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 – WEEKEND

WEEKEND

不相信愛情,抑或是害怕受到傷害而不敢讓自己碰觸愛情,於是往返在快速有限的關係當中,讓自己不至於受到愛情的傷害?說這完全是因為作為同性戀的堅強而鄙視前男友的懦弱而離開,但是真的嗎?面對自己的脆弱,總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偽裝自己,以各種理由來讓自己堅強於各種惡意和不善,因為這一切的關係都過於的脆弱,無論是人抑或事。

一段嶄新的關係,也是對自我的一次肯定過程,認識到自己的真實,面對自己的真實,也讓真實的自己去面對他人。愛情,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無聲無息,卻如此深刻地讓自己改變。這一切,可能發生在做愛的過程中,可能發生在爭執中,也可能發生在一個對視之中。彼此深入背後的故事,接觸對方的世界,就讓自己不知不覺地得到改變。

這僅僅只是一個週末兩天的時間,親密的接觸讓兩個陌生人迅速的結合然後分開,似乎經歷了很多戀人需要花長時間反复上演的事情。故事似乎美好,但僅因為這是兩天的故事,但兩天之後呢?男人天性這脆弱的現實會在之後殘酷呈現,於是,就只有兩天的有效期。

死亡 – 小貓奧斯卡

makingtheroundswithoscar

這是巧合嗎?開始發覺近些時間所接觸的各樣事物都與衰老與死亡有關,這本《小貓奧斯卡》也如是。

書名雖是以貓為題,但實際閱讀,不禁覺得這更像是在探討人面對死亡以及阿茲海默病症時病人以及親人所表現、所面對的種種苦難,或者,尤其是在身邊守候陪伴的親人們。大衛醫生因為想更多地了解這只可能可以感知死亡的貓而逐一探訪曾經和這只貓有接觸的病人的家屬們,借他們的經歷來更加確認自己的懷疑。但其實,作為讀者,跟隨醫生,所看到的是親人們因為最愛的人患病正不斷衰老瀕臨死亡時的哀傷,以及他們逐漸喪失記憶和自理能力時的無力感。那些病人,可能是自己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自己最愛的人,但當他們已經慢慢失去對這世界的認知能力,失去對自己的記憶徒留下恐懼,那只能讓讀者讀到的是無奈。

作為一隻貓,可能就作為一個旁觀者,是可以感知到死亡,從而陪伴在將逝者的身旁。但,也就只是陪伴而已。魯本斯坦夫婦的故事作為一條副線貫穿全書,讀者見證着妻子魯本斯坦太太從被檢查出患有阿茲海默病,到後來身體日漸衰老變差,最後連相互扶持達半個世紀的丈夫也忘記,最後就只有一隻貓和護理院的護士們的照顧,獨自一人離開這個世界。而之後她所躺過的病床,會迎接下一位的病人。而那隻貓,可能也會一樣地在病人將死的時候陪伴身旁……

或者,阿茲海默病人都會孤獨的離開,他們忘記了自己所擁有過的,但身邊一隻小動物的相伴,讓他們可以抱有信賴與安慰。

老師 – 少年菀得

Punch

每一個身世不堪的學生似乎都會遇到一位可以指引其無悔人生的老師,起碼很多電影都是這樣說的,於是悔恨,悔恨不是一個叛逆的學生可以招得老師的特別關愛。但是,難道會有觀眾希望自己有一個駝背的在街邊跳舞買藥的父親和一個有智障的叔叔,還有一個自小就捨棄自己不顧的菲律賓母親嗎?

電影以平淡的生活點滴夾雜些許的小玩笑小矛盾來帶出溫情,不故意的煽情悲傷不故意的勵志,活潑地道出成長所面對的種種:愛情、親情、理想、未來和價值觀。而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來讓觀眾看到生活的喜悅,平淡溫情,正義詼諧。

老師,是讓學生看到這個社會的殘酷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挫折中學會如何爬起來。正如他教訓菀得因為父親是駝背、是買新娘的男人而感到丟臉時所說的話:“因為這個而感覺丟臉其實是更加丟臉的事。”但其實,這種能夠反抗現實而敢於說真話並以身教育的老師又在現實中能夠有幾許呢?

面對若今的現實,只可慨嘆:電影畢竟是高於現實的存在

詛咒 – Another

Another

一個遭受到詛咒的三年三班,每年都會出現一個多出來的人,然後班上的其他同學老師以及他們親人都會相繼的意外死亡。而要停止這詛咒的方法,有傳是讓一個學生來承擔“不存在的人”的角色來化解詛咒,而又有前輩說將那多出來的人殺死就可以將詛咒停止。

於是今年的三年三班,詛咒又開始了。

動畫的懸疑展開得相當成功,因為故事開始主要圍繞在如何停止詛咒上,於是牽引着觀眾去目睹在詛咒未能化解之前,班上的學生老師如何一個個地死於血腥的意外。各種死法在巧妙的意外橋段安排,動畫鏡頭剪輯,人物反應以及背景音樂的烘托上得到了華麗的演繹,不能不說是“死亡之美”。雨傘戳吼、亂刀自砍、電梯墜落、螺旋槳碎屍、失足衰落至脊椎斷骨變形……以種種離奇的死亡橋段藉以動畫張揚的紅黑色調來描繪。

而當故事進行到中段,同學們得知停止詛咒的方法是將多出來的人殺死,故事開始往人性的陰暗面開始發展。背負詛咒所造就的人性扭曲以及求生的慾望本能,讓詛咒變成一場大屠殺。

已經在《xxxHolic》領教過監督水島努的製作能力,細膩的觸覺以及對恐怖節奏的精準掌控,在《Another》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現。往往在留白以及欲言又止的節奏控制來帶出懸疑驚悚氣氛。還記得《xxxHolic》中那幢海邊別酒店,就猶如在《Another》最終話中見崎的回憶中的那場景,都有意味深長卻並不點明的企圖。

不過,動畫還是有著很值得推敲而讓觀眾觀看感覺突兀之處,主角在危險之中都是如此的淡定而不緊不慢,這種角色的情緒表現與場景環境形成相當強烈且不應該的突兀矛盾。所謂瑕不掩瑜,動畫在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其優良的品質,精美且毫無重複感的人設不得不然觀眾為之誇讚。

雙面人 – 相生

bloomingmagazine02

《朝花》,這是又在歌頌青春與冒險的雜誌。

青春要勇於嘗試,為了那被人取笑的理想。但顯示又讓人無奈,選擇在不同場合飾演不同的自己,有時或者連自己都不齒。但於是,又在這現實中摸爬滾打。“相生”,重疊人像封面,只能理解是要表現雙面人生。

這又是一期文字脫離於攝影的雜誌,或者這不是命題作文的拍攝計劃,這僅是作為一本“攝影誌”。但作為讀者,翻看攝影作品真不陌生,還是那種小清新的色調,沉鬱的紅,清新的綠,透亮的藍,矛盾的黑與白。

城市 – Sidewalls

Medianeras

你我都在這個城市中游離,我們彼此陌生。我們雖然是如此的相近,其實又是如此的遙遠,哪怕我們時常擦肩而過,卻只是直走而去。我們都在茫茫人海中尋找那個一直尋找不得的人,我們也在過去以為自己找到了,卻到後來被捨棄了。我們又要開始重新踏上尋找的道路,重新習慣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都被囚禁在這個封閉而壓抑的城市中,當它以為自己以自己的特色發展的時候,我們卻覺得它是如此的陌生,甚至找不到它所應該的模樣。高樓大廈雖然密密麻麻的聳立在這個城市中,人們也被密密麻麻地安排進這些大廈中,然而我們卻被一堵堵的石牆阻隔,卻被一扇扇的門板關閉,我們只能夠通過門板上的貓眼來窺視到對門的門板。

我們都努力地逃出這些封閉的牢籠,將我們自己解救,但卻一再地被捨棄,一再地錯誤。於是我們開了一扇窗,或者那也是我們的心窗,廓然的面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現在。

“原來我在你的對面,你在我的對面。你的窗口被一個箭頭指著,我的窗口在內褲廣告的模特褲襠位置。”

“我一直有一本童書《Where’s Wally》,但卻一直找不到其中的Wally。你的前女友留下了一直白色小狗,它總是害怕離開你的房間。”

“我有廣場恐懼症,你有幽閉恐懼症。原來我們都是這個城市化過程中的傷者。”

“後來我穿上紅白條紋衣服跑上街,牽著我那隻白色小狗。”

“後來我打開了那個窗戶往街上望,竟然給我找到了Wally。”

“你跑向我,我知道是你。”

“我沖向你,我找到了你。”

……

喜歡電影的種種擦肩橋段,喜歡電影在用極多的鏡頭來刻畫主人公所處的城市,喜歡刻畫這個城市時所使用的鏡頭構圖,工整刻板,盡是對稱性的美感。很多小心思的元素都使得這個看似超現實主義的故事有著豐富動人之處。故意插入畫面中的手繪心形,動畫形式描繪的種種擦肩場景,無不充滿小清新的治愈氣息。

導演 – Stade 2

Stade-2

Mr. Oizo,法國電音界的多才人物,除了電子混音上的高超造詣外,他還是一名獨立電影導演。而"Stade 2"作為第四張錄音室專輯,倒帶出很多好玩而極具節奏撞擊感的聽覺感受。

對電音一直抱有矛盾的收聽感受,喜愛其中新穎的節奏旋律鋪排,但又煩躁其中過於先鋒前衛的處理。而Mr. Oizo的這張"Stade 2"倒讓聽眾可以喜愛到當中的先鋒實驗性。

開場的"Introeil"可能會聽得驚悚,但其實卻又如此的可愛,營造出迷幻的氛圍,Let’s start之後就急轉,"Camel Fuck"節奏強烈之餘在多種音效的採樣結合下變化出歡愉,重複的編曲安排倒有幾分工業流水線的聽覺感受。接下來的"Douthe Beat"不斷重複採樣用到的女聲Beat for the Douche延續這種流暢的連接同時讓人聽來歡喜。

"Ska"會是之後另一搶耳的佳作,除了依舊使用強烈而頻密的敲擊外,旋律的變化也較之突出鮮明。隨後的"Edn"也是愉快之作,反复穿插其中的聲音Everybody dance now讓人聽後為之一醒,整曲活潑的節奏不由得讓人跟隨搖動身體。

倒是之後的同名之作"Stade 2"是聽罷認為也就一副舞場性質的流水性作業,聽罷專輯前面的曲目後就已經有所審美疲勞了。

過去 – 阿倍野橋魔法商店街

Magical-Shopping-Arcade-Abenobashi

青春成長,總要面對很多,青梅竹馬的遠走,舊家村的拆遷改造,摯愛最親的離世,擺在面前的,是很多的失去而無力緊握。當第一話結束唱起ED配上那一幅幅舊日日本舊照時,觀眾以為這是一部追憶逝去的動畫,充滿哀傷。

雖然都說這是一部充滿OTAKU精神的動畫,處處都在惡搞宅男文化,各種擦邊設定與橋段都在滿足宅男觀眾的喜好,而雖然也確實如此。但,更願意相信,其中更加帶有的,是創作者對青春成長的種種緬懷,哪怕是在當中插入的奶奶與爺爺過去相遇的一條副線,不也是在謳歌着青春情愛的無力嗎!

本以為這是一集一世界的單元式設定,事實也確實如此,而其實每一個世界場景都是男孩為了自己心愛的女孩所幻想出來的,都是他一廂情願以自己的喜好而幻想出來的,所以有劍與魔法、有恐龍世界、有科幻世界、有香港功夫世界、有黑幫槍戰世界……當中也確實喚起了宅男觀眾的共鳴,在當中看到的又豈止是心靈呼喚,那也正是每一個男孩所一廂情願為了心愛女孩以自己能力來保護的願望。

但正如最終話,男孩自己所無力呼喊的:“為什麼,為什麼現在我是一個小孩子!”是呀,為什麼。但那都是小孩子的想法。當是大人的時候,擁有了可以保護女孩的能力時,卻已經不再滿足,或者又是緬懷已經過去的年幼青春。

或者,徘徊每一個所一廂情願的幻想世界,才可以逃避殘酷的現實,不會有失去,不會有長大,不會有離別。

黑色 – Black Mirror

Black-Mirror

The National Anthem
極具黑色諷刺的開篇首集,諷刺的不是某個人某個團體,而是這個社會,這個被互聯網推動引導著的社會。所諷刺的是這個愚昧的社會輿論,失衡而盲目,容易被擺佈的同時也沒有持續力。這不單是聚集所描繪了單一個國家的情況,反觀中國國內互聯網世界,同樣如此。都是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審視,然後熱議,然後壓制,然後反壓制,然後遺忘。或者,這就是信息爆炸時期所表現出來的現狀。

公主被綁架了,總統被推倒風口浪尖的位置,與一隻母豬做愛,這對社會大眾就不過只是荒誕不可思議的新聞,或者是被翻閱的歷史;但對於當事人而言,這是尊嚴,這是婚姻,這是一生。於是乎,整個綁架事件成為了一起集體觀淫的荒誕事件,參與者是全世界,好奇而失去道德底線的觀眾,為著自己的正義感可以犧牲他人,因為有另一個更重要的他人需要被營救。所以這證明了人心所向,政客會因為自己的政途而犧牲自己作為人的尊嚴以及婚姻,而被萬人擁戴追隨潮流的公主則可以毫髮無傷地被釋放並開始婚禮。

整個綁架事件的兇手是那行為藝術家的話,那所有的觀眾以及媒體則是幫兇。失去自身理智被荒誕新聞所擺佈,而結果是萬人空巷地看著總統跟豬做愛,興奮地期待荒誕人豬性交轉頭卻道德崇高地表達傷感與噁心。媒體,包括新型社交網絡媒體以及傳統媒體。作為工具,無法被控制,於是成為兇手製造這荒誕綁架事件的最佳工具;而傳統媒體,人為操控的媒體,卻為了爭搶一手新聞而罔顧一切,抱著維護觀眾知情權的大旗來烘染新聞,終導致整個綁架案件的悲劇結局。

與其說是一個總統輸掉了自己的尊嚴以及妻子,倒不如說是這個社會輸掉了自己的底線。當然,或者大眾堅持不屈服綁匪的要求,而圍觀的是公主撕票,又是另一種觀感體悟。其實,觀眾同樣是隨意被擺佈的幫兇而已。

Fifteen Million Merits
當觀眾都誤會故事中的美好愛情結束於那一盒飲料的時候,男主角殘忍地告訴觀眾,不是,那都是一個人面對大眾鼓吹时自己的孤立無力以及迷失软弱所導致。

那是個高度發達的未來,每一個人被約束在封閉的環境中,

已經習慣於進行枯燥的生活,一切都被封閉在影像虛擬當中。人們都被囚禁於這個高度娛樂化的資料世界而不自知,所有一切都是虛擬而不實在的,只有跑步是實在的,只有在房間自慰的時候是實在的,只有進食那些改造食物是實在的。人們已經缺乏了交流,所有一切都是通過自己的虛擬角色來實現,生活樂趣都是讓這些虛擬角色來實現享受,穿衣娛樂藝術遊戲……

而我們現在所樂於且享樂進行的一切,都是在往這些虛無邁步。

女孩被男主角鼓勵參加達人比賽,她參加了,而且贏得了贊許,但殘酷的是唱歌的人已經不再被需要,參賽者在那個夢的舞臺上不過是一個個的“素材”,等待被抓捏改造,成為娛樂流水生產線的產物,娛樂消費品,用完即棄。

而我們現在所樂於且享樂於觀看的一切真人秀比賽,不都是在不停的製造這些娛樂產業消費品嗎?且話題保鮮期在不斷地縮短,參賽者被擺佈控制,觀眾被愚弄。然而雖現實如此,這種以實現夢想為口號其實將人摧毀的娛樂依舊在火熱進行中。

於是女孩在觀眾盲目的歡呼聲中答應成為色情片演員,男主角在在舞臺上激昂言論後卻因此得到成名且每週都表演自殺言論的機會。他們都不用在每天騎自行車,可以吃到新鮮的食物,喝到新鮮的果汁,看到翠綠的自然森林。

諷刺嗎?當我們今日在不停追求虛擬的名聲時,最終會倒頭來追求那被遺忘的原始。

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過去是什麼?我們都被過去所牽絆,但所幸我們會忘記,雖然有些事情是如此深刻。但當曾經所有看過經歷過的事情都被腦殼中的芯片所記錄,可讓自己隨意的翻查,那又是否可以美好地讓我們處理記憶呢?我們可以刪除不好的記憶留下我們所希望的記憶,而我們的記憶可以私存只在自己視網膜上會看,也可以投射在顯示器上與他人共享。

其實,這是在對社交網站的timeline設計的諷刺。我們都將曾經過去記錄在社交網站的timeline上,標誌着我們的過去,我們按一個鍵就可以將上面的記錄刪除。或者,慢慢,我們會依賴於這timeline而失去了自己的記憶。

而當這些timeline上的記錄最後會成為揭露彼此傷疤的證據時,它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兩性之間是有着很強的敏感度,尤其是自己最親密的人,那是不能夠否認的。而當一步步證明自己的懷疑時,那猶如是一刀刀插入心肺。最後的結局無疑是悲傷的,猶如自殺般地回看妻子出軌的影像。已經不能知道在做愛的時候,妻子在腦海中回放的影像到底是和自己的,抑或是那個舊情人,已經不能夠再去信任這個深愛的女人。

愛情,愈是因為愛而愈是對其折磨,矛盾之極;記憶何不如是,愈是不想忘記,卻愈是讓其不斷回放細究。

是的,我們的愛情是不可侵犯的,我們的婚姻是容不下的背叛的。或者,真如餐宴上彼此的討論般,愛這個人,就讓彼此不好的回憶自然遺忘,只留下美好,這或者就是人的大腦所天然具有的篩選能力,而放下彼此的醜陋糾纏。

Black-Mirror-Seires-2

Be Right Back
作為新季回歸首集,沒有首季播出時那般的驚艷喧嘩,有所延續了的是對互聯網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惶恐,對道德底線的一再挑戰。

當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社交網絡,每事每物都需要借助互聯網來進行記錄時,是否想到這也是在互聯網上塑造着你的所有,無論是性格抑或是記憶。於是當你死去,你的這些在互聯網上的數據會讓你得到重現人間的機會,雖然,這其中的意義只是對於思念你的人而言,而你自己,已經確確實實的死去,不再了。

當那曾經深愛的人藉由往日的記錄而得到重新塑造,以難以想像的科技完美地複製在你眼前的時候,是否可以藉此來獲得心靈的慰藉。於是也聯想到,如果那個不會愛你的人,卻因為他在互聯網上的所有記錄而給你一個機會去完全擁有這人,包括是情感,是身體,雖然都是在指令下進行的替代品。

但自欺欺人的安慰並非人人都奏效,內心對真實的約束會讓自己無法面對這當中的虛假,哪怕這虛假又是真實得如此的讓人意亂情迷。藏於樓頂作玩物時而回味,或也可滿足人性那可悲的道德懦弱與潔癖的矛盾吧。

White Bear
二集終於回歸到對人性大眾那極致的黑色諷刺。

當大眾如看馬戲般地對待一個冷血的殺人共犯時,他們都如站在道德高地的聖人,所有的作為都是被賦予“正義”名號的,無論是讓這犯人遭受不斷的大腦刺激、不斷的惶恐奔跑、不斷的道德鞭笞、不斷的絕望哭訴,她都如要往上頂推石頭的罪人般,無論她如何努力往山頂推進,她始終會被退回到原點,再次再次重複重複的絕望懲罰。而大眾就如此樂在其中地被自己的正義感所意淫,宣洩自己的憤怒。但其實這一切,如施予一個無辜人身上時,這是何其的罪惡,但因為這是一個犯下讓人髮指罪惡的人,於是大眾所有的“惡行”都被賦予了正義。

在這故事中,人不再如人,而如動物般,就因為她犯下讓人髮指的罪惡,如此就要遭受更加嚴厲且重複的懲罰。大眾樂在其中猶如一次美好的遊園玩樂般去參與到對罪犯的懲罰遊戲中,去將人不再當人看的進入角色扮演遊戲中,圍觀一個女人如何一步一步重複發現自己所曾發下的罪,重複遭受自我與大眾的責備中,陷入求生不得的無望中。

The Waldo Moment
這是對政治遊戲的一次無力反抗,又或者,是對被政治遊戲愚弄的大眾的當頭一記。政治,最後變成被一個虛擬動物形象所鼓動的遊戲時,變得如此荒唐而可笑。開場,有一個問題被提到“你覺得政治是什麼?”

對於一個在獨裁政權下的觀眾而言,政治是什麼?答案似乎是那麼的不具有說服力,正如觀眾對這終集的觀感,都是那麼的抓不到點。因為一個虛擬的人物成為政治人物是荒謬的話,那麽一個掛著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就更是荒謬無恥之極了。

音樂 – Sound of Noise

Sound-of-Noise

音樂是什麼?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是音樂嗎?不是在典雅演奏廳中演奏的交響樂是音樂嗎?於是電影就以一種反叛而極端的手法來告訴觀眾,音樂是不應該受任何束縛的,包括樂器的束縛、演奏者的束縛、甚至是演奏形式的束縛。於是看到利用手術室裡諸多儀器甚至包括病人身體來進行的演奏,利用銀行的各種電腦、計算器和點鈔機等器械來進行的演奏,甚至利用各種重型機器通過敲擊、鑽擊、撞擊來進行的演奏,最後更是超越聲音以燈光視覺變化來進行的演奏,而最後的這張樂譜,則是由一個被輕視的完全不懂音樂的人所作出。

音樂到底是什麼?以前試過買過一本五線譜,在上面胡亂畫著“蝌蚪”,以為這樣就是作曲了。何時開始,覺得音樂是有所距離的,搖滾喊著態度叛逆,古典頌著高雅精英,民謠吟著清新小資……音樂內部出現的種種流派都讓人產生了彼此的距離感,就如其中六個叛逆的演奏者,聽到廣播放的音樂產生異常的反感,誓言要讓大家感受真正的音樂,但在普通人的眼中,他們所演奏的音樂是難以理解而吵雜的,這種彼此的矛盾完全就是音樂內部流派之間的形象表現。

音樂慢慢變得疏遠,尤其那些自居精英者睥睨對音樂缺乏了解的普通聽者,就如其中的警察男主角,雖然生在音樂世家有著一個才華橫溢的指揮家弟弟,但自己卻對音樂是完全的一竅不通。於是乎當出現這一幫作亂者時,他竟然完全聽不到他們所演奏的聲音,這其中以一種超現實的手法來寓意男主角所受到傳統音樂思想的束縛。而最終他通過全城燈光所演繹出來的曲作,則通過無聲的形式來告訴觀眾,音樂是不受任何既定形式的約束的。於是乎結尾,諷刺的這六個作亂者為了生活唱起了依靠豐富敲擊樂的Bosa Nova,然後在不經意間與另一邊的演奏廳所演奏的交響樂進行了一次疊化轉變,音樂的彼此是沒有界限的。

電影也證明了北歐的電音所具有的強大實力!

人生課程 – 相約星期二

TUESDAYS-WITH-MORRIE

其實不過是一本“心靈雞湯”式的大眾讀物,告訴讀者對生活的種種認識,勸告放下生活的種種自我壓制,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但,這一切都是出自一個即將死去的大學教授的體會,但現實中多數的人是為着生存而生活,而他們的生存依賴着財富、尊嚴、婚姻、子女等等而繼續。

更多的人是依舊沉溺在大眾建立的價值體系中而無法自拔,他們不斷爭鬥以獲取更多的財富來證明自己的成功,來引起大眾的關注,雖然書中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是的,這似乎告訴讀者不需要去爭鬥,因為其實沒有人在意,但其實當擁有更多的財富時,就不是別人看不起你,而是你看不起別人;而底層忌妒你,所帶來的虛榮感已讓你欲罷不能。而雖然,這一切所可能換來的是內心的空虛與寂寞。

愛情和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可以說,這是整本書最為首肯的一點。所謂的價值觀,其實包括着太多太多,對自我的價值認識,對尊嚴的價值認識,對對方的價值認識,對外物的價值認識,對他人的價值認識,對性的價值認識……如此種種的價值觀,統一的價值方向才能夠更好地相伴同行。而要在關係進行當中相互影響對方以改變,那是一個麻煩,或者是無法逾越的道坎。但另外,這僅僅是維持關係的重點,而開始一段關係的各自的審美價值則又是另一個重點。

人生的課程何其多,而要將他們一一學習且轉化為實際生活應用,則又是另一門的學問了。讀一本書,就僅僅是對自我的提醒,給自我的一次心靈安慰,讓自己繼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其實再想想,這都不過是各大社交網絡上不斷被轉載的罐頭話語而已。

天真 – Führer Ex

Führer-Ex

頗為喜歡這種前後人物性格對調的故事,因為一段經歷而造就不同的人生改變。不過,或者此片也算不上是對調,僅是主角之一由對世界的天真認知轉變為殘酷對待,對比出另一主角的的暴戾轉變為善良的誤會。

雖然本片是有着德國新納粹的內容以及德國統一的故事背景,但真的並沒有太明顯強烈的政治表現,更多是在時代變遷中的人物成長,但其實這當中的成長轉變在影片所交代的內容中並沒有與此背景形成關係。而且本身人物成長期的諸多叛逆經歷更加獨立於所處的時代背景,且主角之間的矛盾變化也更讓觀眾關注到的是他們之間的友情,而不是所在的時代。

當Heiko遭受到自己在獄中以為可依賴的人的強姦時,他本來對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的天真想法瞬間瓦解,不存在所謂的善惡之分,那種善惡難辨讓他徬徨。罪惡的事實讓他意識到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對待,於是有了瘋狂的報復同室獄友的衝動,以及出獄後的暴戾兇殘行為。較之的Tommy要聰明地面對這一切,其實在他第一次入獄時以及後來安慰Heiko的話語間也可以知道他也有同樣經歷,沒有一個母親的關愛的他要更加清楚這世界的真相,所以他一開始就是一個流氓不羈的形象,也往往是如此才能更好地生存於在這灰色的世界裡。

孤老 – 桃姐

A-SIMPLE-LIFE

桃姐並沒有孤獨終老,臨走前,他還是幸運地有主人家為她照料後事送行,帶其落葉歸根。這真不單是一個老女傭的故事,更是主僕之間那種既疏遠而又親密的關係。尤其開場,都在大力刻畫出主僕之間的身份差距,而兩人對於這種位置疏遠感情親近的關係倒是習以為常,彼此沒有輩份差距只有主僕身份差距,所以習慣性地接過飯,自顧自地吃着美味。然而轉頭又狡猾地要吃豬舌,卻信心滿滿地應付傭人的拒絕,因為知道老傭人對自己的寵溺。而開場所奠下的這種感情基調,讓觀眾也感受到這其中的平淡卻又溫情。

是的,這是溫情的。雖然桃姐一直都清楚知道自己作為這個家庭裡的傭人身份,所以她都一直保持着這距離,於是她要求住老人院而不給主人家負擔。羅傑也清楚自己所能做的已經應該做的。但人老了,孤苦伶仃的時候,顧影自憐,卻無人在膝前,箇中滋味自是清楚。所以第一天到老人院時,桃姐所表現出來的種種不習慣與抗拒,都是看出她的徬徨與無奈。她不想承認自己的傭人身份,於是當聽到別人說她的名字是傭人名表現出強烈的憤怒。

在觀看之前,其實都是抱著葉德嫻是依舊過往的演出痕跡,但這次她確實讓觀眾看到了經過數年沉寂後的不一樣的改變,那是年歲磨礪出來的自然年邁與衰弱。與以往那種單純奉獻的片面形象不同了,她的樂觀也擁有了情緒。

這次確實應該對劉德華的演出片言數字,確實表現出了角色本身所擁有的感覺,以及對這位照顧自己多年的老傭人所擁有的感情,卻又有着自己的無力。尤其結尾獨自一人吃外賣的一段,冷靜的傷感。

你說看完此片可以不對年老有所感想嗎!無法不想到當自己年邁不堪時,卻發現身邊無人照料,靠着自己艱難生活。又抑或在療養院等待死亡的來臨,無法再說尊嚴地接受一切照顧與善意。

選擇 – 2011電影黑皮書

MovieView502

2011年應該是看新片最少的一年,無論從任何途徑看的。於是不知道好萊塢電影的依舊熱鬧,也不知道中國電影的虛火,也不知道台灣電影的復甦與香港電影的沉寂,更不知道歐洲電影的繁花似錦,更更不知道日本電影的沉悶與韓國電影的多樣。其實,認為專題所涉及範圍應該囊括至東南亞電影,這新起被關注的影視製作地域有着更加鮮旺的活力。

2011選擇(專題推薦而尚未觀看而又有所興趣的片目)
Drive
Hugo
Midnight in Paris
鋼的琴
Melancholia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Carnage
了不起的亡靈
熔爐
我愛你

矛盾 – 蝙蝠

Thirst

再次是朴贊郁一個黑色而充滿血漿奔流的電影,且依舊是情慾洋溢。禁慾的神父與貪色的吸血鬼,嗜血魔與救世主,救人與殺人……充斥強烈的矛盾衝突,而在這種矛盾衝突之中掙扎、左右徘徊。真如其中一句對白所說,“你不會知道我要掙脫自己內心的束縛來開始殺人是有多大的困難。”是的,對於一個救人為己任的神父而言,殺人,是何其艱鉅而難以想像,而這種內心的束縛可以讓他抵過對血的渴望,然而,卻敵不過所謂的“愛欲”。

強烈厚重的畫面色調奠定出這充滿黑色元素的電影,與之對比是血色的鮮紅。全片沒有所謂強烈鮮明的衝突高潮點,讓觀眾凝神的關注點也竟在狹小的室內四人桌前發生,癱瘓的母親依靠眼神來揭發殺人事件的真正兇手,而由此開始一場零碎而啞然的高潮,不在於如何逃離與追逐,而在於這對吸血男女拯救與掠殺的爭鬥中,悠長的白色長廊,反襯出當中所發生的血腥命案,而女人藍色的長裙在白色場景中是如此搶眼,冰冷靜謐。

結尾是哀傷的,激情而又熾熱,徐徐升起的朝霞將倆人“燒”至枯萎,曾經的激情也在這本讓人感覺溫暖的旭日中消去。而平面端正的構圖也讓整個悲劇帶有極致的死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