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 MADAGASCAR SKIN

MADAGASCAR-SKIN

如果那人愛你,那麼你身體上的任何缺陷都會為他所好奇而鍾情的。而讓Harry所羞愧自卑的臉上的斑記,就成為了Flint所好奇,甚而將那斑記看作是馬達加斯加的地形輪廓。於是就開始一段兩個男人從相識至相依至相戀的甜膩故事。

電影找來了觀眾近年所鍾情的Bernard Hill來飾演性取向不明的Flint,盛年健壯依然的他實在太適合Flint這種浪子般的角色。長年漂泊居無定所,身上散發著太多神秘而吸引人的男性荷爾蒙,怎能不讓自身羞澀自卑的Harry所暗自愛慕呢!尤其不時不經意看似直男般的玩笑挑逗,都太迎合同志男士會臉紅鍾情的了。哪怕是觀眾,何不希望會有這麼個健壯男子會因為自己的於心不忍將他從危難中解救之後就能夠得到他的關注,繼而日久生情,在他的身上能夠得到過去所渴求而不得的各種愉悅呢。而且他的勇敢、他對臉上那斑記的毫不在意、他的幽默,都是讓人能夠打開心房獲得安全感的。

其實就是一部甜膩的愛情片呀,然後就享受美好的Bernard Hill,甜膩的情感試探,彆扭的自我掙扎,就好了。

觀念 – 相愛相亲

Love-Education

每一個年代,都會有著他們所獨有的觀念,譬如電影中三位女性,分別代表著他們所特有的觀念,彼此天差地別,而又關係緊密。

女兒,代表新時代,她勇敢果斷,為愛不惜一切,而又有著自己所堅信。”愛”是一切,可凌駕於家人,於是會偷了家裡的戶口本要和男朋友辦結婚。她反感於母親的霸道和約束。但其實,她又是和媽媽如此相似,如對男朋友缺乏安全感,對男朋友的強烈佔有慾。

媽媽,代表了上一代,她勤奮,愛家,為了家庭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青春,和所曾信念的,同時又頑固偏執。於是為了父親可遷墳,而找來自己的學生的父親,一名演員,讓他假扮律師來騙取姥姥的同意。她又對女兒過分管束,使得女兒在潛移默化的受她感染,而又對此相當反抗而不願承認。對”愛”的理解,是相伴相隨,這也是與姥姥所爭執父親到底是否心裡有她的。

姥姥,自小嫁作他人婦,為中國傳統三從四德的觀念所束縛。於是她關於”愛”的理解,更偏向於責任。所以把丈夫所給的隻言片語的家屬當作是情書。與父親的關係並非因為心靈上的彼此鍾情,卻是軀體上的佔有,會以為霸佔這丈夫的軀骸就是與丈夫的重聚。但這數十年等候的丈夫,卻是陌生的老人,絲毫認不得。當得到一張”合照”時,卻遭到老天爺的作弄,而後醒悟。這是因為與”女兒”的爭辯不下,也是與”孫女”共處所知的愛。

對電影是有矛盾的,各種場景都奇妙地有種國產電視劇的接地氣觀感,尤其一些戲劇化的處理情節用來拔高主旨。演員那細膩的演出傳遞的情感,又是只在大螢幕所能傳達的。比如田壯壯所飾演的爸爸,在沈靜而不見修飾,真如現實中所會的父親形象,可信而動人。

信仰 – 岡仁波齊

Paths-Of-The-Soul

電影在上映的時候,並非如所覺得大眾的想法那般,是為了西藏雪山高嶺及所嚮往的旅藏而促使觀看,而是因為張楊,又是因為電影角色所跋涉的意圖——信仰。

自[洗澡]一片認識張楊,後又因[落葉歸根]而對他加深印象,會有種對他的想法是:在商業之上偶有敘說到百姓的苦楚與無奈。於是會期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小人物的日常和辛酸,[洗澡]的時代變遷和城市發展,[落葉歸根]的人情冷暖和故土鄉情。而於是,在這[岡仁波齊],似乎能夠看到所熟悉,又看到所陌生。熟悉的,還是百姓的日常和所堅信,朝聖是日常,神聖是堅信,朝聖小隊的每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困難,也都希望這一次朝聖之行可化解內心的不安和當下的困惑,以及得到生命的祝愿。只是因為角色們是在高山之上的黎明百姓,而讓這電影較之以往顯得略有特別,又加之這高山是很多文藝高知的聖地之境,就更有幾分的特別之意。

觀眾對信仰,始終有種敬畏之心。敬畏,是因其值得被尊重的。信仰,會使人將很多的不可能化作現實,而能夠越過無窮的困境難關。所以始終覺得,信仰不應被凌駕,尤其是醜陋的政治。是信仰,使得人的生命得以堅強,使得所處世界未知和混沌得以具現而實際。觀眾會覺得,當人類能夠解答“何謂生命”,“生命為何”,“生命是從何而來,生命又將去往何處時”,信仰才可被所謂的科學和真理擊破,否則,都只是一場沒有理據的爭鬥。

電影,通過幾乎全素人的演出來描述一場長達2000多里的朝聖之旅,使得故事的可信性及感動更加強烈,雖會有刻意的戲劇安排使得情緒會受到影響,但其內在依舊是踏實而真切的,白皚皚的雪山也同樣是真實的,跋涉拍攝也同樣是艱辛的,當中不需要相信拍攝的真實,會認為拍攝是記錄,而並非商品包裝,則足矣。

小孩 – 菊次郎の夏

Kikujirō's-Summer

應該如何描述?這是一場溫暖的盛夏之旅。溫暖而盛夏,不矛盾?溫暖,是因為菊次郎與正男之間的微妙關係,是出於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所致的溫暖;盛夏,不就是故事發生在正男的暑假呀。

不過,倒會覺得這更像是菊次郎的暑假,因為正男要去找媽媽之故,也讓這中年男人重新得到一個自己的暑假,再見自己年邁的老母親。在早熟而乖巧的正男面前,菊次郎被反襯出幼稚而不可靠。

菊次郎被老婆要求帶正男上路找親生媽媽,卻不知反是帶了小孩進馬場,以為是神童能夠贏錢,卻不知那只是偶然的巧合,想要帶小孩入住酒店,卻不知自己的粗魯蠻橫招來種種的側目,想要帶小孩坐順風車,卻不知自己的無禮和小聰明幾乎將兩人都帶入生命安危之中,雖幸得還是遇上友好的情侶相助,想要帶小孩在廟會感受愉悅,卻不知自己所曾做過的惡臨頭棒打,落得狼狽不堪,想要帶小孩與母親相認,卻不知對方已是別人的妻子和媽媽,於是,能夠給予安慰的,或者是那天使吊飾,和盛夏當中和幾個失敗男人的無聊遊戲,但這些卻又如此窩心而溫暖。

其實會覺得,正男和親生母親的關係倒像是導演北野武對自己母親的一種情感宣洩,而菊次郎再見自己那獨自在老人院的老母,又會是另一重的情感投射。宣洩的,是渴求而不得;投射的,是關懷而疏離。所以會覺得,菊次郎也好,北野武也好,都像是一未曾長大的小孩,期盼等待著母親的注視。

但終究會落空,那就只得盛夏這一場慵懶浪蕩的旅行。

愁苦 – 駱駝祥子

THE-RICKSHAW-BOY

在讀者心中,對於《駱駝祥子》實在有著太深刻的情結,於是對關於它的所有相關都會有著自己的標準,如對於祥子的形象,實在不是如張豐毅那般的青壯積極。讀者總以為,祥子理應該更土根更純粹爾稍有懵懂,純粹的無知,純粹的愚笨,純粹的受到命運折磨之後的消敗。張豐毅那般的形象,實在太正氣而欠缺那至關重要的土根純粹。於是相較之,飾演虎妞的斯琴高娃,則大抵符合讀者心中的以為,那種潑辣那種蠻橫那種狡猾與醜惡的嘴臉,尤其是那口牙齒,實在讓觀眾嘆之她就是”虎妞”。

其實會覺得,老舍筆下的人物離不開紛亂混沌之下的徬徨。這種徬徨,會使得悲苦的眾生在苦難中浮沈徘徊,所以祥子會誤入虎妞的溫柔陷阱,小福子因為生計而為娼,最終踏上不歸途。他們說不上是受具體的誰所迫害,而該是被時勢被命運所迫害。芸芸眾生,沒有誰是幸運的,哪怕是跋扈的虎妞,同樣敵不過命運的殘忍。

較之於讀者當年看原著小說,觀眾如今看映像化的《駱駝祥子》雖然人物與讀者心中是有差別的,但對於當時候的北京舊貌描繪,是有觸動的。原來是在這樣的城市之下,眾生在苦苦掙扎自己的命運。尤其有一場是虎妞帶著祥子出外,在路邊小攤吃小食的橋段,會有種:哦,當時原來是這樣的!的感嘆,而這感嘆,是一相隔一個世紀的觀眾所不可能憑文字就能夠在腦中再現的。

兄弟 – 哥

My-Annoying-Brother

純粹一部為了演員而看的電影,而其實對這演員又是否真會如其他所喜愛的演員那般的熱衷呢?則又並非。只是能夠有一個藉口能夠又看到一部電影,也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電影的故事大抵是普通至極的了吧:因為行騙入獄的同父異母哥哥聽聞摔跤運動員弟弟意外失明,從而得以申請假釋照顧弟弟。而幾年前哥哥的離家出走及父母相繼離世,讓本來的兄弟關係破裂,見面並非相擁而泣卻是處處作對。而俗套來說,血濃於親,朝夕相對,曾經的怨恨都會化作拉麵被吃下肚子裡消化掉;再俗套來說,分離是這電影必然的終點,而這意外的重逢會讓失意得到鼓舞重新站起來。

觀眾認為這電影就是為了看演員的,當初是因為飾演弟弟的EXO成員都暻秀,雖則在當中的演出幾乎都是一副死魚眼面相,有時會覺得笑起來的嘴巴是奇妙的;而又因此而奇妙的發現了飾演哥哥的曹政奭,其實找他倆飾演兄弟倒像可以說得過去,莫名有種面盲相似感,而他在片中的痞氣又窩囊倒是讓觀眾樂見的,更關鍵是身材不是那種誇張的鋼條型實在叫觀眾欣喜呀;至於女主角(配角)是樸信惠,就,哦~~

iPod – BABY DRIVER

BABY-DRIVER

觀眾覺得,這篇記錄完全可以將OST的曲目羅列出來都可以完成的了,過多話語都實在是多餘,會喜歡這電影的觀眾,不都是因為當中幾乎不曾停止播放的音樂嗎!甚而觀眾都覺得,導演就不過是因為自己的iPod list而創作出這麼的一部電影,根據所選出的歌單,然後根據曲目來編寫故事,然後編排分鏡,調整劇情,安排鏡頭調度和表演。

其實觀眾本應作為導演的忠實影迷,會對導演的作品表示百分百的支持。但,不知道是因為觀眾對導演的痴迷點實在有限——GEEK文化,又抑或是對車的感覺實在幾近於無,所以當觀眾在美好的觀影環境之下,卻沒能夠享受到導演所傳達出來對音樂的鍾情,想要通過電影的飛馳疾速來分享自己的心愛歌單,訴說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音樂載體,卡帶、錄音/混音、iPod、iPhone車載播放,逐一展示來喚起各位觀眾的共鳴。

很有共鳴很感動是嗎?BUT, EXCEPT ME.

主角BABY從開場就戴著耳機聽著iPod所錄入的金曲精選,來迎合自己在飛速駕駛時候的節奏快感,不過其實也是為了讓自己因為聽覺殘缺而進行集中的方法,不過這方法聽來也是挺酷炫的。全片各種飚車飛馳自不在話下了,各種高速切鏡都是很推進腎上腺素分泌的。BUT, EXCEPT ME.最讓觀眾覺得酷炫的,其實是開場第一樁之後,BABY前去買咖啡的來回步行路線,一個長鏡頭下來,伴隨BGM的節奏來運動著身體,這是觀眾對於這電影的唯一記憶點了。

其他……其實觀眾也並沒有聽好多歌了啦

拯救 – 大護法

DAHUFA

觀眾真心疑惑,這電影能夠公映是否因為上層權力鬥爭而致的審查漏網之作,無處不是在對當權之下黎民的眾生相。當中的政治隱喻,實在不是說迴避就可以無視的存在。這是寓言,也是一個反諷的故事。

流落民間的天子,誤闖如花生人的國度,這些花生人不能言語,粘上假眼睛假嘴巴裝作普通人,但當他們身上長出黑蘑菇,等待他們的就只是處死。而管治這個花生人國家的是一個自稱仙人的老頭,每年冬天,花生人的黑蘑菇頻繁長出的時候,就是他開始採集收成黑色石頭——一種極邪惡恐怖的武器——的時候,他可以通過販售這些武器來獲取暴利。但所有人都不過以為他是拯救眾生的神仙。這些花生人不能言語不能交流,當他們終於能夠說人話的時候,就會被加之予患病受到詛咒的結果。然而事實,卻是他們發現了這一切背後的恐怖陰謀,自己的生命原來是這般的廉價而不值一提,而自己所賴以生存的食物又竟然是自己的同類胚胎,而當死去之後,屍體會被大卸八塊從而被拿出黑色石頭。

而關於這個花生人國度的背景設定,大致就如上,所意指的內容是否能夠看明白,就是各位看官的事情了。驚訝於畫面能夠運用到中國水墨畫的畫風,且故事也能夠表現得出中國古代氣息。雖然這會是一個架空的古代世界,不知何朝何代,有著古代武俠元素,也有現代激光武器。讓觀眾驚訝於電影在國內電影限制之下,竟然都能夠如此赤裸地表現武力血腥,追殺花生人的橋段更是肆無忌憚得讓觀眾懷疑這電影的製作,暴力得讓人結舌,斷頭截肢無所顧忌。如果因為可以藉口說這些是花生人,其實都不是真正的人,所以血是藍色的,各種暴力對待都不過是一種卡通化的呈現。

那麼對卯卯的報復簡直是讓觀眾以為開創了國產動畫的一大先河,更該說是開創國產電影的先河,一刀腰斬。更讓觀眾驚喜的是,因為卯卯對自己“一刀奪心”的夢想堅持,在臨死之時卻被提醒可以取自己的心來圓夢。觀眾真心覺得卯卯的存在,足可以讓這動畫在國產CULT片史上留下一華麗的一筆。導演實在肆無忌憚得讓觀眾稱快,因為這才是應該的圓滿呀。

對於電影,另一驚喜是粵語配音。雖然偶爾會有音畫不同步的粗暴情況,但配音演員在對白表現上是讓觀眾聽來恰到好處而舒服的,不會有跳出角色之外的尷尬,這是多麼難能可貴呀。這電影的上映,不單是拯救了低能觀眾們對於動畫面向觀眾的粗淺認識,也拯救了觀眾對於國產動畫粵語配音的不佳印象,這是感動得無法言語形容的。

而立 – 29+1

29+1

俗話說“三十而立”,於是三十歲就成了那些人的大關,這三十歲就猶如什麼大難或大喜,需要慎之又慎地對待。而也因為有了這個概念,才有了這電影的出現,其實又該說,是舞台劇的出現,這電影本身就是改編自導演自己的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舞台劇本身就只是一個獨角戲,通過一人演出,來呈現女性在三十歲前的種種徬徨不安。

當時在電影院上映的時候,是會因為在香港那邊的好口碑而有想法要去看的,但終究會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去觀看一女性題材電影而缩步。而且30歲這事情,於觀眾而言也是已經遙遠到可以被忘記的了,因為長期居家啃老,沒有女主角那種在職場拼殺往上爬的壓力,因為長期鰥寡獨身,沒有女主角那種在男女情感關係中的矛盾。而且,觀眾也因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滯後於他人的,除了年齡之外,心智、經歷、感悟,似乎都比旁人要慢上一個圈的距離。沒有煩惱,因為煩惱都是他人的存在而給予的,所以“他人即地獄”。

但觀眾是以為這電影是感動的電影,是能夠碰觸到觀眾內心軟弱部分的。因為故事的內裡還是想要告訴觀眾,別跑得太急,待因為發現跑得太快而把原來所習慣的一切都甩在身後而失去了他們時,就一切都太遲了。30歲,面前有著很多的成功在等待著,但身後也有著很多的珍惜在懷緬著。是要積極迎難而上,抑或原地踏步滿足當下,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答案。並非黃天樂就是幸福的,歡笑的容顏是否只是脆弱的保護?並非林若君就是悲慘的,傷心的現實是否只是堅強的疏忽?其實觀眾會更加樂於感受的是開場時候,表現林若君在30歲之前的種種矛盾與手足無措,她所習慣及獲得安全感的當下,也是讓她壓力重重而會以為30歲會是一個難關的當下。但,其實作為過來人,30歲,就只不過是一個數字,只不過是一年,更只不過是浩瀚宇宙當中簡直不值一提的單細胞,哪怕於當事人而言,30歲,會是整個世界。

會過去的,30歲會過去的,哪怕不想面對它的到來,因為之後還有40歲,還有50歲,還有60歲,更可能會有70、80、90歲,甚而100歲。

長大 – 春嬌救志明

Love-off-the-cuff

“我們是時候要長大了!”預告片裡的這對白,讓觀眾咯噔一下的,因為覺得是說教,而且是一新加入的角色來說出的,就更讓觀眾感覺不適。為什麼要長大!長大是什麼?要有擔當嗎?是否有擔當就是長大了?但長大之後,又會怎樣呢?不還是會被埋怨“大細路”,而且還會被無理取鬧。

是的,到了第三部,就是一個無理取鬧的故事。要說第一部的張志明是發揮撩女絕活,而第二部是大男孩的搖擺不定、貪新厭舊,那麼第三部就該是沉穩了吧。而當春嬌開始為自己年近40而信心不足,愈加對張志明挑剔不信任的時候,觀眾就煩厭了,於是就疑惑:到底是誰打救誰呀!難道在這第三部不就是春嬌不停地中年危機疑神疑鬼嗎!

當以為這電影看的是情懷,看的是青春,但其實於觀眾而言,都不過是故事,說出來會被取笑沒有共鳴的故事。於是注意到第三部沒有了第一部那種討喜的鏡頭和色調,沒有了第二部那種看似阿諛的北上覓新,而是來到如今第三部的穩穩陣陣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手法的演變,其實也是一種“成長”,雖然觀眾還是喜歡年幼的初生牛犢。

 

食 – 喜歡你

THIS-IS-NOT-WHAT-I-EXPECTED

不曾預想到這會是FOOD-PORN如此鮮麗的電影,一個愛吃的老饕,一個愛煮的鮮廚,老套地因為誤會愛撞上,然後陰差陽錯地因為美食而結緣,當揭開那隔在美食中間的遮羞布時,所曾經的矛盾都化作煙雲,而認識到彼此早因為美食而彼此在心裡留下位置,我願意吃你的菜,我願意給你煮菜。

雖然也不外是一部娛樂化的小妞電影,雖然金城武的演出其實挺讓觀眾出戲尷尬的,雖然有好些橋段(吃河豚中毒幻想)是讓觀眾覺得MAKE NO SENSE的,但觀眾看著就是輕鬆呀,不需要背負太多情緒,單純就享受嬌豔的飯食,華麗的容顏,溫暖的夕陽陽台,就滿足了。

至於又多錢又有顏的總裁大叔兒子竟然會愛上一個嬌小的廚師小妹,MAKE NO SENSE呀!現實可以存在嗎?怎麼就不給觀眾遇到呢!!觀眾不否定自己一邊在看一邊在想著意中人,可以和他也能夠有享受在公交車裡撐傘的傻事,可以做菜給他吃,他就永遠只會吃我一個人煮的菜的。或者電影的存在就是為了讓觀眾有代入幻想吧~

夕陽紅 – Good Morning… and Goodbye!

Russ Meyer,好萊塢的色情片大師,其作品充斥的是丰乳英雌,他電影中的女子一個個都英姿颯爽欲求不滿,在枯燥的生活中就只有瘋狂的性愛才能夠滿足她們的飢渴。而於是這一電影,就依然延續這樣的橋段設定。

農場主年老力衰,跟一個年輕少婦結婚後,卻因為不舉而讓妻子怨氣連連,除了對自己百般羞辱外,還經常欺負他那青春期的女兒,當然,這個貌美妻子會出外找男人來滿足自己強烈的性慾。小鎮裡面就有這麼一個強壯的男人,他恃著自己強健體魄,無惡不作,屢屢給其他男人戴綠帽,其實很討厭說給男人“戴綠帽”,認為這個詞本身就是個性別不平等的產物。哪怕朋友妻他也不會放過。

農場主一直忍辱負重,直到那天在森林遇見一個矯健嫵媚的巫女,其實她一直都在人們的身邊,窺視著他們,而當巫女遇到農場主,跟他在森林裡纏綿,給他一再的挑逗詛咒,讓年老的農場主重拾傲氣,腎氣十足,在少婦床頭重新做回了英岸有氣魄的一家之主。

觀眾當然清楚,這故事橋段就不過是一個線索,為了讓這色情片的各種場面得到串聯,讓每一個胴體陳列場景得到恰到好處的緣由。說來,在農場主與少婦第一次發生矛盾的時候,鏡頭機位駐在少婦背後,少婦全身赤裸背對鏡頭,翹臀驕傲的架在大腿上,農場主就無力的在這女人的壓迫下。這構圖雖然現在看來是那麼不新奇,但在一部軟色情片裡存在,就讓觀眾是那般的彌足珍貴。

至於電影其他的各種,就還是別花太多心神,畢竟導演為的是要挑逗黑暗空間裡面能夠產生蛋白質的腥氣,而非道貌岸然的手法考究。

Good-Morning...-and-Goodbye!

拳擊 – The Happiest Day in the Life of Olli Mäki

這還真的是一部奇妙的運動題材電影了,並不勵志並不熱血,平淡得猶如黑白畫面般的乏味。故事簡單得就是男主角奧利需要在兩個星期內進行各種特訓與減重,準備迎戰來自美國的拳擊手,但在這期間,他墜入愛河了,他要如何處理愛情與拳擊這兩者看似不能並存的事情呢?

就是這麼的直白的故事了。

是什麼推動這故事呢?是愛情與拳擊事業兩者這矛盾,因為經紀人希望奧利能夠專心備戰,不要被兒女私情給影響到備戰狀態,但早已墜入愛河的奧利只有對愛人的思念而無法專心訓練,更別說減重的這艱鉅任務了。

鏡頭以手搖鏡拍攝,畫面全是黑白,以營造上世紀中期的年代感。又因為手搖鏡的手法,而讓觀眾一直處於焦慮浮躁的情緒,似乎就被帶入到奧利的心情裡,波動不穩。本來故事的高潮是拳擊場上的對決,但比賽卻快速的結束,快得讓觀眾都沒反應過來,而之前所有的準備與矛盾,都被這麼簡單的解決了,一切都歸於平靜,就留下男女主角漫步在海邊,開始他們往後的甜蜜生活。

而觀眾,其實就樂於觀看在浴室中那潑水嬉戲場景的,陽剛毅力,男性荷爾蒙躍於畫面之外。

土地問題 – 一念無明

MAD WORLD

是什麼原因將人逼至邊緣,逼至瘋狂,逼至縱身一躍?

毗鄰東方之珠香港,了解其有“寸金尺土”的說法,意即其人口密集,土地供應有限而讓人所能夠擁有的空間少之又少。在狹窄的生存空間之中,還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而為了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得到自己所希望的幸福,他們奮起追趕爭取幸福,爭取給所愛的人幸福。

影片的場景多集中在室內,尤其是那“劏房”的場景,於是畫面就被各種前景道具、門框所劃出了各框架,故而隱喻角色的壓抑,生存環境的擁擠。而在戶外場景,尤其是劏房樓頂,能夠看到周邊還是被密集的高樓大廈所包圍,而這些大廈那讓強迫症有快感的密集窗戶所堆砌出來的後景,更是讓壓抑的觀感得到延展擴大。

是什麼讓這些人瘋狂,讓兒子躁狂、讓母親瘋癲、讓父親逃避、讓弟弟冷漠?是生存本能。躁狂是因為內心對壓力的反抗,瘋癲是對現狀的反抗,逃避和冷漠是對畏懼的反抗。舊日同事的縱身一躍,也是讓觀眾出乎意料的衝擊,也是復發的誘因之一,提醒自以為是的躁狂,壓力並未被擺脫,他依舊如夢魘般纏繞,只因活在這土地上。

你的夢想是什麼 – Sing

Sing

自那檔曾經火紅一時的歌唱比賽節目之後,這“你的夢想是什麼”會讓觀眾覺得那麼般的俗氣而廉價。但其實夢想是那麼珍貴的呀,夢想是那麼讓人趨之若鶩的呀,為什麼會變得那麼般的廉價呢!這是不應該的。於是電影讓觀眾看到且感動到的,夢想真的不廉價,而且不會因為這個夢想是來自誰是出於什麼原因的,它就是放在那裡閃閃發亮,讓人為之痴迷。

他們都愛唱歌,他們可能是一隻沒有自信而害羞的大象,可能是為了男友掩藏天賦的刺猬,可能是黑幫父親的猩猩兒子,可能是蠱惑惹人厭的白鼠,可能是招搖而莫名自信的公豬,更有可能是普通得如你身旁母親的豬師奶……而這些夢想是因為一只樹懶的夢想而聯繫了在一起,而被呼喚出他們內心追求的勇氣。

所以當觀眾看到這些夢想家不再為了獎金而都聚在臨時搭建的舞台的時候,是真的感動得心潮澎湃,當豬師奶終於釋放家庭的束縛釋放對音樂的熱情而在舞台盛裝起舞的時候,就不再會被所有的形象而決定了審美,因為這一場無論從角色、從鏡頭從音樂都是華麗得讓人如身臨現場般想要為之拍手呼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