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 步履不停

家,是什麼?家人,又是什麼?

次子良多帶著妻子及她的兒子,長途跋涉回到家鄉,參加兄長的忌日。當他們來到祖屋時,姐姐和她的丈夫及一對兒女已經來到,幫助媽媽為聚餐準備。他們談起了弟弟的這個二婚妻子,及當年被哥哥犧牲自己而救下的小孩。母親嫻熟而有條不紊地為餐宴準備著各種食物,捏飯糰、煮豆莢、炸天婦羅,就像所有日本主婦的那樣,為丈夫、為兒女默默地付出⋯⋯

本來會是一個家庭相當平常的聚會相逢,甚而會有”一期一會”的生活美學之念於當中。但就是本來如此平淡的日常,卻原來暗藏種種所不為察覺的暗湧。當觀眾還沈浸在電影這恬靜的日常故事時,隨著這個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的對話所表現出來的矛盾,觀眾是會有一種隨時爆發衝突的不安感。尤當兒子問及母親為什麼還繼續邀請當年被救的小孩前來時?母親那平淡的面容訴說自己內心所不可擺脫的怨恨,恬靜慈祥的面容之下,原來抑壓著何其沈重的情緒。而又再是母親,在丈夫已經行動不靈活的現在,告訴他其實早已察知他曾經發生過的不倫事。是呀,原來每個家庭,每個母親,她身上背負有家庭中如此沈重的思緒,這些思緒是關於親人,愛人。觀眾是會覺得,這是可怕又可敬的。

哪怕母親身上背負有如此沈重的思緒,但她隱忍,她堅持留在這個舊居,堅持這樣的時日,步履不停。原來,家人離開了,他們還是存在的,他們存在留於世的親人心中,以過去所曾共處時日的光景,存留於世。

戰爭 – THE HURT LOCKER

就在當下中美爆發貿易戰爭之時,來看這部美國導演來宣揚殘酷戰爭之下的英雄主義,覺得真是奇妙的時間點。這個國家到底是因為自己的強大而認為自己是救世主呢?抑或真的是出於作為人的本性,要將水深火熱的其他人解救出來。

而電影就塑造出這樣一個人物,在硝煙彌漫的伊拉克土地之上,美國拆彈部隊一小隊長,腳踏這片脆弱的土地上,他要將被報告埋在地下的炸彈拆除,但操作稍不注意就會啟動炸彈而會被炸飛當場斃命。而除了”炸彈”這敵人外,還有潛伏在當地黑暗角落等待襲擊的恐怖武裝分子。以及被迫要切斷自己的情感,因為會不知道剛認識的難民,在什麼時候會成為恐怖分子的人肉炸彈,而自己要眼睜睜地看著這熟悉的面孔在眼前消失。

觀眾會喜歡電影會以每一次危機為一小節的劇情鋪排,因為每一次的危機都是能夠讓觀眾會陪同當中的拆彈部隊隊員們感受迫切的緊張感。這當中也記功於偽紀錄的拍攝手法,手搖鏡跟拍會營造出緊迫的氣氛,鏡頭近乎貼在角色面上的拍攝,是真的能夠聽到心跳聲和呼吸聲。就是以這種讓觀眾感同身受的表現手法,才能讓觀眾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也側面來看,這些戰士的無私是何等的令人敬佩。

題外話的思考,其實這些正義而勇敢的戰士們,所作出的如此巨大的犧牲後,又是否真能換回所值得的和平?落後的宗教忠誠和當代的和平理念之間的爭鬥,一直糾纏,但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這些糾纏所留下的是什麼?古代時候巨型生物之間的廝打又何不是一樣,低等如螻蟻之間的群落鬥爭又何不是一樣,但當一切結束之後,神不會留下來,和平會歸於虛無。

也就會想,戰爭,其實是那麼的無意義。

家 – PADDINGTON2

帕丁頓熊留在了倫敦生活,而它思思念念遠在叢林中獨自生活的嬸嬸,還想要在她生日時給她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一部立體繪本書。

第一部的帕丁頓是要離開自己所熟悉的森林來到陌生的倫敦,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在這第二部,帕丁頓則是希望在新的生存空間裡獲取嬸嬸的安心,而所迎來的結局,觀眾也是有所預期這發展。而於是故事發展過程中,則是享受在這充滿驚喜和平穩的生活中的點點波瀾,譬如被誤會是小偷抓進牢獄,邂逅一幫外表凶悍實質溫柔的牢獄夥伴(這設定也就只能發生在童話故事中),而家人(布朗一家)則為了幫帕丁頓洗清嫌疑並將它從牢獄中解救出來,則是發揮在生活中所慢慢積累的進步能力給予幫助。

故事上來說,就基本套路吧,欣喜的是在電影構圖上見得驚喜。各種工整精緻的居中對稱構圖,都讓觀眾獲得視覺上的享受。其實慢慢發現,類型題材的電影都鍾情於使用大牌演員來飾演反派,第一部是邀請了Nicole Kidman,而這第二部則請來了Hugh Grand。這一大牌參演實在不能不提醒觀眾要去重溫[諾丁山]了,遙想20年前,他可是曾跟布朗先生(Hugh Bonneville)同場爭搶心儀女神呀。而經過一部山莊劇集之後,情場敗者成為了如今的克服中年危機的家庭頂樑柱,情場大贏家則成了拍攝狗糧廣告的過氣明星。

觀眾就是喜歡成為這種混淆戲劇和真實的膚淺觀眾!!

丘吉尔 – DARKEST HOUR

關於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印象所擁有的是,世界現代史中關於二戰時的英國在對抗德國入侵時所表現的堅毅,帶領英國人頑強抵抗……差不多這樣的描述印象啦。以及後來在各種媒體所看到他高舉V字手勢的形象。丘吉爾會是臃腫身形,豆大的眼球凸出在鼻樑兩旁,有一種不怒而威的凶相。

是的,觀眾就是留有這麼一種關於角色原型膚淺的形象,當看到Gary Oldman經過繁重化妝後所呈現出來的“丘吉爾”,觀眾是覺得……否定的,從形似而言就差之甚遠,尤其是覺得他的演出總有一種刻意於當中。先入為主,或者是作為觀眾的一種錯誤吧。那麼所剩下的,就是故事,以及故事所表現出來的人物魅力。作為故事裡面的丘吉爾,在面對內憂外患時所表現出來的堅韌是讓人感動的。觀眾所感受到的,更是一個領導人在內憂外患夾擊之下,矛盾而爭鬥的一面,這一面是負面的,如小孩般需要安撫和支持的,他妻子的支持,國王的支持,百姓的支持。更覺得Gary Oldman所演出到的,是百姓如觀眾這般,所不能了解到的丘吉爾這一面。

而再次回到Gary Oldman所飾演的丘吉爾,其實觀眾有時是會覺得他的演出更是該在化妝保護之下才會讓觀眾有種賞心悅目的觀感,否則就會有種刻意用力的感覺。尤其是當丘吉爾面對內閣成員的壓迫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兇惡,並非一種不怒而威的威嚴,反是以身份來壓迫下屬……

想想,或者導演所希望呈現出來的丘吉爾,就是這樣的,他臨危受命,面對非議就只能迎難而上,哪怕內心是何其的恐懼徬徨。不過,哪怕人物性格是要呈現如此狀態,但演員又是否如此演出了?

觀眾還是要延續剛才的話語:刻意,刻意地呈現,刻意地改變發聲方式來說對白,來作為丘吉爾,但這是讓觀眾感受到是刻意。只要刻意了,就讓觀眾缺少了對角色的信服。觀眾始終覺得,這不過是演員再一部套在特別妝容保護下的角色演出。

少女 – Lady Bird

青春成長電影實在很難獲得共鳴與感動以感受到作者所希望傳達的信息,奈何觀眾實在是沒有這種青春經歷和叛逆,箇中的離經叛道是讓觀眾都覺得荒謬。或者這也是作為觀眾所希望能夠從故事中獲得一些什麼的時候,所大忌的。所以觀眾猜測電影上映後所獲得的一致好評,到底是因為評論話語權正是電影的目標觀眾呢?

而觀眾並不在這當中,無論是年齡、環境以及經歷。

這是少女在高中時候的一段成長歷程,她不接受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朋友,期盼那些遙不可及而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她給自己取名”Lady Bird”,隱瞞母親填報紐約的大學,結交樂團男友,欺騙朋友自己的大房子。成長叛逆,似乎離不開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抱持否定的態度。

而想想,原來觀眾也並非那麼的與電影缺少共鳴,原來在對生活的否定中是有那麼強烈的共鳴的,只是觀眾的期盼較之女孩多了幾分的中二色彩罷了。

而成長的必然結果,是當經歷失意和背叛後,才能從中認清自己的路向,和自己所擁有的幸福。這,或者該可以說是認命了吧。故事結構是簡單的平鋪直述,沒有波瀾起伏,就只是平淡的展示一個少女在某一段成長過程。甚而觀眾都疑問,這到底是否值得以電影的大螢幕的形式來讓觀眾感動?因為少女觀眾們並不見得會因為看了一部電影而得到啟發,醒悟自己當下的迷失。哪怕故事是發生在他們自己的身上,或者曾經,或者身邊⋯⋯

死後世界 – 與神同行

在盛讚之下,對電影是有所期待的,然而一再的歷史證明,觀眾與盛讚很多時候是矛盾的。且再因近期所觀看的諸多電影或動畫,都是與”地獄”這題目有所關聯的。哪怕真發生期待落差,題材而言也算是豐富了對”地獄”設定的認識。

會欣賞電影開場的直接,毫不拖泥帶水作鋪墊,開始就將主角消防員金自鴻因為救人而墜樓犧牲帶出,而後就在三位地獄辯護人的陪同下在地獄開始7場審判之行。電影其實有著原著漫畫的加持(或拘束),所以對於觀眾而言,偶爾出現的關於三位地獄辯護人過去的閃回,是會有些突然的。這”突然”的情況,更有是出現在”隊長”江林要回到人間抓住和金自鴻有直系親屬關係的冤死鬼的一條故事線。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理解為三條故事線,金自鴻的地獄審判和江林追冤死鬼是平行進行,而在對金自鴻進行審判時,挖掘他的過去以及他短暫人生中所背負的人倫悲劇,則是第三條線。

於是,觀眾是會被這三條線的相互穿插所影響的,單純從觀看故事而言是會被騷擾的。尤其是追捕冤死鬼的故事線,觀眾而言其實是不明白存在意義的。尤其是帶出弟弟是如何冤死而牽涉出的兩位兵團同伴,由都暻秀所飾演錯手殺害同伴的士兵,觀眾看得最是痛苦,人物的窩囊演員的蒼白,再加上飾演金秀鴻的演員容貌,兩人同場時都是讓觀眾聯想起另一部電影「哥哥」,也就愈加之讓觀眾在觀看這一條故事線時會被影響觀影情緒。

這種觀影情緒,就是一種厭煩角色犯傻的情節。或者會為了推進故事製造矛盾,角色的性格設定上都會出現犯傻的情況,而這犯傻還會被提早立旗要告訴觀眾,尤其是解怨脉誤將真相告訴金自鴻的犯傻。當隊長離開再三叮囑時,觀眾就已經預知不妙。

除卻故事而言,畫面視效是華麗的,尤其是對地獄七界的刻畫。

忠於自我 – The Greatest Showman

完全可以認為電影也是在說一個大話題:忠於自我,承認自我,無論自己是怎樣的人,在什麼的階級、擁有什麼的身份、是什麼樣的容貌,所應該做的是接受這樣的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所愛。這甚至可以延展到同性戀的自我認同,而且從演出陣容而言,觀眾也覺得這是在以一種世俗的表演來給予並不世俗的人們以安慰。

只是一個低下階層的小孩,因為愛上富裕的大小姐,而努力上爬,以各種手段來獲得大眾的認可,哪怕這”大眾”是三教九流之士,又或者只是普通百姓。這手段是組織一隊馬戲團,通過他們的表演來給予觀眾們愉悅,哪怕這些愉悅難得大雅之堂,起碼在美國這虛偽的自以為高端的社會來說是不齒的。

馬戲團集合了各種奇人異士,他們或者出身低微、或者身有殘障、或者為外人看是相貌古怪的。但他們還是表演了讓全城所鼓舞的馬戲演出,哪怕當中會偶有謊言或者誇大其辭。只是,人心是奇怪的事情,吐氣揚眉也並非於人人來說是善事,因為會讓人因為一時得志而忘記了本初,忘記帶給自己所有的因由是那些為世人所不齒的夥伴們,當他成功之後,他也如其他人那樣將這些”醜陋”的夥伴捨棄,妄圖遮掩”醜陋”。

其實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會想到另一部的動畫電影「歡樂合唱團」,總覺得人物的結構太相像了,團長所做出的一切的本源其實都可能因為一些自私而陰暗的原因,最後他們失去了所曾經擁有的繁榮後,所拋棄的夥伴並沒有棄他而去,而是哪怕環境如何的不濟都願意於他同甘共苦撐下去,只是本片的團員們因為在馬戲團獲得了認同和歸屬感。是的,忠誠的原因有時就是那麼簡單,團體所能夠給到他們的歸屬感。

就認為這是一部歌舞片吧,也實在沒有比”馬戲團”更適合配合上歌舞片的形式了,當然不說第二男女主角那一場空中飛人互訴衷情是有多麼華美精彩,團隊建成時歌舞片與馬戲團表演的無縫結合實在絕妙且恰如其分。只是覺得作為電影而言,有點浪費了擁有這麼多豐富人物素材,如果對每一個成員都能有所筆墨來刻畫描寫,而在一些團體歌舞時都分散予他們表演鏡頭,那種鼓舞和感動覺得更會滿足。

團員們在馬戲團大樓被燒毀時仍因為團隊所能夠給予的歸屬感外,更覺得是能夠給予安全感,做自己的安全感,不需要對自己的容貌有自卑,不需要遮遮掩掩自己的本真,忠於自己。

老 – 飛越老人院

又是一部關於“老去”的電影,又是一部喚起對“老”的思考。以觀眾目前的狀態,孤獨地老去或者會是一個情況,而到那時候,是否就選擇進入老人院,所擁有所能夠看到的就是老人院頭頂那片天,直到死為止……如王德順所飾演的老林在反抗院長的請求時所悲鳴的,“我不想就這樣死去。”是呀,觀眾也不想就這樣孤零零地死去。

但誰又不是孤零零地來到這個世界,然後孤零零地離開這個世界……只是,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有父母的保護來迎接,而離去的時候,是否有子女的關切?於是電影就從老葛被繼子“趕離”而離開了自己原來的家,因為不被親身兒子接納而投靠已在老人院生活的老周。老人院的老人們,因為老周平常所組織的活動而有了在死寂的生活中的些許活力,也因為參與到的表演活動而激起了要前往天津參加比賽的衝動。

“衝動”,這在年過古稀時似乎是那麼難得的事情,但就是發生了,平靜的湖面被一枚小石頭激起了漣漪,喚起了曾經的叛逆。年少時叛逆父母的專制,年老時叛逆子女的“不負責任”。是的,有時“關切”只是因為不負責任,畏懼因為些微的事故而帶來子女平淡生活的煩心。電影所存在的矛盾,其實不是年歲老邁,反是父母子女之間那種疏離的關係。在電影中,這種疏離或明顯或黯淡,老葛跟兒子的恩怨是明顯,老錢跟老總兒子的關係是黯淡,但其實都是一種疏離的情感狀態。

老葛在草原上跟兒子說了一個故事,成年的兒子在父親一再反复問同一個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煩躁,而父親在年幼的兒子一再反复問同一個問題時的耐性,這是一個讓人悲傷而無奈的現實。當時回頭想,或者這是因為兩種心態,一種心態是因為迎接生命的成長,而一種是因為等待生命的消逝,一個是積極一個是消極,而於是……

當然,從道德來說,這不該成為任何不孝不德的合理理由。

在老周最後的時光中,大家來到沙灘,等待朝陽的升起,而老人院的大家為了紀念這位老夥伴也以大家的表演來再現當時所最後看到的“希望”的光景,但想想,這何不是一種悲哀呢?一種生命必然的悲哀。而且,觀眾很不喜歡表演之後鏡頭拍著老周的遺照,原來平靜的肖像變成了歡笑。不喜歡,是因為這表現形式讓觀眾覺得俗氣而流於膚淺,並非歡愉而欣然感動,觀感是消極的。

地獄 – What Dreams May Come

人死後會前往何方?是失去軀體般的僅存心智漂浮在現世,還是墮入地獄在苦難中徘徊,抑或是升上天堂沈溺在沒有苦難的世界?電影倒是給了另一個解答⋯⋯故事根據Richard Matheson的小說改編,在受到子女同在交通意外死去的悲劇之後,丈夫也在之後的又一場交通意外死去,接連失去親人的噩耗讓留在現世的妻子徘徊在墜落地獄的邊緣。

電影通過丈夫的角度,來呈現人死後的世界。觀眾會欣然接受這”世界”的設定,人死後是會墮入到在世親人和自己所塑造出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取決於離世者的心,所以觀眾看到丈夫死後的”世界”,是油畫般的壯闊華麗,那是妻子的畫作所雕琢出來的,這世界的一切都在油彩顏料的畫制下,踩踏在土地和花草上、沈浸在湖泊中,都會沾染上油彩。在視效處理之下,世界中的一切都如經過濾鏡般的披上油畫顏料的包裹,丈夫就如置身在油畫當中。觀眾相當喜歡電影對丈夫世界的刻畫,將繪畫融入到電影之中,有著兩種藝術形式交匯集結的美感。

妻子終於還是耐不住內心的愧疚感和孤獨感,選擇了自殺。而於是,她墜入了自己的地獄,被凋零包裹了自己,窩身在破落的家中,被悲劇的記憶所纏繞,完全認不出面前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其實確實,有時想,較之離世的人在世者可能更加悲慘,失去了伴侶而只有遙不可及的思念,和等待。等待自己也離開現世的到來,不在被思念折磨,而這,也是地獄呀。

觀眾在讀書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這電影的上映廣告,就為丈夫在自己死後的世界所吸引,為當中似乎充斥幻想的美好所吸引,當然也會有”所以為”的故事形成了⋯⋯

哥德 – the Addams Family

關於電影,完全就是因為童年情懷的,模糊的憶記中,觀眾曾幾何時觀看過這系列電視劇,或動畫的,是被當中的古怪所吸引的。而當多年後,得知原來系列也曾有出現過電影,就對此抱有期待了。其實觀眾一直以為印象中的亞當斯家庭中的成員都是各路鬼怪而組合而來的家庭,什麼女巫、吸血鬼、巫婆和改造人之類的,他們居住在墓園和沼澤旁邊,完全就是黑暗濃罩著的莊園內,他們以自己的鬼怪習慣過著人類的日常生活,當中會鬧出各種的荒誕笑話。

亞當斯男主人與哥哥已失散多年,這一直纏繞著他,而近期一個女醫生將流落死亡三角洲的哥哥給帶了回來,但他似乎忘記了很多過去的事情,本應了然於心的事情他都說錯了,到底這個和哥哥有著相同樣貌的男人是不是哥哥,如果不是,那他到底是誰?

電影就是在擺著一種強烈的性格反差來形成戲劇衝突,看似邪惡的一家人本來應該狡詐聰明,但卻偏偏因為親情所欺騙,而蒙蔽了自己的雙眼,誤墮入愚蠢的詭計中。看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一副陰森恐怖的模樣,都會以為能夠使用邪惡的力量來害人生事,但其實他們就不過是偶爾捉弄一下鄰居,猶如受虐狂般的享受各種死亡實驗,又探討死亡的美好。當看到一半的時候,觀眾覺得應該和之前所看的動畫[coco]連在一起看會更能夠享受這種死亡與家庭結合的故事,在驚悚的外表之內,其實是溫情的感動。

而話說,整部電影,最印象深刻的該是那隻「手」呀,不能說話卻能夠和家裡的成員溝通無阻,在危難時起到至關重要的通風報信作用。好玩的是,它要告訴男主人關於女主人被捉走時,它用僅有的手勢來「說話」,而男主人還真如聽著他說話般僅通過他的動作來猜到所要說的事情,還吐槽它焦急起來會口齒不清。其實整部電影,實在太多這種煞有介事的正兒八經,哥德式的形象之下是純真呀。

欺騙 – 妖貓傳

觀眾都會以為,中國這第六代導演是否都已經沈迷在華麗的畫面營造工藝上了,哪怕一再的摔跟頭都要嘗試在疑幻似真的歷史上用現代的視覺特效重塑當時的華美。又其實是何時開始,現代人如此沈溺在彰顯自己對貓的熱愛,而這溺愛也必須要通過互聯網來爭取表現。而於是沈迷在華麗畫面的導演拍攝了一部關於貓妖的電影。

故事開始於倭國來的和尚來到大唐,遇到皇帝的離奇死亡,後與白居易大詩人相識,更於是拉扯出30年前楊貴妃淒厲犧牲的過去,在經歷兩位”偵探”對貓妖的意圖和楊貴妃死的真相的抽絲剝繭後,結束於默默愛慕這位驚世美人的少年如何為了自己所愛而不惜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肉身。

觀眾在還沒看電影之前絲毫沒對這電影的故事作了解,僅從偶爾的新聞和劇照、預告片而猜想電影的故事模樣。但原來這模樣與實際原樣差距甚遠,而這情況還是會導致期待落差而失望。故事是一直圍繞著”貓”如何殺人,但當結局揭曉時,貓妖並不存在,存在的還是人心。開場的詭祕,以及護衛庭院的陰森本是如此迷人,而讓觀眾在大半夜觀看都心中犯寒。但當真相揭曉時,會有種被欺騙的感覺,說來是想到之前看的一本日本小說《失踪者》,同樣是稱自己作”詭計小說”,但當時讀者看來就是一種被騙了的後感,而如今也同樣。

皇帝為了自己的罪惡感而欺騙自己所愛的妃子,讓她相信自己對她的深愛;少年為了復仇,而欺騙了所有人,讓他們在追尋命案中發現為世傳頌的愛情都不過是謊言一宗;觀眾,本來是想繼續排比而寫作,導演也欺騙了觀眾,讓他以為這是貓妖如何作惡危害人間的故事,但其實回想,導演的的確確在敘說著貓妖害人的事情,只是這貓妖為人所附身來作惡罷了。

太空漫遊 –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觀眾對這電影是多麼的失望呀!!曾經對它是多麼期待,以為它在刻畫宇宙會有多麼的硬核多麼的理論而將一般觀眾拒之門外,但結果,它是那麼的平凡,觀感就如當年的[faq about time travel],以為有所硬核,但這硬核在實際呈現上讓觀眾總覺得不夠直觀,甚而有流於表面的感覺。其實,這到底是因為觀眾太過低端沒能明白電影所真表現出來的硬核科幻理論?

故事開始於一個早上,如常的起床卻毫無預兆地遇上拆遷隊,只因為自己的家位於公路規劃線上,而原來此時的地球人也同樣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所居住生存的地球竟然同樣擋在了宇宙公路上,必須被毀滅以繼續宇宙的工程。故事中奇妙的比喻相當黑色而有趣,然而悲哀的是,這種黑色的幽默幾乎就結束於此了。

而然後電影的男主角就被外星好友從地球毀滅中救了下來,乘上了拆遷隊的便車,也因此開始了被宇宙拆遷隊追殺的逃亡之旅。一次又一次的空間跳躍,讓逃亡四人小隊既避開了危難,又陷入下一次的新危難。而原來踏上這逃亡之旅,更是因為要找到宇宙終極答案的終極問題,到底答案是”42″所對應的問題是什麼?這答案似乎就只有這一早穿著睡袍綁著毛巾的男主角的腦袋能夠得到。

電影在對宇宙中不同星系不同星球的刻畫都是點到即止的筆觸,不會太花俏但又不至於寒酸,起碼有個現在電視劇的特效水平吧。於是對宇宙理論的視覺呈現算是可以勉強可接受的,畢竟是要有幽默感的。尤其全宇宙人民都翹首期待終極答案的盛況上還是,額,有點大場面的,雖然人們的特效化妝真的有點,奇妙~不過有點有趣的是,在有旁白的時候,敘說宇宙中的深邃係數情況時,以動畫的形式來圖文並茂時,也是挺生動而讓觀眾這種有低端科幻觀點能夠明白到個因為所以的。

但真的,如果認為電影很精彩的話,那麼觀眾絕對是不夠硬核來給予這肯定的。

媽媽 – 大手牽小手

SHOW-ME-YOUR-LOVE

關於“母親”的題材電影是觀眾所不能夠輕易去碰觸的,猶如是會被啟動開關般,將不曾啟動過的感觸涕零觸發。觀眾在看這電影的預告片時,就已經不能自已地被輕輕碰觸了那開關。尤其是鮑起靜對母親角色的演繹,實在駕輕就熟得能夠穿過熒幕就刺中了觀眾的內心,使得鼻子一酸。

其實較之預告,全片是略顯那麼些微的冗餘,觀眾甚至覺得其實完全都不需要著筆墨去講述母子矛盾關係的前因後果,單純講述生離死別就已經能夠讓觀眾感動不已了。

媽媽有兩場戲:一,讓兒子舍下自己在老人院所說的氣話,“你走啦,希望來生我還可以做你媽媽。”母愛的偉大,在於會將一切都背在自己的肩上而不捨孩子受到絲毫傷害;二,臨終在病床讓兒子轉過身去一分鐘,“……一分鐘”這一句話,媽媽所用盡全身力氣說出讓自己背過身去而不捨看著自己離開,這三個字的台詞演繹得那麼沉重,感情之濃厚,演繹之複雜,足以讓觀眾第一次感受到因為看電影而哭是怎樣的體驗。

兒子也有兩場戲:一,為了要圓滿曾經給予媽媽要實現她願望的諾言,而在酒樓裡唱起蹩腳的[每當變幻時],是有些微刻意的蹩腳,但在歌詞及原有的旋律之下,還是會被感動到,還是會念想到自己也是作為兒子的所作所為,還是會想到歲月變幻的殘酷;二,在媽媽臨終病床邊,強忍著悲傷說出如孩童般的話語,這話語或是撒嬌又或是悲痛。但真的感同身受。

媳婦也有一場戲,是要彌補在結婚時未能給婆婆遞茶的遺憾,觀眾覺得王菀之在這一句是那麼的真實而可信,會因此相信她這個媳婦的演出是真實的。

而其實說道的這些,在預告片中都是作為精華被告知,全片就不過是將這些精彩的場景以前因後果串聯起來而已。但,觀眾就是被感動到了。

家人 – COCO

COCO

當家人與夢想在面前需要做出選擇時,必須捨棄一方才能守護另一方,那該怎麼選?是要盡到作為一家之主守護家人的責任,抑或是為了自己的夢想而舍家人而去?

動畫在開場講述前因時所用到的剪紙敘事,有意思且又有美感,使得這個鋪墊不致沉悶枯燥。其實又是會讓觀眾關於“COCO”這片名的疑問一直縈繞,這到底是人名還是可可豆?在剪紙連環畫結束後,答案也揭曉了。但其實COCO並非作為主角,為什麼會作為電影片名這高度存在?疑問就繼續了。

動畫鮮有地將一個抉擇擺在一個小男孩面前,他要因為家庭的禁忌而放棄自己所一直喜愛的音樂嗎?而偶像的話語又是如此具有力量,讓小男孩可以不惜舍家人而去更犯下盜竊之罪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情節的鋪排上是相當有意思的,一環扣一環緊密相連的,小男孩的抉擇都是因為上代人的話語所影響,當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就會發覺這些影響是理所應當但又矛盾的。抉擇,往往也是讓人矛盾而糾結的。

小男孩錯誤地進入到亡靈的世界,這也正呼應了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墨西哥。

墨西哥有這麼個傳統節日,亡靈節。在世的家人為了來年得到先人的保佑,會進行一番的慶祝祭司來讓逝去的家人可以回家過節。動畫就帶出了再深一層關於亡靈的描述,他們死後所存在的亡靈世界,繁華熱鬧,並不見得陰森恐怖,反是燈火通明夜夜笙歌。而在亡靈節當天,他們會因為家人將自己的舊照擺放家中得到召喚可以走過花瓣橋回到家中。但如果家人沒有對他們祭祀同時也慢慢遺忘他們的時候,亡靈就會真正的離開這個世界,煙銷魂散。

小男孩發現自己的偶像竟然是自己的太爺爺,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夢想,在亡靈的世界哪怕是遭到太奶奶的要挾也在所不惜。在尋找太爺爺的祝福的同時,也遇到落魄的同伴,他希望能夠在女兒忘記自己而消失於世之前,能夠再見到女兒,因為自他離家追夢卻客死他鄉之後,就再也不曾見到自己所愛的女兒了。

作為有一點觀影經驗的觀眾而言,這種橋段設置都是能夠讓觀眾跟隨着故事料想到往後的情節及人物關係變化是怎樣的了,能夠讓觀眾喜愛且感動的,就又是電影在處理這些被料想到的情節是如何鋪設的。家人們化解誤會合力衝破難關最終戰勝邪惡得以團聚,這就是必然的了,但爭分奪秒要挽回COCO對爸爸的回憶而利用家人們所仇恨的音樂來拯救太爺爺最終的團聚一刻,就始終是那麼的感動。

於是在COCO耳旁唱起那首[Remember Me]時,稚嫩的歌聲與衰老孱弱的歌聲合唱起來的時候,感動在心頭洶湧,“記住我,記住我,記住我……”可能,這是愛最卑微的懇求而又如此珍貴摯誠,所能留給離去者的,就是對他們一直的掛念。

惡搞 – 銀魂

GINTAMA

話說,觀眾其實不大認為這動畫真人化是有足夠的還原,也始終不明白哪怕連作者都認可小栗旬與銀時有足夠相似呀,小栗旬的演繹總覺得是硬生生的將動畫角色給還原,尤其是日常內容時那種小動作,都太不自然而刻意了。反倒更認可喜菅田將暉所演繹的新八,那種魯蛇的感覺是穿透熒幕呀。至於神樂,額,是否腫了一點點?

這次真人劇場版還是將原版的『紅櫻篇』再次改編,算上早前的『紅櫻篇 劇場版』這算是這劇本的第二次被採用了,其實觀眾都審美疲勞呀。真寧願真人化將所有日常篇內容都拿出來用更具可看性呀。打鬥很熱血?又不可否認的,較之印象中的日本電影動作打鬥編排,電影是能夠看到有意思又精彩的。但畢竟還是因為文化差異,當中的打鬥還是那麼的零碎而卻連貫,較之中國動作片的暢快感有所不足的,較之動畫原版也同樣有距離,不可否認是有場面重現到的,銀時一躲蹲在紅櫻的劍身上是帥氣的。

吐槽完觀影時的突兀感受,其實觀眾是要讚賞真人劇場化所加入的原創吐槽,自黑了一番,頗是延續了原作的惡搞風格。觀眾依舊覺得,二維的還是停留在二維,靜止的還是停留在靜止,原本,才是美好。哪怕演出的迴響再如何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