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 – 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

sai kara hibi wo taisetsuni chiisaku kurasu

這本書是離職之前在方所購入的,想想當時是久違不曾在方所游蕩,就想添置一兩本書看看,就有心想要以“獨居”的主題來找書。於是就找到了這本書,當時還估錯了價錢,到結賬的時候才咯噔了一下。當時的情況就可以看這日志啦哈,這經歷在看完書之後,就真是徹底與書中所説的主旨違背咯。

就剛剛,因爲想要重新訂購Spotify,就又花了70元去加入一個spotify付費家庭組,而其實此時銀行戶口的活動資金就只剩下了200多10元,就完全是爲了能夠聽到有正版授權的平臺歌曲,而翻山越嶺冒險訂購這樣的陌生家庭付費計劃。而其實,書裡作者就提到消費應是“當花則花、張弛有度”的呀。檢討之前每次的失業狀態,好像都會是處於欠費啃老,之後就一直徘徊在彷徨狀態等運到,雖則運氣是都會來,但就要經歷一年半個月之類呀。

其實因爲自從搬出來自己住之後,以及現在始終不能逃出的感情狀態,就會開始想如何能夠安穩的度過往後的人生。但計劃所不能準備到,或者是物欲過盛之下,爲了可能出現的待業狀態而備有的積蓄此時看來還不夠,足夠讓讀者能夠在預估中可度過這待業時間。所幸是當下疫情,使得周遭的人與事都沒有那麽多令讀者有强烈意欲要花錢的,而且現時已經能夠稍不錯地讓自己不去在意(偷窺)他人的生活,所以内心的嫉妒也就不會讓自己去多想。而且因爲之前幾年的工作,花費都積纍到一定的生活樂趣,使得現在就算是賦閑在家也是不至於苦悶困惱的。雖則爲了逃避親戚鄰居的多事而在家裡要多花心思注意假裝,但起碼也算是能夠在這時間能夠休息到。就如書中說,要知道享受屬於自己的時光。哪怕沒有伴侶沒有夥伴,但每天投遞簡歷看書學軟件玩電子游戲寫博客,都會令到這段時間過得尚充實。雖然工作還是未有著落,而且38嵗的年齡在求職市場確實是一個難關,但這樣自覺充實的生活確實是讓這種壓力感略有所緩的,而且每一晚利用Switch來運動也該是對心理有所撫慰的。

作者是一個60歲的離異母親,膝下有兩兒子,離異的生活迫使要重新安排自己的日常。當時在看書的時候,其實是有在心裡比對的,因爲讀者并不如作者那樣有兩兒子可以作不能自理時的依靠,作者的狀態是否能夠參考呢?而且作者是一曾在職場上任職高位的員工,哪怕是之後轉職成了兼職員工也還是得到企業領導的信賴。而且猜測作爲職業婦女的作者也必然是能夠輕鬆處理周遭的人情關係,卻并非如讀者這般在人情世故上有諸多的自卑,哪怕是到了30多歲在職場混職多時還會被年輕的小妹妹取笑木訥大叔。這麽一種狀態就導致了現在可能之後都要獨力處理事情,哪怕可能要去看病甚至簽字對生命負責,都要自己獨自處理,那有該怎做?或者也如讀者在最後一節所説,即使再如何莫可奈何,也只能做的是累積今天。

就如當下,對未來仍要保持希望與信念,哪怕前路要摸爬才能看到/等運到……

涼薄 – 任你行

看罷這本散文集,讓回想起過往所看過為數不多的香港作家散文,會有種印象:涼薄,而現在尤見於此。所謂”涼薄”,大抵有種冷血而薄情的情緒,而《任你行》所收錄的散文所記載的事情,都會讓讀者感覺得一種旁觀者的冷漠態度於其中,樂於在孤獨當中。

書中每一章都以林夕所填詞的《任我行》中的歌詞分節,

世上有多少個繽紛樂園
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
曾迷途才怕追不上滿街趕路人
從何時怕遙望星塵
等遍所有綠燈 還是令自己瘋一下要緊
為何在雨傘外獨行
可以任你走 怎麼到頭來又隨著大隊走

讓讀者有想法在翻書時何不聽著歌來進行,哪怕是repeat一首歌同樣的歌詞幾十次。是會厭的,但這是個美好的閱讀儀式呀。而每一節章散文都圍繞著這句歌詞,尤覺第二章,當中的都闡述如何享受獨處,冷眼看”陪伴”。也正因為第二章”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開始,會覺得整部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瀰漫一種冷眼旁觀的淡靜,這種”淡靜”,是沈溺享受於孤獨中的。所以才會觀察在社交工具故障不能使用全城恐慌時,會以思想者的角度來看待;會在大時大節抱歉於沒感恩於好友的善意相伴;會為當下社會的浮躁急促而感乏力和常態。

是會覺得,作詞人於作者之間,所不同的在於是否背負有角色身份。作詞人,往往將自己飾演為詞句中的主角,字句訴說內心的悲喜;而作者,則回歸到自己,卸下妝容掩飾,有時當中的真實,會讓讀者感覺疏遠。所以涼薄。

書店 – 願天堂就是書店的模樣

YUANTIANTANGJIUSHISHUDIANDEMUYANG

遇見這本書,也是一種奇妙的經歷。一個長假,本來計劃要前往中山的一家獨立書店,結果終究被拖延症所累而錯過計劃。終於待下一個小長假才強迫自己踏上路途,按照本已做好計劃的路線前往目的地。於是在異地的一家書店,買了這麼一本關於自己土地的書店地圖。於是總覺得這麼個購買經歷,可能是奇妙,又可能是諷刺的。而於是因為翻閱這本書,才拜訪到了一家本來自己每天經過卻一直不曾進入的書店。

1200bookshop 不曾前往
學而優書店 曾前往
博爾赫斯書店 不曾前往
唐寧書店 不曾前往
聯合書店 常前往
方所書店 常前往
禾田書店 不曾前往
彼得貓·古本店 不曾前往
紅書店 曾前往
浩天書店 不曾前往
360°書店 不曾前往
小古堂書店 不曾前往
紅楓葉書社 不曾前往
22bookshop 不曾前往
大聲書店 不曾前往
文津閣書店 不曾前往

而當整理了書中所介紹過的書店後,有種慚愧的感覺冒起:竟然是習慣了前往浮躁商業所包圍的書店,後就覺得,到底自己是因為書,還是因為虛榮呢?當書已經被包裝成生活點綴時,書店的意義就不再只是書刊。而在書店的消費,到底是為了閱讀,還是為了單純的消費行為以滿足自我生活品味的意淫呢?

枷鎖 – 圖書館奇談

FUSHIGI-NA-TOSHOKAN

少年為了找關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稅收方式的書籍而進入到圖書館的底下,不料被兇殘的老人綁架,迫使少年要在一個月內將三本書的內容一字不漏地背下,否則就不放他回家,要想逃跑就會牽連照顧他的羊男受到虐打。但少年最終還是在椋鳥女孩的幫助下帶同羊男逃離地底迷宮……

其實讀者完全是因為書名“圖書館”而選讀的。當時在中山的時候其實真沒有特別想閱讀的書籍,只是因為在當眼處發現這麼本單薄的精緻小書,而且是村上春樹作者的,對這揚名世界的日本作家該是從不曾拜讀過的。而這就是第一本。

閱畢,其實讀者是未能夠體會到故事所想要隱喻的事情。少年為什麼千辛萬苦逃出迷宮終於回到母親身邊時,他親愛的母親卻離奇地因病死去呢?而伴同逃走的羊男又為何在逃出的一刻就從少年身邊消失呢?曾經以為是描繪閱讀的意義重要,但知道不然,因為少年終究沒有閱讀完那三本書就逃離,老人也並沒能嚐到少年那充滿知識的腦漿。

但其實,無論是老人、母親抑或那對遺留在迷宮的皮鞋,是否都是隱喻著“枷鎖”呢?是精神世界的枷鎖,束縛著少年的思考,讓少年成為聽從權威的乖巧少年,所以他才會被老人嚇到跟隨進入地底迷宮被綁架,所以才會因為擔憂在家的母親而出逃。但當他將皮鞋遺留,將老人拋在身後,遠離圖書館後,家裡的母親也隨之離開了。因為少年已經擺脫了束縛他的枷鎖,母親也就隨之離開了。

如此思考這本小書所想說的話,那麼讀者選擇這本小說,其實是否也是因為被思維枷鎖束縛而做的選擇呢?

百年 – 20世紀中國藝術史

A-HISTORY-OF-ART-IN-20th-CENTURY-CHINA

20世紀的中國,於生在世紀末的讀者而言,所理解感受到的是充滿苦難的,戰爭人禍與自然災害,將這千年古國折磨得面目全非,連能夠回顧曾經歷史舊貌的可見手藝也或因個人崇拜或因戰火摧殘而遭到破壞,多少手藝人也因為這些浩劫而殞命。

藝術
其實“美術”一詞是源自日本翻譯art而得,在之前國人對於圖像的理解,不過是依附於詩詞,又或以詩詞來理解。也因為千百年來的這種思維模式,使得國人較之迂迴而間接。但讀者以為,這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思維模式,其實卻又產生出隱晦的美感。然西方藝術那直白而粗暴,缺少修飾和點綴的模式,以為又是削弱了觀者的聯想。

鴉片戰爭將閉鎖的國門打開,也讓國人開始接觸及學習模仿西洋的畫作,而“美術”,畫者,也不過是手藝人的一種,將此詞拆分,“美麗的技術”,卻將這當下高雅的學術淪作功利而膚淺。但歷史而言,謂之的藝術觀念,雛形也不過是沿海商人模仿西洋畫的商品而逐漸形成的。

宣傳
藝術的宣傳作用,在新中國建國後的文革十年尤為明顯體現出。當時的大眾在藝術和宣傳之間的區別,就只是以“可理解”和“不可理解”劃分,更不會想到在那些宣傳畫作背後的政治控制意圖。在抗戰時期,為了鼓舞士氣統一戰線,這種宣傳意圖是可理解,但當核心矛盾轉變為內部矛盾時,這種政治控制就會顯得多麼的卑鄙而可恨。而當反思文革時候的宣傳畫的政治意圖時,抗戰時期共產黨內對藝術的非客觀,就早已預示50年後的人禍。

讀者以為,歷史來看,被束縛被制約的非自由創作,作品所表現出劃一的主題,在顏色的使用、構圖又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技法理解。

反藝術
當藝術被宣傳的政治意圖所束縛,也就意味藝術的思想受到威脅,作者的思想不再自由。但“藝術應該是自由的。”殊不知,在反對藝術本應的時候,也是在記錄政治的真面目。在當下語境,天真地將政治和藝術進行割裂的時候,卻不知這正反映出當下政治思想控制的反智。

在大陸是被馬克思主義指導,而對岸的台灣則以為是保留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識,雖兩地同樣都是集權主義的政體,但對藝術截然不同的思想,導致藝術家決絕而堅定的選擇。多少曾經的大師是選擇成為“人民的叛徒”,乘上巨輪逃離中國大陸。而這樣的結果,就是當下失去敬畏之心的大陸人民,以近乎無賴的思想價值觀來度日,“科學驗證法”和“發展理論”,一套相互補充的思想體系來將不同時期的荒謬理論進行修補。“前人的教誨今日卻無人尊重履行。”

中國近代有“師夷長技以製夷”,其中起碼保留有老祖宗的傳統,也起碼留有對老祖宗的尊畏。但當代,隨著文革結束,80年代末的學運至90年代鄧小平南巡,大量的現代藝術不經思考和消化地吸收國內後,使得當下國內藝術充斥了太多的荒誕、諷刺和醜陋。曾經的藝術還能作技藝人的術學呈現,但當下的藝術卻更多見得是浮躁和譁眾取寵,甚而連政治宣傳也談不上的浮誇。

其實閱讀這麼厚重的藝術史書,所回望的不單是中國藝術,更是中國的變遷,那種由盛變衰,那種冉冉希望卻最終熄滅的悲涼感,在閱畢時尤為強烈。究竟是什麼導致這千年古國喪失了它所本應可有的舊貌,哪怕歷史中它是封閉而落後的,但也留有其性格面貌,可惜盲目的顛覆和改造,終使得它貌美天下卻是那麼陌生而欠缺個性。

生活 –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AISANAKUTEWAIKENAI-FUTATSU-NO-KOTO

在說翻閱這書的感受前,想說一下當時為什麼選這書……

因為光顧一家新書店,一直沒能找到自己想要買的兩本書,但又不想兩手空空的失落離開,於是選擇了這麼一本不算厚重而包裝也簡潔的小書。知道作者松浦彌太郎,但不熟;知道書中所大概想要傳達的思想,但不感興趣;知道書的價錢,但不受控,於是待付款後就後悔。

作為一個對所謂“雞湯文”有偏見的讀者,對書中所分享的觀點,其實是虛心的,願意去感受的,於是鮮有的在書頁上記有筆記:

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那就需要活在當下珍惜目前

給沒有自信的你,那就需要發現感受自己的優點

給需要別人肯定的你,那首先就需要懂得去肯定別人

給想要朋友的你,那就需要對事情表明自己的真實態度

……

而在給害怕失敗的你一篇中,提到當遇到自己所害怕的事情時,不妨先想想:『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況會如何發展?』以為這是值得去嘗試的,想想這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當將情況設想在最差的結果,而其實又並非自己所無法承受的,也就會有一種釋懷的感覺。對於讀者這麼一種做事瞻前顧後諸多顧慮的人,這一個建議未嘗不是一個值得讓自己去衝破心理束縛的方法。

職人 – 職人手帖:工作與生活的日常

cestsibon047

翻看《小日子》的樂趣,就在於能夠給讀者一種遐想和希冀,以為在台灣的大小巷落之中,從事手藝工作是可以美好的,在簡單中能夠有更多機會感受到生活,而不需要被諸多的大公司壓力所束縛壓制。

於是有繡花鞋、有漆器修補、有手工蠟燭、有皮革製作、有蛋糕甜品、有多肉植物。其實看到的除了手工藝人們的產品外,還能夠看到在工作之外,他們的生活日常與地圖。以為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閱讀體驗,當了解到手藝人們的作品後,會被延伸介紹在商人的世界中作為顧客的一面,他們的選擇是什麼。但奇妙的是,這並非出於讀者的八卦心裡呀。難道是,讀者會有種被代入的錯覺,融入到採訪的對象中,以為能夠也有這樣生活的嘗試嗎?

想想,其實翻閱生活類雜誌,或者就是因為被其中的點滴日常所感動,期盼能夠在其中讀到自己所不曾或不能感受的生活,給予一種錯覺是,他朝能夠沿著其中的分享來嘗試。只是,這種錯覺何時能夠成真,就連讀者自己也說不清的。

孤獨 – 東京

THE-OUTLOOK-MAGAZINE-147-148

東京,這一個是“被熟悉”多時的異國城市,而在這兩期雜誌專題所採訪描繪的東京人與物,細思反覺得這是多麼孤獨的國家首都。

荒木經惟      孤獨地去享受攝影所帶來的色情與束縛吧!
佐伯俊男      其實,再如何地扭曲,也不過是孤獨的華麗!

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宅

游離在黑白之間  高潮藝術只為孤獨的你與我       文身 暴走 風俗

橫尾忠則      日式拼貼,命途多舛
森山大道      記錄記錄記錄什麼都記錄,記錄自己
筱山紀信      少女,來,拍個照吧!
是枝裕和      生,孤獨;死,孤獨
佐藤可士和    其實,不是因為孤獨得只有將零碎清除才能消解嗎?

萬物總有因,孤如是,獨如是。再色情,有著其忠貞不二;再美好,也有著其陰暗而不可人道。東京,不過是將孤獨予以美好對待的城市而已。

編輯 –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當時在書店看到書架上的重點位置,與其他雜誌歸在一類,就無法壓抑的拿下,哪怕書價其實超出可接受範圍的。(總是有那麼一些書是不受控,看見就會想要擁有的,一是雜誌題材,二是裸男圖片Open-mouthed smile)於是當這麼一本以“雜誌”為書名出現眼前,而且在書封上標註有“《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這麼個推廣時,就再無理由不擁有這麼一本書了。

滿足期待的,是能夠通過作者的分享,從《數碼時代》、《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提案on the desk》的過去編輯經驗,在過程中所曾遇到的選題、編排、協調的各種經歷。其實一本雜誌是否好看,編輯對每一期的選題把控,封面的設計圖片的拍攝以及行文的風格觀點,還有圖文如何結合呈現,都是重點關注。這是讀者所一直認為的,也是讀者對一本雜誌是堅持還是放棄的宗旨。喜歡作者對於台灣雜誌創作的原則,不是單純的追隨潮流,而是為讀者帶來所不曾發現的生活精彩,從特殊的角度進行雜誌的編排組織。

失望的,是讀者更像是翻閱著不曾閱讀過的作者過往編採文字的摘抄複述,從一種吝嗇的閱讀而言,這是讓讀者覺得被騙的感受,有種像被送上隔夜炒飯的感覺,雖然這炒飯還是精心處理的。

而書中在結尾的時候,似乎作為一個總結的意義,這總結是作者同事所寫的,分享從作者身上所學習到的小事情:

1、編輯不是大牌明星,是打雜是場記。

2、除了日雜,商周天下壹週刊也多看看吧。

3、找外編就如招小黃,上錯車立刻換。

4、標題要擺在入口處,它就是店招。

5、從邀稿/受訪對象的作品發想。

6、幫讀者清楚標記受訪者身份。

7、要讓辛苦拍的照片有價值。

8、材料太多不能讓它全上,要取捨。

9、時間到了就要出手,不能每期都是最愛。

10、總編輯當久了一定有賤招。

其實讀者當時選這本書,更多期望是能夠從書中偷師,學習如何作為一個編輯。雖然任職網站的編輯多時,但要說有信心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編輯就還是沒有這底氣。成為人人眼中觸類旁通的奇才,讀者自以為還是差那麼十萬九千里。

反藝術 – 波普沒譜

FOREVER-POP

在翻閱雜誌之前,對於“波普”的了解一直只是一種印象,大概以為大色塊的設計都該定義為波普,甚而連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名號一直都沒能記住,當然對於他曾經因為縱慾而患性病的八卦更是不曾了解啦。

而翻閱雜誌之後,對於“波普”的了解,大概可以定義為這麼幾個關鍵字:重複、大色塊、拼貼、廉價、反藝術。也因此科普,回想過去所了解觀看的動畫,想起一連串的片單是有此特點的。其實,對於波普,過去所感知的更多是由其“POP”而聯想理解,所以招牌熒光燈是波普的,各種壁報是波普的,哪怕是現在文青流行的手帳也應該是波普的,美術字更應該是波普的。而當這次閱讀之後,更是對過去的了解是肯定的。

而要提到波普,不得不提到安迪·沃霍爾,雖然這藝術門派並非他開創而是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的作品《Just what was it that made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開始的,但卻是安迪將這“藝術”風格發揚光大的,通過自己的創作以及跟明星們合作、被明星們崇拜延續而吸引更廣大的觀眾。

要是波普、安迪·沃霍爾沒有遇到越戰,沒有遇到嬉皮、沒有遇到70年代、沒有垮掉,它又是否能夠發展聞名至今日程度呢?

指南 – 散策×手帳

bon-matin-68

愛本子,曾經愛手作,於是對手帳感興趣。

愛雜誌,但已不愛收藏漫長的每一期雜誌,於是偷懶地對雜誌特刊情有獨鍾。

如雜誌封面羅列介紹的,手帳作者們在京都、台南、新加坡、台北、東京…等地,分享自己散步此地後所製作的各種手帳。而讀者在翻閱雜誌過程中,才驚喜發現在後面附有作者們製作過程中所喜好使用的文具,以及製作心得,讀者看著,就意淫自己也已經能夠掌握箇中精髓,隨時都可以去無印良品採購一批文具開始自己的手帳創作。而在這時候,讀者會閃過念頭,其實雜誌是作為關於“文具”的消費指南。如果時尚雜誌是對奢侈品的消費指南,那麼這本《文具手帖》的特刊則是對手帳製作的相關文具的消費指南。

當翻畢雜誌,會不禁心生妒忌,台灣讀者的幸福,能夠有如此文青的氛圍得以培養如此一幫的雜誌創作者。

特刊雖然圍繞作者們在不同國度的散步手帳記錄,但其實讀者更喜歡看到的是對他們手帳的展示,原來看別人的筆記本也是一種愉悅的閱讀享受。

鬼 – 怪談

又是關於神怪的閱讀,而這則是讀者所畏懼的日本怪談主題。謂之的日本“怪談”,殊只知道各種咒念所產生的怨而成為具體形象的幽靈鬼怪,

最喜歡雜誌專題中將“怪談”的起源做一編年史的回顧,這濃厚的歷史沉澱讓之有所追溯,也伴隨這發展所同步形成的怪談傳說有著那麼些的歷史可循。而之後對於一個希臘外國人寫出流芳萬世的《怪談》故事文集。另外一則是日本的文化表演,落語,當中的怪談落語的名人追溯。

不過,日本關於怪談文化的輸出,更主角的必然還是電影、日劇和漫畫。鶴田法男、高橋陽、小中千昭、伊藤潤二。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講述自己的怪談創作,當中高桥阳的一话倒留下讀者印象的:

或許,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區分恐怖片和兇殺片,也不應該區分恐怖片和日式恐怖片。或者再進一步來說,我甚至覺得應該質疑恐怖片這個題材。當一個情節變得模式化,無法產生任何新鮮感,那麼這個題材自然就會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這話雖然與“怪談”無關,但導出創作打破常規局限的思考,其實類型片的局限是否也在不斷的剝削觀眾的娛樂新鮮感。

敬畏 – 有怪獸!

THEOUTLOOKMAGAZINE158

對於“怪獸”這麼個話題,其實更多是該出於在幼年時對特攝片所引發出來的了解,也僅是了解而已,談不上興趣。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對於美的各種變化,開始覺得,易於常規的怪獸才更具美感。

要追源的說,希臘神話中的各種神就早有類似關於怪獸的描述,而雜誌專題中更說道眾神如何化身怪獸降落凡間與人類們溝通。而如果不是以前有所接觸日本的動漫文化,又或者對日本產的怪獸們來不及如今那麼多的了解,更是曾經看過一部關於“座敷童子”的短動畫,而其他還有如雪女、河童、天狗等等。而曾經因為讀過一《河圖洛書》的相關小說,開始對中國的怪獸傳說了解,更還有陸續之後知道《山海經》這麼個經典,一直是望能拜讀的,因為所謂的民族自豪感,會以為當中對於中國大地上的怪獸會更加千奇百怪而遠超當下普羅大眾所以為的。

隨著所看的事物越多,越是覺得對於所謂鬼神怪獸的敬畏是多麼應該的事情,這是大眾對於這個世界這個自然的一種尊敬的實體形象化,這當中敬畏並非是虛的,而是卻是有之能夠看到的。歷史中的大眾,科學可能不昌明,對於現實的觀察未必能夠完全,其實如今的所謂科學探索也並不見得是能夠觀察到現實,所以他們會將未知形象化,並敬而遠之,對所處的世界保有敬畏的距離感。而這形象化又是如何而來,會發現其實都是經由對現實人與禽獸的改造或者組合而來。

一如哥斯拉的誕生,又何不是日本民眾對於核武後時代的心理恐慌呢,而其他各種的鬼神妖魔,何不是一個海中島國的民眾對於自己所站立着的多災多難的土地的一種心理投射呢!

讀 – 荒島圖書館8

曾經作為多麼忠實的讀者,每年關於荒島圖書館的特輯都會必然拿下,但當與這一期雜誌相遇時,才發現原來已經錯失了上年一期,而所遇到的這一期也都已經是過刊。雖然,本來這專題的時效性並不算強,書籍閱讀本來就不應該被時間所限制束縛。

但這樣的錯過,到底是因為雜誌已經徹底淪為“路人”了,有抑或讀者對讀書這事情已經變得那麼的陌生而不信仰堅定呢?

本期的專題名之為“毒舌集”,既有諧音於“讀”的意圖,也有想表達閱讀時帶有個人見解的與書相會。但免不了俗氣的開場,找來一些都市名氣人介紹身邊的毒舌名氣人的故事,以帶出毒舌的氛圍,才開始圍繞書圍繞閱讀來說故事。有時候,讀者頑固地喜歡同一套排版內容結構一直持續,也不願稍有的創意打破過往的閱讀習慣。

所以讀者膩煩第二章的內容,欣喜第三章能夠貼題講故事,因為是關於閱讀的各種思考八卦,至於第四章之後的內容,則是作為系列專題忠實讀者所期待的,要被可憐地告知有什麼書好看可以看的。但讀者以為,正是因為這麼些內容,才讓讀者對系列專題如此忠誠,因為能夠遐想到往後的可能會見證介紹內容當中的事情,雖然那“往後的可能”是如此的渺茫而一廂情願的美好

而至於其名的“毒舌”,大抵不過是一個包裝命題,使之介紹閱讀能夠有意思的外表。

CITYZINE370

孽子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Taipei-Dad-New-York-Mom

你想可能接受這樣的故事呢?又可能接受這樣的敘述者呢?赤裸不加裝飾地描繪這成長過程中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這描繪,讀者會認為是一種炫耀不幸的驕傲嗎?不幸,並非人人可有,於是能夠在不幸的泥淖中得以獨身為人,不值得驕傲炫耀嗎?

而且以一名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不時地提及這身份下所曾“經歷”過的愛人陌生人戀人,豈不樂哉!讓讀者更是翻閱不悅的,是關於初吻的一段結尾記述,大抵將一種一霎而過的情緒給自我宣揚得多麼難能可貴,多麼的精神出竅。或者,每個人的吻都有那麼些別人所無法感受的唯一,只是是否會矯情地將之挖掘昇華罷了。

但關於父親母親(尤其父親)所對家庭所造成的傷害,無疑是讓讀者翻閱感動的,這是不好的感動。因為一父親的霸道父權,所傷害的不單是自己家庭,還有父母還有妹妹幾家,這是何等自私的大男人,但讓人氣悶的,是父母是妹妹是妻子,竟然都甘心接受這樣的男人所帶來的債與不幸。而這樣的故事,又是多少過去現在將來的家庭繼續上演著的悲劇,只因為那是一個男人,一個被寄予家族希望的男人。

然而諷刺的是,這樣的男人,所生的兒子,一個是同性戀,一個已經被成長所扭曲得成病態賭徒。或者,男人的兒女所帶來的,是一個男人所造的孽,所成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