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YBY-BABY

其實,觀眾是絕對不會選擇撫養小孩子的,剛就在茶餐廳被兩個臭屁小孩吵鬧得相當煩躁不安。所以這選擇,也就不因是否同性戀而言了。但回歸到同性戀者的權益,影片從一定程度上展現在同性戀者家庭中的孩子,他們的成長狀態。(覺得好奇的是,為何對當中的家庭的選擇,是三對女同性戀一對男同性戀家庭呢?)

四個孩子,分別關注四個成長命題,興趣志向、天賦能力、信仰原則、自我挖掘。其實命題在異性戀者家庭中也同樣存在,只是因為孩子是在同性戀家庭中成長,他們在面對這些難題的時候,又會是有什麼表現,而他們的母親、父親又會是以如何的方法來教導這些孩子。

第一個孩子他喜歡摔角,但母親認為這項運動是充斥男權且粗魯的,並不喜歡孩子過多參與。
第二個孩子喜歡唱歌,志向能夠到新城學校,而唱歌是她能夠進入到學校的有利門票,但奈何家裡的諸多情況似乎讓孩子卻步了。
第三個孩子想要在週末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但母親卻要去參加宗教彌撒,並不想讓孩子錯過自己所一直信奉的宗教的活動,雖然這宗教以為母親是罪人。
第四個孩子要搬去遙遠的地方,要重新適應當地的學校學習,但他先天發育滯後,到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學會說話。學習成為他的障礙,一直想要逃避。

其實,導演在拍攝此片的時候,是否有意要傳達一種“在同性戀家庭的孩子也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主題呢?於是觀眾在結尾時候看到這麼一句話,撫養和造就你的人,就是你的家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