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 PERFECT DAYS

當選用海報配圖的時候,觀衆最後是選到這張,是因片末出現的這一段字幕:Komorebi,從葉隙中撒落的陽光。當時看罷這字幕,就一種做題心理作祟,努力回想觀影過程中與之相關圍繞的情節,完全一種學生答題技巧的作爲。但其實,這又是否束縛了觀衆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呢?

故事由一位洗手間清潔員的日常開始,並重複他幾乎每天相同的生活流程:起床洗漱-更衣-出門並在自助機購買早餐-駕車流轉在所負責的洗手間進行清潔-午間休息會在寺廟附近進餐並拍攝樹蔭-下班歸家更衣去澡堂沐浴-在車站餐廳進餐-偶爾在酒館小酌-入睡前讀書,如此反復著幾乎每天一樣的生活。觀衆不得而知他的過去,甚至在電影一個小時内都對白少之又少,甚至會讓人誤會他是言語困難,也因此才會從事這樣的工作。

-牢籠-
當主角要送別外甥女的時候,他從親人口中得知父親已經失智到認不得人,他才終於情緒缺堤地傷痛。自然就會對主角的過去和身世背景有興趣,他其實有富裕的親人,但他卻選擇獨居,並從事旁人看是厭惡性的工作,會是什麽原因而成呢?他并非言語困難,但他卻有種選擇性地進行溝通,總保持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直到他的外甥女前來投靠後的日常交流,親人接女兒的寒暄,觀衆才開始看到主角與人的連係碰撞。再後來是他與酒館老闆娘前夫的傾聽和耍樂,觀衆是覺得主角的這種距離感是具選擇性的。而往常他的疏離獨處,有種像給自己的牢籠般,對自己有所束縛,雖説不上對旁人的漠不關心和冷漠,他是會熱心幫助遇見的各樣遇到麻煩的萍水相逢,但都是有一種無形的距離間隔。是會覺得他總是將自己圍困在這距離之中不作逾越。

-插曲-
雖説主角生活看似每天的重複,但日常必然不會真如此的。一卷膠捲拍攝完畢了,他會抽空去照相館冲曬和領取相片,並從中選出合心的相片;一本書閲讀完畢,他會前往舊書店購入新的書本,書店老闆都會跟他分享作者的特點;每天午休會見到一位總是奇怪站著的流浪漢,但某天他卻走在十字路口尋找什麽似的游走;偶爾會遇見來找同事的唐氏症少年,直到得知同事離職後的少年喪氣離開;每天在某間洗手間與一位陌生人進行留紙條的黑白棋游戲,直到游戲結束;外甥女某天離家出走寄住在自己家中,會跟隨自己工作,但最後都是被自己送回母親旁;年青同事想追求某位少女,但其實少女對這位浪蕩的同事興趣寥寥,反是初次遇上就對這為叔叔暗生戀慕……在看似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日常中,都會偶然發生不期而遇的人事,產生各種奇妙的連結。

-Komorebi-
或者,這些不期而遇的連結,就如那些在葉隙之間透出的陽光,明媚又耀眼,但也間或陰沉。在末尾,主角和酒館老闆前夫的耍樂時尤為讓觀衆有這想法。看似是兩個成年男人在玩影子游戲,但影子與影子之間的重叠理應不會產生顔色變化,但在主角眼中卻是有這樣的神奇現象。

主角每天都會在午休時拍攝樹蔭,其實他是拍攝的也正是葉子與葉子之間不經意碰撞形成的縫隙,並撒落下的光照。

Wim Wenders,日本,這組合不期然令觀衆想起導演多年前拍攝的紀錄片《尋找小津》,是導演參考小津安二郎的鏡頭特色來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是他對小津的一次致敬之作,看下來其實又何不是他對日本生活哲學的探索。而今這部《PERFECT DAYS》,不也同樣是他對日本生活哲學的理解呈現嗎。

三 – 怒

如果當時的女主人對等在家門前的陌生男人多抱有懷疑心,那麽凶案就不會發生的吧。如果父親能夠對自己女兒多關注和信任,那麽女兒就不會遭到傷害的吧。如果男孩不糾結自己的父親又不邀請自己心儀的女孩同行,那麽女孩就不會被美軍駐日士兵侵害的吧。如果男人不是作爲被孤立的LGBT群體一員,不忌憚於自己的身份,當接到那電話時就會多聼幾句的吧。

三個城市,三組人物,因爲一個罪案疑犯潛逃後整容而關聯了起來。沒有看過原著小説,直接看電影是覺得不同故事間的切換是有種讓觀衆情緒跳躍的情況。本以爲三個故事線的推進會是并行的,起碼以情緒發展進度來并行推進,從而來讓觀衆的代入感是有得前進且最後宣泄的。但實際是讓觀衆期待有所差別的,三個城市與嫌疑人的關係網發展都各有不同,也就出現三個故事線的發展節奏都有所差異,但因爲三個故事人物之間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也就在不同故事綫之間切換造成情緒起跌,當然這可以説是情緒波動,但又覺得是情緒不統一。尤其是當兩條誤會綫收尾後回到真凶綫時,從悲傷到憤怒再回到悲傷,到最後就覺得情緒其實沒有得到宣泄的失落。

這三個故事線都是演繹著“怒”這個主題,但關於這個怒的來由和詮釋又各有不同,有因爲愛得不夠而懷疑到最後才知道是錯誤的懊悔;也有因爲太過愛而否定愛到最後才知道是錯誤的悲傷;也有因爲愛但本能懦弱退縮而發生無法宣泄的恨,而這其中的人性懦弱被利用恥笑到最後導致的怒。這樣回頭想,就會發現只有怒才會導致真的怒。

當然,故事中的悲劇并非爲了真的悲劇,或者是爲了喚起發生在現實中的怒,來反思檢討現實的不公所引發的怒,最終會如故事中那樣造成蝴蝶效應,將悲劇蔓延。

家人 – 小偷家族

被丟棄的人們重新組合成了家庭,以不爲正常倫理所理解的方式生存著……

治,臨時工,但同時也會跟“兒子”在超市或商店裡面偷竊商品,某天在彈珠店門口一輛小車上發現男孩祥太,並將他拐走。

信代,治的情人,曾經的妓女與顧客關係,因爲信代誤殺了前夫而跟治逃亡,在過程中發現了老婦初枝,藉口照顧她實質也是在她家躲藏啃老。

初枝,靠著亡夫的養老金過活,每個月都會找前夫的兒子拿錢。

亞紀,初枝前夫的孫女,欺騙父母國外留學實則避逃在奶奶家,靠著在情色店出賣色相掙錢。

樹里,某個雪天被父母獨留走廊而被經過的治和兒子發現,並救了回家,後來爲了逃避被抓回父母身邊而躲藏在治的家中。

祥太,自小被治教會盜竊手藝,沒有上學,都是跟在治身邊被教一些與社會常理相悖的道理。

這樣的六個角色,同在一個屋簷下,彼此相互依存而組成一個非血緣的家庭,一個各種行爲都與社會常理相悖的家庭。但他們彼此的愛,又是如此真實。他們無不體現亞洲人情感的壓抑隱忍,嘴巴說的跟行動做的都是完全兩個事情,也是因爲這樣才致最後的“悲劇”。

治想教導祥太事情,但他所知道的都只是各種邪門歪道。治和祥太最後對彼此的“坦白”,也是對彼此的傷害,但這又并沒有改變兩人彼此在内心裡對彼此關係的認定。

信代不能生育,所以樹里的到來也算圓了她作爲母親的夢,在最後被審問的時候她的一席話尤其深刻:能夠生孩子就是母親嗎?當樹里最後被其他大人一廂情願帶回到親生父母身邊時,也等於將她重新拉回到地獄。好幾次信代的苦笑,就如是對社會虛僞的嘲笑,正如對什麽是父母的定義的蔑視。

剛開始樹里被撿回到家裡的時候,祥太并不認同她是自己的妹妹。但隨著樹里開始跟自己一樣偷竊的時候,他開始認同了。但又偏是在這時候,商店老闆對他待妹妹的臨終勸告,讓他所以爲的世界開始崩塌,也讓他開始想親人的定義。

電影不去做評斷這家人的價值觀是否正確,只是描述他們這與大衆矛盾的價值觀下的生存狀態,描述他們的無助,圍團取暖的卑微。哪怕在這樣的求生環境之下,他們都活在當下,安享寧靜,雖然這當下是何其脆弱……

棄嬰 – 東京教父

當以爲三個無家可歸的露宿者,因爲發現一個遺落在垃圾堆的嬰孩後而得到自我救贖,其實卻是這個嬰孩的緣故使得三人能夠直面攔阻在面前的困惑。三個自我遺棄的可憐人在一路尋親之旅上也實現了重獲生活希望的救贖。

這也是一部公路電影而已,雖然沒有明確的公路場景,但其實在給嬰孩尋親的旅途也是一條未知終點的公路(如今不會還有人這麽單純地以爲公路電影就是要發生在公路上的吧?!)

阿仁,曾經的單車店老闆,因爲欠下巨額賭債而抛妻棄女成爲游民;小花,昔日變裝皇后,因爲男友離世失意而成爲游民;美雪,中學生,因爲與父親在吵架的時候用刀刺傷他而愧恨離家出走成爲游民。就是這樣的三個人,本來彼此只是一同生活的同夥卻因爲一個棄嬰而彼此羈絆更加緊密了起來,更而組成了臨時的家人。儅他們發現棄嬰身上留下的“父母”合照,他們決定要找回孩子的父母。一路上,他們是遇上阿仁的債主,重逢小花舊日酒店的老闆娘,更在貧民窟裡認識一個外國母親,也最後遇見嬰兒的“父母”。當最後一刻,其實是見證了奇跡在這三人的身上發生。

較之今敏其他作品的懸疑,這部[東京教父],觀衆看著是感受到更多的溫暖。雖然主角是落魄的,但彼此之間的羈絆是如此緊密,相互依偎打鬧其實是如此感人。尤其是結尾的奇跡瞬間,一直纏繞三人身上的心結最終都得到了化解,以一種超現實巧合的方式來化解,也就使得故事裡的冬雪顯得神奇又玄幻。

演員 – 未麻的部屋

從好幾年前開始,就偶有聼説一些日本女團成員離隊後成爲了情欲電影主角或寫真女優。這[未麻的部屋]還確實地描繪了這些女團少女轉型時的心路歷程:彷徨,驚恐,猜疑。

彷徨:是從一個受到歌迷擁護的少女團體靈魂人物轉變為要獨力擔起公司期待的演員新人,又爲了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確一再做出違背自己初衷的犧牲:犧牲少女偶像的矜貴,犧牲歌迷過往的期待與守護,犧牲自己所一直堅信對演唱的熱愛。隨著犧牲得愈多,前路也愈迷惘愈看不清方向。當昔日的團隊在自己離隊後反而發展得更順利時,妒嫉與悔恨雙重折磨,更使得自己痛苦。面對尊嚴的丟失,就只能無可奈何的孤注一擲,對往後的彷徨也就一直隨身。

驚恐:因爲對自己當下選擇所要作出的犧牲,其實心底是何其抗拒。那種對“假如沒有”的想象,成爲了纏繞内心的驚恐形象,或是真實的人事,又或是想象的話語與旁觀。當虛假的電影演出與真實的人生相互交纏,驚恐使得無法辨別真假人生。

猜疑:當真假已經不能辨別,對身邊人與事都不能作出正確認知,就會帶給作爲旁觀者的觀衆,同樣的疑惑:到底你是誰?你是嗎?那我是誰?我爲什麽在這?你是真實存在的嗎?你剛剛不是在這的嗎?剛剛我不是錯手殺了你嗎?……

電影之所以好看,是因爲能夠以影像來表現心智不穩時候對世界的認知錯覺,以蒙太奇的手法製造出影像的謊言。

男人 – 雨月物語

久聞大名,今終一睹真容,就只能慨嘆在鏡頭調度上,大導真就大導:通過鏡頭和場景調度來描繪出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命運的變遷。而且這還真處處帶有日本傳統美學流溢於畫面上,無論是河上孤舟、抑或殘垣敗瓦、再或鬼魅女子,都如一幅浮世繪躍然熒幕之上。

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説,戰國時期,一對襟兄弟想要進城變賣自己製作的瓷器,獨留下大姐和兒子在戰亂的家鄉躲避,妹妹就跟著妹夫隨伴。但不料進城后三人失散,這麽四個男女就此發生了各自的或悲或喜的變故。有人沉迷女色卻不知墮入女魅糾纏,有人誤殺敵軍將領一夜成名,有人為守愛兒卻命喪山間,有人苦待愛郎卻受盡屈辱。最終是有人被點醒才記起家中妻兒,才認清眼前美人只是徘徊人間尋郎廝守的女魅;有人功成名就流連烟花地時才重逢那個早已無奈賣身求存只爲見夫最後一面的妻子。如今看這樣的故事,其實是悲哀爲何所有命運的不幸都是落在女人身上,無論是兩位妻子還是那個迷戀男女情愛的女魅,都是人間可憐人,男人之間的鬥爭廝殺最後成敗都是落在女性身上,何其悲哀又無奈。

開篇提到電影處處流露日本傳統美學,尤見在源十郎置身在岩狹家中時,無論是室内場景設計還是道具設計,無不精緻。而另一個是四人偷渡河上時,霧氣彌漫,一首孤舟在河上前行,留白之中充斥著恐怖的情緒氛圍。

不過,認爲這部電影之所以偉大是因爲最後的一個鏡頭,源十郎最後回到家中時,從原來空無一人的家因爲鏡頭隨著源十郎的移動後再重新進入室内時,此時的畫面就忽然出現了妻子,這一個人物運動所帶來的場景變化,足夠將這個家庭的變故以及源十郎之後的變化作出烘托。

獨處 – 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

sai kara hibi wo taisetsuni chiisaku kurasu

這本書是離職之前在方所購入的,想想當時是久違不曾在方所游蕩,就想添置一兩本書看看,就有心想要以“獨居”的主題來找書。於是就找到了這本書,當時還估錯了價錢,到結賬的時候才咯噔了一下。當時的情況就可以看這日志啦哈,這經歷在看完書之後,就真是徹底與書中所説的主旨違背咯。

就剛剛,因爲想要重新訂購Spotify,就又花了70元去加入一個spotify付費家庭組,而其實此時銀行戶口的活動資金就只剩下了200多10元,就完全是爲了能夠聽到有正版授權的平臺歌曲,而翻山越嶺冒險訂購這樣的陌生家庭付費計劃。而其實,書裡作者就提到消費應是“當花則花、張弛有度”的呀。檢討之前每次的失業狀態,好像都會是處於欠費啃老,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彷徨狀態等運到,雖則運氣是都會來,但就要經歷一年半個月之類呀。

其實因爲自從搬出來自己住之後,以及現在始終不能逃出的感情狀態,就會開始想如何能夠安穩的度過往後的人生。但計劃所不能準備到,或者是物欲過盛之下,爲了可能出現的待業狀態而備有的積蓄此時看來還不夠,足夠讓讀者能夠在預估中可度過這待業時間。所幸是當下疫情,使得周遭的人與事都沒有那麽多令讀者有强烈意欲要花錢的,而且現時已經能夠稍不錯地讓自己不去在意(偷窺)他人的生活,所以内心的嫉妒也就不會讓自己去多想。而且因爲之前幾年的工作,花費都積纍到一定的生活樂趣,使得現在就算是賦閑在家也是不至於苦悶困惱的。雖則爲了逃避親戚鄰居的多事而在家裡要多花心思注意假裝,但起碼也算是能夠在這時間能夠休息到。就如書中說,要知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哪怕沒有伴侶沒有夥伴,但每天投遞簡歷看書學軟件玩電子游戲寫博客,都會令到這段時間過得尚充實。雖然工作還是未有著落,而且38嵗的年齡在求職市場確實是一個難關,但這樣自覺充實的生活確實是讓這種壓力感略有所緩的,而且每一晚利用Switch來運動也該是對心理有所撫慰的。

作者是一個60歲的離異母親,膝下有兩兒子,離異的生活迫使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日常。當時在看書的時候,其實是有在心裡比對的,因爲讀者并不如作者那樣有兩兒子可以作不能自理時的依靠,作者的狀態是否能夠參考呢?而且作者是一曾在職場上任職高位的員工,哪怕是之後轉職成了兼職員工也還是得到企業領導的信賴。而且猜測作爲職業婦女的作者也必然是能夠輕鬆處理周遭的人情關係,卻并非如讀者這般在人情世故上有諸多的自卑,哪怕是到了30多歲在職場混職多時還會被年輕的小妹妹取笑木訥大叔。這麽一種狀態就導致了現在可能之後都要獨力處理事情,哪怕可能要去看病甚至簽字對生命負責,都要自己獨自處理,那有該怎做?或者也如讀者在最後一節所説,即使再如何莫可奈何,也只能做的是累積今天。

就如當下,對未來仍要保持希望與信念,哪怕前路要摸爬才能看到/等運到……

濫好人 – 無法成爲野獸的我們

可能在10年前,才聽聞“濫好人”的詞,對於別人的拜托,總是無法狠心拒絕,於是使得自己不愉快也讓自己承受別人的負能量,就因爲要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失去了自己,努力成爲別人所期盼的自己,成為別人口中不可或缺的自己。但……

深海晶是公司裡的萬能員工,爲了公司和老闆的要求,她承擔起遠超自己工作範圍的壓力,也庇護著那些躲在她“萬能”保護傘下的任性同事。雖然工作如此疲憊,但她以爲能夠有男友的相伴,卻不知男友的家裡一直住著他的前度女友,這事情成爲了阻隔兩人關係發展的關卡。

晶常常會光顧家裡附近的一間手工啤酒店,在那裡她認識一位在附近開個人會計公司的根元恆星。恆星的風流作風,讓晶所鄙視。而因爲與恆星的交往更多的密切,晶也在他身上找到了所能夠依靠的訴説對象。而一直都背負著隱忍與自以爲冷眼旁觀,卻漸漸被晶的熱心所感染,或者從一開始在列車站看到躲藏在柱梁后的晶時,那被自我封鎖並僞裝的心已經被釋放出來了。

觀衆是會覺得,劇裡面的角色就像是一種自我解救而最終反抗失敗的故事。需要對抗霸道的老闆,一次又一次衝破自己的束縛做出反抗,但原來勢孤力薄,哪怕是為他們站起來發聲也并沒有做出支援。或者世間相愛的人,會是相互取暖的兩個人,在彼此失意的時候才能在對方身上找到溫暖,更多不能為外人道的話語也只有對方才能説出來。要説當初觀衆對此劇的期待,更多是在演員的身上,清純(新垣結衣)與不羈(松田龍平),不可相合的角色卻有了相戀的故事,會期待這兩氣質不相合的演員能夠演繹出怎樣的故事。而結果又有所認證開始時候的矛盾期待,火花尷尬生硬。

但,又如何呢,只要是喜愛的演員在一個不會讓人生氣的故事裡面,也是能夠得到娛樂的,雖則未能鼓舞觀衆去成爲一個“野獸”。

電影 – 攝影機不要停!

拍電影是如何一件事呢?是遐想自己能夠參與創作其中的,成爲電影根本的創作者,而電影則呈現除了拍攝電影其實是團隊工作,不是某一個人的獨力作品,而因此太多參與者所發生的事情都會影響到電影拍攝。

參演演員搞婚外情搭上了還發生車禍東窗事發讓導演和他的息影妻子頂替出場,酗酒演員難耐眼前美酒的誘惑在節目開始直播之前就飲得爛醉,食物光敏的演員不慎飲了非指定飲料而出現腹瀉狀況,偶像演員對演出諸多要求且不配導演指示……諸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使得一場關於探險廢墟的現場直播活動出現了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故 。

觀衆在觀看過程中,并不是說對開始的一鏡到底的使用有多麽的讚絕,當下的技術和團隊合作要實現這樣的操作不見得多麽的困難,反是會如這“節目”的觀衆那樣,真以爲這不過是一單機直播節目平靜觀看而已。反是在之後敘説這個“節目”的拍攝事前準備和拍攝過程中的各種突發意外,會讓觀衆看得甚爲歡喜:“怎麽能夠如此多巧合又如此‘充滿智慧’的化解意外呢!”其實箇中歡喜是因爲對創作者們的堅持,罔顧是鏡頭的客觀性而讓鏡頭的角色跳出來回到導演身份對著鏡頭吼:“攝影機不要停”。就是這種跳出攝影框不合邏輯的戲中戯,產生的突兀感讓觀衆感覺有趣,這種情緒的反差完全得益於電影的故事是拍攝一隊臨時團隊如何拍攝幾個人在野外廢墟拍攝喪尸電影,戲中戲中戯的結構使得不合邏輯都可以被接受。

但其實最後,讓觀衆感覺熱血沸騰的,則是各種事故之後,所有人爲了一個俯拍鏡頭搭起了一個人肉金字塔,創造出一個震撼的惡魔覺醒畫面。

蒸汽 – STEAMBOY

雖然對導演的容貌有所鍾情,但對作品的觀賞貌似這還是第一部的動畫。而除了導演外形之外,對他作品中所傾心傳達的科幻鍾情也是有所敬慕的。在看到此片海報時,是會誤會這是導演成名作,後才想起那部作[阿基拉]。於是就開始了這個科學少年憑藉天賦來拯救蒸汽科技發達的大英帝國的故事。

觀眾是會覺得,電影的故事或者並非是關鍵,反而是少年的熱血和勇氣,以及在蒸汽高度發達時世界所可能的模樣會是多麼的瘋狂。

遠去大西洋對岸的爺爺和父親無所音信,卻寄來了一封書信和一個奇怪的鐵球,同時也招惹來了幾個神秘人要搶奪這個鐵球。這些神秘人為了得到這個鐵球,更是出動了奇怪的機器行動裝置來搶奪。以為這背後是大財團的陰謀?卻不知搶奪事件背後是那失去音信的父親,而父親為了所相信的發達科技不惜毀了自己的容貌和身軀,甚至成為蒸汽浮空城的控制機關一部分。少年為了拯救自己的父親和爺爺,不惜以身犯險改造那枚鐵球成為一噴射飛行器,在危難的戰場上穿梭。

觀眾是真並沒有為這樣的故事有所感動,反是為電影當中的巨型城市那個利用蒸汽科技脫離大地漂浮在空中而感覺奇妙,整個巨大城市因為精妙的蒸汽壓縮技術而使得支撐起城市變得有可能。

在故事之後,電影製作人員名單字幕升起時,主角們的命運還在繼續,發達的科技帶來更慘烈的戰爭,勇氣並沒有戰勝人們不可滿足的慾望,導演是悲觀的,起碼從這樣的後續命運來說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