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閑聊為何選擇此書,倒不如道一下選擇此書為何日。話說當天乃叔婆出殯的日子,整天壓抑不知的情緒無處排解,于是乎就逃入書店閑逛,無所謂的選擇了一本以為有閱讀保證的《曾經》。當時還畏懼“書”的諧音而鬼祟地將書整晚藏在肚皮之內。(“藏在肚皮之內”,如此形容實為詭異。)
林夕先生,說來不熱愛,哪知道所聞歌目有多少乃大師所作。但詞人之文自有可讀可賞之處。但原來都不過將之看作“零食”般閱讀,閱罷即已,純為增添“已讀”數目一個。如此說來,實在不夠格的讀者。但是……
雖說讀罷而已,但林先生的行文措辭原已造成影響。大可回視比較,從讀此書開始,就被潛移默化地在白話與文言之間穿梭,故作旁觀地做記行文。這種影響,遠非當年讀余秋雨時可比。
文集大概也是林先生80~90年代之間報章專欄文章的一次匯集,幾分廢話,否則也不叫“曾經”了。總不自覺地在文字之間尋找林先生的蛛絲馬跡,以確認其八卦。
閱讀散文之所為何?或圖一觀作者的生活思考,軼事碎語。林先生文中的嬉笑怒罵,辛辣諷刺,讀著帶酸,但又不得不贊同其特別的見解&想法。或者,本人亦特別人士才會自覺贊同。頗喜歡其無所忌諱地對鬼神之事的閑聊,看著過癮而有所悟。所悟何?不言。
現在坐在圖書館的自習室,剛剛終于將此書的最后一章閱罷,不外是囫圇吞棗,水過鴨背,一如段二所言的狀態。其實真是個缺乏耐性的急性子。回首過往的閱讀體驗,翻看所剩章頁是最常做的事情,《曾經》亦不例外。尤其散文,因其零散簡短,容易誤會經已跳讀而明白其中關鍵,明了所言之事,然原來只是翻書的動作而已。……好吧,不好的看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