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好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現在寫文都很難言之由衷,總覺得心裡面想説的事沒有順利説出,然後就閃出一個答案:因爲你現在已經沒有看雜志的習慣,很多現在形成腦袋裡的内容都是通過影像來獲取的,所閲讀的文本要不就是影視對白,要不就是影片脚本,又或是游戲的旁白與説明,這些的文本要不都是口語化要不就是沒有蒼白的,期盼從中能夠得到思考都會是一廂情願。但要説想再養成閲讀雜志的習慣呢?又會有種現實打敗理想的殘忍,家附近僅存的書報亭都已經不見有新雜誌賣的,紙質出版物也就僅有可憐的幾份本地報紙而已,過去一份報紙有書厚的分量已成爲歷史,現在是薄得比我錢包裡的鈔票還要薄。而且那家書報亭更是直接變成了賣玩具賣集換卡的地方。說起來,以前中學時候學校附近的兩間書報文具店已經清拆成了圍墻。而前幾年還很愛去逛的東文書店已經成了賣衣服的巷中小鋪而已,都只能慨嘆電子閲讀對紙媒造成的衝擊。要想回到當年在隨街書報亭都可能發現到自己有興趣的讀物,現在是變成了奢求。以前還有種習慣是愛去書報亭找舊雜志,尤其是江南西路尾的馬路兩邊報攤,都會有好多舊雜志給讀者淘,那些時尚雜志、游戲雜志、生活雜志真是占了大半個攤位,價錢也是原價的起碼半折。有間還會有海外過期時尚影視雜志有得賣,不過我就未曾購買過啦,畢竟就算打了折都還是比國内當期雜志要貴。

周末的時候,又清理了幾本舊房裡堆著的舊雜誌,是準備之後繼續定期將過去十幾年視爲珍藏的可能兩百多三百本書刊都分批清掉去,可能會留下幾本主題性強的特刊吧。翻看我這個博客,最近的一篇關於雜誌的日志都已經是6年前的了,就可想這6年間是有多麽少看雜志了(可能連紙質書刊都少看了吧)。而我爲什麽會想要清理掉那些舊雜志呢,一來是忽然覺得雜志這種具有時效性的刊物其實保留也完全是爲了抓住青春記憶作緬懷,現在是覺得過去的青春就過去吧,不一定需要物質來承載記憶;二來是過去的雜志實在太重太佔空間了,尤其是那時候興的彩色銅版紙壘在一起真是重得出乎想象,更別説我那時候愛收藏的電影雜志、生活雜志,要是經常搬運都能夠練出肌肉(以前我怎麽就想不到利用這些來鍛煉呢);三來是我覺得自己是不會再翻看這些出版物了,尤其我過去閲讀的很大部分是新電影報導和動漫評論、游戲評測,都是不會再愿查看反是有需就會直接在互聯網上查閲的了。

紙媒如今的境況我也是有份落井下石的呀。

那時候我看[漫友]、[新幹綫],竟然會認編輯的(要現在記起再列出有哪些編輯呢又强我所難,但就會記得以前看動漫雜志是有這樣的經歷),可能是那時候開始我會對雜志編輯工作有期待。但數電影雜志和生活雜志呢,我又沒有過這樣的習慣喔。記得自己畢業後第一份工作面試時被問到會看誰的影評,倒是能列出一兩個(不過是説錯了的)。難道那時候就對寫影評的工作也有期待的?隨著大學時候開始擁有GBA,到NDS再到後來的3DS,都會看游戲雜志和數碼產品雜志,既是看任天堂游戲也是爲了看電腦游戲的推介啦,唯獨游戲評測我過去是完全沒有被閲讀雜志所影響想投身行業的。或者從中學時候開始,是覺得編輯這工作有時會像明星,可以獲得讀者的認同和追隨。但又自覺自己沒有能力可以勝任平媒的工作,後來更是有種偏見認爲平媒的要求比網媒來得高。但某兩次離職理由,卻偏説是去電影雜志裡任編輯工作。所以或者我是對雜志編輯有向往但又沒有勇氣去追吧。

哎呀,就敲著敲著,又忘記了自己寫這篇日志的中心思想:聊聊過去所收藏的雜志們。

[漫友],中國的動漫迷都該會知道這本雜志吧……80、90年代生的話。其實在開始閲讀這本雜志之前,是偶有閲讀其他動漫雜志的,好像是香港那邊過來的舊雜志,具體名字就是忘記了,但就是全彩頁的啦,而且就是因爲看了這本雜志才知道[新機動戰記W],這部我認爲是我一生唯一的高達動畫。但後來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又什麽原因,書報攤就沒有再引入這本雜志了。可能在這期間前後,我也就發現了[漫友]。也就從這一期開始,我幾乎是一期不落的收藏,無論是之後動漫分刊又或增加了故事刊,都是每期必收也幾乎每期閲畢,就算是讀編往來我都會看的忠實讀者哦,再者是每期的贈品我都會收藏下來(雖然多數這些贈品都只是紙質製品,或便簽紙或明信片或信封或圖冊這些)。[漫友]這雜志真的為中國動漫產業貢獻良多呀,培養出了多少創作人呀,在中國的產業興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都總是要踏上承擔民族大義的任務之路。後期我在雜志裡看到的漫畫都已經大篇幅地刊載國產原創,作畫風格更是多樣,無論是像歐美濃顏厚墨抑或是類日式精巧細緻,又或是沿襲中式漫畫技法,都能不定期發現有。不過,其實我更喜歡的是早期[漫友]還集中報道日本動漫資訊分享動漫新作評論的時候,是能夠讓我發現到成熟產業下的無數新作佳作。後期,該是雜志的發展方向已經跟我需求大相徑庭了,而且曾經認得的編輯都陸續“畢業”後,我都已經覺得雜志變陌生了,不是曾經培養我動漫知識的刊物了,我就幾乎都是待特別刊才會想購入作收藏的。有一天在厠所抓著switch玩的時候,想起以前會一邊排泄一邊把半本雜志翻完的時候,每看完一期都會期待下一期的早點出版。這種有所期待的歲月真是很美妙。

[新幹綫],説起[漫友]就必須要提到[新幹綫]。[漫友]是面向南方市場的話,那[新幹綫]就是面向北方市場,雖然對我而言是兩者皆收皆讀,這樣才能安撫我中學時代的苦悶時間。所以我的零用錢就除了飯錢外基本都是用來買雜志書刊的,雖然其實我該是比很多人同學來説是零用錢富餘的。較之[漫友],我覺得[新幹綫]是更能夠帶給我一些驚喜發現,又或是有深度的文章,但相對而言,排版和印刷效果就不如[漫友]了。[新幹綫]會是我能夠耐下心翻看細讀的刊物。另外,那時候的這兩家雜志設都偶然會編印一些漫畫名家的畫集,記得[新幹綫]給出版的畫集是最多的,其中就數有CLAMP、由貴香織里、清水玲子這些當時的名家,這些畫集每本定價好像是28.8元,在當時可是到了我有考試獎勵才能有閑錢收一本。那時候看這些畫集,真是會讓我有能夠參考其中的技法之後也能踏上漫畫家之路的想象。但幾年之後,可能是有了版權意識吧,我就想這些畫集的出版社是否有版權的?留有這疑問的再幾年之後,我就把這些畫集都棄置了。[新幹綫]也有改版過,既是改成了半月刊,又有後來專門收錄輕小説的小説版,後來更有出專門用文字來敘述當期更新漫畫的別刊來補足當時國内讀者不能同步追看日本最新漫畫的鬱悶。作爲出版社的社粉,當然是每期不落的收入。我就是從[新幹綫]介紹才知道[風之大陸]這小説,也才會知道[河圖洛書]這國内作者寫的小説(該也是至今唯一有追過一段時間的國產輕小説吧)。

如在上面有提到,當年這兩本動漫資訊雜志都有各自的別刊,以滿足讀者更細的需求(其實是爲了圈讀者更多錢吧)。現在想吧,當年我其實也就爲了滿足自己的收藏癖來追隨雜志社這些層出不窮的刊物而已吧,又或者乖學生的生活實在苦悶也就只有浪費金錢閲讀這些沒營養的讀物來豐富吧。要是把這些錢省下來,可能我都可以提早幾年買到自己的電腦,那就不會在高三下學期才擁有,後果就直接沉迷而荒廢了本還算好看的成績(別告訴我媽媽)。

[電影世界],如果說[漫友]和[新幹綫]是影響我的興趣愛好,那麽[電影世界]就是奠定我之後的職業取向,令我對電影有興趣及後會主動地寫影視分享(我始終覺得自己寫的東西不能算是影評)。而且還介紹了我[GLADIATOR]這電影,才知道了Russell Crowe這讓我迷戀多年的演員,才第一次知道喜歡明星會是怎樣的感受。因爲有某一期[電影世界]的封地是用了Russell Crowe做封底,我也就直接將這一期雜志當作是A4海報般挂在櫃門上常常看著……還真是又型又有男人味。好像是電影世界,令我知道“情色電影”這概念,但其實有一段時間我是覺得這概念就很虛僞。賣弄色情就賣弄色情嘛,本來電影裡的情節都是爲了挑逗情欲服務的,有故事推進人物成長曲綫又如何呢。但可能隨著閱片量多了(包括色情電影)我開始明白情色電影的差別。也是因爲[電影世界],我開始認得更多的演員和導演,也開始對電影歷史慢慢有了粗淺的認知。這麽說,其實我大學時候對中國電影現代發展史的論文的想法,該就是因爲[電影世界]給培養出來的吧(雖然在答辯時被懟是像抄襲領導發言般,瀕臨不及格邊緣)。作爲忠實讀者幾年之後,自己看的電影越多,對雜志所介紹的的内容就覺得越不滿足,會覺得文章都不如自己所寫的粗疏觀後感。但最令我放棄閲讀的因由,還是因爲改版之後的排版設計一落千丈,已經沒有自己開始閲讀那幾年總能發現有圖文排版都配搭精彩的專題策劃。不過,我也不確定是否自己看的雜志多了見聞多了就覺得已經不滿足的原因。那時候同期也偶爾另一本電影雜志[環球銀幕],但總覺得調性跟我習慣閲讀的[電影世界]謬之千里,尤其排版太老土古板,偶爾有感興趣的封面還是可能買來看看,不過多數都還是翻翻頁看看圖就當報紙處理掉啦(即垃圾桶見)。

[看電影·午夜場],有點忘記是什麽機緣開始每期追[午夜場]的。較之[看電影],我就只喜歡看作爲副刊的[午夜場],它更迷影專題做得更有深度,主題性也是編得更强。前幾年做影視網站編輯的時候,還讓部門訂閲這雜志作爲工作參考的,讓編輯們想不到當月專題時也可以看一下來促發靈感。雖則我是沒有這麽做過啦,畢竟選題常常太硬核一般用戶都不定有興趣看這樣的專題。但也因爲[午夜場]的内容沒有太明確的時效性,使得我有時來不及買最新一期都可以在書報攤買舊刊也沒問題,畢竟我更多興趣可能是爲了一期不落的收藏吧。但最後都還是那樣的結局:自己是從事那一行就會對那一行生厭吧,慢慢都不會再有意欲自己買來收藏翻閲了,會覺得選題來去都不過是那幾副板斧,已難見有什麽感興趣的專題策劃。

就忽然想起來補充的是,當年好像是高考語文,待開考之前的一個小時前我四處游蕩,附近書報攤發現新出有電影雜志,至於是[電影世界]還是[午夜場]就沒印象了。但後來像在這樣重要的時刻竟然買一本電影雜志,是有所預兆的意思嗎?(現在看是并沒有)

[新視綫],其實我不知道該怎麽定義這雜志,算生活雜志嗎?抑或是設計雜志?又抑或是時尚雜志?如前面幾本雜志我有提到排版,[新視綫]是我認爲排版最有意思最能夠帶來視覺享受的,翻看時是能夠感受到美編的排版心思,設計更是多樣。而策劃選題也是多方面,無論是二次元的動漫游抑或是現充的健美史,又或文青的音樂題材都會涉及。不過我第一次想看這雜志是出於什麽機緣?當時某位Gay主創?忘了。在對這雜志生厭之前就迎來雜志停刊,會算是一個好的結局嗎?不過我也是隨專題來購買的,較之動漫雜志我也不算[新視綫]的忠實讀者啦。

[城市畫報],另一本是為特定專題或期數才買的雜志。但我是會記得自己第一本買的城市畫報封面是香港設計師鄧達智和一位裸背女模特的合照(畢竟當時中學正值青春期嘛)。之後隔了好多年才重新又開始有閲讀它的習慣,不過這習慣也是針對某些封面專題的,好像是“新城市特輯”吧,是讓我這種家裡蹲能夠思想出游的渠道,去感受我陌生的不同城市的發展。是不是因爲有一期介紹汕頭的專題,讓我後來想到了一個自駕潮汕的網站專題?忘了。不過有一個事情是確定的:我是因爲看了“新城市特輯”這系列,才有了後來想每個周末都自己出游周邊城鎮,感受記錄不同的人情風貌的計劃(雖然最後隨著我被失業而計劃終止)。但之後雜志換了主編,封面改版,開數更改,令我好一段時間都不習慣這改版。也不知是否心理作用,是會覺得隨著這次改版,雜志往後的選題都變得與我越來越遠,而且當紅流量明星持續登上封面更是讓我反感,哪怕是那一期的封面專題是我感興趣的會不想買來收藏(比如[荒島圖書館6]那一期,封面那男的有事嗎?)。

[米飯],封面有這樣一句話“年輕人獨立創作雜志”。我該是在美院對面的東文書店發現這雜志的吧,當年作爲獨立雜志竟然能夠在國内出版發行實在是奇妙的事。抑或是當年的環境較之現在是寬鬆自由得多?看過之後真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哪怕呆板如我這種乖學生都會喜歡看裡面的專題策劃,尤其是能夠找到一些相對獨立的港臺音樂人和電影人來分享他們的創作,林一峰、黃耀明、王貽興、Pixel Toy、王雙駿、張孝全(想不到吧)都曾上過封面,要知道這雜志也只是年輕人之間口耳相傳的獨立雜志喔。要讓我這麽多的雜志只能保留一套的話,我該只會選[米飯]吧。

[小日子],上面提到東文書店,其實我在裡面真發現有好幾本好看的台灣雜志和獨立雜志,這本就是其一。我是因爲看了某一期[城市畫報]是介紹手帳的,而由此對這手工藝大感興趣,就想要找更多相關的書籍翻看,也就機緣看到[小日子],雖然是過刊,但裡面很多沒有很强烈時效性的内容都令我大感興趣,尤其是因爲看過[康熙來了]而以爲熟悉台灣的我而言,更增加了對台灣這地方的人文感知。我是很喜歡[小日子]所介紹台灣的各種生活日常,小至文具餐具,大至城市名邸,都那麽讓人神往。而且[小日子]那種留白乾净的排版是讓讀者翻看很舒服的,翻看的時候是有種被治愈的感受。

而説到在東文書店發現的台灣雜志和獨立雜志,除了上面提到的兩本外,還有一本專門是介紹各種文藝作品的[本本/a book],我該算是這雜志的忠實讀者吧,從創刊開始購買到第7期(或第8期),但後來不知道是因爲雜志停刊又或這邊唯恐内容敏感,就再難覓得這雜志了。我是挺喜歡這雜志的,分量不算厚重,但每一期都有選出一些文藝精品介紹到讀者,而且我始終喜歡港台介紹文藝作品的文章,不需要無中生有出歌功頌德,是能夠帶給讀者他們想知道的資訊和感受分享。

另外還有一本[蘑菇手帖],該也算是生活雜志吧,是台灣一生活品牌的獨立刊物,但實體刊物已於2015年停刊,現已轉型為綫上讀物,是我窺探台灣人文的又一渠道吧(雖則只購得過[臺北人]一期),但還是那句話“讀著能夠有種被治愈的感受”。如果想重溫往日舊刊,還是能夠通過他們的網站查閲。

除了上面提到的刊物,還有[明日風尚]、[Design 360°]、[O2氧氣生活]等這些偶一購買閲讀過而想留下的雜志,還有早就已經扔棄的[掌機王]、[游戲機實用技術]、[電子游戲軟件]等游戲雜志。以前我很喜歡每個月有那麽幾天,會專門去到書報攤,問老闆XX出新了嗎?如果有新的就會看看封面簡介看是否有感興趣的内容,沒有新刊的話也就只能兩手空空而歸苦悶地過一個周末。是因爲現在信息變得隨手可得了嗎?這種每個月都可以有所期盼的時光沒有了,這種通過圖片文字就像看過電影玩過游戲欣賞過演出旅游過異地的意淫沒有了。緬懷嗎……

欸,怎麽XX預告還沒有更新的,公司不作爲呀,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