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場景,觀眾想到了某年某月某日,還在失業狀態的自己,就一個人遊散在曉港公園,也剛好一陣小雨襲來,也匆匆地避入涼亭之內,但奈何那不是一個兩人獨處的場所,卻是阿嬸大叔環衛大姐們同在的處所。於是沒有浪漫的邂逅,卻是悶熱之下陰鬱的體味相互癡纏。
是的,情緣也不過是存在於映畫之內的,現實,失意太多吧。
對於故事所描述的十五歲少年邂逅失落的女白領,會好奇這女青年的背景。故事以少年的角度切入講述,於是當和少年一起發現這女青年並非所以為的白領而是自己學校的國文老師時,是詫異的。雖然也為女老師所遭遇到的不公感到憐憫,但也伴隨一直被隱瞞真相的氣憤。而當樓道上那擁抱發生時,是震撼的,因為竟然明目張膽地呈現“師生戀”於畫面之上,在那亮麗的畫面中竟然發生了“齷齪”的情感。
但其實又何來“齷齪”呢?如果女青年並非少年學校的老師呢?但卻偏偏沒有如果,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實在太簡單地出現費洛蒙現象了,而且是在自己所愜意的雨天庭院內邂逅的一亮麗女子。其實難以理解為什麼師生戀是難以成立的事情,是因為學生處在求學與性啟蒙階段,對於男女之情都會較之懵懂,而老師就會因此而成為騙子般的存在?其實這種反差,會以為是日本民族悲劇性格的又一表現。
少年對於這位年長女性的情愫,觀眾以為一是家庭環境的原因,二是對女鞋製作的興趣,高跟鞋就已經暗示了其對成熟女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