是雜誌題材,二是裸男圖片Open-mouthed smile)於是當這麼一本以“雜誌”為書名出現眼前,而且在書封上標註有“《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這麼個推廣時,就再無理由不擁有這麼一本書了。

滿足期待的,是能夠通過作者的分享,從《數碼時代》、《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提案on the desk》的過去編輯經驗,在過程中所曾遇到的選題、編排、協調的各種經歷。其實一本雜誌是否好看,編輯對每一期的選題把控,封面的設計圖片的拍攝以及行文的風格觀點,還有圖文如何結合呈現,都是重點關注。這是讀者所一直認為的,也是讀者對一本雜誌是堅持還是放棄的宗旨。喜歡作者對於台灣雜誌創作的原則,不是單純的追隨潮流,而是為讀者帶來所不曾發現的生活精彩,從特殊的角度進行雜誌的編排組織。

失望的,是讀者更像是翻閱著不曾閱讀過的作者過往編採文字的摘抄複述,從一種吝嗇的閱讀而言,這是讓讀者覺得被騙的感受,有種像被送上隔夜炒飯的感覺,雖然這炒飯還是精心處理的。

而書中在結尾的時候,似乎作為一個總結的意義,這總結是作者同事所寫的,分享從作者身上所學習到的小事情:

1、編輯不是大牌明星,是打雜是場記。

2、除了日雜,商周天下壹週刊也多看看吧。

3、找外編就如招小黃,上錯車立刻換。

4、標題要擺在入口處,它就是店招。

5、從邀稿/受訪對象的作品發想。

6、幫讀者清楚標記受訪者身份。

7、要讓辛苦拍的照片有價值。

8、材料太多不能讓它全上,要取捨。

9、時間到了就要出手,不能每期都是最愛。

10、總編輯當久了一定有賤招。

其實讀者當時選這本書,更多期望是能夠從書中偷師,學習如何作為一個編輯。雖然任職網站的編輯多時,但要說有信心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編輯就還是沒有這底氣。成為人人眼中觸類旁通的奇才,讀者自以為還是差那麼十萬九千里。

孽子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Taipei-Dad-New-York-Mom

你想可能接受這樣的故事呢?又可能接受這樣的敘述者呢?赤裸不加裝飾地描繪這成長過程中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這描繪,讀者會認為是一種炫耀不幸的驕傲嗎?不幸,並非人人可有,於是能夠在不幸的泥淖中得以獨身為人,不值得驕傲炫耀嗎?

而且以一名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不時地提及這身份下所曾“經歷”過的愛人陌生人戀人,豈不樂哉!讓讀者更是翻閱不悅的,是關於初吻的一段結尾記述,大抵將一種一霎而過的情緒給自我宣揚得多麼難能可貴,多麼的精神出竅。或者,每個人的吻都有那麼些別人所無法感受的唯一,只是是否會矯情地將之挖掘昇華罷了。

但關於父親母親(尤其父親)所對家庭所造成的傷害,無疑是讓讀者翻閱感動的,這是不好的感動。因為一父親的霸道父權,所傷害的不單是自己家庭,還有父母還有妹妹幾家,這是何等自私的大男人,但讓人氣悶的,是父母是妹妹是妻子,竟然都甘心接受這樣的男人所帶來的債與不幸。而這樣的故事,又是多少過去現在將來的家庭繼續上演著的悲劇,只因為那是一個男人,一個被寄予家族希望的男人。

然而諷刺的是,這樣的男人,所生的兒子,一個是同性戀,一個已經被成長所扭曲得成病態賭徒。或者,男人的兒女所帶來的,是一個男人所造的孽,所成的債。

有什麼意義? – 慶祝無意義

La-fête-de-l'insignifiance

其實閱讀完整部書下來,並沒能明白作者所想表達的思緒。只是對當中一個朋友誤會自己患癌症了,而後發現並非,但他卻將這誤會謊言為現實,欺騙了他朋友,無理由的欺騙,連自己都不知道因由的欺騙,私以為是有所扣住關於“無意義”的題目。

因為無意義的欺騙,本就是所曾經歷過的行為。

於是以為,或者,都不過是在進行着些無意義的事情,不明所以然的。看女人的肚劑是,想像母親自殺結果卻殺了要救自己的人的命是,欺騙朋友自己患癌了也是。

那是否,其實寫這麼本書是無意義的,讀這麼本書是無意的?好吧,到底讀者是沒能明白作者思緒的。

訪談 –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Genius-Madman-in-the-left-and-right

其實,如果書籍的封面推介不進行如此多讓人生疑的辭藻的話,那應該讓讀者有更平靜的感官,而不至於因為浮誇的嫌疑降低作品本身的樂趣,作為獵取需求的樂趣。

當然,如書中結尾作者開始鋪墊的,世界有著太多現在人們智慧所不能明白接受的事情,但不等於那不存在,不等於是錯誤,不等於是虛假。所以,閱畢全書,大不必匆匆就給予書中訪談故事是虛構的評價。起碼如作者自述,書中有20多篇是真實記錄,另有部分為各種原因而進行增添刪減。雖然讀者愈到最後,愈是開始有與他人同感的是後部分的內容較之不如前部分的獵奇多樣。

與其說書中的訪談記錄是關於精神病人的,倒不如說是借“精神病人”的口道出一些與大眾認知有所不同的世界觀。從量子物理的角度所詮釋的不一樣的世界觀,則認為是書中最有意思的內容,而往後是對於唯物、唯心之間共存或矛盾的論調則又是不一樣的異樣觀點了。關於書中的訪談內容,真並非如封面所載是展現精神病者的世界,作者的記錄抹去了讀者所可能有的固有預期,而讓得每一段訪談都是為了展現不一樣的世界觀,甚至關於世界不一樣而近乎“真實”的認識。甚至之後會以為,這是在看著一本科幻、驚悚小說,不過是以訪談的體裁進行,開場結尾幾乎都是類似得近乎相同的格式。

任天·堂 – 任天堂快樂創意方程式

The-philosophy-of-Nintendo

關於任天堂,他的過去抑或現在,在過去的雜誌以及如今自己的擁有,都有所感受了解。也為其對於遊戲的堅持而臣服,他並非如商人般的對遊戲市場的開拓,也並非如商人般的為市場而挖掘創意。而是為了遊戲,為了快樂,而挖掘創意。山內溥卸任社長一職後,留給岩田聰和宮本茂的題目是,下一代的遊戲機應該是兩個屏幕的,於是有了之後的NDS,以及延伸有了如今的Wii U。

讀者當然明白,此書的目的更多可能是為了想分享一個企業管理的事情,想讓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能夠獲得關於企業如何獲得自己的成功。但其實,成功真並非有那麼多套路可以沿襲的,永遠只有一家,能夠堅持自己的獨裁以及企業氛圍,也是只有山內溥時期的一家。不合時宜的技術創新與“過時”,也是在特定技術發展階段所出現的偶意成功。所謂“偶意”,是在多次失敗嘗試之後的一次成功,而這“之後的一次”到底是在什麼時候發生,聽天由命。

也是為此書,才知道“任天·堂”的意義。

把时运交给上天,自己只需要全力以赴做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山内家族定下的任天堂社名的由来。

自傳 – 尼克·亞當斯故事集

The-Nick-Adams-Stories

其實讀者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大眾對海明威有著如此強烈的推崇,是因為他是作為一個勇於挑戰大自然不屈不撓的男性形象而為多數讀者所崇敬,又抑或是其作為美國現代少有的聞名作家為讀者所熟知呢!

其代表作《老人與海》從各種形式都有所了解,而這《尼克·亞當斯故事集》據說是獨立出現在《老人與海》之後。但慢慢會了解,這尼克·亞當斯其實不過是故事中的海明威,過著和海明威同樣的路,一樣經歷過戰爭,一樣從戰場上歸來,一樣懸釣湖岸。

但其實,作為對海明威並沒有多麼推崇的讀者,為故事集當中兩個情節所觸動。先者的《印第安人營地》,一對印第安人夫婦,在孩子出生的過程中,先後死去。其中尤其是丈夫的自殺,那麼的莫名而詭異;其二是《度夏的人們》一段尼克與凱特一段在草地上做愛的描寫,以前都有所天真想法是性愛描寫只應存在於當代文學。

關於尼克的故事,從他還是兒童直到成家為人父,開篇還抱著這是孩童的經歷故事,但當翻頁數張後,思維原來是還沒能接受孩子長大成人,有著自己關於婚姻以及戀愛、友情的經歷。而且故事的跳躍,沒有年代跨越的記述,讓讀者並未能轉過思緒來進展。

備胎 – 白夜

White-Nights

當女人重新回到自己所朝思夢想深愛的男人身邊時,還虛偽地討求那對她一見鍾情的男人的原諒時,讀者多麼唾棄這樣虛偽的女人。前一刻還將自己多麼厭棄被戲弄的恥辱,又多麼誠摯地去接受面前這男人的真誠,但轉頭看到那個苦苦等待的男人到來後,所有片刻之前的真摯都變成了無效的承諾。

如此一處愛情的悲劇,歌頌著人生的荒誕與愛情的謬誤嗎?但人生本不就是荒誕莫名的嗎!當以為自己的幻想家故事得到少女的聆聽時,又何不是以交換少女的情感垃圾桶作代價呢!荒誕?這是有所預知的代價,是輸贏在片刻之間的賭博。

夢想家,永遠都只能遊走在夢與現實之間,感受著夢的迷幻和現實的殘酷,猶如白夜,即使白晝的光景但已是黑夜的時辰。

綁架 – 被偷走的人生

A-Stolen-Life

1991年6月1日(多麼諷刺的日子),女孩被一陌生男人和他的妻子綁架,從此之後的十八年,十一歲的女孩成了這男人秘密洩慾的“玩具 ”。

關於綁架,出於各種心理都總會被賦之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以為有那麼中戲劇感在那些受害者的人生當中。但那只是看客,當設身處地地想像,甚至無法進行想像,身邊已經沒有了任何可以相信可以依賴的人,面前的是一個陌生的男人,企圖傷害自己的男人,而當時還只是十一歲的心智,一種成熟不成熟之間,感知到危險卻又無法去逃離危險,只能麻木地去接受這一切,甚至可能不明白所遭遇的一切是什麼,在混沌當中只知道哭泣,只能夠哭泣來發洩心中的恐懼。

其實,十八年過去,十八年,無法想像這被掠奪最青春的十八年,一切都停滯不前的十八年,那會是如何的十八年。哪怕當事人將這十八年的些微回憶記下,但那也是無法想像的痛苦。十八年的開始是痛苦,十八年的過程是痛苦,十八年的結束更是痛苦。

讀者沒有辦法從一個十一歲的心智去感受往後十八年的經歷,也無法以緩慢停滯的心智去面對被綁架的人生。當被綁架之後,那男人以似乎仁慈的話語安慰驚恐的內心,然而轉身之後就以禽獸般的兇殘來傷害自己的身體,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而不知道何時會是結束,哪怕懷上了一個又一個的嬰孩,那兩個因為罪惡而誕生的嬰孩。

為什麼不知道逃跑?為什麼不知道在出外的時候逃跑?但,十一歲被綁架後,生命所可依賴的就只有那個傷害自己的男人,而他所教導的是那房子之外的無限罪惡,在徬徨完全無知之下,所有祈求保佑的心願都無力的。

關於兒童被綁架肆虐的事件仍然殘忍地在齷齪發生着,在某個房子的某個房間或者地下室裡,又有哪個鄰居哪個路人哪個警察能夠發現罪惡的端倪呢!

自由 – 安娜貝爾

Annabel

生命的遠去,換來生命的開始。父女出海遇害的開場,如預言般的告知韋恩/安娜貝爾的到來。雖然其實兩件事情並無關聯,起碼客觀上是不應該有的。卻因為托馬辛娜而有了主觀上的關聯,一個擁有女兒身的男孩降生,猶如死去的女兒借這男孩而得到了重生,起碼讀者是這麼以為這母親是有這想法的。

於是,故事是一個承載了不同人的期望而出現在這世界上的,一個父親以為繼承人的誕生而期望,一個死去女兒的母親以為逝去生命的重生而期望,只有男孩/女孩的親生母親,在糾結於期盼中接受新生命的到來。新生命有着男孩的生殖器,也有女孩的生殖器,在那麼一個充斥男性荷爾蒙威嚴的極地,這真相是不可接受的,但這卻是自己所孕育來的小生命。

男孩/女孩的真相一直被隱瞞,直到有一天孩子的身體出現了各種的異狀,譬如她總覺得肚子脹脹的,後來才知道,那是經血,那是自己體內的精子與卵子所發生的“意外”。而這異狀的出現,也敲醒了孩子父親對這真相一直以來的逃避。

男孩/女孩長大了,起碼長大到能夠有信心和能力自己離開熟悉的家鄉遠去的時候。他/她獲得自由之後,卻也失去了自由,他/她被幾個男人強暴了。因為他/她的好奇,和想以一個他/她一直不敢呈現的自己的形象出現,一個女孩的模樣,而遭致了毒手。

雙性人。變性人。不同的事情,卻都有着一種貌似相同的事情,都曾經歷男性女性的過程。兒時,讀者以為自己在某個年歲,會從體內蛻變出對立性別出來,猶如破繭蝴蝶般。讀者也曾經幻想過一個故事,一對天上的兄妹,因為一次過錯,而遭到天父的懲罰,被迫交換了身體心靈。

故事中的安娜貝爾/韋恩,又何不是感受到彼此的一種關係,我是存在你體內的另一個身份,不為別人(哪怕自己)所察覺的存在,卻原來一直影響着自己的鉅細大小。他的身體中,也存在着兩種勇敢,一種是父親那能夠挑戰大自然的勇敢,另一種是死去女兒的母親那敢於衝破困難與未知的勇敢。父親的勇敢,其實固步自封於他的世界與認知當中,而韋恩也被迫承受着他的“勇敢”,而被壓抑內心安娜貝爾的存在,被欺騙着她的“存在”。卻是托馬辛娜一直苦苦拉扯着安娜貝爾不被遺忘在父權當中。

雖然這是雙性人的主題故事,但又何不看到一個女性意識縈繞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