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蛋 – World’s Greatest Dad

 World's-Greatest-Dad

當電影進行到中段,一切的情況似乎超出了Lance的預期。本是人見人恨的兒子忽然成為了學校里每個人心中的崇拜,此時就只有昔日兒子的好友發現這一切的異樣,找到Lance,質疑地說:“其實大家都不喜歡Kyle。”是啊,Kyle就是個徹徹底底的渾蛋,猥褻,焦躁,粗魯,似乎根本就不能在他的身上看到讓人歡喜的優點。但當下,對于好友提出的質疑其實并沒有如所說的那般明確。結尾,當Lance自白一切,“其實大家都不喜歡Kyle。”怎又確實了下來,大家其實真不喜歡Kyle,大家所如神般崇仰的只是那個文筆優秀,內心孤獨的Kyle,但那個“Kyle”只是父親為了掩飾Kyle不堪的死亡事故而捏造出來的。“他是我的兒子。”就因為這個原因,無奈地接受所遭受的一切責備。雖然偶然意外地“遺棄”了那討人厭的兒子,但最后依舊把他撿回家。以為“他是我的兒子”。

影片有一個細節,兒子總是不喜歡相框中那個呆呆傻傻的模樣,總是把它放下,Lance又總是不厭其煩地放起來。其實這是父子關系的表現,兒子消極地承受一切,父親積極維護修補,盡心的接納這個渾蛋兒子。當Lance因為捏造兒子自殺而獲得關愛的時候,他反而放下了相框,其實也是暗示如今的所作所為是遺棄兒子的表現。大家崇拜的“Kyle”并非Kyle,真實的Kyle或就如被放下的相框那樣,被嫌棄,被忘記。

黑色喜劇之“黑色”或為此吧,不一定積極向上,倒要尊重內心真實。

私影時代 – 電影時光

MovieView424

經已良久不曾如此細致地閱讀一本雜志了,這一期的《午夜場》幾乎每一個專欄都有著可享受閱讀的內容,當初購入就不過因為封面特別的排版而被吸引。封面黨。稍微跳閱了一番,第一印象,美編換人了,如此排版的封面似乎之前曾出現,但翻開內頁數個專題,尤其“盤點異形30年”開篇的大拉頁,這是以前所看到的《午夜場》嗎?如此排版印象是早期《電影世界》才會有的。或因如此印象,就激發了熱情。而且這期的選題太能引起讀者共鳴。

“電影時光”,不過是一次對曾經歷觀看電影經歷的回顧,然而發現,當中的回顧竟然“電影院”的概念是如此短暫的出現,原來我們一直所觀看電影的手段,竟然都不是在傳統的電影院。露天電影,錄像廳,VCD&DVD&P2P,電視,最后出現的,才是電影院。多少覺得有些諷刺,并非覺得編輯故意如此,而是現實確是如此。本人的觀影成長歷程不就是如此嗎?先是錄像帶、VCD、DVD,后來電腦&寬帶的普及就是視頻文件的觀影,時而在電視上看到的電影轉播,如今條件稍微許可,電影院開始有了值得進入觀看的電影了,就開始自己進入電影院看電影。如此歷程,該是可悲,抑或可幸?

就在此時,此專題又是如此應景地出現:中國內地最大的BT網站BTchina被強制關閉,其他P2P網站也在陸續遭被勒令關閉。如此一來,也就意味著曾經給予廣大觀眾豐富影視資源的P2P網絡開始非自然地退出時代,而是否全面退出就還不得知,畢竟此事只是發生在中國內地,國外的P2P環境還依舊存在。而回顧過去,錄像帶與VCD的退出,也只是因為技術發展所致的非人為退出。如此的一次事件,是否意味著部分觀眾一直所依賴而習慣的觀影方式開始被改變?那就且看將來了。而且我似乎已經鮮少依靠國內主流資源網站來獲取電影資源了。

私影時光,自私的電影時光,不分享,獨樂樂。

傻了 – 死神傻了

SPLIT-SECOND-MURDER

看罷,定必萬千看官會慨嘆導演邱禮濤作何了,曾經B級片的大導,在香港CULT片界有著一定代表地位的大導,竟然拍出如此一部“主流”電影。之前他拍的又一部“主流”電影經已詫異,如今這更富有“主流”元素,面向觀眾群更低齡的電影,就更是詫異非常。雖然樂在其中觀看偶然的閑作……只是想在開篇代表部分觀眾的失落感想發言。

雖然這主流到俗的電影一反邱禮濤的獨立印象,但其中依舊有他的電影所經常能夠看到的對香港當今社會民生的反映。老樹壓死過路人,鬧事硫酸事件,夜場煙花導致火災,都是曾經引起香港社會一陣熱議關心的事件。由此現實再加入一些惡搞戲謔,表現影片(可能有)的主題:人生無常,本來不用死結果死了。

都說這是面向觀眾群比較低齡的電影,參演的演員也多為香港現時的流行明星,歌星+靚模+大牌配角,看點尚足,非于本人而言。但奈何劇本實在零散,架空漫畫情節與漫畫情節再與現實情節的連接,想要由此把故事說得玄乎卻力不從心。想通過不同場景的轉換來實現不同情況下可能導致的意外死亡,從而表現影片主題,但如此手法又有所牽強附會,刻意為之。因此就叫人覺得乏味缺乏心思。有時矛盾,知道想套用《死神來了》的套路來惡搞,同時加入當今的社會現實元素,或想由此產生觀眾共鳴代入感……但,就是,刻意為之咯~~

駝俠 –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The-Hunchback-of-Notre-Dame

總是誤會早已看過此片,迷蒙之中尋思,以為Quasimodo曾為Esmeralda敲鐘演奏,然而并非。Quasimodo并沒有因為長期敲鐘而導致耳聾,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說話的能力,他甚至擁有一動人的歌聲。動畫并非如原著般的悲慘,并非那般的悲絕。雖然相貌丑陋的Quasimodo依舊不能獲得心中所愛。

90年代中期的Disney依舊鐘情二維動畫,畫面純粹而簡單,在二維的畫面之中也力圖通過前景與后景的推拉,景深的改變來塑造出巴黎深嚴的城市面貌。(雨果在原著中也曾花費一個章節來描述巴黎的城市結構。)當時的Disney依舊鐘情在動畫片中套用過時的音樂片元素。早已擁有此片的原聲帶,波瀾起伏的編曲與大氣的管弦樂留下了對影片哀傷悲壯的印象。尤其歌詞,寫得哀傷動人,無不述說著Quasimodo內心的孤獨與無奈。始終以為此片的原聲帶是所聽過的電影原聲最優秀的一作,單從音樂就已充滿了畫面感。

95年的影片,上映當時曾聽到同學說此Quasimodo的形象曾嚇死人。聽說傳聞之時還并不在意,但之后此傳聞竟然不曾被忘記過。然到底是否真有此過去,一直都無心考究。如今看罷,以為Quasimodo的形象已經設定得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了,畢竟過分美化只會使得Quasimodo失去了其悲劇命運色彩。也其實,Quasimodo在此片是如此的招人愛憐,一副無辜的臉相,并不見得丑陋,高聳的駝背倒使人誤會是厚實的背梁。當他從巴黎圣母院飛躍而下,倒覺得有幾分HULK的影子,偉岸勇猛。對于結局,其實更喜歡雨果的原著,凄美得叫人動容,Quasimodo對Esmeralda的愛是如此之深沉。但畢竟這是一部Disney的合家同樂動畫片,還是希望告訴孩子們善惡的報應,人間的美好。

演員 – UNCUT

UNCUT

好一個片名,“UNCUT”,一語雙關,全片不經剪輯,就真只有一個鏡頭下來;而另一意,呵,自己看吧!副標“MEMBER ONLY”,如果曾光顧各大PORN SITE的看官自然熟悉此標語,“僅限會員”。

影片“演員”體魄過人,身形彪悍,但就是在鏡頭前顯得有些呆滯,常需要雙手來輔助情感表達,畫外音與音樂也對影片發展起到很重要的推動發展作用。“演員”在鏡頭之中的表現,或也只是為了發揮“實驗電影”的目的性作用。全片一個小時十五分,就只有一個鏡頭,幾乎只有一個拍攝對象,這還不是“實現電影”嗎?而特殊演員的參演就更使實驗之外多了層意義。“演員”與其他演員交流對戲的時候也少了些反應,狀態比較疲乏,常需要借雙手或外物的刺激修飾才使之具有稍微的戲劇效果。

因“演員”在鏡頭之中不能表現說話的狀態,致使畫外配音聽起來相當夸張才可表現出演員的情緒。又因鏡頭與拍攝對象的局限,以致不能有太多演員入鏡,但影片的情節又必須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碰撞才可得以進行。也就因此,電話成為影片的另一主角,(或應該是響個不停的電話鈴聲)。人與人之間的情節發展不是靠人像動作表現,而多是靠聲音對白。

影片既是對傳統電影手法的顛覆,也是對觀眾觀影心理的一次挑釁,如果你沒有XX崇拜的話。

無題 – 曾經

Ever

與其閑聊為何選擇此書,倒不如道一下選擇此書為何日。話說當天乃叔婆出殯的日子,整天壓抑不知的情緒無處排解,于是乎就逃入書店閑逛,無所謂的選擇了一本以為有閱讀保證的《曾經》。當時還畏懼“書”的諧音而鬼祟地將書整晚藏在肚皮之內。(“藏在肚皮之內”,如此形容實為詭異。)

林夕先生,說來不熱愛,哪知道所聞歌目有多少乃大師所作。但詞人之文自有可讀可賞之處。但原來都不過將之看作“零食”般閱讀,閱罷即已,純為增添“已讀”數目一個。如此說來,實在不夠格的讀者。但是……

雖說讀罷而已,但林先生的行文措辭原已造成影響。大可回視比較,從讀此書開始,就被潛移默化地在白話與文言之間穿梭,故作旁觀地做記行文。這種影響,遠非當年讀余秋雨時可比。

文集大概也是林先生80~90年代之間報章專欄文章的一次匯集,幾分廢話,否則也不叫“曾經”了。總不自覺地在文字之間尋找林先生的蛛絲馬跡,以確認其八卦。

閱讀散文之所為何?或圖一觀作者的生活思考,軼事碎語。林先生文中的嬉笑怒罵,辛辣諷刺,讀著帶酸,但又不得不贊同其特別的見解&想法。或者,本人亦特別人士才會自覺贊同。頗喜歡其無所忌諱地對鬼神之事的閑聊,看著過癮而有所悟。所悟何?不言。

現在坐在圖書館的自習室,剛剛終于將此書的最后一章閱罷,不外是囫圇吞棗,水過鴨背,一如段二所言的狀態。其實真是個缺乏耐性的急性子。回首過往的閱讀體驗,翻看所剩章頁是最常做的事情,《曾經》亦不例外。尤其散文,因其零散簡短,容易誤會經已跳讀而明白其中關鍵,明了所言之事,然原來只是翻書的動作而已。……好吧,不好的看書習慣。

封閉的孤獨者 – Weisse Lilien

Weisse-Lilien

在新城,生活都局限在冷漠的建筑之中,人與人之間被一堵堵的墻相隔。整個新城看似一個完善的生存系統,將人和諧地處置在一起。但在系統之中,人與人之間就如那些圍墻般相隔,階級明顯地表現在樓層上,人在其中的關鍵詞是“疏離”。

并沒有將影片作一部懸疑驚悚片看待。雖然其中有陰謀,有靈異,有情殺,有閃屏,有很多的心理暗示于其中。但鏡頭所經常給予的新城全景如此深刻地塑造一個冰冷的生存環境,新城之中刻板的布局安排,慘白的室內色彩,都在不斷豐富新城之內人所處的壓抑。當壓抑發泄,和諧崩潰,慘白的色調頓時失去色彩,徒留下昏暗的樓道,新城市民在其中相互斗爭。人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的相互猜疑與妒忌,深刻地表現在鏡頭之上。

但不曉為何要再將主題拓展,涉及到階級之間的矛盾。當下層居民在處于惶恐斗爭之時,上層的管理者在進行著他們神秘計劃。最后的屠殺,人的異化,該是對上層計劃的結果,抑或是人性在猜疑環境之中的扭曲。甚而,影片還涉及到女權思想于其中。女主角對所愛男人舉槍射擊時,無不對準他們的下體開槍。

或者,這都并非主題拓展,是因果。下層市民所遭遇的斗爭,都不過是上層管理者斗爭的結果。下層市民之間的猜疑,不過是上層管理者為某私利所施予的手段。原來到底,影片是充滿現實意義的政治片。最后的屠殺,不過是一次無力的掙扎罷了。望向遠方,更多一模一樣的大廈如春筍般的聳立在新城之上,悲劇從不停息。

治愈美術 – GA藝術科美術設計班

GA

確實是時候找些東西來予以治愈枯寂的心靈。雖不是呆呆的OTAKU,對蘿莉的興趣寥寥,但輕松簡單的劇情,明了鮮艷的色彩不失為美好的撫慰。雖將嬌滴滴的動畫音作為背景樂或為不恭,但喧鬧歡愉之時亦可作一防腐劑,排解腐化不堪。

五個就讀高中美術班一年級的女孩,性格迥異,代表著如今動畫女角的流行風,眼鏡天然娘,暴力娘,乳娘,天真幼齒娘,腹黑娘,何其主流。而且現在流行這種校園藝術蘿莉組合,MS從《草莓棉花糖》開始涌現這種組合式的萌動畫,劇情簡單,人物鮮明,色彩明亮。之前的《K-On!》就更增加了專業的藝術元素于其中,無外乎就是更加萌元素罷了。從《GA藝術科美術設計班》的名稱也可明了此回是美術主題,加以KUSO、吐槽、溫情于其中,沒多大驚喜,就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但又何呢?看著順心舒服,足矣。

短短12話,無外乎是校園當中的嬉笑怒罵,閑情逸趣。倒新奇竟然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竟然還走平行雙劇情線,GA一年級班的女生學習生活&美術社社團生活平行敘事,在倒數第二集才相互交集了一下。兩條故事線又彼此有相互串連的人物成為聯系,眼睛娘青梅竹馬的好朋友,暴力娘的哥哥,如此奇妙的關系線將本來平行的故事有那么點的相互穿插。如此設定說得上是頗有意思之舉。但說來也并無何值得新奇,畢竟每一話的故事都簡單輕松,人物性格本來就已經鮮明突出,雙線發展不過是制作小組對成品自信滿滿,以為經已足夠做出人物&故事交代,或者甚至都沒什么故事了,直接人物上場做一展示就足夠讓觀眾喜聞樂見了。

動畫改編自季游月聪子連載于《まんがタイムきららCarat》的四個漫畫。MS如今的動畫改編都已經深入到四格漫畫的領域了,又是上回的《K-On!》也是原作為四個漫畫的改編。說到季游月聪子,就奇怪怎么動畫人設似乎有所熟悉,原來之前在GBA平臺上的《圣劍同盟》人設就是季游月聪子負責,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如標志般的重現于此。

其實,動畫除了萌&治愈之外,也認認真真地提供豐富的美術知識予以觀眾,或也希望增加個大眾美術普及的意圖,本人猜想。

野兔與狐貍 – Rückenwind

Rückenwind

影片開始于對野兔與狐貍相知相識故事的旁白,首尾呼應地結束于野兔與狐貍分手的敘說。讓我們相信影片是一個純粹的愛情過程,并沒有陰謀論的血腥殺害,最后的相爭不過是一次心領神會地分手儀式。

奈何影片一路處理都潛藏危機,隱士的森林,熱戀中的愛侶,突然而至的林間小屋,偶然認識的母子,如此種種不安要素陸續出現在倆人的旅程當中。讓我們相信這是敘說愛情的脆弱不堪,種種不安因素都可能致使熱戀變質。

這是青澀的愛情,隨時都可扭大一團的爭執,亦隨時都可纏綿悱惻的激情。忘卻野兔與狐貍的天敵關系,雖然開場在警察局的場景難免不讓人抱懷不安期許,結局忽然消失離去的愛人更讓黑夜森林的不安愈加強烈。但請依舊相信人性之善,哪怕愛情如何可怕,也請相信愛情不至于進行殺害。

末日移魂 – 9

9

在觀看之前,一直保持對大眾的懷疑,始終冥頑不靈地對影片予以信任,以為定有其為人所稱贊的閃光點。然而,除卻極富創意的世界&人物設定,劇情如此重要的支架卻潰敗不堪。全片節奏處理得都尚環環相扣,然而情節調度卻并不如人意,太牽強而故意為之。人物命運也太狗血,非要搞一個“配角悲劇主義”,還誤會是幼稚的熱血動畫橋段,一切悲劇皆為堆砌抬高主角。Shane Acker是否尚未能對電影長片有掌握,硬件技術都相當可靠精致,末日荒廢&麻布玩偶都頗為動人,然在劇情方面就狠狠摔了一跤。如若死少一個人,或者我都可給予高一點的評價,太故意制造的末日悲劇色彩并不見得是好事。

倒希望拋卻此片劇情,只留下人物與末日平臺,再次創造予以美好印象,或觀眾的無限再創作,從未如此渴望同人衍生作。

鬼歌 – On Wings of Time

on-wings-of-time

火星公主坐著時間之翼詭秘地歸來了。

開篇之曲莫名驚喜,竟誤會這是上世紀初的舊上海,慵懶妖冶,難不成以為卡門上身,抑或白光歸來。萬不可在半夜奏起,雖此為夜之歌,然高低轉音之間,訴說一個孤清女子的故事,《她扔了根火柴》,高傲之間的冷漠直刺入骨,寒意莫名而起。開篇的一曲經已昭示此乃火星公主又再獨立于流行之外的玩作,奈何正合口味,沉重而滲出精致。原來王菀之在英國已從火星公主變身女魅,上世紀夜總會的唱腔如此重現于此,時光倒流矣。之后的《月亮事》再次來玩弄鬼魅之音,中國風的配樂讓之古典了幾分。或習慣如此曲調理應配合鋼琴+塞克斯風,突然的如此結合幾分新鮮之外又幾分莫名不適,然并非突兀,此乃耐聽之曲,較之粵語版的“月亮說”更具韻味。

《大笨鐘》、《I’m sorry》、《我不打算流眼淚》、《迷失藝術》《小團圓》皆為主流之作,詭秘之外仍要與聽眾喚起共鳴,和諧共處之后方可再作驚嚇。我們看到王菀之小姐在其中不玩弄唱腔聲音,反寄予文字游戲于其中。不再是單純的聲音,更通過自身的文字來感動大眾。人說其親筆之作《我不打算流眼淚》道出分手后的女子絕情一面,“任你们尽情倚偎,尝你未尝过的嘴,但你绝不要后悔”,幾分凄楚幾分無奈,幾分假情幾分假意。

最后一TRACK的《Mary Had a Little Clock》曲長14:22,其實是《大笨鐘》的英文Demo版,一個人間愛情悲劇的故事。最后一顆音符結束,經過漫長的空音之后,王小姐終于露出其狡黠的笑聲,悲劇嘎然轉了個彎。Demo Version遠好玩過Complete Version,當然。我們忘卻情緒連貫性被打斷之事。

然而之不過但是,這次嘗玩也是可一不可再的嘗試。但聽“她扔了根火柴”&“月亮說”,莫名產生抗拒,非厭膩之事,或是疏離感或一時興奮之后的反抗。時間旅行可一,但不可流離過去,白光等著她的“你”回來,但“你”只在過去非現在,除非你我皆已成如花般甘愿癡情十四少。

無能 – Andreaskorset

 ANDREASKORSET

這是個有幾分奇情而艷麗的故事,關于下肢癱瘓者,關于妻子性需要,且夾有亂倫。

“火車”
火車特點:定時定候地經過每個站點,鳴笛,刻板的象征。在男主角Andreas出院后孤獨一人時,唯一的樂趣就是坐在鐵路旁,看著每一輛的火車經過,模仿它們經過的事情:軌道變換,鳴笛拉響。這看似死寂無趣的事情,卻對結局提供了變數的作用。

“鳥籠”
Andreas的父親Wagner多年后再見兒子,尚未相認之時只被趕出家門,他留給不知情的兒子一個鳥籠音樂盒,看似無心,實為心機之舉,只為兒子能由此父子相認。然這鳥籠玩具對Andreas則充滿象征性,被固定著的鳥兒不得飛動,釘死在底座之上,鳥籠更將之牢牢圍困。就如下肢癱瘓的Andreas,行動不便,被圍困在鐵路旁的大房子里,哼唱著火車經過時的鳴笛聲。

“妻子”
在其中,妻子Liv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曾經因為丈夫的癱瘓而離棄他,后又回到丈夫身邊,只因最愛還是他。但無性的夫妻生活讓她壓抑難耐,陌生的Wagner的出現在猜疑之中帶來了曖昧的激情,此時她還尚未得知對方的身份,也依舊對丈夫懷有忠誠。Andreas的自卑與自責,Liv壓抑的渴望,Wagner的豪邁激情,三種情緒一個斗室之中,迸發出精彩的火花OR蛋白質。對不倫奸情將推將就的妻子,兇殘暴露的父親,無能無助的身體,三者再度迸發火花,弱肉強食的道理無論父子關系亦然如是,妻子擠在其中,成為傷害,亦成為被害。本想與丈夫一起逃離,最終也只可自私地獨自離開。當然,早已將之視作己物的Wagner一如驚悚片的反角有著無邊的魔掌。(Svante Martin有著一身強壯動人的胴體,面容亦有幾分陰邪正氣的矛盾,奈何并不耐看,讓人深感敬畏卻難生傾慕。)

按照驚悚片的套路行事,主角總能在萬惡之中懲治邪念者,無能亦終可重新站立“勃”起,驕傲地對鏡張開雙手以示勝利,雖然皆為內心之所美愿。殘障人士專用電梯與普通樓梯+輪椅,二者充滿諷刺的對比,危急之時足可見人力萬歲,外力之無能微弱。

影片導向充滿正面意義,為子不可信離家出走的父親,為妻不可朝秦暮楚紅杏出墻,為夫不可自卑自疚甚而讓妻尋歡以自慰欲望,以上告誡皆提防招致殺身之禍。

暗喻 – Il Postino

Il-Postino

放映員成了大詩人聶魯達,讓后人深受影響感動的Philippe Noiret 此番受后人影響感動,此輪回也。恕我以上開場乃無為之言,亦恕我乃不專心的觀眾也。

不能再簡單的故事,不能再純粹的人物塑造,不能再簡單的布景,不能再簡單的運鏡,除卻接連不斷的充滿意味的景深。簡單的元素組成簡單的感動。師也,友也,心靈導師也。引領我的愛情,帶領我的人生。愛情因您,死亡因您。

這是電影對文學的一次致敬,鏡頭之詩意淡然,溫暖人心。蒙太奇就如文學的修辭手法,通過對其他事物的拍攝剪輯而暗示劇情的發展。郵差在混亂中離開,鏡頭并沒有直接拍攝,而是通過混亂的眾人以示離開的情況。詩歌的美麗,在于言它物以彰顯內心之觸動澎湃。

1945年,聂鲁达当选议员,他公开反对总统魏德拉(González Videla)以及被右翼极端分子控制的智利政府,也因此被驱逐出国,他在智利躲了两年后1949年逃往墨西哥。期间,聂鲁达前往苏联,在那里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聂鲁达放逐生活的后半段,他住在意大利靠近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在那里他每天到海边听海的声音,写诗。——自wikipedia 巴勃罗·聂鲁达 條目

在意大利這個海邊小鎮,聶魯達遇見郵差馬里奧,教會馬里奧暗喻,教會馬里奧詩歌,幫助他為情人作詩。多年后回到海邊小鎮,聶魯達收到馬里奧的錄音,關于這個海邊小鎮的美麗,美麗在比喻之下更顯動人情真。學生也,師也,友也。

接口 – SLEEP DEALER

sleep_dealer

接口是一個很好的創意,雖然難免讓人聯想到《MATRIX》,但影片本身的背景故事已經很好地表明自身。在墨西哥與美國的交界,一個在窮山僻壤長大的男孩因為父親突然被機器人所殺而來到城市,在身體植入接口,遙控遠在他方的機器人進行建筑作業。故事的背景并非科幻片所習慣的高科技土地,高聳鋼筋建筑,只是一個邊境小城,有著算是高科技的遙控設施,其實該算是體感設備吧!身體接口連上電線,就可以根據身體運動來遙控機器裝置,譬如高空機器人燒焊搬運,間諜飛機的偵查活動。而接口其實是連接到身體神經,所以除了遙控方面的工作外,還可以進行個人活動,記憶翻錄,酒精麻醉,甚至嫖妓。

習慣了傳統科幻片壯闊波瀾,大氣的背景故事。當面對《SLEEP DEALER》如此生活現實的科幻,倒有幾分的不習慣。以致覺得制作小氣,敘述倉促,情節零碎分散,主題并不鮮明。更覺得是導演處女作所變現出來的生澀,未敢大展拳腳大開殺戒。

十年內部刊物 – 10周年特輯:你快樂嗎?

city-pictorial-242

我們已經習慣了被“紀念”來侍養,每逢“紀念”之事總要鋪張豪華,以資認證曾經共度的時光,方見“紀念”之深刻。《CITY PICTORIAL》前期的宣傳是否做得太宣張,以致讀者們都各自有了心中熱切期盼的10周年紀念刊,譬如我,應該起碼有一次大回顧,應該起碼有一次感動肺腑的編者言。

然這些都沒有……

在報刊亭看到赫然的“拾”與熟悉的“城市”LOGO,熱切期盼其中所言所敘所記。到家,撕開膠封,拿出雜志,如以往般習慣地亂翻瀏覽,“怎么是‘快樂實習生體驗計劃’”、“怎么是一個喇嘛的故事”、“怎么是如以往的編目”、“怎么、怎么……”這是翻開雜志后,第一、第二、第三的反應。當習慣性地抓著本雜志蹲在茅坑之上,閱讀其中文字,在充滿綠色氣息的餐廳做服務生,在動物園當一周的飼養員,在電視臺當節目助理,在美術館當導員……這些都是他們的故事,但這些又是《CITY PICTORIAL》給予的故事機會,也通過他們的故事看到更深入的幕后事情。“原來康熙的錄影真是臨場真實反應(當然我不是指熙的豆腐)”。

確實,我們都已經有了我們期盼的紀念刊,而如今《CITY PICTORIAL》所呈現出來的卻遠異于我們的期盼,我們不能接受,我們要予以批評。但是……想當初是為何喜歡閱讀《CITY PICTORIAL》的呢?是為其特立獨行,劍走偏鋒,傲視于常規之外。或者,我們權當這是《CITY PICTORIAL》的內部刊物,是編輯部為了回顧這10年特刊活動的所作的記錄,是編輯部的內部記錄,人事變遷記錄,罷了。我們所購買閱讀的非我們心中的《CITY PICTORIAL》十年特刊,而是城畫的十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