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

守護 – GoOD OMeNs 2

劇集都算是隔了頗長一段時間才迎來第二季的播出,等待又確實是有所值得的(雖則觀衆差不多完全忘記了第一季説過什麽故事,就只記得Michael Sheen和David McDonald之間的曖昧)。而在新一季,已經沒有了第一季時候爲了防止撒旦之子重臨滅世的危機,而是關於大天使加百列失憶來到人間的原因追查。

第一季還只是天使惡魔之間的合作拯救人類,第二季則算是一定程度延續了第一季的情節,大天使加百列在上次兩軍對壘時結識惡魔後甘願降落凡間也因而失去了記憶和身份。但天使拉斐爾爲了窩藏大天使加百列而分別向天使軍和惡魔軍兩方隱瞞他的下落,也因此更只能用謊言再掩蓋謊言才能化險爲夷,期間也必然需要惡魔克勞利的從旁協助,起碼用法術隱瞞加百列下落就需要天使惡魔的合力施展了。

整季下來,觀衆有所在意的還是唱片店老闆和咖啡店老闆之間的同性情緣。在第一季還只是停留在拉斐爾和克勞利之間不明説的曖昧,到了第二季則是明目地講述同性之間從傾慕到表明心跡的過程。不過,最讓觀衆看得開心的當然是最後克勞利不捨拉斐爾重返天堂頂替加百列的大天使之位,壓抑不住内心的澎湃失望而强吻拉斐爾的一幕。過去兩人都沒有明説衝破的曖昧終被打破,是讓同人觀衆看得何其欣喜呀。畢竟Michael Sheen和David McDonald在戲中的妝容實在好看,尤其是拉斐爾那老實乖巧的樣貌太漂亮了,那一頭的銀白頭髮和肉墩墩的臉龐與小肚子,真是純潔的性感。

药 – Tour de Pharmacy

其實這部電影(?)本來是想在記錄形式上做得特別又精簡一些,畢竟這偽紀錄片實在娛樂性最高咯,極盡諷刺,將自行車賽上藥物濫用的現象毫不留情地戲謔。所以是想將有一幕羅列其中一角色身上檢測到的藥物反應對應的藥物逐一複製羅列出來就成事。但當想到這樣全數羅列的話,難保不會被懷疑成販藥平臺而被追緝就心生畏懼呀(自我審查?)

觀衆完全不是爲了電影裡所講述1982年環法自行車賽的荒謬醜聞而觀看,單就只是在意於穿著全透(其實全裸)自行車服的Chris Romano在車手群毆亂戰時,被James Cena隨手撕扯下衣服而(真的)全裸更高舉,陰莖在James臉旁甩的橋段。無論從那全透的自行車服還是“親密”肉體關係,看著就真的很瘋。這個橋段也是爲了表現車手們用藥後所表現出來不能控制自己的失去理性的行爲。所以整部電影的荒誕,也是旨在諷刺環法車手們濫藥。

至於其他,還好啦。

冒險 – DUNGEONS & DRAGONS: HONOR AMONG THIEVES

又是一部游戲改編電影,而且這部的故事沉澱更爲厚重,世界觀設定是更爲龐大且歷史悠久,原作是誕生於1974年的桌上游戲,而觀衆真正開始接觸此系列則要算是20年前的改編電腦游戲[無冬之夜]了,而當多年之後的如今在大銀幕上看到過去還只是在2.5D場景認知的無冬城,現在是更加形象生動地看到這個曾經的故事開始場景時,那種會心感動不言而喻。

其實從龍與地下城這品牌誕生之後,不斷的衍生品隨之誕生,從小説、游戲、漫畫、動畫和電影都層出不窮,其實都是為這個世界給豐富起來,將這個世界建立得更爲龐大且細緻。不同的作品建立在已定的世界觀、職業和種族及矛盾基礎上,講述各自不同的冒險故事。而這一部電影也如是,只是隔了多年之後以現在的技術來製作,可見精良。

吟游詩人Darvis在某次執行任務過程中招惹到紅袍法師組織,而惹來殺身之禍,害得妻子身亡只能獨自撫養襁褓的女兒,幸得遇上女野蠻人Holga,更隨之組成了盜賊集團連同術士Simon和游蕩者Forge四處闖蕩。但盜竊他人財寶始終是沒有未來的工作,Darvis接到某個神秘人的委托決定完成這趟後就金盤洗手和女兒好好生活的。卻不料這次行動大失敗,更導致自己和Holga鋃鐺入獄。所幸的是,兩年後兩人在一假釋聽證會上伺機逃獄。但當他們重新獲得自由想要找回女兒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發生了改變。本來將女兒托孤給Forge卻不料他在那次失敗行動中偷偷藏起了珍寶,並在後來一躍成爲了無冬城的城主,而Darvis的女兒卻聽信了Forge的謊言以爲父親捨棄自己而去。術士Simon更因爲那次行動自己的施法失敗而一蹶不振成了四處流浪騙取錢財的“神棍”。而讓Darvis和Holga料想不到的是,當年導致自己行動失敗的神秘委托人竟是紅袍法師組織的成員,而Forge之所以能夠成爲無冬城城主,也是因爲紅袍法師的從旁輔助所得。Darvis爲了救出自己的女兒,他和Holga、Simon及新認識的提夫林族的德魯伊Doric踏上救人之旅,路途上爲了找到解救行動的關鍵遺物「裂解頭盔」,也因此認識了泰伊人聖騎士Xenk,於是一個完整的冒險小隊由此組成。

其實觀衆在看到五人小隊進入地底對抗巨龍的時候,是很有當年那種在玩[無冬之夜]時的感動,是那種自己在小團隊中擔當某個角色,然後電腦控制其他角色,大家彼此合作來攻剋各個不同的小怪圍攻和boss重擊。模糊記得當年游戲設定,主程序是只能有一輔助角色陪伴,直到資料片時才增加到兩個成員。而玩家所控制的主角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職業,以及對應的陣營。而在游戲中玩家所控制的角色進行的各種不同行動都會影響陣營的數值變化,及最終影響陣營的變動與職業的特殊能力使用。而陪伴冒險的角色是可以在酒館裡招募,不同角色對應各自的職業。儼然就是如電影所表現出來的冒險小隊般的感覺。其實往後的[魔獸世界]的小隊設定,都是會讓玩家聯想到這樣的小隊職業搭配,防守+攻擊+治療。

只是在這次電影中,則沒有這樣的固定搭配限制,畢竟是電影嘛~只是在最後四人合力對抗紅袍法師的Sofina,是有相當驚喜的,那種合作無間及各自發揮自己的法力與智慧,在最關鍵的時候一始料不及的人物作出制勝一擊,頗值得觀衆爲之鼓掌高呼精彩的。

其實同樣是魔幻題材的改編,本作比之前的[Warcraft]是更加有趣且懂得尊重原作玩家。無論是笑點的設計鋪排抑或場景設計道具還原,人物塑造,都是處處可見用心。

怪胎 – WEDNESDAY

就因爲昨晚看到推薦,所以開始追看這部[the Addams Family]的改編劇。本來以前就好喜歡另一改編電影那種黑色幽默和哥特風,延續至如今以女兒Wednesday為主角的校園懸疑劇,也想必會欣賞此劇的。

8集的長度,講述女兒Wednesday因爲幫弟弟報仇出氣而被懲罰轉校到一間專門收納有問題學生的學校永封學院。但在這陌生的校園裡,Wednesday因爲自己的孤僻又古怪的性格,和校園裡的同學總會鬧出各種矛盾和誤會,也因此而牽涉入一宗怪物連環殺人案件中。但隨著她對此案件背後真相的追查,她發現案件遠沒有想象中那麽單純,而且還可能與自己的家族有著深遠的關係。

劇集主要圍繞Wednesday在學校和小鎮裡查案的經過,期間她與校長、同學、小鎮居民和警察的矛盾來描繪各色人物性格和製造故事懸疑。在鋪排懸疑的節奏上是能夠把握到觀衆的注意力,場景設計上是製造出了一間充滿魔幻氣息的古堡校園,人物上是設計了各種有奇異能力的怪人同學,他們或者是狼人、人魚、又或是能夠將畫中物實體化的超能力……Wednesday在校園中經常和這些奇怪同學鬧出各種矛盾,她古怪陰暗的性格絲毫沒有讓她在這些異類中格格不入,反而更能夠凸顯出自己的特別。同時在最後結局的時候,會發現這些能力和性格各異的同學是都能夠幫到一把的,無論他們曾經是敵對的抑或是中途掉車的。追劇到中段的時候,就會發覺編劇是不是都猜到觀衆對角色的好感,在同學角色危難的時候都能夠幸存下來,他們不單是能夠給到觀衆安慰,最後還能夠看到他們的鼓舞,當時看結局的時候是頗興奮的。

是會覺得整部劇都好像看到Harry Potter,雖然校園是小了很多,老師是少了很多,主角團也幾乎只剩下Wednesday,但這一切相似的微縮版組合起來,就是一部劇集版的哈利·波特呀。新新進入校園,然後被捲入懸疑謎案當中,期間是有遭到他人的懷疑,也有參與到校園競技比賽,最後也面臨到生命危險,同時也牽涉到身世之謎。這些種種,不就是哈利·波特嗎?

媽媽 –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感覺“多元宇宙”的話題是自一部[ Spider-Man: No Way Home]之後就接二連三地有新的相關題材作品上映,這一部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就覺得是其一。當時在第一次看過預告片的時候,會感覺這電影是又一部好萊塢華人題材電影那般,講述他們在美國的日常瑣碎,而“多元宇宙”就不過是遠赴他鄉的家庭婦女内心的苦惱罷了。而當如今上映後好評一致時,就會為自己的錯誤預估而好奇……

其實自己預估的也沒有錯誤,確實還是關乎華裔家庭婦女的生活惆悵,只是這惆悵的緣由是什麽呢?導演就是從這來發想,將女性如果過去的人生選擇是不一樣的,當下她又會是怎樣的人?(想想觀衆自己家裡的母親,她偶爾也會提到當初的選擇如果不一樣的話,人生也會有不同,但是否幸福呢?)所謂多重宇宙,就是各種不同可能的排列組合,可能是外在世界的不同組合,也可能是自身的不同組合,有著必然性也有著非必然性。而當這些各種可能的自己彼此穿越,世界相互交織又會發生怎樣的災難呢?

但電影并不是爲了講述大災難和製造視覺震撼,還是會回歸到對華裔家庭主題的探討,女性自我覺醒的命題。無論Evelyn在是否跟隨男友離家出走做什麽選擇(非必然性),Waymond還是會選擇一直愛上她(必然性),這是讓她在破亂的生活得以堅持下來的精神支柱,也是讓她面對生活的勇氣。而當看到女兒其實那麽像自己,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母親的接納和支持,對自己價值肯定的時候,Evelyn才反思到自己作爲女兒和作爲母親的命運沿襲,才反思到自己原來都重複了自己父親所對自己做過的各樣否定,將之重現對待自己的女兒。

而圍繞這樣的主題,就是通過剪接來實現對多元宇宙的詮釋,以及視覺特效來實現表達Evelyn如何借用不同宇宙的自己的能力。電影與其說是“多元宇宙”的概念吸引,特效畫面過癮,於觀衆而言更是特效如何圍繞主題來呈現有意思得多。

破敗 – MOONFALL

近期實在太少引入外國電影在戲院上演了,於是知道這部本來不是期待的電影能夠在戲院上演,也還是會進入觀看的,起碼覺得導演Roland Emmerich的出品還是能夠有所保證的,起碼在災難場面的呈現上不會讓觀衆失望的。結果呢,觀衆超級失望!!!!!失望到甚至懷疑這部電影完全就是因爲有人大額投資了,有人想要拍大災難電影且能夠帶來自己正面形象,但故事發生背景又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的,這部電影才應運而生的。

電影開場是男女主角曾經是宇航員拍檔,不料突如其來的不明襲擊,導致同行夥伴身亡,而這拍檔也因爲意外發生時各自的狀況不同而發生了誤會,更導致男主角因此身敗名裂,妻離子散。多年之後了,NASA發現天上的月球運動軌跡發生了變化,而被認爲一事無成的清潔員卻通過機密數據觀察到這發生在天上的異變。發現這真相的人們(主角三人)聚在了一起,爲了拯救地球和自己的家人,在因爲月球接近地球而天災不斷之下,登上燃料不足的穿梭機衝上月球,尋找在月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麽可怕的事情……

這時候,故事裡面都還能夠讓觀衆相信其實不會有太科幻虛構的内容(起碼從目前可知的月球還是非人爲的星體),那些從洞穴竄出的不明物質可能只是月球内部的物質莫名消耗而已。但卻不知,真如那些科幻迷所料想的那樣,月球是數十億年前高度文明的“人類”遠遷製造的人工智能星體,地球也是這個星體花數千年建造而成的適合人類再生的土地,也就是月球其實是地球的保姆(甚至是母親)。而主角三人組費勁了千辛萬苦(其實觀衆看也并沒有多千辛萬苦,完全如那些超級英雄般在碎石陣靈活穿梭)進入到月球内部,發現月幔包裹之下原來是高度人造建築,現在不斷遭受到追蹤了數億年的曾經的敵對AI物體襲擊控制。“無敵”的主角三人組完全靠著自己的力量來摧毀這些曾經能夠毀滅高度發達“人類”文明的不明物體,這合理嗎?這不合理呀!

整部電影都完全是爽片般的故事,完全不講邏輯合理性,自説自話,爲了製造矛盾高潮點就不惜犧牲劇情邏輯。而開始提到導演Roland Emmerich拿手的災難大場景,在這部電影裡面,就几乎是調味的醬料而已,要説震撼完全談不上,觀衆看罷完全覺得只是將[2012]曾經的畫面複刻再用而已,毫無感覺。

主角們能夠重新回到地球,重遇自己珍惜的家人們后,觀衆唯一感覺是,導演or編劇是對前妻的現任丈夫肯定有很大仇恨,否則不會每次都要讓他們犧牲(可參考[2012],情敵同樣被犧牲了)。

奸細 –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

因爲第一部實在精彩有趣,於是對第二部這陣容的豐富,主角的成長似乎該有值得期待的。但經觀衆多年的觀影經驗而言,其實這會是大失所望的徵象,實際上也確實是不出意外。

Gary繼承了上一任「Galahad」稱號,承擔起了Kingsman組織的諸多特務任務,也因爲上次“范倫坦事件”而與Tilde公主戀愛了。但因爲行動多了,組織被盯上了,突襲行動就幾乎粉碎了整個英國Kingsman組織了。當初以爲組織這麽濃厚的英倫王室背景,就該是純屬英國本土的背景故事呀,結果這續集就告訴你,“不是!”然後又有美國的分部,英國是王室風,那麽美國就是西部牛仔風。英國是各種紳士配備武器化嗎?那麽美國就是各種牛仔配備武器化了。整個英國分部就只剩下Gary和Merlin,因得到美國分部隊員的支援才得到機會尋找突襲事件的真凶,并且因此發現背後“龐大”的販毒利益集團。

這裡組織「黃金圈」說是“龐大”,占了柬埔寨的整整一個山頭,但原來當中成員架構簡單得奇妙,徒有一個老闆Poppy Adams能出場對付一下主角隊伍,哪怕算上曾經的學院夥伴而今日背叛的Charlie,及混入到Statesman成雙面間諜的 「 威士忌 」 。但就這樣子的三個主要敵人,就撐起了整個販毒集團組織?要想這個組織可是威脅了全球人類並讓白宮政府也苦無對策……回想起來,原來第一部的敵我集團設定也同樣是這麽的小氣。

要説第一部室有關注到主角的成長歷程,並將高科技的武器結合到各種紳士道具中,帶來了新穎有趣的觀感,但今日呢?就已經了無新意了,純粹看敵我之間如何互博。哪怕以爲在上集壯烈犧牲的Harry Hart,也劇情安排得到Statesman的搶救能夠在續集裡重新出場,但,會覺得這一集的故事很多都是刻意安排而成,無所謂的樂趣,純粹的為矛盾而矛盾,為打鬥而打鬥,好難看到興奮咯。

未來 – BLADE RUNNER

回想起這部電影,於是就聯想到了十多年后的一部法國導演作品[The Fifth Element],同樣的未來世界,同樣的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愛情歷險,有所不同的是一個是窮追惡徒,一個要逃離追捕。而後輩的内核又未必如前輩那邊可以有所回味。

在之前,一直都單純以爲片名的Blade Runner是指未來世界的飛空艇或者其他交通工具之類,而當知道這名稱的真實所指時,又會覺得,其實名稱不是什麽關鍵,而是這樣的身份及這故事的經歷,就又有值得思考的。觀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單純只是爲了這種末日朋克風感到一種不適,那種潮濕昏暗,全片都不見光亮的設定,讓人覺得壓抑孤獨。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疏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只是生存同生,石瓦森林之間的弱肉强食罷了。

人類?機器人?又有關係嗎?當真實與虛假的界綫已經模糊不清的時候,到底誰是誰?是會覺得就是這種真假難辨的存在,導致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電影裡是那般的不真實,不真實到故事中人只能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到底自己所相信的,是真的隨著時間流逝真實發生而成,又抑或是人爲輸入歷史記憶呢?剛才提到“值得思考”,就是這種自我懷疑的思考。在這個未來的世界,人造人的記憶是通過人造導入而成,而這些記憶都會伴隨各種真實客觀來塑造。而人造人的情感,哪怕是被人爲設定的運算結果,但也因爲數據的堆叠來形成他們的感情,如此的話,人造人的情感又如何能夠被證明是虛假呢?

惡靈 – The Shining

有些電影,會是越看越沉迷,因爲每一次的觀影縂可能在裡面看到過去所不曾發現的細節,使得觀影的觀衆猶如獲得一經書般,再而形成他們各自的迷影教宗。而這部[THE SHINING]則是個中迷影群落的代表,這就要數之後的[Ready Player One]裡面關卡情節對這電影的迷影文化的呈現。而觀衆而今首次一睹這經典,則仿佛有種參觀博物館藝術品的體驗,嘗試去理解這樣的一部改編自驚悚小説的電影,又是如何成爲影迷的聖經……但於是就往往是出於這樣的意圖,就屢屢會有碰壁的感受。

落魄的作家為生活所迫,擔起了在冬季來到酒店裡看管的工作。但隨著大雪的孤立和家庭關係的困厄,作家在這酒店裡猶如中邪了般,在“惡魔”的呢喃低語之下做出了各種瘋狂的舉動。而陪同作家一同入住到酒店的妻子和兒子,也在這酒店裡目睹經歷到各種莫名其妙的事情。而到底這酒店究竟有過這樣的過去?而觀衆陪同作家一家人在酒店裡所看到的一切,又是什麽原因?這就是開始提到,這電影能夠成爲迷影的原因,諸多的細節都讓這電影可以觀看來反復理解。

但于觀衆,還好……

怎麽說呢,要是作爲驚悚片觀看,電影確實有橋段是能夠引起觀衆的小小驚叫,而又是否接連不斷呢?未必。就只如泡澡的女尸。而如洶湧澎湃的血浪、神出鬼沒在走廊牽手出現的姐妹,以及那座奇幻的迷宮,也就覺得饒有細味。這些諸多的設計都有所伏筆于故事的背景和對失心瘋的隱晦解釋,但最終這些解釋都只是留給觀衆來進行重新組合。那麽是否能夠成理呢?不知道。電影更加讓觀衆注意的驚悚,并非是這些活動的場景調度,而是在鏡頭畫面所營造出來的壓抑感,尤其是那種居中鏡像的畫面,都讓觀衆有壓迫的感覺,而加上80年代的鏡頭色彩,年代的畫面更是奇妙的塑造出一種遙遠又靠近的詛咒意味。

情書 – HUGO

實在需要懇求原諒,以如此套路的標題來記錄這部電影,但想當年知道這電影,關於他的介紹,也確實是說這電影是導演寫給電影人的情書,寫給那些開創“電影”這歷史篇章的電影人的情書。

遙想當年高中時候,開始自以爲是地閲讀數本電影入門普及叢書,有所印象電影的起源是法國的盧米埃兄弟所發明的,而電影之後得到普及成爲普羅大衆所接受的新潮娛樂方式,則要説到法國魔術師&製片人喬治·梅里愛,他現實中對電影技術的不同嘗試讓原本只是記錄片段的電影,演繹出具有不同視覺衝突的娛樂傳播手段。而電影,則是從一個流浪在火車站裡的時鐘調試員男孩説起。

自幼無父無母的男孩一直栖身于火車站的頂棚内,機緣之下找到父親留下的日記,他想根據日記裡的記錄來修復父親留下來的機器人,也因此認識了一個處處爲難他的玩具店老闆。卻不料隨著與老闆的打交道多了,竟發現這玩具店老闆原來是曾經的電影大師,但今日的老闆卻不想承認自己的這段歷史,而這些因由都是因爲如過山車般的電影生涯,落魄失敗讓他選擇掩藏自己的輝煌。而因爲男孩的鍥而不捨以及父親留給他的電影記憶,也重新喚起了玩具店老闆的電影夢。

之所以說這電影是一封給電影人的情書,是因爲故事裡的諸多場景和情節都是改編自曾經的,就如那電影歷史上的開天一幕“火車進站”,在[HUGO]裡就成了夢境中的驚險。曾經開創歷史的一幕成了新時代3D電影的視覺衝擊手法,大有一種世紀接棒的寓意。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