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香港

得道 – 八仙過海

要説開始回看這一部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劇,都有半匹布的前情可以回顧。大概就是前段時間有重新想起那個時代的一位歌手関正傑,然後又因緣際會認識了另一位覺得長得很相似的演員凌文海,才想起過去曾經偶爾有攪渾兩位的,就疑惑関正傑原來還曾在ATV演過電視劇的嗎?也直到前段時間才認知兩位是不同人,而又之後ATV的YouTube頻道給更新了前幾年前專訪凌文海的《亞視百人》。在節目上,凌文海提及到當年八仙坐在枯木渡東海的拍攝經歷,因此就促使了觀衆後來回看經典的想法了。雖然凌文海飾演的曹國舅是到了中期才開始出場,而且場次也不算是多就是了。

話説劇集是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後,香港電視臺首次進入中國内地和地方臺(山東電視臺)合作拍攝的。所以也因爲傳説所在發源地原因,劇中很多場景都是在山東蓬萊島上取景,觀衆也是終於看到不再只是香港劇集出現過無數次的山野景色了。在觀衆看到一半的時候,八仙終於集合而開始各自的修仙路普度衆生的故事後,就懷疑劇集的製作想法或者是因爲當年央視推出《西游記》的神話劇所引來的萬人空巷追看盛況而啓發的。類似的主角之間的矛盾關係建立起來,然後再化解帶出第一個小高潮,之後就開始不同的小故事單元,最後進入到結局。雖然有類似的模式套路,但在講述人物故事背景時,仍會尊重原來的傳説進行改編。 而且在最後八仙與四海龍王開始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時候,南海龍王就提及東海龍王曾經有一鎮海寶物定海神針是被孫悟空取走的,觀衆也才曉得原來《八仙過海》和《西游記》是在同一個世界觀裡發生的。

而如剛才提到《八仙過海》與《西游記》是發生在同一個世界裡的,但兩個作品關於宗教理論的立場又略有敵視的。《西游記》中無論大鬧天宮抑或西天取經路,師徒四人的敵人無不是道家子弟有關係的,就可以說都是將道家人士給黑化一通的。而在《八仙過海》中,這方面針對佛家的矛盾設計又不見得如此刻意且明目,完全是專心將自家的“無爲”學説給演繹明白就足矣。尤其是在鋪墊八仙如何走上習道修仙之路時,相關的對白尤其直白,尤其要説韓湘子的,他對道家學説的認識以及堅持也確實能令觀衆信服他的信念。另外也有鉄拐李的前生爲了修道而作出的犧牲及借尸還魂後對人世的領悟。作爲大衆娛樂產品的電視劇,自必然不會也不應成宗教宣導作品,所以在塑造八仙的人物上,并不會都花濃墨來描寫他們對道學的見解,那種直白的通過人物話語來敘説的道理也多是集中在某幾個人物身上,其他更多的仙人都是講述他們在普渡時所遭遇的充滿戲劇性的困難險阻。

就話説這部電視劇是亞洲電視主要製作推出的,令觀衆失望的是此劇延續了ATV劇集的弊病:結局都説不好,必然的虎頭蛇尾,是相當戛然而止的結果。本來八仙引來了各方的不滿,但最後卻因爲找到人事關係而給化解危機,衆人轉身離開凌霄殿時,主題曲也就唱起劇集亦就完結了,令觀衆一種結局未得妥善工整收拾的觀感。

相愛想殺 – 山水有相逢

期待多時,是終於一觀劇集,有所如預期又有所超出期待。不過李司棋的演出是能夠看到《輪流傳》的痕跡印象,覺得角色年輕時的天真至成名的穩重再到年老時驕傲,真如演繹著她自己的戲路發展。倒是黃韻詩,在劇集初期有演到梅劍仙未成名時候的怯懦與衝動,但觀衆始終還是喜歡她演出那種得理不饒人在蠻橫中又暗含溫柔的性格特色。

整部劇,除了兩位女主角的演出有得印象外,就數第一集開始時將兩人在戲中參演的電影片段給節段播映出來,這種突然而至的開場不可謂不大膽,會有點難想象當年在電視機前看首播的觀衆看到這樣的開場會有怎樣的想法。莫名其妙嗎?而其實開場的這些片段,都會在之後兩人於影圈打拼時重播,算是給劇集這樣的開場一個伏筆的解答嗎?回頭想,也就是理解這樣的開場是回顧二人昔日影壇的輝煌往績吧。觀衆開始時看到這可能10分鐘的作品回顧,真懷疑是不是點錯集數的。

而後,同樣由甘國亮編劇的電影《神奇兩女俠》和TVB之後播的同樣是關於粵語片時代故事的《難兄難弟》,都能夠看到有《山水有相逢》的影子。甚而覺得後來兩者是將前輩的故事給拆分開來再講的作品。《神奇兩女俠》是將兩個閨蜜爲了同一個男人而明爭暗鬥最後回頭看是一場空的橋段拆分出來,《難兄難弟》則是將兩個成名階段的新人如何爲了成名所做的努力,過程可能會陰差陽錯也有可能鬱鬱不得志,但事業高峰過後都只是有淚自知。

偏執 – 智齒

因爲一次藥後駕駛導致斬哥的妻子在丈夫面前被撞,導致斬哥對王桃的仇恨始終不能原諒,無論她爲此受過牢獄之苦,但斬哥妻子因此雙腿被截肢更成了植物人只能一直昏迷在床。也是由此開始,王桃的愧疚感作祟爲了獲得斬哥的原諒可以不惜代價地付出……

電影的兩個人物斬哥和王桃都有讓觀衆很莫名其妙的偏執性格特點:

王桃:因爲自己曾經的魯莽行爲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哪怕一直做著偷搶拐騙的事其實也有良心在隱隱作祟,使得爲了安撫内心愧疚感而忍受斬哥對自己的暴打和出賣,使得她在重遇斬哥後就一直被傷害虐打,先是斬哥後來是其他偷車小混混追殺,最慘的就是被連環殺人犯綁架强奸。經過短短這幾天的地獄慘況,王桃還是不忘祈求斬哥的原諒,當最後聽到轉告的原諒後,吃力地從精神壓力中浮出釋懷的淺笑。或者靈魂是從罪疚中有所解放,但其實也墜入另一種痛苦噩夢循環中。

斬哥:被奪走妻子的重案組老警官,為新出現的連環斷肢殺人案而苦惱,生活輾轉在照顧妻子的療養院和查案的警局之間。生活除了查案就是照顧成了植物人的妻子,但當知道王桃從監獄中出來後,本來從一種平衡掉入另一種平衡的狀態被打破,他要用自己的手來制裁王桃發泄自己的怨恨。再見到王桃後先是一陣追打,之後暴打,再之後讓她成爲黑社會圍剿虐打,甚至是追殺的對象。到底就是要將她殺死的怨恨。

王桃是偏執的罪疚,斬哥是偏執的仇恨。但王桃這罪疚之下,是本能的求生,斬哥失控的仇恨之下,是被仇恨矇蔽了的良知。於是注定了最後的悲劇,悲劇的產生,或者都是環環相扣因果相連,要不是因爲失控的藥價,就不會有失控的報復,也不會有失控的贖罪,之後失控的掙扎。會覺得,電影的結局,怎説都是角色之間的因果報應。

這種因果報應的劇情之外,更令觀衆驚艷的是電影的黑白色調和場景美術,一種末世的破敗頹廢感,同时也使得全片的黑夜陰暗場景都能看得清楚(好像有點膚淺但認爲相當重要的點)。陽光之下其實被遮擋了很多的陰暗和罪惡,最後凶手的藏身垃圾場,在黑白鏡頭之下更見髒亂也更能清楚其中的危險。

植物 – 明日戰記

這電影都已經是第幾部“劉青雲+古天樂”的演出卡士呀?就會無奈當下中國電影觀衆所能看的粵語電影的演員是多麽的乏味又缺新鮮感,就如國内那些節目反復唱的歌來去都還是10年以前的歌曲。但這電影可喜的是,在主題曲的演唱上是選了新人歌手ANSONBEAN+Winka@COLLAR來擔當,都起碼能夠讓國内觀衆也能夠聽到一些新聲音啦(如果他們是觀看原聲電影的話)。其實這也如監製古天樂會想開拍這電影的原因,也是爲了讓香港也能夠有自己的團隊來拍攝科幻電影,起碼這一部電影是墊下了基礎和見識讓本土電影製作人來纍積,也讓後續更多的香港科幻電影有得第一次的數據纍積。

而回歸到電影本身……就很徹底的爆米花電影,甚而覺得完全就是技術呈現,關乎于電影故事本身,其實真心一般,就很套路的故事設計和人物設計。當然可以說這是爲了能夠看到機械設計,電影當中的機械鎧甲、機器人和裝甲車都確實是很硬核,穿梭於廢墟樓宇閒的動作是很具有視覺樂趣的,而且在動作設計、鏡頭設計都是能夠稍稍刺激官能感覺的,但要説很强烈嗎,其實也還好。

但就在故事的主幹矛盾設計上,將地球的生存和危機捆綁在了一外星入侵植物身上,就稍微有所新意的。這株植物既能吸收地球污染毒素,但同時又會因爲不斷的生長而對人類生存環境進行破壞,它的入侵同時也會造成未知生物的滋長,會進一步地危及到人類的生存。那麽主角所在的地球軍爲了化解即將出現的大危機,就只能深入敵後找出根源,將危機化爲轉機。人性内心的陰暗,也導致主角們腹背受敵,既要解決眼前的外星生物危機,也要承受軍中上級的背叛。但……所有下來,就好直白又套路唄。尤其那個在災區裡面幸存的女孩,就百分百的公式人物存在,再與那個通訊員的存在,都讓這個敢死隊的很多行動都顯得不合常理,更是讓觀衆看這些情節的時候就很煩厭,主角每次做的選擇都讓觀衆不懂他的動機。只能解釋就是爲了畫面特效和科幻主題服務了。角色的存在就只是一個衣架般,沒有靈魂。

多重人格 – 神探大戰

如果不是因爲韋家輝導演,又如果不是“神探”這個IP,這樣的一部電影還真似乎不夠吸引讓觀衆入場觀看,實在太市場太失去了過去“神探”所留給的驚艷,起碼在於黑色和懸疑這層面上,這一部“續作”完全符合觀衆開始對他的預感:向14億審核市場的妥協。

就是失去了前作的破格與鮮猛,不過其實觀衆也未看過前作,也只是瞄過幾個場景和大概知道故事,所以要説比較還真有不妥當,往後也是先單獨將[神探大戰]作爲單獨一部電影來看是適合和客觀。但有一點是可以比較而言,就是兩部“神探”都是以人格分裂來作爲故事,只是前作是用了7個人格,此作就是將前作人格在内心的競爭轉爲演繹李俊如何代入受害人的對話,一定程度也可以説是延續和演變。

整部電影的脈絡串聯起十幾年的多宗謀殺冤案,此時的“神探”以暴制暴是因爲當年警察自以爲是偵破奇案卻不知原來是錯判冤案導致多少家破人亡,當時不被采信的真正的“神探”李俊被淪落到天橋底,多年失意最終在“神探”集團集結后才得以翻身正名。

但其實又講真,覺得這個故事都是堆叠反轉的手法,就是不斷的給故事裡面的主角和警隊埋綫索,觀衆也就跟著同樣得到這些綫索來自以爲是等待最後的結局。當以爲某些人物泄露出來的動作是被觀衆聰明地捕捉到了,發現了其他觀衆可能未注意到的細節和真相時,觀衆也就如電影裡面的警察那樣一樣被蒙在另一個鼓裡。最後要説是驚訝嗎,最後的死傷慘重又要説是高潮嗎?又真心還好,起碼於觀衆而言還是會覺得是情理之中的必然。就是會知道這些關鍵人物是必然要死亡才能堆叠襯托出反派的惡魔心理,但到結尾反派的動作和角色心理變得片面化了,就是完全爲了惡而惡,也就成了為反轉而反轉的觀感了。

更別説裡面爲了製造驚險而鋪排的諸多不合理橋段,孕婦從高處摔落可以安然化險爲夷,在槍林彈雨之中其他角色都會成爲蜂窩但主角就都能避開,在山野路邊脫光給一個精神不穩的人檢查身體……就能有這種那種的不合理跳出來讓觀衆出戲。

但其實觀衆愛韋家輝呀,起碼在這電影裡面竟然有[大時代]扔人墜樓的彩蛋。

永生不死 – 我和僵尸有個約會2

已經想補這部舊電視劇頗久了,就各種錯過也終於趁現在機會來看到。説起[我僵2],第一次聽聞是初二的時候同學提到看金未來爲了兒子尼諾而犧牲自己的感人情節,再往前追溯就是小學青梅竹馬看的[我僵尸1]。而那時候的自己都完全是不敢看僵尸鬼怪題材戲劇的小觀衆,是隔了數十年的如今才敢在半夜入睡前追看。

-關於編劇-
雖然這幾十年閒,都有各種機會看過零星片段,但完整觀看這也是第一次的。是完完全全的觀看到過程中各個人物的經歷,以及人物關係的因由,最後真是不得不感慨編劇陳十三在角色鋪陳上的完整,雖然角色之多,建基在歷史上的架空情節也能夠因爲角色的安排而完整,這也是讓觀衆敬佩的。觀衆這樣提到的就是萊利這個角色,角色離場時是會疑惑他到底是爲什麽成爲僵尸的,又爲什麽角色都是在香港而偏偏有一只是在英國的?劇集是到後來才舖出這角色的來歷之驚人,是不得不感嘆編劇的厲害。再之,雖然知道編劇跟萬綺雯當年是戀人關係,但在聚集中馬小玲角色之吃重還真讓觀衆始料不及,無論從鬼魂馬丹娜的老妝,到馬靈兒的孤傲怨恨,再至馬小玲從開場的貪錢滿懷心事到最後想哭不得哭的各種壓抑痛苦,都是有著頗豐富發揮空間的演出——編劇還真偏心。

-關於愛-
開場第一個小故事“天佑复生”,是帶出況國華如何代替孫子況天佑繼續活著。也在這一段,僵尸王將臣帶出僵尸的力量源泉是因爲愛,而不是恨。也是由此開始,整部劇的推進都是圍繞人(包括女媧和五色使者)和僵尸之間的愛來展開。

(閱讀全文…)

母親 – 媽媽的神奇小子

因爲電臺的大力宣傳之下,對電影在内地未上映之前已經有著很大的期待,本來是計劃可在影院裡感受被感動的時候的,卻各種原因影響后只能在OTT點播觀看了,但依然能夠為這勵志故事所感動滲淚。

首先電影開場,場景竟然是80年代初的廣州欸,而飾演外婆的演員竟然還是廣州本土演員欸(雖然只有一個鏡頭啦),更別説當年從廣州偷渡去香港的盧海鵬了,這樣一對廣州外公外婆的演員背景,實在讓觀衆太有共鳴了吧。而後就是要交代角色背景了。兒子被診斷患有黃疸病,造成腦部受損終生弱聼且痙攣行動不便。就是這樣的一個兒子,作爲母親又如何堅持下來將這孩子撫養成人,更締造香港歷史呢?其實觀衆很容易就被母親題材的故事所感動,畢竟是幾乎由母親獨立養大的孩子,關於母親的故事都能夠觸動到觀衆的心。

之後就講母親要養育這樣一個殘障的孩子,要忍受周邊的異樣眼光和歧視,可能別人的善意都會成爲刺激到母親敏感神經的原因。但也是因爲這樣的心理,更加使得這母親對兒子的愛會無視周遭,包括她的丈夫和小兒子。就如電影在宣傳期間,聽到電臺主持介紹這電影的時候,介紹裡面情節是關於母親和這小兒子矛盾,當實際看電影這一段的時候,確實深有感觸的。當電影帶著觀衆來感受這故事,和角色一同經歷的時候,就會覺得這突然的角色矛盾插曲,就會提醒到在感人的母子關係中,太陽光之下原來是有陰影不被看到的,母親與大兒子的感人代價是母親與小兒子的疏離。

同樣的,隨著年歲漸長,經歷漸丰,本來孩童不能夠理解但能夠接受的安排在長大後就成爲心裡面的疙瘩和忍受,當到了一定忍受限度之後,原來親密的關係都會被撕裂。觀衆也是因爲這樣的情緒堆積推倒而也眼淚缺堤,兒子終於忍受不了母親的干預和積極安排,在親愛的母親面前嘶吼,母親也終於將自己的隱忍吐露,作爲一個殘障體育運動員的母親的無奈和堅忍。當吳君如在戯裡面聲淚俱下地說,這個母親不爲旁人所理解獨自忍下所有的埋怨時候的傷心時,就覺得太悲傷感人了,這感覺是直搗觀衆内心的衝擊。

看這類母親題材的電影,都會將故事裡面的角色情感轉移為自己的母親,會覺得裡面痛徹心扉的對白是由她口中説出的,是那麽的沉痛的,也因此才會使得看電影時候的衝擊在内心是多麽的沉重。

香港女兒 -梅艷芳

經過了多時的宣傳及期待之後,終於是看到這電影真容了,怎麽說呢,觀衆是不捨得對這部電影有太過的苛責。在觀看的過程中,會更多覺得是將這電影當作是一個串聯起對梅艷芳的追憶的機會,而女主角則更覺得是一個指路人、一個容器,將觀衆的情緒作慢慢的醖釀回味。

觀衆不否定在觀看電影之前,是對之有著百分百的肯定期待,期待這電影是能夠給予到不一樣的滿足感動。雖則事實事與願違,但起碼能夠通過這電影看到早前不停回味重看的舊錄像以及未見過的記錄,也算是不錯的事情呀……在之前,觀衆很反感看到評論説演員與真人的差距,就覺得本來就不是要完全重現,不過是將曾經耳熟能詳的事情及故事通過他人演繹來敘説一次而已。但實際看過電影成品之後,就覺得演出是有讓觀衆失望的,那種失望是看到演員刻意模仿,尤其是説話方式。這種模仿演出的痕跡明顯加之夾雜的影像記錄,就會覺得這個人物情緒是零碎,更影響了觀衆對演員演出的一致性印象。其實是理解這種手法的意圖,但就是覺得實際手法觀感粗暴。尤其是張國榮送別的影像記錄和拍攝重現的交曡,情緒是跳的,真情實感與演出相當明顯被劃分。另外就是對白,聽著看著就是讓觀衆有懷疑。

整部電影下來,觀衆并不是為這電影作爲故事而感動,而是為了逝去的人的回憶而感動。每當看到那些影像記錄裡的梅艷芳,結尾字幕滾動時與身邊人的舊影合照的梅艷芳,就覺得感動。所以這部電影,裡面的演員,觀衆並不是將他們看作是人物重現,而是覺得他們是作爲故事串講人,是將一些場面重現的演出。

當看到開場時80年代初那個曾經璀璨斑斕的香港,霓虹燈點綴整條馬路,卻在幾十年過去之後,昔日的輝煌,竟然也如一代巨星般落下,那一聲豪邁的“BYE BYE!”今日看到,不自覺也聯想到今日的香港。20年前SARS讓市民人心惶惶?又可曾料想今日全球被疫情肆虐,她所珍惜的小島在這過程前後又經歷著數之不盡的動蕩。這樣想想,其實觀衆未必只是緬懷一代巨星,更是追憶那個人人向往的東方之珠。

拍電影 – 欺詐劇團

感覺是已經很久沒有再完整追看新電視劇呢,尤其還是TVB劇,説是19年開始對這陪伴成長的電視臺印象大減,且其多年一家獨大及固步自封的狀態,使得它内部的製作是每況愈下堪憂。但難能可貴也是偶有驚喜,就譬如説道的這一部。以行業中人來講述一連串的荒誕事件,這些事件荒誕之餘也不失諷刺。

劇集先從第一集鋪墊,揭開劇團7人之間的關係,埋下幾人在過去所曾經發生過未知過去的關係,待日後逐步揭開。而關於劇集節奏,也是會不失套路地以每集一個劇團成員的角度來講述自己作爲電影從業員的無奈和當下的抉擇。前段時間幾乎每天都在重看經典老劇[男親女愛],會為裡面每個案件之間的順暢過度而拍案。而多年之後的今日,還似乎能夠看到前輩們的相似功力,就真每個案件幾乎無縫的串聯起來,會讓觀衆感受共同經歷時間。

-第一案件:神棍大戰-
開場就是以這麽一個悲喜交雜的案件,悲者是涉案者背後所發生的悲傷故事:因爲痛失愛女卻發現原來人的無知迷信可以帶來數之不盡的錢財,但卻不知其實痛失愛女的過去也并不只是她一人承擔,丈夫也同樣背負著這悲傷,同時也承受著欺騙別人的良心譴責。這也成就了劇團能夠“黑吃黑”的欺騙他們的不義之財。

荒誕劇團之所以“荒誕”,是因爲人員在過程中就是會出現各種超出預期的意外,是使得他們的計劃都不能順利進行而鬧出各種讓觀衆捏汗的情況。你看似是團員都合作無間朝著目標前進嗎?但其實他們過程中發生了各種讓觀衆都以爲是必然失敗的事故卻又偏偏可以被順利化解的情況。

-第二案件:民初的呻吟-
這個案件是觀衆覺得最搞笑的,製片二世祖想要借拍電影之名實質想強占婦女,更不料有其子必有其父,而落入到欺詐劇團手中就徒有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了。爲了伸張正義及報當年劇團拍電影遭受這奸詐商人壓榨的仇,劇團假裝了一個電影拍攝計劃,騙得父子色迷心竅陷入天仙局。這裡也更加實在地將電影從業員的工作内容,或者是會讓對行業有興趣的觀衆更能有吸引力了,也讓表面光鮮實質暗含各種陰暗的真實揭示得更爲具説服力。

-第三案件:Memento-
額,這個案件觀衆看著是有種矛盾的,觀衆也是如劇裡面角色樓家齡那般是難以跨越要跟一個阿伯接吻呀,哪怕這是劇情需要呀!在開始時看預告,會以爲這又是一個天仙局的橋段,卻不知原來是爲了給失智老人如願的報答義舉,讓他一圓過去所不能達成的心願。之前説到這劇的劇本案件之間的串聯是順暢的,但這次難料的是原來過去與現在的鋪墊是那麽的長遠,會感受每個人之間的因緣際會原來是早有安排的。

-第四案件:劇本孕育計劃-
劇團最後的案件,但感覺也是最“師奶”套路最政治正確的案件,尤其是最後連環反轉的情節,看是精心安排的反轉再反轉,但轉頭就感覺最牽强且自説自話。更別說導演陳志陽一個人承擔起所有的罪責而被捕,將劇集之前鋪下的反英雄惡搞的設定給一舉倒。看完就是讓觀衆生氣是人格分裂咯。就徹底讓觀衆要問:爲什麽爲什麽!雖則,劇團其餘人員都因爲志陽的犧牲可以繼續向自己的初衷前行而不再徘徊過去的迷惘,又雖則這最後的案件串聯起了開始兩個案件涉案犯人的理智失控原因,又雖則志楊的警察朋友身份是早有鋪墊這結局的合理性……但,難道就非要這麽政治正確(發爛渣的觀衆)。

好吧,觀衆不否定這電視劇的情節其實是推敲得通的,但這種合情合理就很師奶呀,這樣想想,是有驚喜,但這驚喜突破也沒有讓人覺得是大進步呀。

俠義 – 龍門飛甲

當年電影上映的時候,觀衆甚是期待,但都一直未固觀其真身,哪怕之後在工作上與這電影有著擦肩之緣,但都未緣慳一面。或者其實熒幕神仙就是不想觀衆一睹真身,而故意多次安排錯過,也讓觀衆能夠一直懷抱美好的願望……因爲看罷就徒有一地鷄毛,寂寞不已。

故事感覺是作爲[龍門客棧]的後續,但其實觀衆沒有看過前作,於是現在就完全可以將這電影作獨立故事來看了。由原來的東廠掌權換位了後來的西廠倚勢,當時的周淮安成了今日的趙懷安,但這樣的斬奸除惡的男人,身邊同樣有一個女化男裝的知己,只是今日的周迅少了當年林青霞的俊朗英氣。今日的李連傑也徒有病軀,雖然當年的梁家輝也不見何等的健壯(觀衆始終不喜歡看他演戲)。今日的客棧也少了當年大漠之上的人心叵測,徒有蠱惑算計,更不見當年削肉啖人那般的恐怖,完全就一個木屋子般的存在。而之後多方勢力誤闖地底寶藏秘境,更是讓觀衆愕然故事走向竟然到了探險嗎!

不過,觀衆也是明白的,這電影的出現完全就是爲了當年3D拍攝技術的探索,要知道徐克對於電影技術有著何其的嘗新意欲,較之今日的徐老怪,觀衆更歡喜當年他的勇敢創新,而非今日一再經典複刻自走舊路。所以很多鏡頭調度都明顯看出是爲了在影院裡令觀衆戴上3D眼鏡后感受視覺景差效果,所有的武打動作跳躍縱深都不過是爲了讓觀衆譁然的炫技。所以故事,就不過是爲了將技術串起來的絲綫罷了。哎~~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