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時候,看到演員和故事簡介,就很期待這部電影的上映。終於到了OTT上有得更新後,看罷成片,就還是有部分國產電影的慣病:故事脫離現實,對白又離地,人物也令人難以信服。可能在場景設計上能夠喚起一些觀衆的期盼吧,但那都是脫離了黎民百姓的生活。

故事的大概就是65隨的女兒得了阿兹海默症,就需要更加年老的媽媽來照料她的生活了,於是本來的照料身份發生了對調。電影開篇就是描繪生活清規的女兒照料散漫的母親是如何的講究又細緻,作爲知識分子家庭的生活又如何的精緻又有格調:兩房一廳的一層別墅樓,再一個種滿花草的花園,如此生活甚讓人神往。女兒作爲退休大學教師,閑來也給老人院和街道做志願者,晚上在家就和母親一起修整父親的考古日記。但就是這樣的清規生活,因爲女兒被確診患有阿兹海默症而被打破了。女兒變得情緒不穩,生活不能自理,對人也不再認得。哪怕是本來最親密的母親也變得處處作對……

其實關於病發時候的女兒與母親那種矛盾,觀衆是覺得疑惑的:阿兹海默症病人是因爲過去心理的不安而一直不能走出來所致的嗎?因爲在故事裡,觀衆看到女兒的精神狀態是完全倒回去年輕時候,父親還健在,家庭圓滿的時候,但因爲自己所曾經的錯誤導致父母天人相隔,這就成爲了母女之間一直不曾戳破的隔閡,也是女兒内心的一直無法拔出的刺。所以在病發時候,觀衆看到的女兒如何被過去的記憶所困擾,過去的幻覺又如何纏繞她額當下,父親的形象總是出現在她的當下。於是這些情節,都是讓觀衆疑惑:阿兹海默症的病源是因爲記憶所致的嗎?

另外,讓觀衆對電影的評價有所影響的,是對白的設計太過文藝了,哪怕角色的身份設計是知識分子,但話語中都流露出脫離顯示脫離百姓生活的文藝腔,哪怕母女之間的日常對話也要詩歌呼應,就著實令觀衆反感。後來回頭想,其實這劇本更適合作爲舞臺劇來演出,無論是場景設置,演員演出,情節銜接,都更適合在舞臺上來進行,對白的設計在舞臺上才顯得更爲合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