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 – 職人手帖:工作與生活的日常

cestsibon047

翻看《小日子》的樂趣,就在於能夠給讀者一種遐想和希冀,以為在台灣的大小巷落之中,從事手藝工作是可以美好的,在簡單中能夠有更多機會感受到生活,而不需要被諸多的大公司壓力所束縛壓制。

於是有繡花鞋、有漆器修補、有手工蠟燭、有皮革製作、有蛋糕甜品、有多肉植物。其實看到的除了手工藝人們的產品外,還能夠看到在工作之外,他們的生活日常與地圖。以為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閱讀體驗,當了解到手藝人們的作品後,會被延伸介紹在商人的世界中作為顧客的一面,他們的選擇是什麼。但奇妙的是,這並非出於讀者的八卦心裡呀。難道是,讀者會有種被代入的錯覺,融入到採訪的對象中,以為能夠也有這樣生活的嘗試嗎?

想想,其實翻閱生活類雜誌,或者就是因為被其中的點滴日常所感動,期盼能夠在其中讀到自己所不曾或不能感受的生活,給予一種錯覺是,他朝能夠沿著其中的分享來嘗試。只是,這種錯覺何時能夠成真,就連讀者自己也說不清的。

教·育 – 墊底辣妹

Birigyaru

觀眾自己,作為一個學習平庸的學生,實在不曾會感受到這努力獲得不可能的成功的成就感,及在電影中能夠得到共鳴和鼓舞。不過卻引來了一次自省:自己就是作為一個否定他人的角色出現在他人生命當中。

有時會想,這是因為一種不懂得如何表達愛的愚昧行徑。因為在意,所以不想讓所關愛的人在很大可能會遭受傷害的結果下還去堅持努力,於是以消極的話語來讓所關愛的人放棄,來避免所很大可能受到的傷害。但想想,其實這不是很可悲可恨嗎?

因為已經遭受到打擊的教訓,於是就接受失敗的一切後來,繼而更是讓別人也同樣去接受必然失敗的後來(所有不曾嘗試便放棄的都必然是失敗),班主任如是,爸爸如是。但所幸補習社老師不是,媽媽不是,前者因為錢,後者因為愛,於是讓自己都終於能夠相信能夠堅持。

成長,需要陪伴,需要教育,教,是教相信,育,是育環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是可怕的,以為自己的人生將是注定且沒有可能的,是可怕的。電影的故事之所以成立,所幸是女孩其實只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任,而並非對人生崩毀或者墮入劫難中。那看似叛逆的形象,也就不過是一種對那沉悶的校園工廠的一種反抗罷了。

與開始所言,對於電影的故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共鳴,但在中間,女孩的朋友們為了讓她能夠專心學習,於是決定一起陪伴了最後一個夜晚,泡了最後一湯溫泉,當時竟然奇妙地被觸動了。想想,這是友情。

未來 – 境界の彼方 劇場版:未來篇

I'LL-BE-THERE

“沒有未來的未來不是我要的未來”

好吧,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被愉快的洗腦了,莫論觀眾在觀看TV版時對動畫是如何的冷眼看待,而此次在看劇場版時,卻意外地被當中套路的劇情觸動了。

未來和神原的相愛相殺的羈絆自是貫穿始終,忘記了自己和身邊人的未來在努力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但那無法擺脫的疑惑卻成為隔絕兩人關係的鴻溝。而此時突然出現的神秘人,更是讓未來和異界士身陷危機當中。

觀眾當然明白,作為原創劇情的劇場版,其實有著一種自圓其說的商業意圖,但當看到黑化後的未來,喪失理智地對神原進行虐殺亂砍,會有著一種莫名的暢快感,但也可惜神原沒有作為『境界的彼方』的自覺,完全就是作為沙包般存在。而回溯到對未來的身世,以及未來的媽媽和神原的媽媽其實早已認識,孩子們的相識猶如命運安排(子腹為婚)時,那種被命運羈絆所虐的快感又是難以言喻的。

畫蛇添足的結局也罷,彌補劇情遺憾也罷,劇場版的上映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一下觀眾的追看習慣吧。而且京東所喜聞樂見的空鏡,單純欣賞也覺得愉悅的。

家 – GAYBY BABY

GAYBY-BABY

其實,觀眾是絕對不會選擇撫養小孩子的,剛就在茶餐廳被兩個臭屁小孩吵鬧得相當煩躁不安。所以這選擇,也就不因是否同性戀而言了。但回歸到同性戀者的權益,影片從一定程度上展現在同性戀者家庭中的孩子,他們的成長狀態。(覺得好奇的是,為何對當中的家庭的選擇,是三對女同性戀一對男同性戀家庭呢?)

四個孩子,分別關注四個成長命題,興趣志向、天賦能力、信仰原則、自我挖掘。其實命題在異性戀者家庭中也同樣存在,只是因為孩子是在同性戀家庭中成長,他們在面對這些難題的時候,又會是有什麼表現,而他們的母親、父親又會是以如何的方法來教導這些孩子。

第一個孩子他喜歡摔角,但母親認為這項運動是充斥男權且粗魯的,並不喜歡孩子過多參與。
第二個孩子喜歡唱歌,志向能夠到新城學校,而唱歌是她能夠進入到學校的有利門票,但奈何家裡的諸多情況似乎讓孩子卻步了。
第三個孩子想要在週末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但母親卻要去參加宗教彌撒,並不想讓孩子錯過自己所一直信奉的宗教的活動,雖然這宗教以為母親是罪人。
第四個孩子要搬去遙遠的地方,要重新適應當地的學校學習,但他先天發育滯後,到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學會說話。學習成為他的障礙,一直想要逃避。

其實,導演在拍攝此片的時候,是否有意要傳達一種“在同性戀家庭的孩子也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主題呢?於是觀眾在結尾時候看到這麼一句話,撫養和造就你的人,就是你的家人

鬼 – 陀地驅魔人

Keeper-of-Darkness

電影雖然是鬼片,也確實有著驚悚的場景,嚇人的妝容,但卻有著溫情而動人的故事。鬼之所以成鬼,是因為他們原來是人,在陽壽未盡的時候枉死冤死,就只能夠以鬼的形式徘徊在人間,度過餘下的陽壽等待投胎之日的到來。而鬼之所以嚇人,是因為他們也怕人。關於鬼的種種設定,其實都是一種世界平衡的觀念,彼此能夠尊重彼此就能夠和諧地在這人間共處。

自殺枉死的少女守在舊房當中,後來入住了一對母子,性格乖張的母親本想要抱著兒子一起跳樓自殺,卻因為這鬼少女兒子救下,從此人鬼相依為命,並隨著時日流逝有了相依為靠甚而相戀的情愫。

鬼少女教會男孩關於鬼的一切,讓這擁有天眼的男孩在長大之後學會調停人與鬼之間的關係,化解種種人間的冤屈和仇怨。他不會為了救人而將鬼消滅,而只是作為驅趕的角色,將作惡的鬼從人身邊趕離。其實很欣賞這樣的設定,其實人在這世界不也是應該以這樣來出世嗎?很多時候並非要將事情做絕,所謂“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無論在人情之間抑或人在眾生之間是有理,在人與鬼相處上也同樣說得通。

鬼的誕生,其實多少就是一種凡事做盡做絕所致,為了報復丈夫的二奶,就不惜要將這女孩腹中的孩子打掉,而為了報復黑警的貪婪和針對就將對方置於死地,而為了化解殺身之仇就要將他人全家滅門。因為“惡”而生鬼,也因為“惡”而讓鬼成厲鬼,執念於未得化解的怨氣。

很欣賞導演對鬼神民俗的刻畫,並不確定在描繪時是否地道,但起碼在呈現“問米”一幕時,則為演員那念詞所感染而信以為真的。而在對鬼界的描繪刻畫,則又讓觀眾想起另一部鬼片《鬼域》,同樣的是在荒棄的而錯落穿插的唐樓間,交織出兇猛恐怖的異世界。

英語 – 我很好,謝謝,我愛你

I-Fine-Thank-You-Love-You

說來學英語,觀眾還真自以為是有著那麼點的語言天分的,似乎很容易就能學上一門語言,但也就“學上”而已,離“學會”的距離好想還有個取西經之路的遙遠。要是能夠為所愛的人去專門學一門新語言,或者也是一個不錯的動力。

為了挽回女友的心,決定要去學習英語,化解兩人之間無法語言溝通只有肉體溝通的障礙,於是找到本想代為分手的女老師來教英語。作為愛情喜劇,其實觀眾已經預料到結局,所在乎的是在堆砌這些情愫的時候是如何來構思橋段的,但除了開始的打打鬧鬧到後來的相互欣賞,還沒有能看到為之要拍手叫絕的內容。

但在角色塑造的細節上倒是有看點的。其中就該說兩人沿街坐著的時候,老師的腿老被蚊子騷擾,於是本來關係不佳的學生出乎意料地在桌底下給老師扇扇,在老師一直都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把蚊子驅趕。而老師本來是夢想當公主嫁給王子的,但當今獨立女性的覺醒,深情款款的王子就只適合童話故事裡。而在講述老師這夢想的時候,以講童話故事般的旁白形式,倒將老師的這種情結表現得更加深刻形象的。

觀眾對演員選擇上就好感一般,尤其是男主角。而影片的長度長達2小時就覺得長了,一個半小時會是不錯的,有些場景情節覺得是可以簡短帶過的。作為都市愛情喜劇,故事和細節處理是挺好看的。

“救世主” – GATE奇幻自衛隊

GATE

雖然這日誌名之為“救世主”,但觀眾的觀感卻並非褒贊之意,當中背後所可能被解讀的寓意實在不能讓觀眾簡單地觀看欣賞這動畫。

日本,莫名其妙地被開啟了通往異世界的通道,大批的異世界怪物士兵入侵,所幸日本軍隊的即時反應及反擊,將這危難壓制,並開拓了通往異世界的通道,建立在異世界的特區,並與異世界王國建立和平條約,擊殺惡龍,建立起兩個世界的邦交關係。

雖然主角是一個御宅族士兵,但因為其勇猛的表現,更是將三個世界的女孩收入麾下,協同在兩個世界建立外交關係,將兩個世界的人民從一次又一次的危難中解救出來。這樣的主角設定,認為實在太迎合宅男們的共鳴了。但這樣的后宮設定,無論如何都無法讓觀眾喜聞樂見,更不要說三個女孩以及其他公主、精靈女孩們的投怀送抱,都是讓開始因為畫面以及題材而選擇這動畫的觀眾覺得反感的。

而關鍵,隨著劇情的推進以及現實日本政策的改變,使得這故事所對比映射出來的現實有所指,然觀眾實在不能不懷疑動畫所傳達的企圖:到底它是否在為日本解放自衛權洗白,為過去歷史扶植偽政權洗白,為歷史侵略的罪行作“解釋”。這些無論是對動畫的軍事設備細節研究得多麼細緻,異世界的世界觀建立得多完善,都是讓觀眾所無法迴避的。可能這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更不要說動畫所一再將女性物化賣弄性感營造曖昧,以及那跨越年歲禁忌的孌童嫌疑,如果說這是后宮動畫所必然的手法,那就是觀眾開始選擇追看這動畫所犯下的錯誤。

校園推理 – 春與夏推理事件簿

Haruchika

其實看懸疑推理題材,最怕就是那種自圓其說來解釋謎題的手法,將大大的破壞觀眾的參與度,完成就成了普通旁觀者的角度來感受故事,這是最讓觀眾洩氣的結果。

動畫所講述的就一對青梅竹馬為了獲取心儀對象的好感,而力圖要挽救瀕臨解散的學校吹奏部,挖掘並招攬隱身於校園中的音樂奇才入社,而在收集這些人才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是一道又一道的人生難題擋在他們面前。其實覺得動畫有一種《吹響悠風號》混合《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感覺,只是在這裡的連串校園謎題中並沒有謀殺血案發生。於是覺得有点四不像的觀感,音樂不足,連同學們吹奏練習時候所應該配予的音樂都欠奉,實在差強人意的;更不要說那些莫名其妙給擠出來的未知之密,或是久久無法解開的心結,或是彆扭的密碼。

但,起碼能夠看到有個勇於表明自己喜歡自己男老師的男主角吧!雖然覺得其實隱藏劇情是他會被掰直的。。。而且,角色原畫設定找來曾經負責《棺姬》的なまにくATK,主角們的眼睫毛實在太容易辨認了。與其說是為了看這動畫的故事,倒不如說是為了熟悉的雙眸而看的。

三軍瓦解 – 無頭騎士異聞錄DuRaRaRa!!×2

DuRaRaRa!!×2

日本這個地方之所以精彩,覺得是因為能夠有著自由的生存空間,莫倫是恐怖的、荒謬的、羞澀的,都能夠在這個國土上蔓延並發生,於是都市傳說的流傳,讓這個地方的精彩更加形象而多樣。歐洲的無頭騎士傳說來到了日本池袋,丟失的頭部讓身體得到自己的意識,並開始了與地下醫生的戀愛。池袋,隱藏著眾多不知名的險惡勢力,獨色幫、網絡匿名部落、被詛咒的人們、真實的黑幫勢力……讓看似平淡如常的城市,實際發生著種種不可思議的故事,和戰鬥。

其實在幾年前第一季播出,就為當中的複雜人物關係及繁複的羈絆所吸引,而其中更為三個組織領導少年的秘密所牽動:他們所隱藏的秘密,何時才會對自己最親密的友人表白,而為了他們這些秘密和所背負的責任,他們也會對彼此做出如何的舉動。

動畫第二部分開三季播出,[承],起承轉合之意;[轉],峰迴路轉之思;[結],池袋的傳說都於此結束。在第一部還為三個少年遭遇所糾結的時候,第二部他們的故事就僅作為一個主軸線索串聯起其他人物的故事,他們不再是配角般存在,而有著他們的因果際遇。

要說喜歡動畫,其實更喜歡的該是這動畫的製作手法,當中尤以跳躍的剪接和敘述時間線,將本來可能乏味的故事剪輯得懸念迭起。多角度的敘事,使得觀眾能夠從不同人物來經歷每一個矛盾點,從中能夠與角色獲得共鳴。而很多小心思的設定,使得看動畫更像是欣賞著設計、藝術,每一集的主題都會沿襲著一定的格式,如成語或諺語。而OP動畫的鏡頭轉換和角色介紹,更是讓這動畫在設計風格上獨樹一幟,讓觀眾百看不厭。

城堡 – 家族ノカタチ

Family's-Form

39歲的時候,努力攢下來一筆錢買下了自己的房子,過上讓自己沉溺其中無需被其他人困擾的生活:一早起床,為自己準備養生的蔬果汁,翻開還沒讀完的書,準備一天的工作,忍受在公司一天的人事交際和擁擠的午餐後,可能是在健身房運動可能是在啤酒館品嚐新貨,要是發現好物,自然要帶回家在自己的小天地在沐浴過後安靜品嚐,週末的時候還能夠騎上自行車出外騎行。美好的城堡不單只是這個居室,更是自己的這規律生活方式。

於是觀眾就被這美好的開局所吸引,期待着男主角大介是如何保衛自己的城堡把突然而至的父親給趕走。因為大介所代表的不單是他自己,更是觀眾所嚮往的未來生活狀態。

但美好的開局卻還是迎來親情、愛情和友情的束縛,父親帶來的非親生弟弟、父親的繼任妻子、住在樓上的投訴狂鄰居和她的前夫、和她的同事,以及公司的同事們,這些千絲萬縷的人情關係,將本來簡單純粹而美好的單身城堡摧毀。被迫去解決他們的問題,和跟自己所糾纏出來的羈絆問題,這些潛移默化的事情讓本來觀眾所嚮往的生活慢慢地被剝落,而成全了大眾的價值取向。

莫論劇集的配樂是多麼的精美動聽,代入的時候又是如何恰到好處烘托氣氛,結局的可以所為都讓觀眾美好的期盼化作失望。家族的形式?就還是被家庭的諸多所困擾所牽絆吧,這就是生之為人的命運,難以逃脫。

戲 – Et + si @ff

Et- -si-@ff

拋棄故事不談,但電影的質感一如導演同年的作品一樣,讓觀眾是頻頻尷尬症病發的。堪憂的製作堪憂的演出堪憂的調度,都讓電影只成了賣弄色情的產物。但糟心的是,所賣弄的色情還要然觀眾感到了無刺激和衝動,種種的搭配都猶如一種拙劣的畢業作品。

少年通過互聯網結交陌生人,和他們做愛,當找到一個老男人的時候,在高潮過後,他選擇自殺。而為了悼念老人,有電影要開拍了。而電影的其中一工作人員,沉溺在與演員們的性虐遊戲當中。

當然,一如導演在《BAREBACK》有著情感訴說的意願,老人的獨白以及自殺的行為都是其中的表現,但是電影整體質感以及情節的鋪排都讓這訴說的意願遭到忽視。於是,稍微有那麼個口交的、束綁的橋段,算是值得忍受的價值吧。

復仇–THE REVENANT

THE-REVENANT

其實所有復仇題材電影該都最終回到一個結局:然後呢?

是仇恨將他從鬼門關救了回來,但代價是他兒子,是他的老闆,是他的救民恩人。有時候為了復仇,會衍生出更多的仇恨。然後,復仇的獵人會被其他仇人復仇殺死。

仇恨並非無來由,因為有所牽掛,固然會為之爭取,親人如是,金錢也如是,不過為了討得心中的安穩。我殺了你的兒子,你又何嘗不是將我的勞力所得付之一炬。既然都是作惡,結局的差異就在於你曾經為善,而我要遭受你作善所獲得的回報:我並沒有死在你的刀下,而是死在那些我們的共同敵人,印第安人的手中。

其實電影的的情節不能再簡單直白的,就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於是花費大量的鏡頭來描繪那天地蒼茫,那嚴苛雪景,那不屈不撓的仇恨。大力的賣弄着鏡頭以及艱苦的表演環境,以表現種種的悲苦天地人。廣角鏡為了天與地,特寫鏡為了悲苦人性,長鏡頭為了戰爭的殘忍和人性的貪婪……

但觀眾呢?看完電影後是一陣的虛妄,猶如已經將仇人殺死那般,看著鏡頭中的獵人,悵然不已。哪怕獵人已經經歷了如何艱鉅的環境,演員又如何進行了如何自虐的表演狀態,回頭來,都會是一種悵然而一籌莫展的虛無狀態。

夢想 – 哪一天我們會飛

She-Remembers-He-Forgets

所謂夢想,就是能夠讓你盡此一生也未必能夠實現的……之前好像從哪裡聽到過這麼個說法。回想導演的上一作品,其中的青春熱血,所帶來的嚮往和對比之下的悵然,對比此作,是憂傷悲痛,與無力。

“哪一天我們會飛”但當知道自己是永遠也不能夠隨自己意願自由飛翔的時候,那種悲痛足以促使自己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實這蘇博文的離開,觀眾多少以為是呼應《狂舞派》的對白,“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得多盡?”我可以為止付出我的生命。

當時在觀看電影至結尾的時候,感動足以讓觀眾幾乎無用的淚腺滑下淚水。那是讓當時的觀眾受到衝擊的,猶如感覺到導演不停地拷問著處於迷惘期的觀眾:你的夢想呢,還記得嗎,實現了嗎?

飛,是一種實在而又虛無的事情。人類可以飛嗎?不能夠,但他們能夠憑藉科技坐上飛機衝上藍天,所以是虛無但其實又實在的事情。追逐飛翔的蘇博文,就如那些看似遙遠但其實又是那麼伸手可及的夢想。

余鳳芝出軌了,她是精神出軌;彭盛華是出軌了,他是肉體出軌,但他們出軌的對象,都是夢想……蘇博文。婚姻關係已瀕臨破滅感情已不再的余鳳芝,因為再次聽到年少玩伴的名字時,喚起了過往曾經的記憶,也喚起了不被發現而被自己過去所錯過的愛情。彭盛華在上海跟個姑娘好上了,但其實那姑娘是他所忘記的夢想,也是他所曾經愛上的余鳳芝。

當重新記起了夢想的時候,又是否能夠為之追逐?實現夢想,是在哪一天?想起了俗氣的一句話,

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天敵 – ZOOTOPIA

ZOOTOPIA

忽然想到,其實動畫跟當年的[Wreck-It Ralph]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要讓觀眾們通過歡笑之中感受到,要撇開固有印象衝破歧視,壞人未必只有作惡,天敵未必就是兇殘。前者是遊戲角色的大世界,那麼現在就是動物們的烏托邦。

其實當時第一次在地鐵中看到電影的宣傳海報時,因為那紛擾的街景繁雜的人物沒有突出重點主角的構圖,是讓觀眾忽視,甚至輕視這電影的。

這會是一個烏托邦的世界(如片名所描述的),所有動物都不會因為原始本性的束縛而能夠相互和諧相處。但也會有如人類世界那般,不同人種雖然能夠共處,但他們中間還是會有破壞紀律的人出現其中。而烏托邦中的動物也會有害群之馬,偶有違法亂紀的事情,而要懲罰這些違法亂紀,就會有警察,當以為這應該是孔武有力的動物所應該擔當的工作時,就是有一隻“笨”兔子理想要當一名警察。

於是,開始要讓觀眾知道,不要被固有印象所束縛,也不要對任何理想抱有歧視與打擊。誰會曉得本來野性兇殘的豹子會胖得在警局前台做接待員呢!肌肉男內心也可能是顆少女心嘛!

雖然兔子要擺脫別人的固有印象以及歧視,但在耳濡目染下,她似乎也抱有依然的“天敵”概念,於是以為狐狸是狡猾卑鄙的。卻不知這是狐狸因為童年的不愉快遭遇所致的“保護色”性格。年幼的狐狸其實又是多麼的可愛呢!想要跟同樣幼小的動物夥伴做朋友,卻因為他們的恐懼而被受到侮辱。

觀眾要知道,很多時候事情的真實未必如所看到的那般猙獰。

案件表面是獅子禁錮了野性甦醒的動物們,卻未必只是因為他畏懼這威脅到他的城市治理地位,也有可能是他是被嫁禍不智之舉;和善被壓迫的綿羊,也有可能因為這不被重視的狀態給逼出扭曲的行徑。

其實動畫又何不是在借着動物的形象講著人類世界的百態人性故事呢!感動,或是因為已經學會了道理。

循環 – Continuity

Continuity

在首屆亞洲雙年展上不經意看到的,37分鐘版本,又或,沒有完結一直播放的版本。觀眾進場後也不知道影片是處於什麼時段,於是就坐下来看,等待一个结束和重新的开始……

儿子跟分开多时的父母重新在餐桌上用餐,因为一些话题而让母亲离席,只留下儿子和父亲。忽然,儿子从父亲的酒杯里看到一颗眼球。夜里,父亲将一个沉重的塑料袋放进车厢里,车厢内早已放了两个同样大小的袋子了……

刚才的一对父母将从战场回来的儿子接回家,在路上,母親看到路上有一隻駱駝擋在路上,正當兩人對視時,駱駝不見了,繼續行走,駱駝出現在路旁的叢林中。母親下車,跟著小路發現一個小山坡,當她爬上山坡時,驚訝地看到一個大坑裡,睡著好幾個死去的士兵,肢體不完整地躺在地上。一個小孩突然進入鏡頭,將這些死去士兵的武器收集起來。

其實後來回想這一段,會猜想之後所接的是第一個兒子,因為這一段發現的情節是預示著往後的故事以及所希望表現的戰爭反思主題,哪怕這表現主題的手法是偏於晦澀的。

這一次接回來的兒子看似處於叛逆期的少年,會抽煙而舌頭上打了顆釘,而都是不招父母喜愛的事情。讓人摸民奇妙的事情,父母將兒子帶回家都會把雙眼給蒙起來,直至回到自己的舊房間。

又是在餐桌上,當父親離席後,兒子跟母親同桌的時候,一種曖昧莫名的氣氛縈繞,當觀眾還在思考這到底是這母親的扭曲親暱在作祟抑或是對兒子回來後的熱情時,兒子的盤子裡盡是蠕蟲在爬動,眨眼後這驚人的畫面就消失了,以為是因為疲累而所致的幻覺。而當這母親半夜竄進這兒子被窩時,觀眾剛才對於曖昧的疑惑似乎得到了肯定。之後鏡頭回到夜裡的屋外,一個車子的長鏡頭,一個人般形狀的影子斜照在車上……

又是剛才的一對父母,他們又要接兒子回家,母親又在路旁似乎發現了什麼,當他們來到車站的時候,並沒有看到他們的兒子。然而其實,兒子剛才就一直站在車站等著他們。當以為兒子是躲起來了的時候,兒子又突然冒出來了,但他剛才還在的背包卻不見了。

其實這時候會以為是有一種科幻或魔幻的內容在鋪墊,父母和兒子處於不同的時空而後卻忽然又相遇了的情況。

與之前一樣,兒子又是被蒙著眼睛帶到屋裡,父親在母親離開後就拉開兒子的嘴巴在檢查,這段就如呼應“上一個”兒子在舌頭上打了釘的情節。而當他要關心兒子丟了背包是否會有什麼損失的時候,兒子摸著褲襠有所指似的。這時候觀眾會粗暴地以為,上一個兒子是跟母親曖昧,那麼這一個就是跟父親有。但當回到飯桌的時候,這種想法有似乎被否定了。兒子講述在戰場上的經歷時,母親表現出相當的不愉快,而父親離席的時候,母親跟兒子開始了親吻……

其實觀眾後來回想,會認為故事其實是:一對在戰場上失去了兒子的父母,租借少年們演自己的兒子,來滿足將他們接回家的願望,但其實這對父母其實是一對惡魔,在不停息地下詛咒。就如在兒子房間裡那本漫畫,士兵抓到一個中東女人,想要扯下她的頭紗,卻無論他怎麼扯,女人都還是蒙著一塊布在面上。終於,在頭紗後面伸出惡魔的觸手將這士兵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