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MAD MAX : FURY ROAD

MAD-MAX-FURY-ROAD

核彈之後,萬物死寂,綠地被摧毀至枯盡,世界就只有荒涼和乾旱。為爭奪稀缺的資源(水、食物),早已因為輻射已扭曲身體與心智的人類相互群居欺壓,強力者坐擁資源成了土皇帝,無產者或只能等待土皇帝的施捨,或霸占在世界某個角落,等待螳螂捕蟬的時機進行搶掠。

所謂的世界末日,或不過是將人類的所謂人性剝奪,回歸最原始的求生本能。而為之的英雄,也就不過是在這求生本能之上,獲得救贖,幫助無辜。

其實觀眾以為,與其將這電影歸做動作片、科幻片或者公路片,倒覺得更恰當是災難片。隨著麥克斯駕駛那輛重型武裝車橫穿荒漠、風暴與沼澤,讓觀眾感到惶恐的是未來這絕望的環境。人類身體已經因為環境影響、營養不良以及爭奪殘害而形態可憎恐怖殘缺。哪怕大反派,他坐擁水源和數百追隨者、美女妻房,但他肥胖的身體早已腐朽,當他那氧氣罩面具被扯下時,那真相可謂驚艷。

而關於那一路在荒漠之上,各種瘋狂改裝車一路飛馳追逐,反襯托出讓觀眾注意各種瘋狂的人物形象,幾乎除了男主角外就沒有一個形象是正常的,朋克的人物形象更是加強了電影的末日氣息。

但這絕望的形象,美,觀眾甚鍾情。那機械左臂,頑強的獨臂搏擊,更是讓觀眾痴迷於這偏執。

大聖 – 大聖歸來

Monkey-King-Hero-is-Back

久聞其名,也終將與之會一面。在一現象級般的熱鬧下錯過,而當周遭都靜下來時,以為能夠見其真容。不再陳詞畫面當中的進步與不足,倒是想表達其中所看到一些中國動畫的歷史痕跡。

觀眾的思維固化守舊,始終以為最美好的中國動畫還是葫蘆兄弟那般的剪紙動畫,太有自己的性格與氣質,無論是畫面抑或故事、音樂。而在這後輩裡面,在新技術之上,在已經被好萊塢動畫所訓練出的審美之上,竟然覺得是瞥到前輩們的印記。是流兒在某個鏡頭中的雙眼,有著中國筆墨畫的大眼白小黑瞳,不過於模仿強調大眼睛帶來的天真觀感,倒有古典畫像中的模樣。但那也就僅僅是一個鏡頭,或是不經意之為,卻讓觀眾過目難忘。

而國樂的使用是必不可少,但可惜電影對聲音及畫面的配合處理是讓觀眾失望的,音樂的節奏與畫面不同步讓觀眾大大出戲。再之餘,是在流兒去敘說自己的“飛”的遐想時,卻竟然開始配樂出一首現代感極強的歌曲,更是將這本來開場還算傳統古典的故事帶偏,似乎要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個“勇敢”的故事(雖然故事真能夠掰出這麼個點)但這無論從節奏抑或演唱其實跟故事都完全不能夠帶給觀眾和諧觀感的歌曲,成了這動畫最大的敗筆。之餘,在多場打鬥場面,音效與畫面的不同步更是讓觀眾感覺失落的。

所幸,編劇讓那垂下的小手並非是結束,而是給予了希望。作為沙僧忠實觀眾,不能看到他在這“前傳”中現身實在又是一個失落的,既然連小白龍都能夠出場,取經團隊的第四人竟然不能出鏡,也只能以為這是給續集的一個伏筆期待的藉口。

兄妹 – 血界戰線

終於等到這被延遲了一季的最終集,觀眾多麼艱辛地尋覓前面劇情的記憶來理解這結局的開篇。整部動畫那極具熱血風格的絕招畫面讓觀眾印象深刻,而那跳躍的敘事節奏以及爵士風情十足的音樂意圖要然觀眾感受動畫強烈的紐約都會印象。

動畫差不多以完全原創於漫畫劇情基礎上來進行,於是加入了有小黑(絕望王)和小白這兄妹的出現,一個因為那一夜大崩壞而“誕生”的孤兒兄妹。哥哥為了將在事故中喪生的妹妹留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作交換與絕望王,而其實妹妹的生命則依附於結界。同樣是兄妹,開場湖畔的主角妹妹在湖畔讀著哥哥的信,講述自己在「赫爾沙雷姆茲·羅特」(崩壞的紐約)的經歷,而他倆其實也是相互犧牲的兄妹,妹妹不惜犧牲自己的雙眼來換給哥哥『神之義眼』。而這兩對兄妹的交匯點,也是因為這雙義眼而形成。

在開始接觸動畫的時候,對當中的CV完全沒有理解,只是聽聞這幾乎是《銀魂》的翻版,而當真開始追看,一聽就認出雷歐納的聲自阪口大助(《銀魂》志村新八),而粗魯的扎布是中井和哉(《銀魂》土方十四郎),而之後當小黑和小白出場,那傲嬌的聲音一聽就是釘宮理惠(《銀魂》神樂),而這次的釘宮更是一人分飾三角“小白/小黑/絕望王”,這也是觀眾在最終回才詫異感受到。

如開篇提到,為了營造動畫中的紐約都會感覺,音樂大力採樣爵士樂,時而會有搖滾的加入。於是結合那些穿插末日都會感的場景,音樂的鋪墊,使之整個故事都顯得那般的隱約悲傷。

其實動畫本來是作為動作題材,理應該能夠體現連場動作打鬥,但觀眾卻以為並非如預期的。雖然主角們在發招的時候畫面中出現的那些極富視覺渲染力的大字相當的熱血,但除了這些擺架勢的鏡頭外,就很少再有其他更加精彩的動作場面了。

孤獨 – 刺客聶隱娘

The-Assassin

從故事、人物塑造、畫面構圖至配樂,無不散發着一種“我孤獨”的悵然,矛盾衝突不在於刺客與被刺者之間的情感糾結關係,而在於刺客自身的人性矛盾,縱然有著高超武藝卻無法擺脫人間世俗的情誼關係,殺手不能殺人,就只能徒如影子般隱匿於人世。

觀眾覺得電影有仨是值得對電影反复斟酌回味的:
一、聲音。從對環境的真實收音抑或音效的添加或者配樂的附和,都是要將觀眾從現代帶往故事中的“魔法”,尤其對環境收音,靜謐黑夜中的蟲鳴,環繞在影院四周,聲音打破了鏡頭前與屏幕前的間隔。而刀劍碰撞之下所帶來的激烈碰撞,聲音是如此的激烈而猝不及防,使得幾乎每一場的武打場景都顯得那般的突兀。配樂的精彩,是在於延續了主題的營造,配合全景鏡頭的使用,人物會顯得那般的渺小而無力。
二、畫面。必然需要被提及的,全景,不單在於畫面被塑造得那般的壯美,尤為結尾道姑立於崖邊,身後的山頂雲霧從薄薄裊繞至厚重壓抑的轉變,猶如魔法般地將人物關係變化進行映襯。更別說在多個場景轉換時候所使用的空鏡頭,選景之壯美靜謐,一再的強調人物的孤獨沉抑。
三、對白。電影中的“古文”對白於現代觀眾而言是那般的不友好,但於觀眾有著稍微古文基礎而言,那又是那般的精緻,電影以極力地還原時代的“現實主義”,雖任性但“才應該”。

要為電影劃分類型,不會認為這是動作電影而還應是劇情電影,雖然劇情會顯得那般的零散,稍不留神就有會錯失的可能。錯失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電影所延續帶來的情緒與感受。這電影告訴觀眾,電影並非是要讀故事而已,而是要感受畫面感受聲音來感受電影,來感受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情緒。

亂倫- OLDBOY

OLDBOY

如果說韓國版原作是對人性絕望的呈現,那麼這美國改編則更以為著眼在人性扭曲的娛樂了。除了沿用原作的主軸外,表面的壓抑與酷勁蕩然無存,僅剩下關於亂倫真相的譁眾取寵,及報復的執拗。

電影是太揮之不去的好萊塢娛樂風格了,於是看到的就是個男人被莫名綁架並禁錮數年,當被釋放出來時,他只想尋找這一切背後的真相。同樣地,他認識了一個女孩,並跟女孩一起尋找過去的故事,他們都相信女兒的存在,都相信背後的罪惡,都期待能夠為一次又一次的暴力找到真相。於是重回校園,記起當年所欺負的女孩,及她家庭的“悲劇”。

無法擺脫進行比較,原作的兄妹真情,如此演繹為對父權的絕對扭曲崇拜,以致失去多數人認為的道德觀,其實兄妹都以為自己的愛足夠將所有奉獻給父親,包括自己的身體。卻不料一個校園惡棍,將原來美好的家庭生活給破滅了。惡棍傷害的,不是那個少女,那個姐姐,而是整個家庭。但得以延續的,是讓這個惡棍感受亂倫之愛。當然,這其中的“愛”,於他人,只是“惡”。

所以,舌頭被剪去的,是惡棍的同學,留下的,只是惡棍的一封訣別信,以一種正常倫理的束縛,回到當年禁錮他的旅館。將真相,伴隨他的自由,永遠被掩埋。

結局使得整個故事有所“光亮”,但卻讓“原罪”的絕望隨之也被掩埋。

其實,如果女兒永遠不知道自己所愛的男人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也不知道跟自己做愛的女人是自己所忽視過的女兒,那麼,倫理的意義,又是否存在呢?這就是原作和改編差之千里的距離了。

匪 – 赤道

HELIOS

其實觀眾都有一種正義的期待,對於戲劇正面導向的希望,而當結局並非如“邪不可勝正”所言的,內心的失望則是對作品嚴苛的否定。此電影呈現及結果則如是也。

地下軍火的交易地轉之至香港,而這具有毀滅性的軍火武器稍有不慎則會將香港毀滅殆盡。軍火原屬於韓國,但交易地在香港,而香港屬於中國領土,韓國與美國有所話語,於是政治上的相互制衡及利用,讓一場交易引來多方勢力的參入。而這彼此勢力的抗衡抵鬥,利益方向的不一致,使得危機並不能夠得到化解,更是落入爾虞我詐的陰謀當中。

其實當故事在鋪墊香港政府時,各部門之間的相互推卸及而後面對中央政府的阿諛,何不是在諷刺着當下的香港政府呢!而多方勢力之間的抗衡及敵對,則會使得危機演變得更為慘烈。這樣的種種,何不是在映射著早前的香港社會局勢嗎!

“你都是香港人來的!”當之前被李SIR提醒後,教授離開總部反問李SIR的話。
“我何不是被人捏著喉嚨呢!”而李SIR對於教授這反诘,也有著他的無奈。諷刺的是,李SIR結局則是被勒喉而死。

縱使更多的觀眾不能接受電影以一種預告片般的展開,但其實個人會接受這種正面角色慘遭魚肉的結局。並不因為正面角色的種種處境是多麼的不堪且愚鈍,而是這種爾虞我詐必然有贏家也有輸家,但反派智謀取勝則謂之奸詐,正派陰險則謂之機智,這其中的正反既定道德觀於在戲劇的世界中,是否能夠有所反差逆轉呢?

而且,這電影明顯就是一個啟幕的“預告片”,能夠槍火轟鳴爆破連連則好矣!而且觀眾在晚場後遲遲不立場期待有得個邪不能勝正的表現,難道不是另一種的創作肯定嗎?

特工 –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Kingsman-The-Secret-Service

真一如以前看導演的另一部作品的青春躁動快感,流暢的動作打鬥與精妙的慢動作剪輯,實在延續著當下動作片的風格趨勢。倒是英國出品加之特工題材,能再熟悉不過的想是代號特工系列,但又加上偏好其美式幽默的導演,就產出如今所看到的截然不同的特工電影。

紳士的優雅有禮與特工工作中必然的暴力與粗口,當中感官上的懸殊自是看出不一樣的樂趣了,尤其是酒吧當中的一段,簡直是為這動作電影奠下儒雅而酷炫的基調。傷人卻不殺人,自是觀眾對人物氣質的一種好感積累了。而在打鬥過程中的招招快狠準,就更是暢快,而紳士們的隨身(雨傘)裝備成了禦敵武器(防彈盾&槍),則是拍手稱快了。

但其實,觀眾倒更為反派刀鋒女孩一段狂奔甩頭避子彈給嚇尿了,也太酷帥了吧!!倒好奇這麼血腥斷肢劈人的鏡頭,竟然如此赤裸裸地擺在國內電影院裡面,廣電局也實在太慷慨了吧!又何不將臨近結尾一段教堂大屠殺給放出來呢!是想要避免電影音樂真能喚起觀眾的屠殺情緒嗎?

再回想電影細節,F*CK粗口狂飆的,理應該III級別了,但廣電局又給大方的廣播於觀眾們,又別是一番慷慨的!導演的戲謔和致敬,在戲外卻更有諷刺意味呢!

噬 – 東京喰種

Tokyo-Ghoul

孤獨者的內心總是那麼脆弱而不堪一擊,容易遭人誘惑也容易遭人粉碎,哪怕他們看來如何的堅強友善,那也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裝飾。於是準備成為他人的美餐,如果不是意外,如果不是突然而至的墜落。

故事就從一個普通男孩被移植喰種的內臟而開始,特殊的身份引出兩個立場的矛盾匯聚,到底是屬於獵物抑或獵人,兩方都不接納兩方都不承認,徘徊在中間而徬徨。同樣的吃人題材,同樣的矛盾匯集,難免不讓觀眾帶來比較,但明顯兩者是不同的。動畫其實更偏向於對人性的黑化,起碼在這12集的故事來說,是這樣的。尤其為了引發男孩對自己的喰種現實的接受,而喚起對過去母親的善良的否定以及自我懦弱脆弱的否定,所展開的“對話”。

其實觀眾並不喜歡這種為了鋪墊人物轉變的因由而故意煽情,於是有了雛實一家三口的故事,有了人類與喰種相愛的故事,有了白羽的故事,有了月山习的故事。每一個小章節都為了鋪墊人類與喰種之間相互獵殺強烈衝突矛盾的立場,也為此堆砌出各種虐心的情節,無論多麼殘忍多麼血腥,只為讓觀眾認為兩方都並非如何的善良兩方都並非正義凜然也兩方都並非十惡不赦。

其實最後,作者想要說明的,不過是利世所想表達的一種自然界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

——記于2014年9月20日

Tokyo-Ghoul-2

半年之後,動畫的二季開播,感覺較之一季的喧嘩血腥,二季更多了是對哀傷情感的鋪墊。細想回味,情節的鋪墊,都為了營造兩個立場勢力之間的惡與善,及善惡背後的各種反撲。

尤其是金木,作為喰種,也作為人類,而其實他所要為之抗爭戰鬥的,並非任何一方,而是他所關愛的人。無論是代表喰種的青銅抑或是代表人類的CCG,兩方都有血腥殘忍的一面,而兩邊都有為了摯愛而柔情的時候。

這種人性的兩面,使得每個人物都是那麼的豐富,尤其到結尾的大戰,本來屬於無辜的『安定區』店長和店員,都被拖下水與CCG進行一場廝殺。結果是城市被血洗,但之後了,一場鵝毛白雪將大戰所留下的鮮紅覆蓋,一切的嘶吼都被沉靜覆蓋。這就是哀傷,無力的哀傷。猶如金木他一心想變強,要成長到能夠保護自己摯愛的想法,卻也無力挽救對自己給予最大幫助與關懷的店長,更不能逃避在安定區以『獨眼』的身份面對受了致命重傷的英的命運……

動畫所帶來的情感是美好的,但畫面呈現結果卻是讓人咬牙不堪的。觀眾善良的以為,畫面的人性,或是為了宣洩悲傷的情緒,所以才筆墨肆意揮灑……而故事的結尾,也只是隨著金木的死去而完結,但兩方勢力的故事卻都沒有講述完整,留下太多的未解之謎,卻嘎然而止,雖然完結的儀式感做得尚可,但作為故事的完結,卻差強人意,大抵也是原著漫畫的約束原因。

——記于2015年3月29日

獵人 – HUNTERXHUNTER

HUNTERXHUNTER

轉眼動畫原來已經播送幾乎有四年,從開播時候的對比到之後完結時的各種不捨以及對冨樫拖稿的各種不滿。不過動畫能停在小傑重遇父親的情節,也一定程度上算是完整的結局。而至於漫畫如今所停載的黑暗大陸篇是否能夠迎來動畫化的一天,或者說漫畫完全動畫化的一天,真要看冨樫大人是否還有熱情延續這漫畫的創作。

回到動畫,其實觀看下來是認為相當忠實於漫畫劇情的了,尤其進入後期在製作上更是精美有心思。在節奏把握上並不拖泥帶水,爽快的劇情推進甚是讓觀眾拍掌。而劇情快速推進的同時,所犧牲的是漫畫劇情鋪墊的刪減,如小傑在鯨魚島與凱的相遇,動畫並沒有進行此段的描述,反之導致在『螞蟻篇』的開場顯得突兀而莫名。而後直接進入『獵人考試篇』,雷歐力、酷拉皮卡和奇犽相繼出場,跟著漫畫的劇情如實呈現。其實對比第一版動畫的時候,更加會覺得前作在人物羈絆營造和人物性格塑造上所下的功夫是值得肯定的。而後作在製作嚴謹下,無論是獵人世界觀設定、抑或劇情推進,其實都是為了滿足原漫畫而進行,甚至該說是補足完美化漫畫的“豪邁”畫風。

而其實作為漫畫《HUNTERXHUNTER》,算是結合了冨樫義博過往創作的經驗而就的,總能夠看到熟悉的舊作的設定影子,四人組、鬥技場、黑暗大陸(魔界)和父親,以及各式怪物設定,而另一是大量的文本解釋。在動畫製作來說,則是用了大量的旁白與靜態畫的插敘進行,而這尤見『螞蟻篇』大量的留白畫面結合深沉的旁白,從另一個角度鋪墊出壓抑的劇情氛圍。

因為一版動畫之後,冨樫義博有連載螞蟻篇後續的『獵人協會選舉篇』的故事,而讓新版在改編素材上得到豐富,也算是讓動畫得到一定程度的圓滿。只是在這一段中,四人組並沒有共同出場,也是一種遺憾。

怨 – HUNTERXHUNTER:The LAST MISSION

The-LAST-MISSION

作為貪婪島篇與螞蟻篇的過渡劇場版,觀眾猜想這原創劇情的意圖更多在於對會長這關鍵角色作一個預熱介紹,也為之後他在大戰中的悲壯形象作一個鋪墊。於是劇場版的因由從會長的過去帶出,結局也將會長與舊日同袍的羈絆作一個解釋。

作為獵人協會一明一里的存在,會長屬於明面的權威,而其實在獵人協會之內,存在另一組織“黑暗”,負責進行不為人知的陰謀行動。但這黑暗面終究迎來被組織抹殺的命運。而滿載被背叛的怨恨,“黑暗”的會長傑德抱著怨念死去,但其“怨”並沒有隨著死亡而消散,更召來三個同樣背負背叛命運的遺族,靠著“怨”對獵人協會和會長進行報復。

於是動畫就出現了原創的能力概念“怨”,與獵人們所使用的“念”對峙。但其實這個“怨”也就只是為此劇場版而稍作登場,往後的原著漫畫絲毫沒有提及此概念,猜想冨樫義博也並不屑於會沿用劇場版的此設定。

而一如多數劇場版動畫那般,套用著RPG模式,不同主角與不同敵人進行單挑對決,而結局也必然是“邪不能勝正”的。但猜想編劇是自作聰明的想要給之後小傑的覺醒埋下伏筆,讓他受到“怨”的影響失控而能力爆發。但終究這“怨”是不正之力,是因為憤怒而激發起的負面能量,一如在螞蟻篇中小傑因為凱特被彼特殺死而激發強烈的憤怒而導致失控過分膨脹。

平衡 – GODZILLA

GODZILLA

當剛看完一本魔獸小說而為當中熊貓人的“平衡哲學”而有所思考後,觀看電影時渡邊謙一句“其實大自然有著它保持平衡的方法”時,心頭為之一觸。雖然電影整體而言並非多麼的滿意,且多為大道理主題,但從這一個角度來帶出哥斯拉的評價,又多少可以加分。

作為一部商業片,電影講故事的角度倒是頗特別的,先由父親為主視點來引出鋪墊巨獸穆托的出場,而後轉至兒子來完成見證哥斯拉如何成為一個救世英雄追殺穆托。哥斯拉的形象,其實觀眾認為猶如以自然現象,如同樣具有毀滅性的海嘯可能會拯救到一山林大火,當然人類在災難當中是毀滅性的,亦如此電影中的人類們。自信去研究這些未知的怪物,卻不知道自己是何其無力,整個城市被巨獸們的作戰牽連而摧毀至廢墟般。以為能夠加入其中自救,最後亦不過都或逃命或等待或掙扎。

當哥斯拉從疲憊中甦醒過來,拖著龐大的身軀重新回到自己的深海時,人們都將哥斯拉奉為拯救城市的英雄,是忘記了這巨獸所造成的死傷破壞嗎!

一如之前一部機器人大戰怪獸般,戰鬥都集中在黑夜進行,低亮度的畫面令觀影感受並不佳。且這接連的科幻大片視覺效果,都漸漸開始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音效值得鼓掌,但在充滿危機的安靜過後突然來上一陣爆炸巨響,流水線般的處理手法所帶來的既視感(既聽感?),只能說愈加乏味,就不過是把機器人換成哥斯拉罷了。

無論是視覺上抑或劇本上,都延續著流水線的不足與成功。但娛樂,足矣。

創世 – LOG HORIZON

Log-Horizon

同為現實世界與網絡遊戲的結合題材,同是輕小說改編動畫,所以不可少的是與前者的比較。觀眾較之會偏向與設定更為硬核的《記錄的地平線》,而《刀劍神域》在後篇媚俗狗血掉節操的設定使得本來見優的靈氣頓失。

老牌網絡遊戲[幻境神話]發生一場大坍塌,三萬多名玩家被困在遊戲世界中不能登出,但要如何成功逃出遊戲世界,至今都未能夠找到方法。高端玩家賦予術師城惠在遊戲中結識到守護戰士直繼和刺客曉,故事就從三人踏上征途而開始,一路經過解救弱小玩家,建立圓桌會議和小公會『記錄的地平線』,後發展與NPC大地人們的建交等等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整個世界在這些事件中逐漸具化成型,既是城惠在探索大坍塌之後的遊戲世界,也是讓觀眾了解故事的背景設定。

《記錄的地平線》所見優的是對於遊戲進行設定的考究及嚴謹,而不會因為故事矛盾點而莫名地引入遊戲作弊行為來作強硬解析。豐富的職業設定,無論是作為觀眾抑或玩家,都得到大大的滿足,尤其在中段,公會裡的幾個低等級玩家組隊探險的配合情節看得尤其樂趣,完全表現到網絡遊戲中不同玩家之間的配合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強大優勢,觀眾邊看心中邊讚歎“這才是遊戲的真正!”而關於動畫的遊戲背景設定,甚是嚴謹,尤其對於不曾存在的大魔法設定,情理有所懷疑然又不可否定合理性。

其實《記錄的地平線》另一值得稱讚的是其龐大的人物陣容。雖然多數圍繞那麼幾個主角,但故事每每會進行雙線甚至多線發展,一方面是可以表現到城惠牛掰的統籌判斷能力,另一方面是讓故事得以通過多人物視角而深化飽滿。

而與其他網游動畫有所不同的是,《記錄的地平線》會較之成人化,商業+政治成為動畫另一主題,組織之間的斡旋是另一值得斟酌細味之處,不過,觀眾更淺白地偏向直接的武鬥內容。

唯一讓觀眾心存芥蒂的,人設與音樂。人設太硬朗,女主角如何也不見一美人;音樂太簡單粗暴,尤其OP簡直虐耳聒噪。

夢想 – 狂舞派

THE-WAY-WE-DANCE

“為了夢想 你可以去到幾盡?”

說道跳舞片,倒喚起了當年幼時所反复觀看最多的是甄子丹主演的《情逢敵手》,雖然影片會被覺得是偏向動作片,但在結局之前的大篇幅其實都圍繞霹靂舞來進行,而又時至今日的跳舞電影,HIP-HOP大行其道,各種節奏性強更徘徊在雜技與極限運動之間的舞技充斥。但卻意外發現舞技與武技在前後者之間都有所出現則是值得玩味的,“這不就是失傳已久的太極HIP-HOP”

喜歡跳舞的女孩因為遭到曾經自己所犯下的錯誤的報復而放棄了最愛的跳舞去打太極,當重新與跳舞邂逅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不若往時那般的單純。太極的悠遊與跳舞的狂熱如此對比鮮明卻因為女孩發生了意外的結合,本以為重新的自己可以繼續跳舞的快樂時,卻遇到意外而要被迫暫停,失意之時遇到身殘志不殘的鼓勵而對舞蹈有了不一樣的堅持與感受。

其實對於對白“為了夢想”是有所異議,覺得應該是“心愛的事情”更為合適,夢想太虛無太遙遠,心愛的事情卻是多麼親切,只要不對之放棄它亦不會有所離棄。而因為彼此的不捨不棄,才有着堅持到底哪怕失去所有的信念。

電影講故事是比較鬆散的,不要因為都圍繞着一個女孩的身邊故事就以為推進流暢,但貪婪地想通過插入其他角色的故事線來表現對舞蹈的堅持以及青春的無怨無悔,卻在故事上顯得零碎。

觀眾也有所檢討,到底是因為青春空白而難以從中獲得共鳴,又對於夢想的堅持不曾經歷而難以為之振奮。於是會轉而芥蒂於新晉演員們的表演有所拙劣而刻意,尤其想表現當下年輕人狀態時的對白,這種刻意尤其明顯。拋卻戲劇表演,跳舞則是必然精彩,被結尾時候跳出舞蹈是靠雙腿進行的理解,光影的融合以及太極的混搭,都使得高潮之處的群舞創意十足,場面豐富有加。

借屍還魂 – 殭屍

Rigor-Mortis

作為一個曾經不敢看殭屍片的觀眾而言,此類型片輝煌與樂趣是不曾感受到的,而於是到了如今這接受能力稍可加強的時候,觀看一部致敬緬懷殭屍片的電影,有着更多是較之直觀而單純的感受,無論是對於故事抑或鏡頭運用和表演,但也是只能感受到這些。

饒有意味的人物背景,從屋村走出來的男主角,家庭變故與事業不濟後重新回到開始的地方,一種輪迴的意味環繞其中。而住進了一家曾經發生慘絕人寰血案的屋子裡,家庭教師強姦雙胞胎女學生而導致三人相互傷害生還者自殺,在世者發瘋,到底是這房子不吉利的原因?本來一切安好的老夫妻因為意外與人為而陰陽相隔,相互的依賴導致失去理智地挽留軀殼殘害生者,妻子圍繞丈夫走動而自言自語,複述暴躁丈夫的曾經話語,以乞求丈夫依舊常伴。老婦縫衣的身份得以讓煉屍有了個很好的藉口,而讓本來摔得面容扭曲的丈夫容貌得以修整。

一棟密集的樓房,不見住客的來往熱鬧,卻見樓道中的冷清死寂,開場男主角走進大樓時的灰沉畫面色調,除了要營造恐怖氛圍外,也覺得是一種對香港當下與香港殭屍片的一種暗喻,蕭條冷落且破敗。到底是潮流推翻了曾經的類型片輝煌,抑或是制度的演變而讓類型片不再。

雖說有着日本恐怖大師的監製協助,但殭屍片所曾經有的故事鋪墊推進依舊可見,往昔的喜劇與驚悚結合,如今的劇情與驚悚糾纏,不外是相應潮流的轉變,不若往昔的大戰過後是平安,卻是對決之後的元氣大傷同歸於盡。為了施展法陣而被法器折斷一手的血腥特寫橋段,也是有違往昔的選擇。

火 – 逃出生天

Out-Of-Inferno-3D

觀眾不能說自己在電影過程是獲得多少的觀影愉悅,總之故事在呈現上是起碼能夠抓到觀眾的神經,而跟隨角色在大火高樓上驚險逃難。重重困難在脫險之後,也終是可以心滿意足。這大團圓的結局合理不合理,倒也真是見仁見智了。不過觀眾對過程中的各種矯情和巧合確實是有所尷尬的。過於刻意的營造危機或導致危機,而使得在觀看過程是有所打折而出戲的。

故事從廣州這地方開始,是能夠有所喚起親切感,但航拍之下的這個城市,又如此真實地呈現出其愈加失去自己的現狀,讓觀者情緒有所傷感的。想要給予現代化的形象,然而卻又失去其文化古城的印象。於是這個故事,其實放在任何大城市都可以成立,只要其中有高樓大廈聳立。而作為本地人,更是認出消防車穿梭的街巷,會疑惑為什麼在天河的火災地點卻是主要拍攝從荔灣出車的情況,是要表現情況緊急而要全城出動嗎?那是否就要警惕在新城區的消防局位置設置不合理,城市規劃值得思考呢?

關於選角,倒覺得有趣的是,兩位男主角都曾演過消防題材的影視,古天樂是《烈火雄心》,劉青雲是《十萬火急》,其中多少也該是導演監製的故意之舉吧。但其實,這個演員組合,要重複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