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從北京遠赴千里到美國看望女兒,但求知道女兒是否安好,離婚後的生活又是如何。早已習慣獨自生活異地的女兒因為父親的到訪而浮躁,在已經混亂不堪的生活中還要面對處處嘮叨的父親,心中就莫名地產生不滿。
其實,這都是很多自小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成人後與父母交往溝通的狀態,很多時候都是一種疏離,隔閡,溝通障礙。影片在敘述父女關係上多集中在餐桌之上來表現,這看似是很多華裔導演拍攝家庭題材的慣用手法。其實這也是一種中國人文化的突出表現,一切情感關係都集中在餐宴之上,只有在吃飯的時候,家人才會聚在一起,被迫面對平時不想面對的人,聽他們說不感興趣的話題,講非從己願的生活。
鏡頭對準父親,表現一個從小對女兒缺乏關愛的父親在異地的孤獨、擔憂、煩惱。影片以諷刺的人物關係來突出父女之間這種溝通隔閡的障礙與困惑。父親在公園可以與一個陌生的言語不通的伊朗老女人暢談心事,卻不能與最親的女兒坐下來好好傾談,對女兒的關懷就只能在女兒離開的時候翻看女兒桌上物品才可以了解,女兒的苦惱也只能夠在爭吵的時候才能夠了解,隱藏內心的秘密也就只有在關係瀕臨破滅的時候才有機會釋放。不能說這是中國家庭文化的特點,但卻是代表了一部分家庭狀況所造成的悲劇。
爭吵過後,父女二人被一堵牆隔開的畫面是影片的標誌一場,如此深刻形象地表現二人的關係。父親的話是事實嗎?其實這在之前父女關於祖父過去的談話已經透露了女兒對此話的態度。這樣的故事不單是可以放在異國父女的關係,父親在兒女幼時的角色缺失是對將來父子關係埋下的悲劇因素,並非必然,但是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