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有罪 – At the Death House Door

at-the-death-house-door

Carroll Pickett,曾經陪伴95名死刑犯至死的牧師。每一次執行刑罰,都是一次折磨,對心靈的折磨,對自我的審判。此人應當受刑,此人不應受刑,此人應該受到尊重,此人應該遭到鄙視。但最后回過頭來,其實我們有何權力對別人的生命做出審判。

紀錄片伴隨著對Carroll Pickett的采訪,也附有兩名記者關于89年一宗誤判冤案的追查,由此兩條線索在最后的相遇帶出對死刑的反思。死刑,雖然最徹底地給予罪犯懲罰,但這是不可逆轉的罪名認定,生命的剝奪意味著罪名將伴隨罪犯至死。但是,如若罪犯是錯判的無辜者呢?那冤案的罪名將一直伴隨無辜者。

影片開始先抑后揚,鋪墊一種罪惡者應受嚴重刑罰的情緒。曾經在監獄做義工的婦女被罪犯挾持做人質以換取出獄的機會,結果兩名婦女慘遭殺害,罪犯臨刑之前竟還口口聲聲高呼無辜。極刑似乎是最理應當不過。但當Carroll Pickett被問到如果女兒遭受殘害,那應如何懲治罪犯時,Carroll的態度讓人覺得詫異,無期徒刑是最后的懲罰。他說道曾經跟罪犯們談話,了解到罪犯一天24小時的孤獨自省是最大的折磨,而沒有盡頭的監獄生活是對他們最大的懲罰。自由的剝奪,社會的脫離,其實又與離開世界有何分別。

好吧,以上是影片的敘述角度。稍微回到現實,如果廢除死刑,那無期徒刑將會是最重的刑罰。但是,這也意味著有寬恕特赦的機會,也意味著罪犯還是有逍遙法外的可能。當一個國家的機制與掌權者失去權威之時,相信一個國家的司法制度,不如相信嚴酷的刑罰制度。又但是,這就犧牲了不完善的司法制度之下的冤屈者。影片的反思,或也只能對于美國司法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可以進行,如果是一些制度不完善,掌權腐敗的國家呢……如此說來,是否給予人權的討論以制度不完善的借口。

“惡”舞青春 – Dance Flick

dance_flick

Wayans又再來惡心熱門類型電影一把,注意,是類型電影。《Scary Movie》系列惡搞恐怖片,此番《Dance Flick》就來惡搞青春歌舞片。但遺憾的是,Wayans此番的系列處女作并不理想。

套路其實依然,開篇就引用惡搞經典《You Got Served》,之后《Step up》、《Hairspray》、《Enchanted》、《Ray》等等等等輪番炮制出場,每每經過精心惡搞加料方可上演。Waynes除了惡搞之外,還不乏毒舌地對名人丑聞諷刺一番。Paris Hilton入獄、Lindsay Lohan醉駕、Tom Cruise同志等等等等,皆受到一番有意無意地戲謔。對當下美國社會的現實也不遺余力地作出“反映”,燃油緊缺,青少年性濫交,黑社會暴力,同志文化,黑人歧視,樣樣皆具。

雖然一邊看一邊咒罵劇情橋段安排之松散,但又無法不回味其中匠心獨道的搞笑橋段。雖是一部粗制的電影,但未必是濫造。哪怕惡心,也會盡心盡力地給予創意,哪怕陰唇B-box也是一次盡心之舉,但求博君一笑。

死神對話 – Palermo Shooting

Palermo-Shooting

死神為何是大惡人?因為死亡,人們才懂得生命之短暫寶貴,才懂得生命的價值。

一如文德斯以往的影片,充斥了思辨與哲學思考,死亡為何,死亡作何。但自始自終都沒感覺到是文德斯的作品,對其的印象似乎總留在《PARIS,TEXIS》的公路印象,直到翻查影片資料。忽想起男主人公在高速公路上的追鏡,疊化的鏡頭所成的迷幻倒有文德斯在《十分鐘年華老去》的痕跡。

影片的節奏安排幾乎用了五分之二的時間來做鋪墊,人物的情緒鋪墊、背景交代,這于一般電影節奏來說實為緩慢,也相當考驗觀眾的觀賞。跟隨主人公游走在帕勒莫的街巷之中,但會因為在前期鋪墊的一個意外靈異鏡頭所打擾,在安逸之中總有不安埋伏期間。倒也可說明為何要做如此長時間的前期鋪墊,也是為了引領觀眾進入類似的情緒之中。主人公是長期失眠患者,失去時間感覺的恐懼讓其畏懼入眠。影片開始第一個鏡頭構圖就是他被圍困在四方的窗戶之中,也是隱喻其時的狀態,被周遭一切困擾。

其實這該是一部對世人生活的警醒,以對死亡的追尋回歸到生命的討論。

影片結尾字幕:“献给伯格曼和安東尼奥尼——2007.7.30”。在影片籌備之時,文德斯相繼聽到伯格曼與安東尼奧尼離開人世,這也讓影片對生命的探討多了幾分緬懷的意味。

独裁之后 – La teta asustada

La-teta-asustada

以一个女性的不幸,揭露揭露独裁统治对百姓所造成的伤害。

1980年代,秘鲁负有巨额外债,国内通货膨胀,毒品走私猖獗,政治暴力活动频起。在Alberto Fujimori(阿尔韦托·藤森)上任后国家开始复苏,但其独裁也导致国内人心惶惶。其在位期间对反政府游击队的清剿造成大量无辜百姓死伤。以上,就是影片的故事背景。

Fausta的母亲在独裁期间遭受到强暴,患上一离奇的疾病,而病菌也会通过乳汁传染给下一代,Fausta因此也不幸地染病。因母亲不幸的遭遇,导致Fausta对人对事都格外的警惕疏远,尤其是男人。导致她失去了对爱情基本的感受。而为了不让自己遭受母亲同样的遭遇,保护自己,Fausta用极其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身体。

这是一个女人不幸的故事。母亲离开后,生命中最亲的人也离开了,只剩下一个舅舅,无力的舅舅。离奇的疾病也不知道会在何时突然夺取其生命。所以,Fausta似乎有种神经兮兮的感觉,那也是因自小对社会的疏远而致的自我保护意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危险的,哪怕是医生。只有歌声可以抚平内心的不安,然而连着唯一的安定剂也被强行盗取。Fausta崩溃不已,为何我如此不幸地被夺走所有东西。

镜头之中,可以看到导演运用了很多的全景长镜头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孤独。镜头的构图与色调都相当精致,在穷乡僻壤之上,徒有灰蒙蒙的泥土与平房,镜头也可将Fausta置于天地之间,背着长长黑发的Fausta背对镜头,遥望爱慕的男人,渴望不得的思绪跃然画面之外。

音乐成了影片的灵魂之所在。开篇,母亲反复吟唱的歌谣就诉说了故事的缘由。Fausta内心的变迁也通过不断的歌吟来流露。

当最后,Fausta悲伤母亲的尸体,通过隧道,来到海边,就如一场仪式,对Fausta内心释放的仪式。大海,是对开放的期望,是对释放的暗示。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Fausta亲吻花盆中长出嫩芽的土豆,其实也暗示Fausta终于放下内心的恐惧,对自我的极端保护也终于卸下。

時間旅游入門演示手冊 – FAQ About Time Travel

FAQ-About-Time-Travel

在繼續艱難敲打以下文字前,先要稍微做一些概念普及工作。Chris O‘Dowd在不相信Anna Faris時向她提出什么是祖父悖論的問題,其實:祖父悖論是一種時間旅行的悖論,最先由法國作家René Barjavel 在其小說《Le Voyageur Imprudent 》(《不小心的旅游者》)中提出。

假設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因為你祖父母死了,就不會有你的父親;沒有了你的父親,你就不會出生;你沒出生,就沒有人會把你祖父母殺死;若是沒有人把你的祖父母殺死,你就會存在並回到過去且把你的祖父母殺死,於是矛盾出現了。——自Wikipedia“祖父悖論”條目

影片故事就是以此悖論為出發點,也應該夾有更多的Sci-fi理論,如粒子學,量子論,物理學……,所以,腦袋不大好使的,奉勸莫嘗試,雖然導演還是能夠以圖說話生動地表達枯燥的理論。

如影片海報宣傳所言,“三個兄弟,一個酒吧,他們的擁有太多的時間”。時間為何多,只因來回在過去未來之間。電影畢竟是線性的藝術,始終是圍繞一定人物來展開故事,所以在開展TIME TRAVEL命題時并非徹底。故事都是圍繞固定時間世界的三人來展開,所以結局展現的也只是一個立面。我們看到的故事也只是一個可能所引發出來的萬千個可能鏈接點故事。

咖啡館里的文学 – 與作家同游Another Taipei

Another-Taipei

臺灣文學何時進入視野?理應該是大頭菜之時,又或那家賣愛爾蘭咖啡的咖啡館,網絡開啟了我這一代對臺灣文學的接觸。但那也只是我這一代而言,臺灣文學又豈是如此網絡組織堆砌出來的文字,原來它很感性,原來它很孤島,原來它很思鄉……多言無謂,對臺灣文學又了解多少呢,也不過是一門外路人。若非《孽子》,又豈會看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說,這也是僅有讀過的當代臺灣純文學,但也僅此而已,所讀何物如今也了無印象。原來還有三毛,是《撒哈拉的故事》。竟然有瓊瑤,已是中學時候的事,忘記何作。

按專題所言,臺灣文學曾經歷一段咖啡館時代,作家們都鐘情在咖啡館中創作,舒適,陽光,以及省錢。有咖啡館叫“明星咖啡館”。臺灣也曾經歷限報的時代,也曾經歷專政的時代,也曾經歷無語的時代。雖如此,文學依舊,副刊的無奈繁盛使得文學有了興盛之機。原來臺灣作家都由業余作家走來,也因此才會有咖啡館的時代。那是否愛爾蘭咖啡館有此淵源之處,未知。

說如今的臺灣文學已經大不如前,一如其電影。但難道這又只是臺灣如此嗎?“沒有團體,沒有中心,沒有基地,沒有活動,文學作者孤零零地面對自己的創作”,他們或不曉在對岸,文化經已遭受商業的重創,書店都紛紛改成服裝店、鞋店、飯店了。

作為一個國內讀者,羨慕臺灣依舊有出版社在堅持本土純文學,也羨慕臺灣依舊有閱讀的氛圍(雖然當事人并不為之欣喜,只因臺灣讀者已更傾向于外國翻譯閱讀與實用閱讀),羨慕擁有24小時的誠品,羨慕開放的思考環境,羨慕對傳統文化的保留……

作為一個樂于記錄的強迫病者,朱天文在采訪中所說的一席話甚為有感:

“如果我不寫的話,生活里就會是一個很失敗的人。寫的時候,你就是把一切的負債,一切的負分都變成正分,變成是你的資產及天賦。人家看不到的,你看到了;人家不以為然的事,你就認為很重要;人家以為理所當然的,你卻認為是毫不理所當然……你要不寫下來,所有這些東西都會拖著你,一步都走不動。”

有些事情,總是要寫下來,不一定為誰寫,就是覺得要應該通過文字來表達出來,記下來。

同志成名記 – Brüno

Brüno

沒有謂之的反感不適,亦沒有快慰開懷,不過而已。太惡搞,太諷刺,太激化,太俏皮,以致好的壞的口水將之噴得一面,唯恐不可獨立于世的企圖導致不得進入狀態地觀看,以圖最后不抱任何態度。

敬佩得五體投地于Sacha Baron Cohen竟如此嫌命長跑去恐怖組織與頭領說和平,在黑人觀眾前講述自己用一臺IPOD換來一個黑人孩子,結尾牢籠之中飛來的差點砸中二人的椅子更讓影片成為一部驚險動作片。動作片挑戰的是客觀環境所可能造成的意外創傷,而Sacha此回則是挑戰大眾的忍受程度,動輒就拳頭相向。好奇的是難道鏡頭之中的“演員”都認不出大名鼎鼎的Sacha Baron Cohen就是Bruno,哪怕他拉直了頭發,刮了個體毛身體都那個光滑……

另一敬佩是其營銷手段,如今的時代,有話題就有關注,有關注就有話題,時世爛俗也罷,現實如此。也因如此,才會看到MTV AWARDS 2008之上的飛天PP從天而降。

電影諷刺得有點歇斯底里,有點神經質,也有點脫韁瘋馬不自知。

地裂海呼 – 2012

2012

何其壯美震撼的景致,摩天大廈倒塌奔潰,大地傾斜陷落地心,無限深的裂縫不斷擴張,加州地裂山崩大爆發,瞬間為熔巖吞噬,火山灰覆蓋,太平洋海覆沒。地球大陸板塊移動,南北極交換,喜馬拉雅山不再是世界屋脊,非洲大陸上升,好望角成了尚存的伊甸。

依舊是好萊塢災難片,地球再次經受蹂躪,經歷過地區性火山爆發&地域性海嘯災害&地震之后,這回來得徹底點,全球性災難(雖然具體災難場景還是集中在美國表現,导致误会中国在地球毁灭之时竟可安然无恙)。美國依舊那么英雄,其他國家依舊是英雄背后的支持參與者,只是此番中國在此次被托了一下大腳(其實那句“如此龐大的工程只有中國能辦到”有點小人之心的懷疑是否有所歧義)。但西藏人民在其中反而較之有更鮮明的形象,俄羅斯暴發戶承擔了又愛又恨的角色。如此猜想影片背后的政治指向或有種小人之心,一切也不過是為了宣揚全球一體,人類是一家的精神。

影片劇情,無視之。

2012.12.31,瑪雅紀年的預言使之有著稍微的可信,言之鑿鑿的歷史記錄與研究更讓此預言有著聳人聽聞之效。也因對此將信將疑的心理基礎,使得觀影異常多了一份緊張感。緊張并非為主角(因主角小強命的災難片套路),而是對地球毀滅的畏懼。些微抱有面对灾难的侥幸也被毁灭性的山崩地裂摧毁。40万欧元的登机票是无力购买,但求地球毁灭之前生态异变,人体突变,在灾难面前也有力依旧生存。既然地球毁灭有可能存在,那超能力突变人类又为何无理出现,人类大脑尚未开发的部分大有改变人体以继续生存的能力,難保瑪雅紀年所預言的就是人類的此番災難性本能蘇醒……呃,我看科幻电影多了吗?

超能者 – PUSH

PUSH

惡言以對非本人所為,奈何電影實在差強人意,以電視劇的素質出來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實在說不過來。

都是超能力者的故事,但影片的效果表現唯一可以聯想到竟然是《HEROS》,表現角色的超能力特效幾乎就是WIRE+后期光圈液化效果,完全看不出是好萊塢出來的作品,有點小家的制作水品。而且故事選擇發生地點在香港,更加直接地想是否港產制作,其中還可以看到幾個熟悉的港產片路人出現其中。Chris Evans飆廣東話?明顯聽得出是后期配音進去的嘛!!可以看到熟悉的大排檔、街市、夜總會和鬧市,但總覺得這一切都與影片格格不入,甚為突兀,故事與大場景完全搭不上關系,零溝通。就如Chris Evans與Camilla Belle,完全看不出有愛的火花于其中,零溝通。故事也就那么個套路,兩軍對壘為求一物,就是爭奪關鍵不是在于誰更具力量,而是誰更有計謀。但橋段安排實在不堪,就說結尾李小璐的爸發功大吼,其波音功把頭頂的棚架破壞而壓垮了自己,如此低能弱智毫無頭腦竟然可以當老大?!導演總不會以為自己是在拍特攝片吧!

最可恨的是Chris Evans在全片竟然吝嗇得肉都沒有多露一塊,幾乎都是長衫蔽體,那還哪有看點啊!!

离国者 – Sin Nombre

sin_nombre

《无名之人》,他叫Willy,也叫Casper,既是为了帮会可冷血残暴地杀人,又是为了替爱人报仇而杀死帮会老大。人物在某些时候,总会爆发出其矛盾面。

故事很套路,黑帮小混混为救一女子而杀了头目,一路逃难,一路与女子开始朦胧爱情,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说是剧情发展太戏剧化,其实都是套路之作,不过是将大背景更换,更加渲染墨西哥边境的混乱环境。

女主角Sayra要跟随失散多年的父亲偷渡去美国,他们要一路步行来到火车,此时火车站已经聚集了众多准备要偷渡的人,此行充满危险,但他们还是坚持要离开。作为一个美国导演,Cary Fukunaga镜头之下的墨西哥是充满犯罪与暴力,混乱不堪。这也是为何在重重险阻之前仍然有如此多的人坚持逃离自己的国家。贫穷与不安,致使人们以为只有以更黑暗的力量才能在此生存。

新移民一直成为欧美社会的关注问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到发达国家,以为可以由此改变人生,摆脱原来国家的落后生活。故事结尾,Sayra拨通那个父亲要求反复记下的电话号码,另一端传来嘈杂的应答声,此时她落泪了。其实这依旧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镜头拉了一个大全景,人在其中何其渺小。Sayra此后会如何?或者不过是换了贫穷的地点,而且在这里她没有任何亲人……

导演用了颇为暴力的桥段以描绘墨西哥的罪恶混乱情况。Casper领一个小孩Big Lips进帮会,之前小孩要经过一轮围殴方可加入,而Casper也并没有因是好友而省力。当头目承认其加入时,头破血流的Big Lips嬉笑了起来。这是对身体,以及信仰的暴力。同时也是对观众的暴力,Big Lips也就是十岁稍长,在家中要受到祖母的苛求,为此他加入帮会以为可以由此改变生活,枪支与暴力让之对生活有了信心。但更主流的观众观念是以为此时的孩子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玩乐,影片与观众的观念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抗。当Big Lips拿着手枪自豪满满地跟同龄孩子炫耀时,孩子的幼稚与大人调教的凶狠相互呈现,不禁让人心寒,可以看到罪恶与残暴是由何而生、如何而生的。在人物塑造上,黑帮成员身上布满的刺青也极具暴力威胁感。

如此呈现暴力为何,或都为了提供离国者一个充分有力的理由。

愛 – THIS IS IT

THIS-IS-IT

MJ無時不在強調“L-O-V-E”,愛,愛彼此,愛地球,愛孩子。

之前看Madona在VMA2009上的發言,不禁引起反省:我們都曾背棄過他,此時當他離去,方知哀傷。進場坐下,寥寥數人,國內業已過了上映熱潮,卻自覺可放肆情感。或者,情感談不上多少,畢竟幾乎說不上為其追隨者,甚而非聽眾,更甚而被耳濡目染得曾經對其側目,以為他是如何如何,如何如何……但坐下之時,再聞其聲,視其容,淡淡的傷感縈繞心頭。影片繼續,開場時候所抱持的技術觀眾心態慢慢忘記,漸漸如看演唱會般享受其中。天王魅力,如此也。

過多贊美追憶之辭,作罷。觀影過程中只是不斷想起MJ以及大眾對其的指責,猜疑,對其后來容貌與舉止的諷刺,大家都忘了曾對之的著迷、崇拜、仰慕。其實這不也是人們對地球的態度嗎?依賴著它,卻又不斷地傷害它。影片中的MJ說得最多的,"GOD BLESS YOU"&"ALL FOR LOVE"。經已錯失一個我們曾經愛過的人,那如今為何不如MJ所言從此刻開始,愛我們所處的地球?

在場的寥寥數位觀眾,或都知道字幕之后還有兩個鏡頭,都等到了影片完全結束方離場。最后一個鏡頭,小女孩抱著地球,箇中意味,你我皆曉,HEAL THE WORLD,LOVE THE WORLD。

城市·雜志 – 城市志 進化論

CityPictorial241

城市志?WHAT’S THAT? DO I OFTEN READ CITY MAGAZINE?

何以提出如此命題呢?因為《CITY PICTORIAL》迎來其十年之際,此時需自言正身嗎?“大家好,我們是城市志。”城市志又為何啊?記錄城市以及其內部變化發生的一切的雜志?呵,半年前應聘時對《城畫》的看法自己就是作此解。正解與否,鬼知道。

此一專題,到底是做給誰看?似乎有那么些模糊不清的選題,城市志,其中的40本城市雜志,真如此“城市”嗎?其實《CITY PICTORIAL》又何以給自己如此范疇牢籠來局限自己。

或者,專題更應該給予我們提示的是“雜志”,而非“城市”。其中所介紹的“長壽”雜志,多能夠看到是編輯們的堅持。一本雜志的成功是對雜志主旨的堅持,立場的堅持。然而往往這些事情,很容易為物欲、環境、經濟所影響,使之變質。專題另一方面引出了一個關注,獨立雜志。不為大環境所局限的經營模式,做自己所希望給予讀者看到的內容。這也是自己所希望將來有能力辦到的事情,無需經過經銷商印刷廠的二度干預,直接自產自銷,獨立雜志+獨立書店。這也是如今所看到的獨立雜志的經營方式,寄賣在獨立書店中,如《米飯》。

或又要插入一些不想干的慨嘆。城市志,本該記錄城市之中所發生事的雜志,然而有時卻無力記錄。只因太真實,太社會,然話事人不允許太社會的事情真實的記錄,城市志,慢慢就變得無力。當然,所指是那些具有刊號的雜志。所以,才推崇獨立雜志,雖然在地下,但也能擲地有聲,也能震動地面,不是很美好的事情嗎?

疑情別戀 – Félix et Lola

Felix-et-Lola

如若直接破梗說影片其實真是一部情愛電影,是否破壞了影片致力營造的懸疑氛圍?

男人都愛挑戰難度,自以為是地戀上一個什么也不知道的女人,自以為她是一個有一女兒同時被前夫要挾的女人。女人又那么缺乏自信,想方設法搞了個天花亂墜的背景故事來讓自己充滿神秘,甚至不自信地想要男人提自己殺人來證實對自己的愛情。

多么神經質的愛情!但法國電影的情愛何曾正常過?不都非得搞得莫名其妙的Drama來高呼情愛之莫名&哀傷。

故事場景設置在游樂場,一個充滿歡呼的地方。歡呼之中,卻掩藏了人內心的孤獨。故事的筆墨都集中表現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女主角,無力地坐在碰碰車上,忽然地離開,突如其來地擁吻,一直跟隨其后的男人,種種表現都不過是為了表現女人內心的無力與孤獨,游樂場也是為了反襯她的壓抑。

敢愛敢恨兩女子 – 神奇兩女俠

Wonder-Women

兩個參選港姐然而落選的女孩,在一個星期里,經歷了一段說不上離奇也說不上驚險亦說不上充滿人生變幻的友情。本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你有時我亦有,孖公仔般好老友,但原來對女孩而言,友情終不如愛情,為愛情可與好友拼個你死我活。如果愛情不是鏡花水月的烏龍緣分,是否就真如此犧牲了友情?又抑或為了友情甘心分享一個男人的愛情?OH,MY DOG. 這是什么世代的故事啊!!

當時甘國亮先生應該還與鄭裕玲小姐蜜運中。影片由甘國亮先生編劇導演,鄭裕玲&葉童主演,監制,俞琤。怎么看就怎么覺得故事那么的奇怪,好吧,神奇。但又怎么就真覺得這么奇怪的電影就應該是甘國亮先生想出來的電影?

開篇,兩名女子,同仇敵愾,相互鼓勵,彼此鞭策,如果至結束都如此發展,或會覺得頗為正常大路,雖則可能平淡了那么點,但點滴記錄也得到個表現友情之機。然而忽然加入了一個路不拾遺的“好人”就多少讓人突兀,破壞二人關系甚而建立起三角關系尤甚(當然這又是多少男人之美夢,左右逢源,一個大胸、一個聰明)。后半段就是要說好友為情成仇敵,二女為求一夫不擇手段。那是否好友都非要同時愛上一個男人方得更好地刻畫體現他們的友情?

當鄭裕玲吻完王敏德傻傻地看著葉童來吻他時,這愛情&友情境界又豈是我等凡夫所能明了。結尾兩女孩左一拳右一拳地將被欺騙的傷心發泄在負心郎身上之后牽手離開算是高呼主題(雖則或者并無主題),王敏德那瀟灑的背影又所為何,為兩女子的敢愛敢恨所感動?屁呢!

……

又再翻查了一下1980年為甘國亮監制的《山水有相逢》,完全就是如出一轍的橋段,不過是時代相差那么幾十年……忽然矛盾了……罷,只能說對《山水有相逢》印象實在有所高度,翻拍改編無力超越。

起重機男孩 – The Lost Language of Cranes

The-Lost-Language-of-Cranes

小男孩的床邊有一扇窗,窗外可以看到一架架高聳的起重機在高空運作。小男孩模仿著起重機的運動,這成為了他唯一的語言。而他這種獨特的語言被以為如鶴的鳴叫那般獨一無二。

以此男孩的故事來作為影片的另一副線,是否有所寓意父子之間的關系。一直掩藏自己同性戀傾向的父親“模仿”兒子,抑或終于公開自己同性戀傾向的兒子“模仿”父親,又或“繼承”?

在一切看似平穩的家庭關系其實早已掩埋了沉沉危機,或者從一開始的婚姻就已經是危機。在過去,父親Owen的時代,同性戀會被以為是疾病,心理不正常之事。所以有所懷疑自己的取向也不敢面對承認,只能夠委屈應付社會的標準。而到了兒子Philip的如今,一切都不同了,城市里也開始有同性戀電影院與酒吧供同性戀者活動。Philip的坦誠無疑是對父親的刺激。父子之間關于同性戀的對話更是一次啟發,或者是只有同性戀者才可理解的思想歷程交流。

“只有同性戀者才可理解的思想歷程交流”,是否可以看作起重機的運作語言?看到過評論說同性愛人的收養孩子會成為對異性戀社會的一次威脅,因為“模仿”。

都說這家庭充滿危機,父子壓抑的感情是其一,母親的婚外情則是其二,而重重的家庭觀念則是保持一切如故的原因。家庭在女性的心里要比男性來得沉重。Owen當知道妻子Rose已經察覺一切之時,勸說妻子可以離開家庭重新自己的人生。或這是男人們自私的償還,畢竟之前他才第一次嘗試到與男人之間的肉體關系。當年月不多,一切都來得愈加彌足珍貴之時,遵從自己的所思所愿則是何其的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