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電臺的大力宣傳之下,對電影在内地未上映之前已經有著很大的期待,本來是計劃可在影院裡感受被感動的時候的,卻各種原因影響后只能在OTT點播觀看了,但依然能夠為這勵志故事所感動滲淚。
首先電影開場,場景竟然是80年代初的廣州欸,而飾演外婆的演員竟然還是廣州本土演員欸(雖然只有一個鏡頭啦),更別説當年從廣州偷渡去香港的盧海鵬了,這樣一對廣州外公外婆的演員背景,實在讓觀衆太有共鳴了吧。而後就是要交代角色背景了。兒子被診斷患有黃疸病,造成腦部受損終生弱聼且痙攣行動不便。就是這樣的一個兒子,作爲母親又如何堅持下來將這孩子撫養成人,更締造香港歷史呢?其實觀衆很容易就被母親題材的故事所感動,畢竟是幾乎由母親獨立養大的孩子,關於母親的故事都能夠觸動到觀衆的心。
之後就講母親要養育這樣一個殘障的孩子,要忍受周邊的異樣眼光和歧視,可能別人的善意都會成爲刺激到母親敏感神經的原因。但也是因爲這樣的心理,更加使得這母親對兒子的愛會無視周遭,包括她的丈夫和小兒子。就如電影在宣傳期間,聽到電臺主持介紹這電影的時候,介紹裡面情節是關於母親和這小兒子矛盾,當實際看電影這一段的時候,確實深有感觸的。當電影帶著觀衆來感受這故事,和角色一同經歷的時候,就會覺得這突然的角色矛盾插曲,就會提醒到在感人的母子關係中,太陽光之下原來是有陰影不被看到的,母親與大兒子的感人代價是母親與小兒子的疏離。
同樣的,隨著年歲漸長,經歷漸丰,本來孩童不能夠理解但能夠接受的安排在長大後就成爲心裡面的疙瘩和忍受,當到了一定忍受限度之後,原來親密的關係都會被撕裂。觀衆也是因爲這樣的情緒堆積推倒而也眼淚缺堤,兒子終於忍受不了母親的干預和積極安排,在親愛的母親面前嘶吼,母親也終於將自己的隱忍吐露,作爲一個殘障體育運動員的母親的無奈和堅忍。當吳君如在戯裡面聲淚俱下地說,這個母親不爲旁人所理解獨自忍下所有的埋怨時候的傷心時,就覺得太悲傷感人了,這感覺是直搗觀衆内心的衝擊。
看這類母親題材的電影,都會將故事裡面的角色情感轉移為自己的母親,會覺得裡面痛徹心扉的對白是由她口中説出的,是那麽的沉痛的,也因此才會使得看電影時候的衝擊在内心是多麽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