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於電影創作者的政治背景雜音過後,回歸到電影本身,是有所不如意的。尤其到了高中畢業之後,電影想要將主角們的情感處理得精準,然成品讓觀眾的感受是零碎的,大跨度的時間剪接,承擔大量註解作用的道具,以及被消失的“承前啟後”情節,都導致了如今成品的零碎。
電影故事的主線,還是高中男生一直愛慕着同班女同學,在好兄弟的幫助下,終於開始了自己的初戀故事。而單親家庭長大的男孩,缺少管束,願望是可以和女朋友上同一所大學卻因考試成績不佳而失落。如女主角所反思這段關係所說的,長距離並非這段感情失敗的原因,而是讓倆人所無視了的思想差距給凸顯了出來:
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差距,會決定一段關係是否能夠在困阻面前堅持下來。
觀眾也處於這麼一種徘徊的思緒中,而一直處於暗戀的情感階段。因為在意因為愛,所以沒有將心意說出口,一旦無視了兩人的差距而開始一段連自己都沒有信息的關係,結果就是可想而知的。熱戀過後,冷靜之時,所有的差距都會凸顯出來。而不曾開始,那麼就不會有錯落失敗的結束。等待,未必是等待差距的拉近,也有可能是下一段關係期待的開始。
同為台灣青春愛情電影,逃不過被拿來與同輩比較,喚起共鳴之處是有所不足,而選角的多地考量,導致觀眾就有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覺,一種刻意而不自然的觀感讓觀眾久久才能入戲,詳細演員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