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 – PLUTO

《PLUTO》動畫版的這次上綫,真有種不幸的意外巧合,關於仇恨,關於戰爭。13年前看漫畫的記憶早已經被清空了,無論主題或人物情節,直到觀衆看到阿童木犧牲後才記起漫畫裏唯一的劇情轉折位。

原來浦沢直樹成熟精美的畫風已經是賞心悅目的事情,而如今動畫的演出則更是營造出一種上世紀8、90年代偵探電影的觀感,節奏推進緩慢,配樂在其中的影響作用尤見關鍵。但動作打鬥場景在動畫則未見有很突出的表現,基本上七大機器人的打鬥場面都是通過光影特效來讓觀衆意會當時的激烈狀況,明白這樣處理會是爲了讓觀衆更專注在人物性格發展及故事矛盾鋪墊上的取捨,但就會覺得這樣的從形象到形意的處理轉變會有出戲的突兀感覺。另外不確定是否載體原因,開始第1、2集有些場景會有失幀的感覺,另外有個蓋吉特行走的場景3D處理效果也有種突兀的情況,猜想又可能是監督想在這進行不一樣的嘗試操作,以此來表現蓋吉特當時不穩定的被清空記憶後的“心理”狀態。

而此番動畫帶給觀衆更多的思考,是關於戰爭、仇恨和AI人工智能。

觀衆不確定原著漫畫的原著漫畫是否帶有政治立場的,但從如今觀感而言,觀衆解讀到是對美國“正義”的聲討。波斯王國國王本是想依靠實驗機器人來創造一個能夠讓中亞沙漠變成綠葉如茵的土地,但卻被造謠成違反國際條約欺壓機器人的獨裁國家,也因此而被推翻政權,但同時也令到參與鎮壓的七大機器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而造成波斯王國慘劇的幕後主腦,正是特拉克亞合衆國,正是影射美國。而恰逢此時,世界正發生俄烏戰爭和巴以戰爭,歐美國家在戰爭中都有充當某程度的角色作用。要不是因爲動畫的上綫安排早於巴以戰爭爆發,觀衆真是會認爲NETFLIX絕對是爲了話題流量而進行這樣的上綫安排。

較之當時看漫畫,感覺這次看動畫對機器人仇恨的共感是更强烈,尤其是人類那種傲慢所做出的各種對機器人的殘忍暴戾行爲,就更覺得自己設身處地也會如蓋吉特那樣做出報復殺人的舉動。也能明白遭受到陷害的人民,家人被殺害無一幸免的悲痛,要對所有人類進行報復也是情有可原的,(哪怕這選擇還抱持有以爲人類滅亡後仇恨也會消除的一廂情願)。

觀衆以爲故事這樣安排是折衷的選擇,甚而覺得故事并不是對人類未來抱有希望的……前段時間的AI話題頗爲熱鬧,當AI技術開始被廣汎應用在很多行業時,各人爲了當下的利益而進行捍衛排斥技術的干涉,而此時觀衆觀看完這動畫,只是覺得可笑又諷刺。人類當初從動物演化而來,侵占破壞了地球各種資源;如今AI人工智能從人類發明,也開始進入人類社會的諸方方面面,但這時候,人類也開始恐懼了,恐懼自己未來會被取代。但想想當初大自然因爲人類發展而受到破壞,動植物原來的環境又何不被你們侵占,本來自己在自然平衡發揮的作用又何不是被占據了呢。人類的誕生是大自然進化的結果,那麽人工智能的發明或也是人類進化發展的結果而已。這一次的波拉被攔截了,但只要人類的原罪沒有停止,還是會有下一個波拉的出現,人類的危機還是會再次出現。

人性可能是人體化學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麽機器人的人性則是不同數字公式不斷演算出來的結果,都是以不同形式的作用演算結果而已。

偵探 – 不死少女的謀殺鬧劇

這一部動畫是觀衆認爲7月新番裡面唯一最精彩的作品了,甚至覺得是近年新番裡能夠排得進前三作品了,整部從頭到尾都可見資金成本的到位和製作用心。數近年的作品,不是故事有看點但畫面質素不到位,就是老套又千篇一律唯一可看的就是精緻畫面和人設。也就怪不得當時看首播的時候,會看到觀衆評論這部作品是“體感五分鐘”了。

故事開篇是講述一位女僕提著一個鳥籠在日本找到一個半人半鬼的劇團藝人,原來鳥籠裡放著一顆不死且一直停留在14歲容顔的少女頭顱,因爲輕浮藝人和不死少女人頭可能有著相同的目的,於是“三人”一同踏上尋找他們共同目標人物的歐洲之旅。而因爲少女擁有上千年的知識和超强的邏輯,他們一行人也以偵探團的名號在各個有疑案的地方出沒,先是被邀在有吸血鬼的森林裡偵察吸血鬼媽媽被殺事件,然後得到情報是關於兩人被奪取身體和變成鬼的幕後黑手,更在多方守護傳説鑽石被怪盜偷走的事件中見識到此人真容,及他所作這些人體實驗的目的。之後三人循著鑽石的指引前往到有人狼傳説的村落,查探村中發生的連環殺人事件,更發現各方一直追尋的金色人狼。

之所以覺得這番精彩,一是因爲作畫精良,無論是動作打鬥場面的流暢抑或是人設的獨具風格,都令得觀衆賞心悅目。不過有作弊的是很多時候都場景設計在低光黑夜環境。第二就是每個篇章的懸疑查案設計,但作爲日本懸疑小説的受害者,很多時候都對最後答案揭曉時有種懷疑作者自説自話的感覺,只是還會期待前期的謎題鋪墊和最後得到答案回收的釋懷觀感就是了。最後就是多方人物複雜關係網的設計,以及對各種傳説虛構人物的引用,這是觀衆對這動畫最喜歡之處。無論是對西方和日本的傳説怪物(吸血鬼、人狼、科學怪人、鬼、不死人等)代入,抑或是引用全球最知名的偵探小説人物福爾摩斯、華生及天敵莫里亞蒂,又或是80天環游世界小説主人公,歌劇魅影、開膛手傑克等真實和虛構的傳説人物,都使得這部懸疑作品有著强大的人物陣容。觀衆甚至覺得這些知名人物陣容如何被串聯在一宗宗彼此關聯的案件裡,才是此番最具看點之處。

三 – 怒

如果當時的女主人對等在家門前的陌生男人多抱有懷疑心,那麽凶案就不會發生的吧。如果父親能夠對自己女兒多關注和信任,那麽女兒就不會遭到傷害的吧。如果男孩不糾結自己的父親又不邀請自己心儀的女孩同行,那麽女孩就不會被美軍駐日士兵侵害的吧。如果男人不是作爲被孤立的LGBT群體一員,不忌憚於自己的身份,當接到那電話時就會多聼幾句的吧。

三個城市,三組人物,因爲一個罪案疑犯潛逃後整容而關聯了起來。沒有看過原著小説,直接看電影是覺得不同故事間的切換是有種讓觀衆情緒跳躍的情況。本以爲三個故事線的推進會是并行的,起碼以情緒發展進度來并行推進,從而來讓觀衆的代入感是有得前進且最後宣泄的。但實際是讓觀衆期待有所差別的,三個城市與嫌疑人的關係網發展都各有不同,也就出現三個故事線的發展節奏都有所差異,但因爲三個故事人物之間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也就在不同故事綫之間切換造成情緒起跌,當然這可以説是情緒波動,但又覺得是情緒不統一。尤其是當兩條誤會綫收尾後回到真凶綫時,從悲傷到憤怒再回到悲傷,到最後就覺得情緒其實沒有得到宣泄的失落。

這三個故事線都是演繹著“怒”這個主題,但關於這個怒的來由和詮釋又各有不同,有因爲愛得不夠而懷疑到最後才知道是錯誤的懊悔;也有因爲太過愛而否定愛到最後才知道是錯誤的悲傷;也有因爲愛但本能懦弱退縮而發生無法宣泄的恨,而這其中的人性懦弱被利用恥笑到最後導致的怒。這樣回頭想,就會發現只有怒才會導致真的怒。

當然,故事中的悲劇并非爲了真的悲劇,或者是爲了喚起發生在現實中的怒,來反思檢討現實的不公所引發的怒,最終會如故事中那樣造成蝴蝶效應,將悲劇蔓延。

偏執 – 智齒

因爲一次藥後駕駛導致斬哥的妻子在丈夫面前被撞,導致斬哥對王桃的仇恨始終不能原諒,無論她爲此受過牢獄之苦,但斬哥妻子因此雙腿被截肢更成了植物人只能一直昏迷在床。也是由此開始,王桃的愧疚感作祟爲了獲得斬哥的原諒可以不惜代價地付出……

電影的兩個人物斬哥和王桃都有讓觀衆很莫名其妙的偏執性格特點:

王桃:因爲自己曾經的魯莽行爲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哪怕一直做著偷搶拐騙的事其實也有良心在隱隱作祟,使得爲了安撫内心愧疚感而忍受斬哥對自己的暴打和出賣,使得她在重遇斬哥後就一直被傷害虐打,先是斬哥後來是其他偷車小混混追殺,最慘的就是被連環殺人犯綁架强奸。經過短短這幾天的地獄慘況,王桃還是不忘祈求斬哥的原諒,當最後聽到轉告的原諒後,吃力地從精神壓力中浮出釋懷的淺笑。或者靈魂是從罪疚中有所解放,但其實也墜入另一種痛苦噩夢循環中。

斬哥:被奪走妻子的重案組老警官,為新出現的連環斷肢殺人案而苦惱,生活輾轉在照顧妻子的療養院和查案的警局之間。生活除了查案就是照顧成了植物人的妻子,但當知道王桃從監獄中出來後,本來從一種平衡掉入另一種平衡的狀態被打破,他要用自己的手來制裁王桃發泄自己的怨恨。再見到王桃後先是一陣追打,之後暴打,再之後讓她成爲黑社會圍剿虐打,甚至是追殺的對象。到底就是要將她殺死的怨恨。

王桃是偏執的罪疚,斬哥是偏執的仇恨。但王桃這罪疚之下,是本能的求生,斬哥失控的仇恨之下,是被仇恨矇蔽了的良知。於是注定了最後的悲劇,悲劇的產生,或者都是環環相扣因果相連,要不是因爲失控的藥價,就不會有失控的報復,也不會有失控的贖罪,之後失控的掙扎。會覺得,電影的結局,怎説都是角色之間的因果報應。

這種因果報應的劇情之外,更令觀衆驚艷的是電影的黑白色調和場景美術,一種末世的破敗頹廢感,同时也使得全片的黑夜陰暗場景都能看得清楚(好像有點膚淺但認爲相當重要的點)。陽光之下其實被遮擋了很多的陰暗和罪惡,最後凶手的藏身垃圾場,在黑白鏡頭之下更見髒亂也更能清楚其中的危險。

血緣 – 死囚樂園

當看完這部漫畫後,覺得最深印象的主題,就是“血緣”。整個故事的因由,都是由“血”而開始,角色所擁有的能力“罪之枝”也是由“血”而生。而回頭縱觀整個故事,讀者是慨嘆這悲劇都還是回到人性的貪婪。

十五年前,因爲男主角五十嵐丸太的媽媽空江爲了挖掘提高人類身體的可能性而進行瘋狂實驗,後更是使用到人體實驗。但本是冷靜(冷血)的實驗者,當以爲自己可以自行提供實驗體(生育一小孩),在真將自己的孩子生下來之後,天生的母性改變了她,她爲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而犧牲了另一個有孩子,也就是小白,就令到這個小女孩自小遭受到各種殘忍的實驗。這裡實在要敬佩作者對實驗過程的想法和表現畫功,是能夠喚起讀者情感共鳴的,是能夠令讀者也可以聯想到實驗體所承受到的疼痛和絕望,是完全能夠理解爲了承受這些實驗並求生下來的小白所以生成“原罪”這人格的必然。如不能將自己人格異化,又如何能夠承受得到各種解剖、截肢、身體破壞的實驗内容!!也就明白後來爲了再見丸太並要跟他成爲朋友的時候,所作出的屠殺他朋友的舉動:爲什麽我要承受過去十五年來的慘無人道對待,而你卻可以在朋友簇擁之下快樂成長!我的世界只有你,但你的世界卻并不只有我。當最後死囚樂園瀕臨毀滅,所有謎底都逐一揭開,丸太當年無法承受眼前小白殘殺行爲而不自覺遺忘的所有事情被記回來。讀者就陪著丸太一齊才知曉這一切,也明白小白所承受過的一切。

但這一切的悲劇,其實是始於丸太的母親,她對血緣的醒悟,她對自己親生骨肉的惻隱。也是她開始對人體實驗的瘋狂及旁觀,才喚起小白生出了“原罪”這怪物,可以操縱各種血能力的怪物。也是因爲丸太與小白之間的愛恨,才使得小白給了他最特別的血之枝能力——“鵝媽媽系統”的鑰匙。

而其實,死囚樂園G棟裡其他罪犯之所以也有“罪之枝”能力,就是因爲十五年前小白能力的醒覺導致,而這些罪犯的血之枝的能力,又是因爲他們的各自性格和經歷而產生不同的形態和差異,比如可以是刀、也可以是鞭、又或是飄在空中的炸彈、更或是高溫火焰。而每每這些角色面對一場硬仗的時候,作者都會倒敘他們之所以殺人成爲罪犯的原因。讀者就會看到這一個個面容猙獰看似十惡不赦的死刑犯,其實他們都有著内心不願面對的殘忍過去,而這些過去有多是為血親有關,比如在大難臨頭時棄自己而去的女孩,又或有一夢想成爲明星卻在地震中毀容的女兒的老父親,他們無不是與血親發生過情感變化卻難以逾越這心坎。很多這些被關押在死囚樂園的犯人多是園長爲了控制“血之枝”能力者而栽贓的罪名。當之後新園長被揭發,關押在樂園裡的罪犯們得到重新審判,或轉移關押或無罪釋放。

想想,漫畫裡的結局并不如讀者所希望,經歷過如此痛苦不堪又孤獨扭曲的十五年,因爲自己而讓身邊朋友無一幸免被屠殺,兩人在約定的摩天輪中一同離開這個醜陋的人世,又何嘗不是美好呢。

近年已看多了類似的畫面獵奇又血腥殘忍的漫畫,《死囚樂園》算是處理平衡的作品了,斷肢身體破壞已算等閑,但剝切燐一郎占據身體了的斗都單手插入斷頭顱内玩弄折磨的特寫還是會讓讀者稍有驚訝,但最震撼的該還算是回憶小白在實驗室時所受到過的極殘忍身體破壞實驗。

怪胎 – WEDNESDAY

就因爲昨晚看到推薦,所以開始追看這部[the Addams Family]的改編劇。本來以前就好喜歡另一改編電影那種黑色幽默和哥特風,延續至如今以女兒Wednesday為主角的校園懸疑劇,也想必會欣賞此劇的。

8集的長度,講述女兒Wednesday因爲幫弟弟報仇出氣而被懲罰轉校到一間專門收納有問題學生的學校永封學院。但在這陌生的校園裡,Wednesday因爲自己的孤僻又古怪的性格,和校園裡的同學總會鬧出各種矛盾和誤會,也因此而牽涉入一宗怪物連環殺人案件中。但隨著她對此案件背後真相的追查,她發現案件遠沒有想象中那麽單純,而且還可能與自己的家族有著深遠的關係。

劇集主要圍繞Wednesday在學校和小鎮裡查案的經過,期間她與校長、同學、小鎮居民和警察的矛盾來描繪各色人物性格和製造故事懸疑。在鋪排懸疑的節奏上是能夠把握到觀衆的注意力,場景設計上是製造出了一間充滿魔幻氣息的古堡校園,人物上是設計了各種有奇異能力的怪人同學,他們或者是狼人、人魚、又或是能夠將畫中物實體化的超能力……Wednesday在校園中經常和這些奇怪同學鬧出各種矛盾,她古怪陰暗的性格絲毫沒有讓她在這些異類中格格不入,反而更能夠凸顯出自己的特別。同時在最後結局的時候,會發現這些能力和性格各異的同學是都能夠幫到一把的,無論他們曾經是敵對的抑或是中途掉車的。追劇到中段的時候,就會發覺編劇是不是都猜到觀衆對角色的好感,在同學角色危難的時候都能夠幸存下來,他們不單是能夠給到觀衆安慰,最後還能夠看到他們的鼓舞,當時看結局的時候是頗興奮的。

是會覺得整部劇都好像看到Harry Potter,雖然校園是小了很多,老師是少了很多,主角團也幾乎只剩下Wednesday,但這一切相似的微縮版組合起來,就是一部劇集版的哈利·波特呀。新新進入校園,然後被捲入懸疑謎案當中,期間是有遭到他人的懷疑,也有參與到校園競技比賽,最後也面臨到生命危險,同時也牽涉到身世之謎。這些種種,不就是哈利·波特嗎?

演員 – 未麻的部屋

從好幾年前開始,就偶有聼説一些日本女團成員離隊後成爲了情欲電影主角或寫真女優。這[未麻的部屋]還確實地描繪了這些女團少女轉型時的心路歷程:彷徨,驚恐,猜疑。

彷徨:是從一個受到歌迷擁護的少女團體靈魂人物轉變為要獨力擔起公司期待的演員新人,又爲了證明自己選擇的正確一再做出違背自己初衷的犧牲:犧牲少女偶像的矜貴,犧牲歌迷過往的期待與守護,犧牲自己所一直堅信對演唱的熱愛。隨著犧牲得愈多,前路也愈迷惘愈看不清方向。當昔日的團隊在自己離隊後反而發展得更順利時,妒嫉與悔恨雙重折磨,更使得自己痛苦。面對尊嚴的丟失,就只能無可奈何的孤注一擲,對往後的彷徨也就一直隨身。

驚恐:因爲對自己當下選擇所要作出的犧牲,其實心底是何其抗拒。那種對“假如沒有”的想象,成爲了纏繞内心的驚恐形象,或是真實的人事,又或是想象的話語與旁觀。當虛假的電影演出與真實的人生相互交纏,驚恐使得無法辨別真假人生。

猜疑:當真假已經不能辨別,對身邊人與事都不能作出正確認知,就會帶給作爲旁觀者的觀衆,同樣的疑惑:到底你是誰?你是嗎?那我是誰?我爲什麽在這?你是真實存在的嗎?你剛剛不是在這的嗎?剛剛我不是錯手殺了你嗎?……

電影之所以好看,是因爲能夠以影像來表現心智不穩時候對世界的認知錯覺,以蒙太奇的手法製造出影像的謊言。

容器 – 多重人格偵探

在要分享關於這部漫畫的閲後感前,想先說一下關於與這部漫畫的因緣……

那可能是中學的時候,廣州的荔灣廣場還是一個城市商業中心,商場裡面有各種類型的商店,無論是書店、服飾店、抑或是各種飯店。絕不是如今爲了鎮壓怨靈都只留下玉石銷售的集散地。那時候讀者就經常和女同學在負層的動漫周邊店裡閑逛,看各種翻版口袋漫畫書。那時候國家對文化產品的審核完全不是如今的嚴格,實體經濟也絕不是如今的蕭條慘淡。某天就又和同學來到漫畫店,當時讀者是正值青春期,對於各種大尺度題材都饒有興趣。尤其是這本當時被包裝“未滿18周歲不宜閲讀”的漫畫(好像是有這樣包裝:>),當然是要忐忐忑忑地將只是有2、3本的漫畫拿去櫃檯結賬。其實當時只是看了封底的文案簡介而已,也並不知道漫畫中的畫面内容,單純猜想到可能是懸疑題材,而且“多重人格”的新鮮詞於當時的讀者而言也確實有吸引力的。後來回到家后,翻看内容,驚詫畫面何其震撼,遠不只是過去所看的色情漫畫那麽的簡單,其充斥的暴力血腥遠超當時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最後都不能完整將當時購入的3本漫畫看完,每次翻閲都會警惕在之後會有很多殘忍的畫面在等待。最後漫畫也是在讀者某次清理家裡舊物的時候給處理了,但從此對於這部漫畫就留有印象:一種覺得不好看又徒有暴力色情的噱頭而已。

-女性受害者-
但十幾年后的如今,心智也有所成熟,也算見多識廣又對人類感覺有加冷漠了。可能也因此就莫名覺得可以再次嘗試翻閲這部曾經未看完的漫畫吧。(在當下其實想到,既然之前都能看完[烙印勇士]的話,那麽這套[多重人格偵探]都該可以承受得住的。)但開篇就再次迎接男主角一個人格小林洋介的女友遭到虐待:强奸后被截除四肢更作爲貨物寄回給男友,這獵奇畫面還是何其震撼,還是耐不住會切身代入這名受害者身上,想到被捉來虐待的當下會是何其無助又驚恐,當知道自己所遭到極度殘忍對待時又是何其絕望。其實讀者對人彘是無論何時都絕對無法承受的,也是很痛恨人類爲什麽想到這種如此殘忍的虐待同類的手法。也就是因爲這樣的代入感,讀者過去是無法繼續閲讀漫畫後面的故事。而且隨著讀者往後看這漫畫,其實是會納悶爲什麽男性都是這樣的慘無人性,而女性在這漫畫裡對身體的自主權都那麽缺失,要不就是受控于作者,要不就是受控于故事的惡犯,幾乎就不曾看到她們能夠在男女對立的上位。於是會思考日本男性作者對女性角色存在是有什麽考量的,是作爲胴體羅列販賣色情的作用嗎?她們的犧牲就能夠帶來讀者更强大的官能刺激嗎?但讀者是不喜歡這種惡趣味,如果故事是要講人格可以不斷複製又不斷衍生,那麽作爲人格容器存在的軀體就應該男女并存,犧牲也該是男女并舉,絕不是故事開篇所描繪的:受害人就只會是女性。讀者這種感受是反感,絕不是因爲故事所描繪出來的獵奇殺人畫面令人不舒服。

-獵奇殺人-
其實這一次閲讀,讀者對漫畫的開篇描寫是挺着迷的,會因爲男主角身上的不同人格與每一宗連環殺人事件所可能的關係而期盼故事後續的發展。但隨著無差別殺人事件之後,所有的殘忍殺人事件串聯起來的故事真相,就讓讀者的期盼直插谷底。作者你這算是懸疑偵探故事嗎?你完全就是科幻胡説罷了呀。先是人格培養,再是複製人,最後是大腦入侵,真是什麽話都讓你說完説滿啦。而且故事的舞臺牽扯到美日之間的陰謀計劃,但你在人物上卻單薄乏力,所有矛盾就集中在主角團内部,市民百姓就幾乎是背景板螻蟻般存在,要死多少就死多少,莫論死了多少人,社會都像不曾發生過大型社會事件一般,相較之下,就能夠看到浦澤直樹在描繪故事背景的時候功力之高超。這種就好像那些特攝片裡面的城市大樓,巨大的怪獸和超人搏鬥造成各種破壞損傷,但對大衆的影響都幾近於無,就叫讀者難以信服。

而且,開篇的獵奇殺人,隨著人格的死亡也改變了方向,將本來的舞臺給擴大到作者無法把控的程度,使得故事變得魔幻且不貼近現實,多重人格的存在給講成了人類滅絕計劃一般,解離人格就成了化學反應般,彼此結合就生成了新的人格。而這整個故事背後的目的,就是要將某個人格喚醒出來……其實到後來,讀者是真不明白個所以然了,幾乎就是看作者要如何將這樣混亂又充滿駁斥位的故事給講完罷了。讀者是懷疑,故事風格的這樣前後變化,到底是不是因爲漫畫被日本多個縣城點名黑名單所以為之的。

到頭來,是覺得當年自己那麽驚恐這部漫畫,是不是有點傻,想起那時候某部動漫雜志會定期更新日本連載漫畫的情節描述,當時看到這[多重人格偵探]也是敬而遠之,生怕看到文字的隻言片語都會引起噩夢,而其實才知道:故事都講成了什麽鬼呀!

多重人格 – 神探大戰

如果不是因爲韋家輝導演,又如果不是“神探”這個IP,這樣的一部電影還真似乎不夠吸引讓觀衆入場觀看,實在太市場太失去了過去“神探”所留給的驚艷,起碼在於黑色和懸疑這層面上,這一部“續作”完全符合觀衆開始對他的預感:向14億審核市場的妥協。

就是失去了前作的破格與鮮猛,不過其實觀衆也未看過前作,也只是瞄過幾個場景和大概知道故事,所以要説比較還真有不妥當,往後也是先單獨將[神探大戰]作爲單獨一部電影來看是適合和客觀。但有一點是可以比較而言,就是兩部“神探”都是以人格分裂來作爲故事,只是前作是用了7個人格,此作就是將前作人格在内心的競爭轉爲演繹李俊如何代入受害人的對話,一定程度也可以説是延續和演變。

整部電影的脈絡串聯起十幾年的多宗謀殺冤案,此時的“神探”以暴制暴是因爲當年警察自以爲是偵破奇案卻不知原來是錯判冤案導致多少家破人亡,當時不被采信的真正的“神探”李俊被淪落到天橋底,多年失意最終在“神探”集團集結后才得以翻身正名。

但其實又講真,覺得這個故事都是堆叠反轉的手法,就是不斷的給故事裡面的主角和警隊埋綫索,觀衆也就跟著同樣得到這些綫索來自以爲是等待最後的結局。當以爲某些人物泄露出來的動作是被觀衆聰明地捕捉到了,發現了其他觀衆可能未注意到的細節和真相時,觀衆也就如電影裡面的警察那樣一樣被蒙在另一個鼓裡。最後要説是驚訝嗎,最後的死傷慘重又要説是高潮嗎?又真心還好,起碼於觀衆而言還是會覺得是情理之中的必然。就是會知道這些關鍵人物是必然要死亡才能堆叠襯托出反派的惡魔心理,但到結尾反派的動作和角色心理變得片面化了,就是完全爲了惡而惡,也就成了為反轉而反轉的觀感了。

更別説裡面爲了製造驚險而鋪排的諸多不合理橋段,孕婦從高處摔落可以安然化險爲夷,在槍林彈雨之中其他角色都會成爲蜂窩但主角就都能避開,在山野路邊脫光給一個精神不穩的人檢查身體……就能有這種那種的不合理跳出來讓觀衆出戲。

但其實觀衆愛韋家輝呀,起碼在這電影裡面竟然有[大時代]扔人墜樓的彩蛋。

家庭 – 秘密訪客

想想,這還是第一次看陳正道的電影,雖則有所聞他的類型風格,但當實際觀看過后,則是更延續了對他的印象(和八卦)。

電影的故事從一起交通事故而起,特效拍得很是“特效”,就是要告訴觀衆這車禍很嚴重,車上的孩子必然傷亡不輕的。又果然的是,車上的小學生都幾乎不能幸免地在這車禍中身亡,除了一個遭受同學欺凌的小孩。而後負責要接載這群學生的司機,就因爲這事故,遭到家長們的追討。而為了逃避這些家長的追究,這個司機決定隱藏到一個善心商人的地下室內⋯⋯

其實如果解釋這個司機為什麼會甘心失去自由躲藏在不見天日的地下室內的手段有那些,是頗有意思的,為了要將這個男人甘心被剝奪自由又做了些什麼。但當之後解釋附富商一家費盡心機做出了這些事背後的因由,及這些人彼此之間有著如何的關係時,就見得太狗血了。一個拼湊的家庭,原來都是和那場車禍有關係的,家庭之所以開始,是因為這陌生富商要為了自己的兒子而懲罰這個司機,用自己的手段來讓這個司機失去自由,承擔起他認為這個司機需要承擔的罪責。而富商之所以大費周章“報仇”,都是因為情人所留下來的兒子因為這場車禍而離世,而這個情人的身分,就與開篇提到導演的八卦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