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薄 – 任你行

看罷這本散文集,讓回想起過往所看過為數不多的香港作家散文,會有種印象:涼薄,而現在尤見於此。所謂”涼薄”,大抵有種冷血而薄情的情緒,而《任你行》所收錄的散文所記載的事情,都會讓讀者感覺得一種旁觀者的冷漠態度於其中,樂於在孤獨當中。

書中每一章都以林夕所填詞的《任我行》中的歌詞分節,

世上有多少個繽紛樂園
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
曾迷途才怕追不上滿街趕路人
從何時怕遙望星塵
等遍所有綠燈 還是令自己瘋一下要緊
為何在雨傘外獨行
可以任你走 怎麼到頭來又隨著大隊走

讓讀者有想法在翻書時何不聽著歌來進行,哪怕是repeat一首歌同樣的歌詞幾十次。是會厭的,但這是個美好的閱讀儀式呀。而每一節章散文都圍繞著這句歌詞,尤覺第二章,當中的都闡述如何享受獨處,冷眼看”陪伴”。也正因為第二章”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開始,會覺得整部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瀰漫一種冷眼旁觀的淡靜,這種”淡靜”,是沈溺享受於孤獨中的。所以才會觀察在社交工具故障不能使用全城恐慌時,會以思想者的角度來看待;會在大時大節抱歉於沒感恩於好友的善意相伴;會為當下社會的浮躁急促而感乏力和常態。

是會覺得,作詞人於作者之間,所不同的在於是否背負有角色身份。作詞人,往往將自己飾演為詞句中的主角,字句訴說內心的悲喜;而作者,則回歸到自己,卸下妝容掩飾,有時當中的真實,會讓讀者感覺疏遠。所以涼薄。

生活 –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AISANAKUTEWAIKENAI-FUTATSU-NO-KOTO

在說翻閱這書的感受前,想說一下當時為什麼選這書……

因為光顧一家新書店,一直沒能找到自己想要買的兩本書,但又不想兩手空空的失落離開,於是選擇了這麼一本不算厚重而包裝也簡潔的小書。知道作者松浦彌太郎,但不熟;知道書中所大概想要傳達的思想,但不感興趣;知道書的價錢,但不受控,於是待付款後就後悔。

作為一個對所謂“雞湯文”有偏見的讀者,對書中所分享的觀點,其實是虛心的,願意去感受的,於是鮮有的在書頁上記有筆記:

給對將來感到不安的你,那就需要活在當下珍惜目前

給沒有自信的你,那就需要發現感受自己的優點

給需要別人肯定的你,那首先就需要懂得去肯定別人

給想要朋友的你,那就需要對事情表明自己的真實態度

……

而在給害怕失敗的你一篇中,提到當遇到自己所害怕的事情時,不妨先想想:『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況會如何發展?』以為這是值得去嘗試的,想想這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當將情況設想在最差的結果,而其實又並非自己所無法承受的,也就會有一種釋懷的感覺。對於讀者這麼一種做事瞻前顧後諸多顧慮的人,這一個建議未嘗不是一個值得讓自己去衝破心理束縛的方法。

那些回不去的青春 – 阿嫲,我回來了!!

 I-am-back!

在這個大世界浮沉,見到了多少冷暖,經歷多少波折,回過頭來,兒時無知童趣原是如此可愛好玩。那些回不去的青春,是小溝圳,是香蕉樹,是芭樂,是傻弟弟,是三叔公,是阿嫲……過去總有很多的標記,記錄刻畫下曾經的愚笨頑劣天真。那些標記,或者是一株株神奇的樹,花,草,果。

自幼就沒有阿公阿婆阿嫲,唯一的阿爺也在遙遠的鄉下。不曾感受過被他們疼愛的愉悅,不曾感受過被他們抱入懷中的溫暖,不曾感受過被他們保護的安心……自小就覺得較之同齡孩子缺少點什麼,當他們說及每個新年與他們喝早茶領紅包時,難免不抱有幾分的妒忌羨慕於心頭。

父親懂事之前阿嫲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對於阿嫲,父親幾乎完全沒有印象,就只知道她的名字。阿婆在母親十多歲的時候就離開了,阿公也在之後跟著阿婆走了。前些日子看到母親的出生證明,原來阿婆是順德人,可以想像到她是一個賢惠善良的女子(以為隔代遺傳了她的善良)。以前聽三叔婆說過,阿婆有一手很好的針線活,母親也繼承了她的這手藝;都說順德女人廚藝都了得,母親也有一手好廚藝。

成長經歷了多少跌撞,很想撒嬌地回到老人的懷中,討取他們過分的寵溺,看到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無畏,看到他們的勇敢樸實。這些簡單的溫暖之光,又是如此難以覓得。《生命無限公司》裡面的阿嫲是如此真實親切,或者,每個阿嫲,都有著那種大條神經,可愛。

無題 – 曾經

Ever

與其閑聊為何選擇此書,倒不如道一下選擇此書為何日。話說當天乃叔婆出殯的日子,整天壓抑不知的情緒無處排解,于是乎就逃入書店閑逛,無所謂的選擇了一本以為有閱讀保證的《曾經》。當時還畏懼“書”的諧音而鬼祟地將書整晚藏在肚皮之內。(“藏在肚皮之內”,如此形容實為詭異。)

林夕先生,說來不熱愛,哪知道所聞歌目有多少乃大師所作。但詞人之文自有可讀可賞之處。但原來都不過將之看作“零食”般閱讀,閱罷即已,純為增添“已讀”數目一個。如此說來,實在不夠格的讀者。但是……

雖說讀罷而已,但林先生的行文措辭原已造成影響。大可回視比較,從讀此書開始,就被潛移默化地在白話與文言之間穿梭,故作旁觀地做記行文。這種影響,遠非當年讀余秋雨時可比。

文集大概也是林先生80~90年代之間報章專欄文章的一次匯集,幾分廢話,否則也不叫“曾經”了。總不自覺地在文字之間尋找林先生的蛛絲馬跡,以確認其八卦。

閱讀散文之所為何?或圖一觀作者的生活思考,軼事碎語。林先生文中的嬉笑怒罵,辛辣諷刺,讀著帶酸,但又不得不贊同其特別的見解&想法。或者,本人亦特別人士才會自覺贊同。頗喜歡其無所忌諱地對鬼神之事的閑聊,看著過癮而有所悟。所悟何?不言。

現在坐在圖書館的自習室,剛剛終于將此書的最后一章閱罷,不外是囫圇吞棗,水過鴨背,一如段二所言的狀態。其實真是個缺乏耐性的急性子。回首過往的閱讀體驗,翻看所剩章頁是最常做的事情,《曾經》亦不例外。尤其散文,因其零散簡短,容易誤會經已跳讀而明白其中關鍵,明了所言之事,然原來只是翻書的動作而已。……好吧,不好的看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