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 – PERFECT DAYS

當選用海報配圖的時候,觀衆最後是選到這張,是因片末出現的這一段字幕:Komorebi,從葉隙中撒落的陽光。當時看罷這字幕,就一種做題心理作祟,努力回想觀影過程中與之相關圍繞的情節,完全一種學生答題技巧的作爲。但其實,這又是否束縛了觀衆與作者之間的溝通呢?

故事由一位洗手間清潔員的日常開始,並重複他幾乎每天相同的生活流程:起床洗漱-更衣-出門並在自助機購買早餐-駕車流轉在所負責的洗手間進行清潔-午間休息會在寺廟附近進餐並拍攝樹蔭-下班歸家更衣去澡堂沐浴-在車站餐廳進餐-偶爾在酒館小酌-入睡前讀書,如此反復著幾乎每天一樣的生活。觀衆不得而知他的過去,甚至在電影一個小時内都對白少之又少,甚至會讓人誤會他是言語困難,也因此才會從事這樣的工作。

-牢籠-
當主角要送別外甥女的時候,他從親人口中得知父親已經失智到認不得人,他才終於情緒缺堤地傷痛。自然就會對主角的過去和身世背景有興趣,他其實有富裕的親人,但他卻選擇獨居,並從事旁人看是厭惡性的工作,會是什麽原因而成呢?他并非言語困難,但他卻有種選擇性地進行溝通,總保持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直到他的外甥女前來投靠後的日常交流,親人接女兒的寒暄,觀衆才開始看到主角與人的連係碰撞。再後來是他與酒館老闆娘前夫的傾聽和耍樂,觀衆是覺得主角的這種距離感是具選擇性的。而往常他的疏離獨處,有種像給自己的牢籠般,對自己有所束縛,雖説不上對旁人的漠不關心和冷漠,他是會熱心幫助遇見的各樣遇到麻煩的萍水相逢,但都是有一種無形的距離間隔。是會覺得他總是將自己圍困在這距離之中不作逾越。

-插曲-
雖説主角生活看似每天的重複,但日常必然不會真如此的。一卷膠捲拍攝完畢了,他會抽空去照相館冲曬和領取相片,並從中選出合心的相片;一本書閲讀完畢,他會前往舊書店購入新的書本,書店老闆都會跟他分享作者的特點;每天午休會見到一位總是奇怪站著的流浪漢,但某天他卻走在十字路口尋找什麽似的游走;偶爾會遇見來找同事的唐氏症少年,直到得知同事離職後的少年喪氣離開;每天在某間洗手間與一位陌生人進行留紙條的黑白棋游戲,直到游戲結束;外甥女某天離家出走寄住在自己家中,會跟隨自己工作,但最後都是被自己送回母親旁;年青同事想追求某位少女,但其實少女對這位浪蕩的同事興趣寥寥,反是初次遇上就對這為叔叔暗生戀慕……在看似是日復一日的重複日常中,都會偶然發生不期而遇的人事,產生各種奇妙的連結。

-Komorebi-
或者,這些不期而遇的連結,就如那些在葉隙之間透出的陽光,明媚又耀眼,但也間或陰沉。在末尾,主角和酒館老闆前夫的耍樂時尤為讓觀衆有這想法。看似是兩個成年男人在玩影子游戲,但影子與影子之間的重叠理應不會產生顔色變化,但在主角眼中卻是有這樣的神奇現象。

主角每天都會在午休時拍攝樹蔭,其實他是拍攝的也正是葉子與葉子之間不經意碰撞形成的縫隙,並撒落下的光照。

Wim Wenders,日本,這組合不期然令觀衆想起導演多年前拍攝的紀錄片《尋找小津》,是導演參考小津安二郎的鏡頭特色來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是他對小津的一次致敬之作,看下來其實又何不是他對日本生活哲學的探索。而今這部《PERFECT DAYS》,不也同樣是他對日本生活哲學的理解呈現嗎。

魔术 – Das Kaninchenproblem

會覺得這短片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將現實世界的掩眼法——魔術,給運用到另一種視覺魔法——影像,當中。而在短片當中的魔術,並不是現實世界那般的精彩絕倫,而是讓人陷入無盡的尷尬與苦惱當中的事情。

忽然有一天,身上竟然有了不受控制的魔術能力,會在自己身上、或者和自己有接觸的人身上,發生各種奇妙的魔術事件。魔術在裡面,不是掩眼法的存在,而是確確實實發生在身上而不可思議的事情:和客戶見面,會讓客戶在口袋裡掏出數之不盡的花瓣,從剛洗完的衣服堆當中會抓出一隻兔子,在洗澡的時候會瞬間轉移到大空地之上遭人側目,想要自殺結束這一切的苦惱不料從動脈流出的不是血而是拉扯不斷的緞帶……

觀眾就覺得,這是導演帶給觀眾的一種認知上的思考:到底在影像之中的魔術,是在影像處理上的掩眼法,抑或是在拍攝現場所進行的掩眼法呢?魔術的定義,又會是怎樣的呢?

Das Kaninchenproblem from Chemnitzer Filmwerkstatt on Vimeo.

強權 – HERRMANN

HERRMANN

無論從狹隘幽閉的場景、挑釁的道具、高對比度配色、壓抑的演員演出,這短片都是要對觀眾進行壓迫的,壓迫觀眾去旁觀這無來由的侵犯。而這無來由的侵犯是因何而發生的?罪犯的動機是什麼?在短片開始那些照片所想暗示的,理解是極端反社會,這反社會是對安逸的警告,以一種地獄實驗的姿態給予世人(男人)的警告:“沒有人會是安全的。”

所以在一些場景的描述,觀眾是不安的,兩名罪犯在襠部掛著假陽具,強迫男人進行肛交和口交,從性別角色而言就是要顛覆這施害者與被害者的角色定位。但荒誕的是,這種角色交換只是進行了性交角色的變換,所進行的動作還是抽插的行為,讓對方身體受到傷害的行為。這不還是等於是以一女性假裝成男性來進行傷害嗎!如果從女性平權而言,不也等於某程度的認輸嗎!

是的,沒有人是安全的,但並非男性能夠傷害女性而女性也能夠傷害女性的等式侵略,而是,所有人不是安全的,因為男性從身體結構就是具有侵入性的。所以,從這思考出發,這兩女罪犯的行為是荒謬的,也因此才會極端,極端的不智。

離家出走–PRAIA do FUTURO

PRAIA-do-FUTURO

截然不是因為看了[NARCOS]之故而順藤摸瓜主演再看到這電影的,截然不是因為Wagner Moura的坦誠演繹而看這電影的,也截然不是因為電影題材而看這電影的。。。但妳相信嗎!第一章中的Wagner真的是太嬌豔帥氣了,第二章中的Wagner實在太忠誠乖巧了,第三章之後的Wagner,請回去看[NARCOS]吧,謝謝!!

其實觀看下來,更覺得這電影像是個人散文,閒淡的故事推進,大跨度的時間進度,濃郁情緒的長鏡頭,精緻的畫面構圖用色。所以不應沉溺太多的情感與思考於其中,而更應該通過畫面去感受,感受巴西海風的撲打,感受德國秋日的陰冷,感受在四季變化過程中,人物情感的波動,動心、猶豫、孤獨、懇求、釋懷、自責、原諒。

會覺得這也是一個自私的故事,每天要面對死亡的可能,直到遇見讓自己傾心的男人,不惜放棄自己的家庭責任、自己所依賴的大海,越洋對岸,說自己所不熟悉的語言,過自己所陌生的生活,但為了逃離那恐懼、相伴那愛情,不惜放棄親人放棄承諾。不自私嗎!

循環 – Continuity

Continuity

在首屆亞洲雙年展上不經意看到的,37分鐘版本,又或,沒有完結一直播放的版本。觀眾進場後也不知道影片是處於什麼時段,於是就坐下来看,等待一个结束和重新的开始……

儿子跟分开多时的父母重新在餐桌上用餐,因为一些话题而让母亲离席,只留下儿子和父亲。忽然,儿子从父亲的酒杯里看到一颗眼球。夜里,父亲将一个沉重的塑料袋放进车厢里,车厢内早已放了两个同样大小的袋子了……

刚才的一对父母将从战场回来的儿子接回家,在路上,母親看到路上有一隻駱駝擋在路上,正當兩人對視時,駱駝不見了,繼續行走,駱駝出現在路旁的叢林中。母親下車,跟著小路發現一個小山坡,當她爬上山坡時,驚訝地看到一個大坑裡,睡著好幾個死去的士兵,肢體不完整地躺在地上。一個小孩突然進入鏡頭,將這些死去士兵的武器收集起來。

其實後來回想這一段,會猜想之後所接的是第一個兒子,因為這一段發現的情節是預示著往後的故事以及所希望表現的戰爭反思主題,哪怕這表現主題的手法是偏於晦澀的。

這一次接回來的兒子看似處於叛逆期的少年,會抽煙而舌頭上打了顆釘,而都是不招父母喜愛的事情。讓人摸民奇妙的事情,父母將兒子帶回家都會把雙眼給蒙起來,直至回到自己的舊房間。

又是在餐桌上,當父親離席後,兒子跟母親同桌的時候,一種曖昧莫名的氣氛縈繞,當觀眾還在思考這到底是這母親的扭曲親暱在作祟抑或是對兒子回來後的熱情時,兒子的盤子裡盡是蠕蟲在爬動,眨眼後這驚人的畫面就消失了,以為是因為疲累而所致的幻覺。而當這母親半夜竄進這兒子被窩時,觀眾剛才對於曖昧的疑惑似乎得到了肯定。之後鏡頭回到夜裡的屋外,一個車子的長鏡頭,一個人般形狀的影子斜照在車上……

又是剛才的一對父母,他們又要接兒子回家,母親又在路旁似乎發現了什麼,當他們來到車站的時候,並沒有看到他們的兒子。然而其實,兒子剛才就一直站在車站等著他們。當以為兒子是躲起來了的時候,兒子又突然冒出來了,但他剛才還在的背包卻不見了。

其實這時候會以為是有一種科幻或魔幻的內容在鋪墊,父母和兒子處於不同的時空而後卻忽然又相遇了的情況。

與之前一樣,兒子又是被蒙著眼睛帶到屋裡,父親在母親離開後就拉開兒子的嘴巴在檢查,這段就如呼應“上一個”兒子在舌頭上打了釘的情節。而當他要關心兒子丟了背包是否會有什麼損失的時候,兒子摸著褲襠有所指似的。這時候觀眾會粗暴地以為,上一個兒子是跟母親曖昧,那麼這一個就是跟父親有。但當回到飯桌的時候,這種想法有似乎被否定了。兒子講述在戰場上的經歷時,母親表現出相當的不愉快,而父親離席的時候,母親跟兒子開始了親吻……

其實觀眾後來回想,會認為故事其實是:一對在戰場上失去了兒子的父母,租借少年們演自己的兒子,來滿足將他們接回家的願望,但其實這對父母其實是一對惡魔,在不停息地下詛咒。就如在兒子房間裡那本漫畫,士兵抓到一個中東女人,想要扯下她的頭紗,卻無論他怎麼扯,女人都還是蒙著一塊布在面上。終於,在頭紗後面伸出惡魔的觸手將這士兵吞噬。

離婚 – AURORA

AURORA

故事開場,繼續,基本是圍繞男主角的生活瑣碎,觀眾無從得知當中的故事性,甚至毫無戲劇衝突的進行着,直至男主角開始為錢而與他人有爭吵的時候,才開始發生人物的衝突,也從這時候開始,人物才開始立起來。然後觀眾知道這主角是一個寡言嚴肅的男人,總是板著臉的,然後他開始買槍,就然觀眾開始有了疑問,有了想要找到答案而繼續關注男人。然後男人他還是繼續著生活的瑣碎,他開始跟踪,但觀眾並沒有得知所追踪的是誰。然後男人擦拭他的槍,然後他終於用槍在地下車庫殺死了人。而男人為什麼要殺人呢?當以為男主角要帶觀眾去找出答案的時候,他又殺了一對老夫妻。然後他去找一個女人,但找不到,而之前所奠下來的基調,會讓觀眾以為他遇到不順的時候會繼續開殺戒,但並沒有。他去接女兒了,這時知道他跟妻子已離婚,女兒有妻子撫養。而當他講女兒放下在妻子鄰居家時,他去自首了,在記口供的時候,之前所有的“為什麼”才終於有了答案。

這是一部對觀眾很不友好的電影,猶如當中的男主人公的待人處事般,沉默寡言而易怒。這一切都在試圖暗示觀眾,他與妻子離婚的原因。長鏡頭的頻繁使用都在強烈的營造一種疏離感,而利用空間的門框也則是要將這男人的性格做暗示,壓抑,抗拒溝通,刻板。

在電影當中有一個情節,是男主角洗澡的時候對洗刷下體時候的行為,所反复試探着,像是在確認身體是否發生什麼變化了。其實這試探的行為,或是對離婚生活的一種暗示,以呼喚結局時候自首所吐露的殺人動機。

性飢渴 – HOTEL DESIRE

 HOTEL-DESIRE

一個和丈夫離異7年獨自帶大兒子的女人,她的兒子要離開她兩個星期去巴黎,她很傷心很不捨。兒子是那樣的可愛,是那樣的乖巧,是那樣的懂事。兒子成了沒有丈夫的生活的唯一支柱,但現在,兒子要離開自己兩個星期了。

但其實,這有是否一種解放呢,對單身母親這角色的釋放。她現在是一個沒有兒子在身旁的單身女人,她還年輕,她還貌美,她還苗條……

有著各種讓人無法預想結局會急轉,由一個單身女人的堅強日記變為性愛日記。雖然在結局之前,所有的鋪墊都是那麼精細平穩,每一個鏡頭的構圖都是如此講究,但當習慣在精緻的鏡頭語言所拍攝下來的女人面對生活壓力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變化時,女人帶觀眾進入懸疑,她闖入了一個盲人畫家的房間裡。

她看到了一副可能久違的男人裸體,她害怕自己的無禮而假裝自己的不存在。但當畫家趴在地上開始感覺到身邊有人時,觀眾所習慣的感覺會被帶離,極具視覺衝擊的赤裸纏綿讓原來的平淡瓦解。

慢鏡頭之下,整個性愛過程不再羞澀而更見藝術公然,理所應當的美好。觀眾會發覺,其實這不過是將本來的色情片被藝術處理後的成品,突然而至的性愛,無需過多話語,心領神會,彼此心知肚明。

天真 – Führer Ex

Führer-Ex

頗為喜歡這種前後人物性格對調的故事,因為一段經歷而造就不同的人生改變。不過,或者此片也算不上是對調,僅是主角之一由對世界的天真認知轉變為殘酷對待,對比出另一主角的的暴戾轉變為善良的誤會。

雖然本片是有着德國新納粹的內容以及德國統一的故事背景,但真的並沒有太明顯強烈的政治表現,更多是在時代變遷中的人物成長,但其實這當中的成長轉變在影片所交代的內容中並沒有與此背景形成關係。而且本身人物成長期的諸多叛逆經歷更加獨立於所處的時代背景,且主角之間的矛盾變化也更讓觀眾關注到的是他們之間的友情,而不是所在的時代。

當Heiko遭受到自己在獄中以為可依賴的人的強姦時,他本來對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的天真想法瞬間瓦解,不存在所謂的善惡之分,那種善惡難辨讓他徬徨。罪惡的事實讓他意識到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對待,於是有了瘋狂的報復同室獄友的衝動,以及出獄後的暴戾兇殘行為。較之的Tommy要聰明地面對這一切,其實在他第一次入獄時以及後來安慰Heiko的話語間也可以知道他也有同樣經歷,沒有一個母親的關愛的他要更加清楚這世界的真相,所以他一開始就是一個流氓不羈的形象,也往往是如此才能更好地生存於在這灰色的世界裡。

贖罪 – Le chiavi di casa

Le-chiavi-di-casa

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彌補,反而成為了被安慰。往往習慣了站在高處俯視弱者,卻不知自己方是最需要被俯身擁抱的虛弱靈魂,被太多太多所約束,過去,現在,所要面對的種種不如意。在與兒子重逢的數日中,不經意卻得到了感動。

鏡頭多是靜止的,關注在人物表情變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情緒波動與思想變化。悲傷,在靜止的表情上細緻表現,輕微的面容變化流露出內心的脆弱,而這些,只在所謂正常人的面容上表現。虛弱的靈魂,卻只徘徊在簡單而枯燥的日常瑣事中,“我要搞衛生,我要去買東西,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很忙的,我要回家。”或者這是他們逃避責備和怨懟的咒語。

這個幾乎從未見面的兒子,患有先天的惡疾,一瘸一拐行動不便,旁人皆對其抱有好奇與憐憫之心,而且包括他的父親。父親的當年也因此而離開。正如在醫院裡面所遇到的女病人母親所說的,很多時候父親都無法面對如此讓人手足無措的情況。

沒有過分的戲劇衝突,所唯一的是兒子的走失以及結尾嘎然的父子矛盾,影片更多是在堆砌父子交往時的細節,瑣碎,而無趣。

自殺 – 少年維特的煩惱

Die-Leiden-des-jungen-Werthers

事業不得志,愛情不如意,年少輕狂所在意的二事盡如此不順。於是,自殺。在當今社會,如若真有人為情自殺,在世者不會給之任何了解與體諒,而是不斷地譴責,只因其可以成為大眾立於高位彰顯自身清高的犧牲品。

其實,這真不過是一個鬱鬱不得志的青年成長歷程故事。如其被推崇,或多少與其道出自殺此事的大膽。生命是可以容許自己控制的,生命是可以為愛情而壯烈犧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當生命已經失去意義了,結束,是唯一的選擇。

在世者都說,這不是的。意義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失去,意義可能在將來出現,只要在等一等,只要再往將來希望一下,意義就會出現的。生命是應該繼續的。

於本人而言,是讀懂維特了嗎?是有所共鳴與維特的煩惱嗎?好像不是,好像不曾,到底是現代人腐化的結果,以致麻木於毫無意義的生活而不自知真正的意義是何,也就為着無意義而繼續着。而沒有那勇氣的必要,結束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