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moni-di-San-Pietroburgo

影片根據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服役之后返回圣彼得堡的遭遇而改編。

“1849年4月2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反對沙皇革命運動而被捕,于11月16日執行死刑。在行刑前一刻被改判流放西伯利亞,從此他在西伯利亞服役十年,此十年讓其人生發生巨大轉折,自此反省自我,篤信宗教。1860年返回圣彼得堡,然妻子與兄弟相繼離世,巨額債務讓其心力交瘁。于此時認識速記高材生安娜,二人合力在一個月內完成《賭徒》。”——自wikipedia。以上則為影片之大概。

謂之的“圣彼得堡邪魔”,該以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的激進,曾經的政治犯,曾經受反革命者所追隨的偶像。然十年冰寒,神靈感召,生命無常自是激奮之救贖。革命與反革命,皆乃暴力,從無對錯正義邪惡。當如今,看到似乎自己曾經的影子,不自覺地作出幫助,以為對過去與現在的解救。不果,無力。曾經革命者無差別地作出反抗斗爭,無辜受害。如此悲劇皆因革命,革命,革命,反革命,反革命,反革命,斗爭,斗爭,不停息的斗爭。

影片是無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亦是無力的,其乃逢堵必輸之賭徒,生命的結束乃因用力過度去搬動一柜子。

“圣彼得堡邪魔”,又或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不乏自我拷問,處處彌漫“邪氣”。但其在殘酷的拷問時,何不是對人性的關懷。圣彼得堡的邪魔,在圣彼得堡救苦救難,救罪惡,何不是救善良。只是如此解救,未免過于天真。

傳記電影畢竟是傳記電影,在其身上經已隱含了作者本人的態度,思想,價值觀。這是一部關于俄國作家的意大利電影。

這應該是一部宗教意義的影片,于是想起了《壞中尉》,那么有著相似的宗教救贖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