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 – 消失的情人節

這部電影也算是觀衆作爲YouTube觀衆的意外收穫了,因爲台灣YouTube創作者的宣傳而瞭解,后又因主動的感受而被耳濡目染愈加期待這部電影——關於時差的相互愛戀,最是浪漫。

一個總是快人一拍的女孩,自小她的父親就離她而去,長大後她離開了家鄉獨自來到城市打拼,成了一個郵政前臺。但總是快人一拍的節奏讓她縂不被別人喜歡注意,直到一個男人的出現,她以爲自己終於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了。但一天錯過的約會,她卻不見了這個男人了,但卻因爲這消失的一天,她發現了原來身邊一直守候著一個男人。

一個總是慢人一拍的男孩,自小他的反應就比別人滯後,於是他做了公交司機,因爲這滯後的反應使得他的駕駛可以更加安全穩妥。她重遇了曾經一見鍾情的女孩,但對方已經不再認得自己了,不過他還是決定以寫信的方式給這女孩,以這種緩慢而滯後的通訊方式。而於是有天,他因爲平時的緩慢,竟然在情人節這天,意外的比旁人多出了一天的時間,周遭的世界都停止了,就只有他還能夠活動。他於是用了這一天,去和這愛慕已久的女孩共度了一個旁若無人的情人節。

其實觀衆相當喜歡電影裡面所鋪設出的“滯後”,無論是郵政業務抑或是電臺廣播,這種已經落後於時代的產物卻依然圍繞這都市男女,為他們的情緣牽著紅綫。而快人一拍的女孩也同樣直爽可愛,爽朗直接不拘小節的女孩最是討人喜歡。甚是覺得李霈瑜的演出太討喜,那種對愛情充滿期盼而又無能爲力卻仍不放棄希望的感覺,演繹得相當傳神而有共情。不過,觀衆更加鍾情是電影裡面的台灣,那種都市和鄉下相互穿梭共存的環境,現代化和人文關懷都可和諧共融,甚是讓觀衆向往這樣的土地。

正義 – 熒幕判官

BEHIND-THE-SCREEN

當購買遊戲之後,才知道遊戲其實是多平台且在移動平台商店的加價要低於Switch時,心中是有一小突兀,而這情況在之後購買多款獨立遊戲時,也是同樣情況……而其實一款遊戲的價格,到底取決於什麼?它的製作水準、它所擁有的元素、它的創意?

當時在遊戲商店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是被遊戲截圖中特別的畫風所吸引到,爾後在遊戲視頻中所呈現出一上世紀台灣電視新聞報導風格畫面的時候,是更為被這特別的遊戲復古元素所吸引。故事發生在上世紀的台灣,當時候的新聞資訊幾乎只有靠電視廣播和報章媒體來傳播,有限的信息傳播使得新聞事實的真相可以被單方面操縱,尤其是相關人士是有權有勢的。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在破碎家庭長大的孩子,成長過程中遭受到種種的不公對待,這種對待包括父親、校園師長和同學們,他們對這家境不幸的孩子並不是給予關懷,卻是更多的鄙夷傷害。

這鄙夷傷害,因為這男孩是特別的,他竟然被同齡人發現現實世界中的不公和莫名其妙,父親和老師之間的齷齪事,校園對孩子們倒模化的教育,及虛偽的成人世界對孩子們童真世界的入侵,就赤裸裸地呈現在這孩子面前。而就是因為這孩子的特別,他被特別對待,被當作壞孩子地否定,否定他的所有努力和爭取。哪怕在成年之後,也是要將他迫害摧毀,而傷害他的人卻並不會受到任何的懲罰。因為這些人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知道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

玩家就是要控制這男孩,在他的幼兒時期、少年時期和成人時期,通過各種小遊戲:華容道類、節奏類、潛入類的,來感受他所經歷過的各種不公對待。但最後,玩家會發現哪怕自己如何努力來完成這些小遊戲,最後的結局竟然都還是絕望且悲傷的。

遊戲長度可能120分鐘左右,猶如進行了一部互動電影,而購買遊戲就如購買了一張電影票,去感受一個對現實感覺絕望和不公的故事。因為畫面元素那種復古的風格,如上世紀教材那種的1:1身材比例的童稚兒童人像,更與故事的殘酷形成諷刺的對比。而在報導新聞時所製造出來的新聞報導片段,慘白的畫面和報導話語,更鋪墊出這社會大眾“公正”的諷刺。而當男孩最後要發現父親被殺的真相而遇到兇手時,兇手的自白更是讓這“公正”顯得荒誕而愚昧。

購買到的這遊戲,就如過往購買到的現實題材電影票那般,感受過後是讓人有反思的。

長距離愛情 – 六弄咖啡館

AT-CAFE-6

當關於電影創作者的政治背景雜音過後,回歸到電影本身,是有所不如意的。尤其到了高中畢業之後,電影想要將主角們的情感處理得精準,然成品讓觀眾的感受是零碎的,大跨度的時間剪接,承擔大量註解作用的道具,以及被消失的“承前啟後”情節,都導致了如今成品的零碎。

電影故事的主線,還是高中男生一直愛慕着同班女同學,在好兄弟的幫助下,終於開始了自己的初戀故事。而單親家庭長大的男孩,缺少管束,願望是可以和女朋友上同一所大學卻因考試成績不佳而失落。如女主角所反思這段關係所說的,長距離並非這段感情失敗的原因,而是讓倆人所無視了的思想差距給凸顯了出來:

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差距,會決定一段關係是否能夠在困阻面前堅持下來。

觀眾也處於這麼一種徘徊的思緒中,而一直處於暗戀的情感階段。因為在意因為愛,所以沒有將心意說出口,一旦無視了兩人的差距而開始一段連自己都沒有信息的關係,結果就是可想而知的。熱戀過後,冷靜之時,所有的差距都會凸顯出來。而不曾開始,那麼就不會有錯落失敗的結束。等待,未必是等待差距的拉近,也有可能是下一段關係期待的開始。

同為台灣青春愛情電影,逃不過被拿來與同輩比較,喚起共鳴之處是有所不足,而選角的多地考量,導致觀眾就有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覺,一種刻意而不自然的觀感讓觀眾久久才能入戲,詳細演員的演出。

戲 – 夜奔

Fleeing-by-Night

在還沒有一觀電影之前,觀眾並不明白片名“夜奔”的意義,所指或所意涵的都完全沒有概念於心。直到開場後的崑曲唱起,一武生在台上踱步練手,通過少東的理解所看到的林沖夜奔,才明白,夜奔,是三個男女羈絆的開始,也是他們的結局。

有時以為,國人壓抑百年的情慾,都是要通過戲曲來發洩,通過角色以及融入角色來讓自己得到釋放。林沖在對自己的身世所描繪的,他沒有父母沒有身世,他飾演的每一個角色就是他的自己。少東愛的是舞台上的林沖,還是舞台下的林沖?英兒愛的是舞台上的林沖,還是舞台下的林沖?他們都因為看林沖飾演的林沖而痴迷,而痴迷的是戲還是人?

欣賞於國人的戲曲,因為在於其對意境的營造,點到即止,無限遐想留待觀眾回味。簡單的舞台就靠旦生淨墨醜在上面的唱段以及練手踱步來得到無限的擴大,當中一場就是少東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將舞台上的戲曲表演轉為影像豐富的充實呈現,於是電影觀眾看到的是崑曲觀眾所看到的世界,通過鏡頭來將兩個世界進行了連接切換。

舞台上的林沖因為誤殺而逃難,而戲外的林沖則先後兩次逃難,第一次是為了逃離富家少爺的糾纏,第二次是為了逃離殺害師傅的通緝追捕,但這先後兩次其實都因為林沖的沒有得到醒悟不自救所致,戲班是他的世界,師傅是他的救命恩人,黃少爺是他的情人,哪怕這些都似乎有所排斥去接受,但他不作反抗甚而甘於接受就注定悲劇的人生。

但悲劇之所以悲劇,又何不是時代眾生相的一面而已呢?沒有誰是高尚沒有誰是卑微的。不願面對自己真實情感而選擇遠逃美國的少東就是善良嗎?似乎一直強迫林沖接受自己的愛的黃少爺有是惡嗎?難道不該認為他的愛是那般的卑微而誠實嗎!

編輯 –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當時在書店看到書架上的重點位置,與其他雜誌歸在一類,就無法壓抑的拿下,哪怕書價其實超出可接受範圍的。(總是有那麼一些書是不受控,看見就會想要擁有的,一是雜誌題材,二是裸男圖片Open-mouthed smile)於是當這麼一本以“雜誌”為書名出現眼前,而且在書封上標註有“《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這麼個推廣時,就再無理由不擁有這麼一本書了。

滿足期待的,是能夠通過作者的分享,從《數碼時代》、《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提案on the desk》的過去編輯經驗,在過程中所曾遇到的選題、編排、協調的各種經歷。其實一本雜誌是否好看,編輯對每一期的選題把控,封面的設計圖片的拍攝以及行文的風格觀點,還有圖文如何結合呈現,都是重點關注。這是讀者所一直認為的,也是讀者對一本雜誌是堅持還是放棄的宗旨。喜歡作者對於台灣雜誌創作的原則,不是單純的追隨潮流,而是為讀者帶來所不曾發現的生活精彩,從特殊的角度進行雜誌的編排組織。

失望的,是讀者更像是翻閱著不曾閱讀過的作者過往編採文字的摘抄複述,從一種吝嗇的閱讀而言,這是讓讀者覺得被騙的感受,有種像被送上隔夜炒飯的感覺,雖然這炒飯還是精心處理的。

而書中在結尾的時候,似乎作為一個總結的意義,這總結是作者同事所寫的,分享從作者身上所學習到的小事情:

1、編輯不是大牌明星,是打雜是場記。

2、除了日雜,商周天下壹週刊也多看看吧。

3、找外編就如招小黃,上錯車立刻換。

4、標題要擺在入口處,它就是店招。

5、從邀稿/受訪對象的作品發想。

6、幫讀者清楚標記受訪者身份。

7、要讓辛苦拍的照片有價值。

8、材料太多不能讓它全上,要取捨。

9、時間到了就要出手,不能每期都是最愛。

10、總編輯當久了一定有賤招。

其實讀者當時選這本書,更多期望是能夠從書中偷師,學習如何作為一個編輯。雖然任職網站的編輯多時,但要說有信心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編輯就還是沒有這底氣。成為人人眼中觸類旁通的奇才,讀者自以為還是差那麼十萬九千里。

少女 – 我的少女時代

觀眾一直對青春題材電影有著嚴格的選片要求,因為觀眾的青春鳏寡乏味,但電影故事作為矛盾集合體是必然與這平乏相背的,於是觀眾以一種近乎無理取鬧地去期望一部能夠滿足共鳴的青春電影。但似乎至今難覓,哪怕這一部。

每個平凡觀眾都在心中壓抑著不甘平凡的躁動,於是期望在電影中能夠實現這種反叛,於是哪怕一個從來甘於平凡的少女為了一個學好的叛逆的少年勇於在全校師生面前反抗教導主任,對他的不公平對待以行動反抗,更喚起所有同學們已經壓抑已久的不滿。少女並非是少女,而是觀眾曾經被壓抑的勇氣的投射。

台灣,始終是心之所往能夠居住的地方,那能夠與人共處的城市生活環境,書店、文具店、集市、快餐店、“咖啡廳”,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在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已經隨著歲月流逝。本地觀眾看到的是記憶,但遠方觀眾看到的是嚮往。

那些年》是男生們的青春,那麼此片是否算是女生們的青春呢?反正,都不會是觀眾的青春,觀眾在片中看到的不是青春,依舊是過去所曾希望在台灣電影看到的台灣人文。

孤獨 – 刺客聶隱娘

The-Assassin

從故事、人物塑造、畫面構圖至配樂,無不散發着一種“我孤獨”的悵然,矛盾衝突不在於刺客與被刺者之間的情感糾結關係,而在於刺客自身的人性矛盾,縱然有著高超武藝卻無法擺脫人間世俗的情誼關係,殺手不能殺人,就只能徒如影子般隱匿於人世。

觀眾覺得電影有仨是值得對電影反复斟酌回味的:
一、聲音。從對環境的真實收音抑或音效的添加或者配樂的附和,都是要將觀眾從現代帶往故事中的“魔法”,尤其對環境收音,靜謐黑夜中的蟲鳴,環繞在影院四周,聲音打破了鏡頭前與屏幕前的間隔。而刀劍碰撞之下所帶來的激烈碰撞,聲音是如此的激烈而猝不及防,使得幾乎每一場的武打場景都顯得那般的突兀。配樂的精彩,是在於延續了主題的營造,配合全景鏡頭的使用,人物會顯得那般的渺小而無力。
二、畫面。必然需要被提及的,全景,不單在於畫面被塑造得那般的壯美,尤為結尾道姑立於崖邊,身後的山頂雲霧從薄薄裊繞至厚重壓抑的轉變,猶如魔法般地將人物關係變化進行映襯。更別說在多個場景轉換時候所使用的空鏡頭,選景之壯美靜謐,一再的強調人物的孤獨沉抑。
三、對白。電影中的“古文”對白於現代觀眾而言是那般的不友好,但於觀眾有著稍微古文基礎而言,那又是那般的精緻,電影以極力地還原時代的“現實主義”,雖任性但“才應該”。

要為電影劃分類型,不會認為這是動作電影而還應是劇情電影,雖然劇情會顯得那般的零散,稍不留神就有會錯失的可能。錯失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電影所延續帶來的情緒與感受。這電影告訴觀眾,電影並非是要讀故事而已,而是要感受畫面感受聲音來感受電影,來感受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情緒。

孽子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Taipei-Dad-New-York-Mom

你想可能接受這樣的故事呢?又可能接受這樣的敘述者呢?赤裸不加裝飾地描繪這成長過程中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這描繪,讀者會認為是一種炫耀不幸的驕傲嗎?不幸,並非人人可有,於是能夠在不幸的泥淖中得以獨身為人,不值得驕傲炫耀嗎?

而且以一名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不時地提及這身份下所曾“經歷”過的愛人陌生人戀人,豈不樂哉!讓讀者更是翻閱不悅的,是關於初吻的一段結尾記述,大抵將一種一霎而過的情緒給自我宣揚得多麼難能可貴,多麼的精神出竅。或者,每個人的吻都有那麼些別人所無法感受的唯一,只是是否會矯情地將之挖掘昇華罷了。

但關於父親母親(尤其父親)所對家庭所造成的傷害,無疑是讓讀者翻閱感動的,這是不好的感動。因為一父親的霸道父權,所傷害的不單是自己家庭,還有父母還有妹妹幾家,這是何等自私的大男人,但讓人氣悶的,是父母是妹妹是妻子,竟然都甘心接受這樣的男人所帶來的債與不幸。而這樣的故事,又是多少過去現在將來的家庭繼續上演著的悲劇,只因為那是一個男人,一個被寄予家族希望的男人。

然而諷刺的是,這樣的男人,所生的兒子,一個是同性戀,一個已經被成長所扭曲得成病態賭徒。或者,男人的兒女所帶來的,是一個男人所造的孽,所成的債。

貞節 – 阿嬰

Ah-Ying

難得是一部徹徹底底女性覺醒的電影。從來都以為,所曾看過多數關於女性覺醒的電影,無不都是掛著名號實質仍然是將女性身體物化滿足男性觀眾的私慾。而在這電影中,男性角色多是優柔寡斷恬不知恥的廢物們,也暗示女性就是被這種無力的男性們所控制統治,受盡悲苦。

故事的主題,細想又是那麼的無力。阿嬰能夠得到性的滿足和貪婪,卻最終是要被貞節所祭奠,化作女鬼回到家中,來欺瞞守住自己的婦道。然而對於男權所建立的女性貞節,反過來,也是被“女鬼”喻為徒具空殼(死去的阿嬰),實質(阿嬰的貞節)早已逝去。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都有着各自的齷齪:爸爸的虛偽道岸,內力性變態;捕頭一心愛慕阿嬰,其實懦弱無能;武狀元看似正直,卻是那般的性冷漠而徒愛痴自己;採花大盜看似勇猛,其然卻是空有一身力氣猶如禽獸;貨郎更是直白自己的怯懦,只知趁火打劫。就是這些男人圍在阿嬰身邊,自作聰明地維持自己的世界。

結尾捕頭自己抱著自己,何不理解是男權以為得到所渴望,其然只是自我哀憐的幻象。

故事放置於在電影這世界中,鬼魅的音效和壓抑的畫面構圖,使之整個故事瀰漫在徬徨當中。雖然並沒有驚嚇的實際畫面,卻通過聲音和光影、場景,詮釋出恐怖的氣氛。帳子將人臉一分為二一明一暗;窗戶中的花瓶,因為阿嬰站在兩者中間,使得猶如畫框中的女惡魔驀然冒出;阿嬰在男人身後不時地冒出頭來,就如男人們都被這女鬼所纏。

在封建社會,女性對於性的不滿足與貪婪,是有罪的;但男人卻可以肆無忌憚地得到不同的滿足,只需要有權有錢有力。於是女性在那時是被物化的,被私有的,當逾越,就會遭到男人的懲罰,木驢,極具諷刺的酷刑。

天使 – 等一個人咖啡

Café-Waiting-Love

只有經歷過生死邊緣的人才能夠看到天使……於是女孩看到了天使,但卻不知道所以為救自己的帥氣男生是天使。男孩也看見過天使,那個賣香腸的天使叔叔還給他留了一個魔法,當遇見自己喜歡的女孩,就能夠從女孩的後腦勺中找到香腸,而如果女孩也是喜歡他的,就能夠找到豆花,同時滿足到他的兩個食慾。

那麼的荒誕有那麼的無厘頭,無厘頭得讓人覺得可愛,讓觀眾以為這是在看著一檔關於天使的綜藝節目。男孩愿賭服輸,要穿著比肩尼和直排輪遊走在校園,還要拖著一顆白菜做寵物……其實會以為這都是原作小說作者的惡趣味集合,又或是曾經青春的熱血與莫名其妙。當劇中看到那一句字幕,驀然有另一種關於天使的理解,其實阿拓,是如天使那般的,守護著想念他的人身旁,留有他們關於愛的魔法。

電影立足在角色上,每一個出場角色都使得有作用,都想用他們來說“等”的故事,等遇到自己愛的女孩,等向自己愛的人表白的勇氣,等放下心中的悲傷,等TA的道歉,等自己找到讓她不再悲傷的咖啡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