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世界 – 遊戲人生

THE-OUTLOOK-MAGAZINE-151

電子遊戲,是毒,無法解除如此沉迷如此深愛的毒,一經感受就無法脫離。如果說電影是讓觀眾能夠從視覺上感受幻象,那麼遊戲,就是讓玩家通過按鈕來入侵幻象,“碰觸”幻象。或者毒品,也是提供給毒癮者如此的感受,讓他們脫離現實親身進入那個迷幻的世界。

其實遊戲,為什麼如此讓玩家欲罷不能呢?自有所回憶說起,不可免俗的是從FC生產遊戲回憶,但中間跳過了大多數玩家的MD、SFC、PS、SS時代,雖然中間有曾經過短暫的GB光陰,但也只是草草往事,待到十多年後,才能直接跳級至GBA,後在掌機的世界中徘徊,當然中間是得有PC來彌足空虛的。而對於詳細遊戲,更是遺憾沒有雜誌當中所列舉的多數。讀者作為玩家,對主流是依然不屑一顧,RPG不可免俗,另當別論。所以多數同齡玩家所熱衷的《魔獸爭霸3》、《反恐精英》實在只能道聽途說的份兒了。所幸,遊戲的世界一如其他任何的世界,是多樣的,是廣納百川的,玩家也只能得到自己所樂在其中的遊戲的。

雖然根據雜誌專題所回顧的遊戲發展歷史,過去很多遊戲為競技類的,共鬥類的遊戲實在難覓。所幸,從來就沒有說遊戲不可以一個人玩的,而且計算機的存在,何不就是為了代替人類而存在的嗎!所以遊戲世界有幾可亂真的真實,所以有《尾行》來滿足玩家的私慾,也有各種賽車遊戲來滿足現實世界所不可能實現的速度感,也所以有虛幻和現實夾雜,甚至有《模擬人生》塑造一個虛擬世界讓玩家如上帝般擺控人生。

關於“遊戲”的世界,曾幾何時只以為那是一個叫做“任天堂”的獨有世界,而至後來才曉,任天堂也不過後來才加入電子遊戲的這世界。而至如今,雖然對於遊戲的忠誠,為那時的“以為”而對任天堂矢志不渝。但可接受的遊戲世界,也已經成次方狀的擴展。過去曾不過是8-bit的世界,但如今也已習慣在假亂真的世界冒險,《最終幻想》、《魔獸世界》諸多的諸多,遊戲,已不單是娛樂,而是提供一個逃避的虛幻。

成人化的遊戲娛樂,那已經不是如今玩家所渴求的快感了,更別說驚悚恐怖了,遊戲本不過為了快樂,何必讓自己在苦惱中無法擺脫呢。

隨著3DS帶來如入侵現實那般的3D遊戲感,逃避進入遊戲這虛擬世界的目的,讓玩家是更加明確這內心的真相了。遊戲所曾經的發展過去,誰在意呀,玩家所需要的不過是玩樂快感!!

有什麼意義? – 慶祝無意義

La-fête-de-l'insignifiance

其實閱讀完整部書下來,並沒能明白作者所想表達的思緒。只是對當中一個朋友誤會自己患癌症了,而後發現並非,但他卻將這誤會謊言為現實,欺騙了他朋友,無理由的欺騙,連自己都不知道因由的欺騙,私以為是有所扣住關於“無意義”的題目。

因為無意義的欺騙,本就是所曾經歷過的行為。

於是以為,或者,都不過是在進行着些無意義的事情,不明所以然的。看女人的肚劑是,想像母親自殺結果卻殺了要救自己的人的命是,欺騙朋友自己患癌了也是。

那是否,其實寫這麼本書是無意義的,讀這麼本書是無意的?好吧,到底讀者是沒能明白作者思緒的。

什麼是機器人 – 機甲

ZHI-JAPAN-26

機甲?是機器人!

有什麼樣的機器人?專題說,有人形機器人,自律型機器人,穿著型機器人,遙控型機器人,搭載型機器人。其實有這樣的標準嗎?大抵有吧,雖然讀者作為動畫觀眾的時候並沒有多考究這分類標準,總之裡面一身盔甲機器的巨型或人形物能夠上陣殺敵趕外星人就好了。

關於機器人,所擁有的關鍵字:

  • 高達……模型:97年,香港電視引進高達動畫《機動戰士W》,當中五個少年的設定,完全讓觀眾聯想到過去的[聖鬥士星矢]五主角的設定,完全擊中萌點的設定不能不愛。雖然中間因為觀眾的學習時間以及災難遭遇,而與這動畫失之交臂,但通過動漫雜誌,這動畫成為心中不曾觀賞卻一直始終的經典。或者也是那時起,對高達有所稍明細的印象。他們是巨型的戰爭機器,由駕駛員進入駕駛艙當中穿梭在宇宙、橫踏大地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激戰,雖然用著如此華美而充滿機器幻想的做賣點,但背後卻一直圍繞人類戰爭的反思話題。雖然觀眾之後以為,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用戰爭來反思戰爭,何等的荒謬。而同時的,當時的同學給介紹一本介紹高達的圖鑑,裡面滿滿的是高達模型,歷年生產過的高達模型都羅列其中。當時的玩樂消費能力,就頂多是SD高達級別,所以也就只關注SD高達,以及稍微的HG高達。關於高達模型的一些考究術語,也在繼續慢慢不經意積累著。直到這幾些年,稍微有更多的能力能夠消費玩樂高達模型,才更加了解這條玩具線的各種考究。說來,其實關於高達,也就只鍾愛《機動戰士W》而已,其他過於深邃而並未深刻。有時則想,到底只是對機器人的造型而關注高達罷了,起源的動畫,不過是玩具的稍微背景罷了吧。
  • 勇者傳說:如專題所言的,SUNRISE公司出品的這一系列動畫中的機器人,該是自律型機器人,他們有著高度的智慧及超強的戰鬥能力,為了保護地球保護人類,一次又一次地將外星敵人侵略計劃粉碎。他們來到地球,和人類男孩締結合作羈絆,一起保護地球。但其實,這系列動畫機器人,最大的樂趣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有新夥伴出場,而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能夠合體,再再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能夠升級再超強合體,這種每次在原陣容中組合出新形態的,才是系列動畫的看點。
  • 戰隊系列:其實作為特攝片,當中的戰隊隊員們那變身後的形態,該都可以認為是穿著型機器人。更別說當敵人們巨大化後,他們都會乘坐上他們的機器人,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後得到機器人超強合體的機會。其實,合體,是機器人最吸引人的看點呀。

雖然,現在關於機器人的各樣作品依舊熱烈進行著,但卻總覺得不見過去曾經的那般熱情。到底是現在的創作不復過往了,抑或觀眾讀者已經難回往昔了。砌高達機器人模型,成了唯一還能夠抓著機器人情懷的事情了。

書店 – 書店主人的私生活地圖

cestsibon026

昨天回家路上,坐車經過江南西,經過曾經門面寬闊的新華書店,現在已經被割開了一塊賣衣服只留下後頭幾十方和一個走廊的空間了,而想當年,這家新華書店還是有著地下室的複合空間,一家國營企業也難敵市場淘汰(讀者減少)的現實,不免矯情地想說是一唏噓。

而當翻閱雜誌看到對岸的獨立書店,在互聯網與電子書圍剿下看似同樣的艱難,但欣喜是有著書店主人的任性,個性。無論是開在角落的書店、抑或書店是一時間消費空間、又抑或是以書易物社區書店、還是二手書店,其實都有著店主人的個性在經營當中而並非千篇一律,不同的遊戲規則也讓逛書店這件事變得有意思。

其實逛書店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書店所在的位置形成的環境會衍生出諸多的周邊樂趣,就如專題中以書店主人的活動軌跡所描繪出來的生活地圖,又何不是書店客的活動地圖。其實對專題中所介紹的第一位店主較為有印象,不為讀者喜好所控制,喜好文學小說就將主力賣小說,且控制上架書在百多本左右,雖然這喜好銷售並不理想,就靠其他旅行藝術社科等書籍來支持自己的銷售喜好。

在廣州經營書店,已經不能是一件單純的事了,還可能需要賣其他周邊生活類產品甚至無關的產品來支持書籍銷售的運營,這無法不讓讀者想到一位香港導演。但其實理想愛好,原來也不外類似情況,都需要依賴非自己所好但自己所能的,來支持自己的所愛所好,忍受所能的各種付出與無奈。

於是想到了江南西的新華書店,哪怕是縮在角落且門面只剩下一通道走廊位置,但仍然堅持在這商區中繼續文化的經營,何不也是讓讀者感動的事嗎!

漫畫 – 太喜歡漫畫了

ZHI-JAPAN-15

關於漫畫的情意結,無論是什麼形式的記錄描述回顧,似乎都不能夠滿足到,對之的了解,也無論是多少都不能夠補償到所失落過的。雜誌以對日本文化觀察的角度,以漫畫連載志的形式結集,從右往左翻,對曾經現在所熱門的漫畫作者的回顧;從左往右翻,則是對漫畫文化發展的一個粗略的描繪。這些回顧介紹,真是如教科書般的,閱讀了一次又一次,雖然作者會有所不同,但基本是大同小異,而其實這一次一次的翻閱,於讀者個人而言,是將伴隨成長的漫畫情結一次又一次的扭結得更緊密。

漫畫對日本文化的意義是知道(不同的文化形式都因漫畫而衍生發展),漫畫文化發展所出現過的大家是知道(經典如手塚治虫、藤子·F·不二雄,當代如諫山創、小山宙哉、空知千秋、尾田榮一郎),漫畫年復一年所出現的大作新作是知道(不作列舉)。就因為已熟知,當被一再地灌輸這些內容時,會心的熟悉感是如此讓人滿足,每翻閱一頁都是想“這我知道,這我知道……”而當今日本漫畫的發展情況的記錄,則又是對日本漫畫文化現狀的一次更新。

其實翻閱此雜誌,有種回到中學時候翻閱當時的動漫資訊志的感覺,有漫畫名家們的專題介紹,也有日本漫畫的全篇推薦,翻閱完畢是大大的閱讀滿足感,不多不少而恰到好處。奈何,當年的雜誌也已轉向,而此時翻閱的也不過是日本文化志的一次專題。當中有幾頁(P21~P24)灰網點紙上印的字體因網點交叉而有打印不明的情況,是相當讓讀者苦惱的不足。

訪談 –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Genius-Madman-in-the-left-and-right

其實,如果書籍的封面推介不進行如此多讓人生疑的辭藻的話,那應該讓讀者有更平靜的感官,而不至於因為浮誇的嫌疑降低作品本身的樂趣,作為獵取需求的樂趣。

當然,如書中結尾作者開始鋪墊的,世界有著太多現在人們智慧所不能明白接受的事情,但不等於那不存在,不等於是錯誤,不等於是虛假。所以,閱畢全書,大不必匆匆就給予書中訪談故事是虛構的評價。起碼如作者自述,書中有20多篇是真實記錄,另有部分為各種原因而進行增添刪減。雖然讀者愈到最後,愈是開始有與他人同感的是後部分的內容較之不如前部分的獵奇多樣。

與其說書中的訪談記錄是關於精神病人的,倒不如說是借“精神病人”的口道出一些與大眾認知有所不同的世界觀。從量子物理的角度所詮釋的不一樣的世界觀,則認為是書中最有意思的內容,而往後是對於唯物、唯心之間共存或矛盾的論調則又是不一樣的異樣觀點了。關於書中的訪談內容,真並非如封面所載是展現精神病者的世界,作者的記錄抹去了讀者所可能有的固有預期,而讓得每一段訪談都是為了展現不一樣的世界觀,甚至關於世界不一樣而近乎“真實”的認識。甚至之後會以為,這是在看著一本科幻、驚悚小說,不過是以訪談的體裁進行,開場結尾幾乎都是類似得近乎相同的格式。

任天·堂 – 任天堂快樂創意方程式

The-philosophy-of-Nintendo

關於任天堂,他的過去抑或現在,在過去的雜誌以及如今自己的擁有,都有所感受了解。也為其對於遊戲的堅持而臣服,他並非如商人般的對遊戲市場的開拓,也並非如商人般的為市場而挖掘創意。而是為了遊戲,為了快樂,而挖掘創意。山內溥卸任社長一職後,留給岩田聰和宮本茂的題目是,下一代的遊戲機應該是兩個屏幕的,於是有了之後的NDS,以及延伸有了如今的Wii U。

讀者當然明白,此書的目的更多可能是為了想分享一個企業管理的事情,想讓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能夠獲得關於企業如何獲得自己的成功。但其實,成功真並非有那麼多套路可以沿襲的,永遠只有一家,能夠堅持自己的獨裁以及企業氛圍,也是只有山內溥時期的一家。不合時宜的技術創新與“過時”,也是在特定技術發展階段所出現的偶意成功。所謂“偶意”,是在多次失敗嘗試之後的一次成功,而這“之後的一次”到底是在什麼時候發生,聽天由命。

也是為此書,才知道“任天·堂”的意義。

把时运交给上天,自己只需要全力以赴做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山内家族定下的任天堂社名的由来。

自傳 – 尼克·亞當斯故事集

The-Nick-Adams-Stories

其實讀者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大眾對海明威有著如此強烈的推崇,是因為他是作為一個勇於挑戰大自然不屈不撓的男性形象而為多數讀者所崇敬,又抑或是其作為美國現代少有的聞名作家為讀者所熟知呢!

其代表作《老人與海》從各種形式都有所了解,而這《尼克·亞當斯故事集》據說是獨立出現在《老人與海》之後。但慢慢會了解,這尼克·亞當斯其實不過是故事中的海明威,過著和海明威同樣的路,一樣經歷過戰爭,一樣從戰場上歸來,一樣懸釣湖岸。

但其實,作為對海明威並沒有多麼推崇的讀者,為故事集當中兩個情節所觸動。先者的《印第安人營地》,一對印第安人夫婦,在孩子出生的過程中,先後死去。其中尤其是丈夫的自殺,那麼的莫名而詭異;其二是《度夏的人們》一段尼克與凱特一段在草地上做愛的描寫,以前都有所天真想法是性愛描寫只應存在於當代文學。

關於尼克的故事,從他還是兒童直到成家為人父,開篇還抱著這是孩童的經歷故事,但當翻頁數張後,思維原來是還沒能接受孩子長大成人,有著自己關於婚姻以及戀愛、友情的經歷。而且故事的跳躍,沒有年代跨越的記述,讓讀者並未能轉過思緒來進展。

不驚 – 吐槽2013

MovieView583

華語10佳
一代宗師 [武功]
毒戰
無人區
西遊·降魔篇
殭屍 [借屍還魂]
郊遊
激戰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中國合夥人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

好萊塢10佳
Gravity [誕生]
Inside Llewyn Davis
Before Midnight
Frutvale Station
Only God Forgives
Her
Nebraska
Pacific Rim [機器人]
12 Years a Slave

歐洲10佳
La vie d’Adele
La grande Bellezza
La Venus a la fourrure
Philomena
Pozitia copilului
Museum Hours
A Field in England
Sacro GRA
L’Inconnu du lac []

日本5佳
輝夜姬物語
起風了
橫道世之介
編舟記
如父如子

韓國5佳
隱秘而偉大
惠媛
莫比烏斯
恐怖直播
監視者們

女畫家 – 草間彌生 到死都還想畫下去

這個女人自小就飽受幻覺的困擾,就只有畫畫能夠將她從這種種的幻覺中解決出來。那應該怎麼理解這女人的創作生涯呢?是否有所認證到天才都總有那麼點的微妙瑕疵困惑呢?又是否因為對周遭的敏感而讓她得以在繪畫藝術中有所造詣,而能夠在充滿壓抑(讀者是這麼認為的)的畫面上釋放心中的恐慌與喜怒。

翻閱雜誌終畢,會片面地認為草間的畫作圍繞着無窮慾望而延伸,《無限的網》系列、《積聚》系列,無不是通過重複的形象來造就藝術之美與衝擊。再者,會猜測其實草間對於色彩而言是有所天生不足的,而所以呈現出來的是大膽的對比色又或單色,畫作上的形象非具象而是抽象表現,因為對於色彩非敏感者而言,強烈的色彩及輪廓形象反之會更能夠得到自身的審美認同。(當然,這不過是讀者作為一色彩非敏感者的不負責任推測罷了。)大眾觀看草間的作品,如今或會報之予“密集恐懼”的矯揉中,但藝術何不挑戰著人的底線,一次又一次。

你認為她鍾情於圓點嗎?可能吧。個人較之鍾情她的《南瓜》系列,黃與黑這種強烈對比用色讓讀者不得不能更愛的組合。而圓點女王其實在7、80年代曾避難於文字世界,通過種種偏執壓抑的情節故事得到創作的滿足。是污穢是骯髒,但原來在極壞之下能夠孕育出極美的遐想。

膚淺地疑惑:如果草間彌生沒有與路易·威登的一次合作,其名氣又是否有如今的普羅大眾呢?

bijutsu04

備胎 – 白夜

White-Nights

當女人重新回到自己所朝思夢想深愛的男人身邊時,還虛偽地討求那對她一見鍾情的男人的原諒時,讀者多麼唾棄這樣虛偽的女人。前一刻還將自己多麼厭棄被戲弄的恥辱,又多麼誠摯地去接受面前這男人的真誠,但轉頭看到那個苦苦等待的男人到來後,所有片刻之前的真摯都變成了無效的承諾。

如此一處愛情的悲劇,歌頌著人生的荒誕與愛情的謬誤嗎?但人生本不就是荒誕莫名的嗎!當以為自己的幻想家故事得到少女的聆聽時,又何不是以交換少女的情感垃圾桶作代價呢!荒誕?這是有所預知的代價,是輸贏在片刻之間的賭博。

夢想家,永遠都只能遊走在夢與現實之間,感受著夢的迷幻和現實的殘酷,猶如白夜,即使白晝的光景但已是黑夜的時辰。

綁架 – 被偷走的人生

A-Stolen-Life

1991年6月1日(多麼諷刺的日子),女孩被一陌生男人和他的妻子綁架,從此之後的十八年,十一歲的女孩成了這男人秘密洩慾的“玩具 ”。

關於綁架,出於各種心理都總會被賦之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以為有那麼中戲劇感在那些受害者的人生當中。但那只是看客,當設身處地地想像,甚至無法進行想像,身邊已經沒有了任何可以相信可以依賴的人,面前的是一個陌生的男人,企圖傷害自己的男人,而當時還只是十一歲的心智,一種成熟不成熟之間,感知到危險卻又無法去逃離危險,只能麻木地去接受這一切,甚至可能不明白所遭遇的一切是什麼,在混沌當中只知道哭泣,只能夠哭泣來發洩心中的恐懼。

其實,十八年過去,十八年,無法想像這被掠奪最青春的十八年,一切都停滯不前的十八年,那會是如何的十八年。哪怕當事人將這十八年的些微回憶記下,但那也是無法想像的痛苦。十八年的開始是痛苦,十八年的過程是痛苦,十八年的結束更是痛苦。

讀者沒有辦法從一個十一歲的心智去感受往後十八年的經歷,也無法以緩慢停滯的心智去面對被綁架的人生。當被綁架之後,那男人以似乎仁慈的話語安慰驚恐的內心,然而轉身之後就以禽獸般的兇殘來傷害自己的身體,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而不知道何時會是結束,哪怕懷上了一個又一個的嬰孩,那兩個因為罪惡而誕生的嬰孩。

為什麼不知道逃跑?為什麼不知道在出外的時候逃跑?但,十一歲被綁架後,生命所可依賴的就只有那個傷害自己的男人,而他所教導的是那房子之外的無限罪惡,在徬徨完全無知之下,所有祈求保佑的心願都無力的。

關於兒童被綁架肆虐的事件仍然殘忍地在齷齪發生着,在某個房子的某個房間或者地下室裡,又有哪個鄰居哪個路人哪個警察能夠發現罪惡的端倪呢!

自由 – 安娜貝爾

Annabel

生命的遠去,換來生命的開始。父女出海遇害的開場,如預言般的告知韋恩/安娜貝爾的到來。雖然其實兩件事情並無關聯,起碼客觀上是不應該有的。卻因為托馬辛娜而有了主觀上的關聯,一個擁有女兒身的男孩降生,猶如死去的女兒借這男孩而得到了重生,起碼讀者是這麼以為這母親是有這想法的。

於是,故事是一個承載了不同人的期望而出現在這世界上的,一個父親以為繼承人的誕生而期望,一個死去女兒的母親以為逝去生命的重生而期望,只有男孩/女孩的親生母親,在糾結於期盼中接受新生命的到來。新生命有着男孩的生殖器,也有女孩的生殖器,在那麼一個充斥男性荷爾蒙威嚴的極地,這真相是不可接受的,但這卻是自己所孕育來的小生命。

男孩/女孩的真相一直被隱瞞,直到有一天孩子的身體出現了各種的異狀,譬如她總覺得肚子脹脹的,後來才知道,那是經血,那是自己體內的精子與卵子所發生的“意外”。而這異狀的出現,也敲醒了孩子父親對這真相一直以來的逃避。

男孩/女孩長大了,起碼長大到能夠有信心和能力自己離開熟悉的家鄉遠去的時候。他/她獲得自由之後,卻也失去了自由,他/她被幾個男人強暴了。因為他/她的好奇,和想以一個他/她一直不敢呈現的自己的形象出現,一個女孩的模樣,而遭致了毒手。

雙性人。變性人。不同的事情,卻都有着一種貌似相同的事情,都曾經歷男性女性的過程。兒時,讀者以為自己在某個年歲,會從體內蛻變出對立性別出來,猶如破繭蝴蝶般。讀者也曾經幻想過一個故事,一對天上的兄妹,因為一次過錯,而遭到天父的懲罰,被迫交換了身體心靈。

故事中的安娜貝爾/韋恩,又何不是感受到彼此的一種關係,我是存在你體內的另一個身份,不為別人(哪怕自己)所察覺的存在,卻原來一直影響着自己的鉅細大小。他的身體中,也存在着兩種勇敢,一種是父親那能夠挑戰大自然的勇敢,另一種是死去女兒的母親那敢於衝破困難與未知的勇敢。父親的勇敢,其實固步自封於他的世界與認知當中,而韋恩也被迫承受着他的“勇敢”,而被壓抑內心安娜貝爾的存在,被欺騙着她的“存在”。卻是托馬辛娜一直苦苦拉扯着安娜貝爾不被遺忘在父權當中。

雖然這是雙性人的主題故事,但又何不看到一個女性意識縈繞其中呢!

家 – 私空間的生活

cestsibon018

家,家庭關係,家庭居所,因為這居所當中居住着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人,而如此居所是應最讓自己安心放鬆之所。而於是所以在其中精心佈置摯愛,以滿足自己最釋放的心情於其中。

但回頭,家,到底應該是怎樣?而要佈置摯愛,又應填充何物?心愛的書?影碟?CD?從世界各地收集回來的擺設飾物?前段時間在精心於佈置自己的房間,而期望在當中填充到自己的心愛之物,裝有乾花的玻璃瓶,一棵小盆栽,以及一牆自己的畫和相片,而原來才知道,是多麼的愛着自己,從思想到軀殼,而恨不得讓這些“自己”環繞生活。

於是,這就是家。私空間,是在點滴器物之中,刻有自己的過往或希冀,來滿足獨處時候的安全感。所以,無論家中到底是散亂交錯,又或是整齊干潔,那都是家,因為當中留有自己的一切過去和未來與現在於當中,家人,也是自己的一個憶記,是時刻記錄着自己生命的憶記器物。

十個家室,十種生活,所看到的家室器物,不單單只是冰冷的器物,還有主人在當中的故事。是這個家造就了主人的生活,也是主人點滴微小地時刻改變着各自的家。喜歡看每一個家的擺設故事,不單單是審美滿足,也不單是不可得的意淫,而會是另一種故事的解讀方式。

非主流 – 亞文化x主流

CityPictorial338

多年前,給自己所建立的第一個博客,名之“亞分子”,記得當時將之意義概為“不穩定的存在”,亦即無法將之進行一明確的定位,當時自己剛開始接觸博客,也剛開始接觸電影觀感的記錄,而無法有自信來確認自己的所為是為何。哪怕現在

作為週年紀念專題,甚認為專題的分量實在讓讀者捉急,雖有回顧反觀14年刊物所伴隨見證的城市人文化變遷,卻一種言有不盡的失落,或作為回顧,或作為過刊的索引而翻閱之。讀者仍然認為,雜誌改版後的內容缺少了城市人文的思考,而多為一種潮流文化的媚俗推廣。編年關鍵詞的形式,回顧刊物所曾記錄過的城市文化,或已成為主流或已繼續小眾無人問津。種種的生活演變就如此的進行着,SOHO過?博客過?背包過?X客過?沙發過?浮游過?在這些關鍵詞中讀到什麼?是城市人不斷的開始跟隨又不斷的放棄失去當時的熱情。時尚有潮流,生活模式又何不有潮流,有趣的事情又何不同樣如潮流般被推進被嫌棄。

所謂的亞文化,其實並不亞,不過是參與者是否有話語權能夠將文化推動成為大眾潮流而已。FINE,讀者其實並沒有當中的話語權,不過一種借題嘮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