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80年代初,中國電影在死寂中繼續恢復,此時期曾出現有散文化電影。在《中國電影藝術史》中所言,又名作新紀實主義電影。與同時期的反思電影不同,散文化電影更著重在情感營造,結構鬆散而通過平凡生活流露情感。
《城南舊事》改編自台灣作家林海音同名小說。以小女孩英子的眼睛,見證當時的北京南城,形式上的分為了三段,瘋女秀貞的故事,小偷的故事,宋媽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都有著同樣的結局,走了。秀貞帶著剛找回來的女兒妞走了,一起被火車撞死了;小偷被抓走了,他不能再鼓勵弟弟了;宋媽的兒子死了,女兒被帶走了。最後,英子的爸爸也病死了。全片下來,英子身邊都經過不同的人,然後都走了,那種淡淡的憂傷在灰濛蒙的畫面上縈繞。
以為,中國電影是擅長於此散文化的手法。本來中國人就曾經歷過大悲大喜,他們的背後都有著辛酸悲楚。而且中國人從來就是接受一種壓抑憋屈的文化教育,受著意蘊無窮的美學熏陶,無需直白流俗的畫面鏡頭,以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場景、一個道具就可將沉重的情節經過表達。就如瘋女與阿妞的結局,瘋女以為要帶著女兒去找丈夫上輪船,我們真似乎看到輪船濃濃的煙在前方瀰漫,其實,那時火車的煙,濃煙與暈倒的英子其實就暗示了這悲劇。
走了,那時中國電影的審美走了,中國電影特色也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