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橫遍野 – 屍殺列車

Train-to-Busan

講真,列車、喪屍圍城、人性質問……這諸多夾雜起來的故事,觀眾是會聯想到《甲鐵城的卡巴內利》的,你說動畫是日本虛構江戶時代背景,你說動畫是太奇幻了,你說動畫的故事情節太執拗難忍了,兩者毫無可比性……但,觀眾是會支持你的觀點,觀眾不會智障地說兩者有抄襲嫌疑的。嗯

起源至未知病毒肆虐,人感染後會喪失理智,對活人有著原始的侵襲慾望。人要一旦被噬咬,就會感染病毒,同樣地失去理智,於是強大的傳染度造成韓國大面積的癱瘓。而在這災難面前,人人自危,可憐的人性被勾引顯露,無論過去在人前是如何的正氣凜然,當關乎自身的生命安全,恐懼當前,可悲的“惡”就被引誘出動。踏在別人的屍體往上爬實在太正常不過了。但此同時,有父親為了女兒會發揮出如超人般的力量;有丈夫會為了孕妻爆發最強濃度的男性荷爾蒙;有少年為了女孩突破自己的羸弱勇氣;也有患難姐妹在生死相隔時作出讓人詫異卻會讓觀眾大快人心的舉動。

其實電影會是娛樂的,莫論他在刻畫人性的可惡是多麼的讓人噁心,但它刻畫的人性光輝也會是多麼的讓人動容,而結局最後會證明人性的光輝偉大,會讓觀眾壓抑的情緒得到釋放,所以是“娛樂”的。

會有觀眾將電影跟似乎習以為常的西方喪屍題材電影做比較,但韓國產的此作,打鬥對抗血腥暴力並非亮點,讓三姑六婆感動得屁滾尿流的親情愛情才是民族特色呀。喪屍只是提供個娛樂背景罷了,雖則這“背景”將民族特色給映襯出那麼的亮麗。

惡鬼–THE CONJURING 2

THE-CONJURING-2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恐怖電影,觀眾都會對之敬而卻步,怯懦的心思實在難以應付午夜之時的回想侵襲。而偶爾的嘗試又是讓觀眾出乎意料的,所幸,實際觀感所帶來的後助力是觀眾能夠承受的。

土地居住問題,無論是哪個國家哪些國籍的人都需要面對的,哪怕是大英帝國。於是在殘舊的樓宇中住入的單親五口之家會被懷疑他們的邪惡入侵是謊言一個。而故事則將遠在大洋彼岸的驅魔師帶入,查核困擾這家庭的惡靈是真鬼抑或假神。但其實,鬼靈只是假象,欺詐驅魔師才是真相。

猶如導演要給予觀眾的,真實改編的故事只是軀殼,突然而至的驚嚇妝容才是內核。想來,也是因此才會讓觀眾不會有觀影過後的太多聯想。但也是因此,觀眾才能夠享受到故事所帶來的娛樂。是的,畏懼恐怖片的觀眾也能夠在這電影中感受到娛樂,從演員調度到鏡頭調度上,能夠讓觀眾出其不意地受到驚嚇。如果說有期待落差,猜想是因為宗教文化差異所致,因為觀眾會以為驅魔師通過念出惡靈的名字就能將之驅除的橋段,是看似兒戲的,因為電影在鋪墊的時候堆積有很多的驚嚇橋段,都會讓這惡靈設定成是那般的兇惡。

朋友–KLOVN FOREVER

KLOVN-FOREVER

其實當初看第一部電影版的時候,對於電影的各種低俗橋段是頗不屑的,尤其不喜歡故事立於男性的俯視角度來看周遭,會覺得是一種滿溢到讓人反感的直男癌價值觀。如果說那都是因為反諷目的而進行呈現的話,那就當觀眾上面的話一句都沒說。

而來到這續集,雖然觀眾還是很反感那種因為自己跟好友的女兒做過愛就要接受讓好友“誘姦”自己老婆的這種設定,完全是一種將女性私有物化的價值取向呀!但起碼在說故事上,是能夠說出一個具有矛盾衝突起承轉合的,而不會讓觀眾O嘴喊“這什麼鬼”的。從這點上,是稍微能夠讓觀眾改觀的。而剝掉所有的旁枝末節,最後都是回歸到“友情”這事情上,面對好友踐踏了自己的底線,是否能夠原諒他?而為了挽救這幾近崩潰的友情,有到底能夠做出多大的犧牲?友情與婚姻,到底是做和選擇?然而最後,這些跟自己所進行的執拗,都敵不過利益的誘惑來得大。

在演員演出呈現上,這次也同樣歇斯底里沒話說,各種大尺度裸露不在話下(裸露而已,並不見得有明確的性呈現),那段“緊張”狀態英槍不倒也確實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的。其實有時候觀眾還是偏向於北歐演員對於裸露的演出態度,自然演出真刀表現,嘩眾取寵得也讓人樂意接受(也實在堅拔可觀的:>)。而被大狗舔屁眼的“錯摸”橋段惡俗而又不至覺得冒犯,而那根舔過屁眼的狗舌轉頭在去親熱好友,引起的聯想又是值得恥笑的。

大抵以為電影的內核,就如其片名那般,都不過是為了如小丑般引人發笑的,而這引人發笑的手段是高明是低俗,就另當別論咯~~

愛的形式 – STRELLA

STRELLA

Transgender,亂倫,其實任一者單獨進行題材拍攝都是足夠引起獵奇心態的,而再極致之舉,是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來講故事。敘事手法是平鋪的,不會因為題材而故意的作修飾或者無病呻吟,其破格與大膽理應讓觀眾們咋舌的……

父親因為衝動殺害了妻子的外甥而入獄15年,出獄的時候,在酒店邂逅了一變性女孩。他們相愛了,他們同居了。父親想要找回失散多年的兒子。當以為自己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更成為一有為員警時,父親是安心地要跟過去畫上句號,開始自己重新的人生。但命運弄人,回到老家卻被告知,兒子其實早已成為了女孩,離鄉在雅典靠賣淫為生。父親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情人,而“情人”也證明了他的這猜想。其實兒子一直等待著父親的出獄,酒店的邂逅也是刻意的安排,而至於彼此的一見鍾情則又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當時,兒子早已忘記父親的舊貌,而父親更是已經認不得成人後且變性了的兒子。這一見鍾情與情理似乎能夠道明理解的,起碼於兒子理解是這樣的。但得知真相的父親,卻是崩潰了,仿佛是一種被欺騙被設計了般,更奔潰的是,給自己設套的是兒子,那個思念了15年的兒子。父親奔潰後,回到舊房,夜裡發現舊日的玩具,那是一直糾纏自己的夢的根源。

要怎麼去理解這種父子關係呢?相愛嗎?接納嗎?愛情嗎?親情嗎?又抑或,不應以任何一種情感關係來定義呢?失落父愛15年的男孩,當再次見到一個充滿男性荷爾蒙的成熟男人在自己面前時,同樣因為自身荷爾蒙的作用而愛上這男人,這種“愛”不需要定義是如何的愛,就只要理解為是要跟這人在一起的欲望,這“一起”無論是身體上的相處抑或是性愛上的交合。至於所有倫理道德,早已經失去意義,血緣的關係並不會因為生育而誕生畸胎,因為他是他的唯一延續。而殺人犯呢?他難道不是如一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孩子做錯事了,但因為親情而選擇接納曾經的錯誤,陪伴在自己的孩子身邊,不讓他繼續沉淪而帶她正途呢?

結局是開放的,但那重新被拿出的走馬燈和熟睡的孩子,寓意著微妙的父子關係,他們或者會回到父子的情感關係中,如父親對兒子所說的,“你給予了我不一樣的愛你的形式。”這種愛,形式可能是極端的,但回頭想,以父親原諒自己的孩子來看,也會是一種愛。起碼這樣來理解這對父子的關係,會較之能夠讓觀眾接受的。

時間 – 路邊野餐

Kaili-Blues

觀眾幾乎要觀看至陳昇踏上前往鎮遠縣的時候,才差不多能夠感知到故事的存在,人物之間的關係和背景,才差不多認知到故事的因由關係。但其實觀眾會以為,因由關係其實對於觀看這電影而言,並非多麼重要,因為這電影更吸引到觀眾的,會是那些固定機位搖鏡,和那奇妙的四十分鐘長鏡頭,以及那充滿點綴意義的詩歌念誦。

事情進行在貴州深山凱裡縣鎮裡,同母異父的兄弟倆,因為哥哥九年前犯事入獄,家裡一切重壓都讓弟弟背著,哪怕是母親的離世。但母親卻將房子留給那個被禁錮的大兒子。這是人物的關係,也是之後陳昇義無反顧踏上尋侄子的原因,以及在神奇的盪麥那似曾相識的邂逅的原因。母親離開的時候,囑咐陳昇要好好照顧弟弟的兒子;妻子在陳昇要出獄前就離開了撒手人寰了,除了回憶舊日的書信他們就不曾再見面。

其實觀眾還是不會喜歡中國導演那種零碎個人化的敘事手法,與觀眾疏離的關係會相當阻礙著觀眾對電影的閱讀。當然,這些手法可以理解是導演們作為迷影的致敬。

鐵皮火車穿梭暗黑山洞,猶如帶領穿越時間的阻隔,進入的盪麥,是過去(與妻子相似的洗髮女孩)、未來(與侄子同名的摩托年輕人)與現在的交匯,在盪麥沒有終點沒有起點只是個輪迴(裁縫女孩洋洋坐小船到對岸又走過吊橋回到彼岸)。於是觀眾以為在盪麥這是陳昇對過去的一種追悔,也是對未來的釋懷。洗髮女孩是追悔,摩托年輕人是釋懷。

那麼野人呢?酒鬼呢?他們到底是寓意著誰呢?那些被逝去的人所託付的夢,到底是在世者的思念,還是糾纏心中的心魔?

懷疑 – 哭聲

Goksung

觀眾對恐怖片始終抱有抗拒心態,只因世界充斥未知,當中所描述的故事又豈料哪天真會發生於身邊呢。於是哪怕從電影畫面而言是能夠接受的,但所擴散出來的恐怖聯想卻是折磨人的。一不注意就會憶起滿面瘡疤的行屍,以及那閃爍著燭光的斗室內掛滿死亡的照片,當然結尾時候那目光發著紅光的惡鬼也是一個能夠讓觀眾從入睡狀態抽出的事情。

於是觀眾還是被定在了上帝視角,幾乎比電影中的男主角鐘九多知道一些的時候,也隨著鐘九被拉扯進恐懼而充滿猜疑的漩渦中,但觀眾較之鐘九要悲慘,因為觀眾會知道誰是鬼誰是神,但也無力去幫助在故事中的人物受到惡鬼與巫師的欺騙,無力去幫助天真的神父助手對著眼前的惡鬼驚怕得無法動彈,觀眾就被放在鏡頭背後,眼睜睜的體驗著人的無力。

對世界有敬畏心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因為有所敬畏,才會有所堅信。但世界是奇妙的,作惡的鬼能夠用盡各種蠱惑,但公正的神卻受制於規條。於是當人作惡了,神就無力在去保護人;而鬼能夠利用人性的弱點,誘使人進行勾結,欺騙人懷疑神。但其實想想,故事中的鐘九曾經因為對“神”的懷疑而一度拯救了女兒,破壞了巫師的儀式繼續侵害女兒。

其實誰是鬼誰是神,以為電影早早揭露,只是因為一再的扭轉讓觀眾也產生自我懷疑,而這或也正是導演所故意而為的。如果說鐘九是被惡鬼欺騙,那麼觀眾該就是被導演所欺騙。

不穩定三角 – 三人行

THREE

講真,看罷,觀眾是沒有太喜好但也不致太反對這電影,只是會與所期待的結果是有距離的。據說適逢銀河映像20週年的作品,理應被期待賦予了很多的昔日元素或影子於其中。但其實,觀眾所寄予的期待並非是導演過往所會運用的,三方力量抗衡對立以達到穩定三角關係並非實際所旨。

於是觀眾會以為醫生、賊匪和警察之間的一種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情況並非多麼的明顯,而是更覺得在高智商的賊匪面前,警察的勇猛果敢和醫生的專業原則是多麼的卑微。醫生與警察的心思和計謀都被賊匪所算計,善意被利用,惡意被化解,最終賊黨闖入本是負傷救死的醫院,與駐紮守衛的警察槍彈對決,醫生、病人、警察在封閉的病房躲逃,最終一個慢而長的鏡頭描繪著形形色色的人們在其中的各種表現,或英勇、或膽怯、或冷血、或倉忙逃避。警察是那般的有勇無謀,醫生是那般的無力而天真,賊匪是那般的驍勇狂妄。

但所謂“政治正確”,是終究要驗證邪不能勝正的。於觀眾而言,賊匪最終不是被警察射殺,而是因為醫生手術最終還是失敗而未能將警察早前射入腦中的子彈成功取出致癱瘓。縱然智商聰慧,但也最終被警察和醫生所擺佈,那些曾經被自己玩弄於鼓掌中的人。多麼的諷刺。

但其實,觀眾並不接受電影在鋪墊人物矛盾時所造就的各種愚笨人物,不合情理的處理使得故事始終處於難以接受的狀態,就如那個愚笨的警察、那些猖獗的賊匪和那一場幾乎超現實的摔落。

戲 – 夜奔

Fleeing-by-Night

在還沒有一觀電影之前,觀眾並不明白片名“夜奔”的意義,所指或所意涵的都完全沒有概念於心。直到開場後的崑曲唱起,一武生在台上踱步練手,通過少東的理解所看到的林沖夜奔,才明白,夜奔,是三個男女羈絆的開始,也是他們的結局。

有時以為,國人壓抑百年的情慾,都是要通過戲曲來發洩,通過角色以及融入角色來讓自己得到釋放。林沖在對自己的身世所描繪的,他沒有父母沒有身世,他飾演的每一個角色就是他的自己。少東愛的是舞台上的林沖,還是舞台下的林沖?英兒愛的是舞台上的林沖,還是舞台下的林沖?他們都因為看林沖飾演的林沖而痴迷,而痴迷的是戲還是人?

欣賞於國人的戲曲,因為在於其對意境的營造,點到即止,無限遐想留待觀眾回味。簡單的舞台就靠旦生淨墨醜在上面的唱段以及練手踱步來得到無限的擴大,當中一場就是少東通過自己的理解來將舞台上的戲曲表演轉為影像豐富的充實呈現,於是電影觀眾看到的是崑曲觀眾所看到的世界,通過鏡頭來將兩個世界進行了連接切換。

舞台上的林沖因為誤殺而逃難,而戲外的林沖則先後兩次逃難,第一次是為了逃離富家少爺的糾纏,第二次是為了逃離殺害師傅的通緝追捕,但這先後兩次其實都因為林沖的沒有得到醒悟不自救所致,戲班是他的世界,師傅是他的救命恩人,黃少爺是他的情人,哪怕這些都似乎有所排斥去接受,但他不作反抗甚而甘於接受就注定悲劇的人生。

但悲劇之所以悲劇,又何不是時代眾生相的一面而已呢?沒有誰是高尚沒有誰是卑微的。不願面對自己真實情感而選擇遠逃美國的少東就是善良嗎?似乎一直強迫林沖接受自己的愛的黃少爺有是惡嗎?難道不該認為他的愛是那般的卑微而誠實嗎!

交合 – L’Histoire de Richard O.

L'Histoire-de-Richard-O

觀眾終於將這電影看畢,雖然確實是被封面所吸引到的,但浮誇的鏡頭內容也確實是遠超想像的。

法國的八月,濕熱陰鬱,萬千女性是否正心潮湧動,飢渴的陰道等到着堅硬的陰莖前來拜會。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個男人,周遊各地為這些女性“服務”,解決他們的“需要”。於是膚淺的觀眾為當中燕瘦環肥的女性身體充斥眼前,他們或是沿街撩起裙腳露出屁股、或是模仿中國古書男女那般擺弄身體、又或是在激情之時崩潰怨恨……他們或者臃腫得被觀眾以為不應該擁有性愛,又或者是手腳受傷不方便行動的,又或者依靠誇張的乳房攢取皮肉錢。

但之後呢?

其實有時會以為,但凡充斥性愛情節的電影,大抵都是為了塑造人物的孤獨感,因為孤獨,所以躲逃在激情性愛當中。但理查德先生又有什麼孤獨呢?他那嚎啕痛哭是因為對自己的反省嗎?要是他沒有死於意外中,他往後的人生是否依舊就只有性呢?

理查德先生面容英俊的,但他身邊的助手呢?瘦削高挑還長有一口不整齊的牙齒咬在嘴巴上,但他俘獲了一美麗女孩的芳心,僅僅因為“我要跟你聊聊人生”。面容俊俏能夠獲得多種多樣的性,但卻未必能夠得到幸福與長壽(長壽?)但哪怕長得抱歉,只要有一張充滿哲學的口才,或才是更能夠得到愛情的。

當厭倦了性之後,回歸到愛情,就能夠得到希望的真切嗎?

教·育 – 墊底辣妹

Birigyaru

觀眾自己,作為一個學習平庸的學生,實在不曾會感受到這努力獲得不可能的成功的成就感,及在電影中能夠得到共鳴和鼓舞。不過卻引來了一次自省:自己就是作為一個否定他人的角色出現在他人生命當中。

有時會想,這是因為一種不懂得如何表達愛的愚昧行徑。因為在意,所以不想讓所關愛的人在很大可能會遭受傷害的結果下還去堅持努力,於是以消極的話語來讓所關愛的人放棄,來避免所很大可能受到的傷害。但想想,其實這不是很可悲可恨嗎?

因為已經遭受到打擊的教訓,於是就接受失敗的一切後來,繼而更是讓別人也同樣去接受必然失敗的後來(所有不曾嘗試便放棄的都必然是失敗),班主任如是,爸爸如是。但所幸補習社老師不是,媽媽不是,前者因為錢,後者因為愛,於是讓自己都終於能夠相信能夠堅持。

成長,需要陪伴,需要教育,教,是教相信,育,是育環境。失去對自己的信任,是可怕的,以為自己的人生將是注定且沒有可能的,是可怕的。電影的故事之所以成立,所幸是女孩其實只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任,而並非對人生崩毀或者墮入劫難中。那看似叛逆的形象,也就不過是一種對那沉悶的校園工廠的一種反抗罷了。

與開始所言,對於電影的故事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共鳴,但在中間,女孩的朋友們為了讓她能夠專心學習,於是決定一起陪伴了最後一個夜晚,泡了最後一湯溫泉,當時竟然奇妙地被觸動了。想想,這是友情。

家 – GAYBY BABY

GAYBY-BABY

其實,觀眾是絕對不會選擇撫養小孩子的,剛就在茶餐廳被兩個臭屁小孩吵鬧得相當煩躁不安。所以這選擇,也就不因是否同性戀而言了。但回歸到同性戀者的權益,影片從一定程度上展現在同性戀者家庭中的孩子,他們的成長狀態。(覺得好奇的是,為何對當中的家庭的選擇,是三對女同性戀一對男同性戀家庭呢?)

四個孩子,分別關注四個成長命題,興趣志向、天賦能力、信仰原則、自我挖掘。其實命題在異性戀者家庭中也同樣存在,只是因為孩子是在同性戀家庭中成長,他們在面對這些難題的時候,又會是有什麼表現,而他們的母親、父親又會是以如何的方法來教導這些孩子。

第一個孩子他喜歡摔角,但母親認為這項運動是充斥男權且粗魯的,並不喜歡孩子過多參與。
第二個孩子喜歡唱歌,志向能夠到新城學校,而唱歌是她能夠進入到學校的有利門票,但奈何家裡的諸多情況似乎讓孩子卻步了。
第三個孩子想要在週末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但母親卻要去參加宗教彌撒,並不想讓孩子錯過自己所一直信奉的宗教的活動,雖然這宗教以為母親是罪人。
第四個孩子要搬去遙遠的地方,要重新適應當地的學校學習,但他先天發育滯後,到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學會說話。學習成為他的障礙,一直想要逃避。

其實,導演在拍攝此片的時候,是否有意要傳達一種“在同性戀家庭的孩子也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主題呢?於是觀眾在結尾時候看到這麼一句話,撫養和造就你的人,就是你的家人

鬼 – 陀地驅魔人

Keeper-of-Darkness

電影雖然是鬼片,也確實有著驚悚的場景,嚇人的妝容,但卻有著溫情而動人的故事。鬼之所以成鬼,是因為他們原來是人,在陽壽未盡的時候枉死冤死,就只能夠以鬼的形式徘徊在人間,度過餘下的陽壽等待投胎之日的到來。而鬼之所以嚇人,是因為他們也怕人。關於鬼的種種設定,其實都是一種世界平衡的觀念,彼此能夠尊重彼此就能夠和諧地在這人間共處。

自殺枉死的少女守在舊房當中,後來入住了一對母子,性格乖張的母親本想要抱著兒子一起跳樓自殺,卻因為這鬼少女兒子救下,從此人鬼相依為命,並隨著時日流逝有了相依為靠甚而相戀的情愫。

鬼少女教會男孩關於鬼的一切,讓這擁有天眼的男孩在長大之後學會調停人與鬼之間的關係,化解種種人間的冤屈和仇怨。他不會為了救人而將鬼消滅,而只是作為驅趕的角色,將作惡的鬼從人身邊趕離。其實很欣賞這樣的設定,其實人在這世界不也是應該以這樣來出世嗎?很多時候並非要將事情做絕,所謂“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這無論在人情之間抑或人在眾生之間是有理,在人與鬼相處上也同樣說得通。

鬼的誕生,其實多少就是一種凡事做盡做絕所致,為了報復丈夫的二奶,就不惜要將這女孩腹中的孩子打掉,而為了報復黑警的貪婪和針對就將對方置於死地,而為了化解殺身之仇就要將他人全家滅門。因為“惡”而生鬼,也因為“惡”而讓鬼成厲鬼,執念於未得化解的怨氣。

很欣賞導演對鬼神民俗的刻畫,並不確定在描繪時是否地道,但起碼在呈現“問米”一幕時,則為演員那念詞所感染而信以為真的。而在對鬼界的描繪刻畫,則又讓觀眾想起另一部鬼片《鬼域》,同樣的是在荒棄的而錯落穿插的唐樓間,交織出兇猛恐怖的異世界。

英語 – 我很好,謝謝,我愛你

I-Fine-Thank-You-Love-You

說來學英語,觀眾還真自以為是有著那麼點的語言天分的,似乎很容易就能學上一門語言,但也就“學上”而已,離“學會”的距離好想還有個取西經之路的遙遠。要是能夠為所愛的人去專門學一門新語言,或者也是一個不錯的動力。

為了挽回女友的心,決定要去學習英語,化解兩人之間無法語言溝通只有肉體溝通的障礙,於是找到本想代為分手的女老師來教英語。作為愛情喜劇,其實觀眾已經預料到結局,所在乎的是在堆砌這些情愫的時候是如何來構思橋段的,但除了開始的打打鬧鬧到後來的相互欣賞,還沒有能看到為之要拍手叫絕的內容。

但在角色塑造的細節上倒是有看點的。其中就該說兩人沿街坐著的時候,老師的腿老被蚊子騷擾,於是本來關係不佳的學生出乎意料地在桌底下給老師扇扇,在老師一直都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把蚊子驅趕。而老師本來是夢想當公主嫁給王子的,但當今獨立女性的覺醒,深情款款的王子就只適合童話故事裡。而在講述老師這夢想的時候,以講童話故事般的旁白形式,倒將老師的這種情結表現得更加深刻形象的。

觀眾對演員選擇上就好感一般,尤其是男主角。而影片的長度長達2小時就覺得長了,一個半小時會是不錯的,有些場景情節覺得是可以簡短帶過的。作為都市愛情喜劇,故事和細節處理是挺好看的。

戲 – Et + si @ff

Et- -si-@ff

拋棄故事不談,但電影的質感一如導演同年的作品一樣,讓觀眾是頻頻尷尬症病發的。堪憂的製作堪憂的演出堪憂的調度,都讓電影只成了賣弄色情的產物。但糟心的是,所賣弄的色情還要然觀眾感到了無刺激和衝動,種種的搭配都猶如一種拙劣的畢業作品。

少年通過互聯網結交陌生人,和他們做愛,當找到一個老男人的時候,在高潮過後,他選擇自殺。而為了悼念老人,有電影要開拍了。而電影的其中一工作人員,沉溺在與演員們的性虐遊戲當中。

當然,一如導演在《BAREBACK》有著情感訴說的意願,老人的獨白以及自殺的行為都是其中的表現,但是電影整體質感以及情節的鋪排都讓這訴說的意願遭到忽視。於是,稍微有那麼個口交的、束綁的橋段,算是值得忍受的價值吧。

復仇–THE REVENANT

THE-REVENANT

其實所有復仇題材電影該都最終回到一個結局:然後呢?

是仇恨將他從鬼門關救了回來,但代價是他兒子,是他的老闆,是他的救民恩人。有時候為了復仇,會衍生出更多的仇恨。然後,復仇的獵人會被其他仇人復仇殺死。

仇恨並非無來由,因為有所牽掛,固然會為之爭取,親人如是,金錢也如是,不過為了討得心中的安穩。我殺了你的兒子,你又何嘗不是將我的勞力所得付之一炬。既然都是作惡,結局的差異就在於你曾經為善,而我要遭受你作善所獲得的回報:我並沒有死在你的刀下,而是死在那些我們的共同敵人,印第安人的手中。

其實電影的的情節不能再簡單直白的,就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弱肉強食,於是花費大量的鏡頭來描繪那天地蒼茫,那嚴苛雪景,那不屈不撓的仇恨。大力的賣弄着鏡頭以及艱苦的表演環境,以表現種種的悲苦天地人。廣角鏡為了天與地,特寫鏡為了悲苦人性,長鏡頭為了戰爭的殘忍和人性的貪婪……

但觀眾呢?看完電影後是一陣的虛妄,猶如已經將仇人殺死那般,看著鏡頭中的獵人,悵然不已。哪怕獵人已經經歷了如何艱鉅的環境,演員又如何進行了如何自虐的表演狀態,回頭來,都會是一種悵然而一籌莫展的虛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