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Misérables

作為一個對雨果有所執念的讀者而言,其實《悲慘世界》的故事真有着強烈的雨果感覺,悲天憫人的慨嘆以及大革命反抗之下的血流成河。在不同的故事中,卻見得類似的場景。

首先,這電影最大的賣點是全片的對白以歌劇的形式演出,甚至應該說將原來的歌劇轉至通過電影鏡頭和手法來傳達給觀眾。本來單面的劇場演出變成了多面的電影演出,通過電影鏡頭確實帶出了更為磅礴的氣勢,大量的廣角全景無疑震撼尤其開場巨船入港時。但是,當原來歌劇適合單面劇場演出的平面化,放置於電影,多重鏡頭轉換之下的演出,各種表演都顯得面譜化,縱然說情感如何如何通過歌曲唱出,如那首《I Dreamed A Dream》,但是觀眾嚴重覺得原來的對白通過加之音樂所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反見蒼白。莫名地,原本確實讓觀眾認為“出戲”的Russell Crowe卻因為其不濟的唱功,反見角色塑造來的深情。

其實歌舞片,音樂作為情感渲染昇華是好事,但過於極致卻見得審美疲勞。覺得《紅磨坊》是歌舞片的優秀例子。當然,正如開篇道,將原本歌劇換以電影形式來呈現是此片的重點,所以箇中好與壞也是觀眾應該有所準備的心理建設。

一如當年看《巴黎聖母院》般,從故事中依舊看到的是人們無助對上蒼的哀鳴與控訴,面對內心的自責與愧疚矛盾,最終都會成為大時代的犧牲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