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青春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You-Are-the-Apple-of-My-Eye

總會有那麼一倆部電影,能夠喚起往昔的青春憶記,每代人都有他們的共同回憶,通過影像重新感受昔日的點滴,祭祀業已失去的青春歲月。作者創作如是,觀眾觀亦看如是。電影精彩在哪?黃色笑話很搞笑,純潔愛情很感動,抑或是,曾經的幼稚青春讓人淚流滿面?

有些集體回憶是有盲點的,並非總能喚起內心的澎湃,因為不曾經歷。一直沒有想法要觀看這電影,非因好壞,僅是觀眾乏味的青春難以從這澎湃重口的青春中獲取共鳴的感動。沒有一起追過女孩,僅有在心中留有一個女孩的位置,後來是師長的位置;沒有奮力讀書或者懶於讀書的徘徊,僅是為了應付虛榮心而敷衍地死記硬背完成一條又一條的公式;沒有為了做讓自己受到傷害而感覺到爽的事情,僅是盡可能的避免任何造成麻煩不安的事情……

原來,感動是有所對象的。當然,每個男生都有衛生紙用量激增的時期,只是片中如此貼心的母親那般也是別樣玩笑了。

於是在看完電影後的清晨,夢見了昔日暗戀的同窗舊友,重逢的面容已經讓人唏噓歲月的蹉跎。或是時候祭祀那毫無意義的青春了。

母女 – High Heels

Tacones-lejanos

活在母親的影子下,無法感受到愛,只是不斷地去模仿母親以覓得母親的愛,與母親進行好勝的爭奪以覓得母親的愛,用自我的懲罰來覓得母親的愛。總是這般的糾結於情愛之中,作為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儼然已呈現出其標誌的風格:懸疑,情殺,異裝,出軌,不忠,女性。

女性在片中相互的鬥爭,又相互的愛憐,被男性控制在鼓掌之中。將母女二人擺弄得團團轉轉的電視台主管丈夫如是,徘徊在法官與變性人之間的情人亦如是,女性在他們面前顯得如此被動。

一如早期阿莫多瓦對劇情所愛用的曲折,以意想不到的發展來推進,然而喧嘩的劇情背後,其實就不過簡單不得的內心所求。女兒殺人,先是狡辯然後卻在觀眾面前認罪再然後又完全推翻而再然後告訴觀眾,自己確實就是那殺人犯。電影觀眾也似乎就被這樣子引導着,但被引導去探索殺人犯真相的同時,是要被告知殺人背後母女之間深刻糾結的情感關係,相互憎恨而又如此深愛。

“我還記得小時候,每次晚上要等到聽著你的高跟鞋聲音漸行漸遠的時候我才安心睡覺……”這時候,女兒將母親一直緊閉的窗簾拉開,窗戶外是一雙美腿踩著一對婀娜的高跟鞋踱步走過。

忠誠 – Légy jó mindhalálig

Be-Good-All-Your-Life

片名譯作“要至死忠誠”,於是,男孩就是為了這所謂的“忠誠”而忍受旁人的誤會和侮辱,孤獨站立,看清世間的殘酷與虛偽。不過,並不欣賞這種為了心中信念的忠誠而忍辱負重,世人並不會因為一個小孩的犧牲而有所反省。

鏡頭集中在一個11歲的小男孩,他勤快乖巧又討人喜歡,雖然貧窮卻自強,而往往因為有如此萬般好的人物,要讓其經歷磨難才能夠讓矛盾激化,發人深省。當他一個人站立在一眾的教授面前為自己的經歷做出解釋時,他說道:“我不想成為小孩,但我也不要長大,我只想死。” 會是如何無望的現實讓一個對未來本充滿希望的小孩求死?這一場戲是絕對的高潮,鏡頭立在小孩身後拍攝那一個個道貌岸然的教授,他們都抱著仁義道德,卻對一個小孩說出極其刻薄嚴苛的話語。

小孩給老人讀書,給他買彩票,彩票中獎了,然而他卻把彩票丟了。小孩給同學家當小老師,給同學家的姐姐傳情書,姐姐給男友私奔了。而原來,那男友正是撿了自己彩票並冒領獎金的人。

三天 – 晚秋

Late-Autumn

有限期的愛情總是叫人痴迷的,無論雙方過去如何的悲慘齷齪,將來如何的不幸多舛,也都毫無意義,只為一切的意義就停留在那三天,三天足可永生不忘。 安娜最後是否會繼續等待勛,這細究下來也毫無意義了。

電影完全體現韓國愛情片的悶騷精粹,將情緒零碎分佈在細節上,窺鏡、凝視、傾訴、遊樂場、雙人舞、親吻……安娜的眼神,可以認為是湯唯演繹的呆滯,可以認為是安娜的疏離,在乎是觀眾是否接受。總之,陰冷灰沉的畫面色調與安娜的冷靜如此和諧。

影片節奏是緩慢得讓人欲睡,幾近沒有任何的戲劇衝突,哪怕是在酒樓一場,也只是在言外之意中對舊日情人的質問:“你為什麼要用他的叉子,那不是你的叉子……”不可否認,觀眾看到此段,是為湯唯的質問所動容的,她的質問不單是對情人,更是對自己的質問,無限的惆悵。

女主角 – Haywire

Haywire

又是Steven Soderbergh堆砌明星的所謂大作,除了跨國界的大耗費外,其實,怎就覺得更像90年代的動作大片,意思就是,老套……出賣與反出賣,然後主角永遠可以過五關斬六將安然無恙地迎接續集的到來。作為一個並非動作片愛好者的觀眾而言,實在觀影樂趣寥寥。

以眾星拱月般的架勢來將女主角塑造成一個接受過強悍軍事訓練的特工,讓其在六位男明星中間穿梭,體會各種跨國界組織陰謀。較之電影本身,其參演的男演員陣容其實更加是看點吧,猶如讓觀眾坐旋轉木馬般瀏覽一眾男色,雖然他們基本都是被打的場面。

好奇電影為何不得觀眾心,是否因為其完全只是表現拳拳到肉的搏擊,僅在動作設計上放上心思,情節推進接插敘的手法營造懸疑感,但其實索然平淡,且自信得完全不利用任何剪輯手法或者場景鏡頭調度作過渡。

一個完全昭示續集到來的結尾,倒是讓觀眾好奇續集還有什麼需要繼續,而又還可以找哪些男演員來烘托女主角遭其狠毆。

相遇 – CONGORAMA

CONGORAMA

橫跨半個地球的距離,從比利時去到加拿大,或有心或無意,尋找那失散多年的親生父母。而這身世的真相,是在自己41歲的時候才被養父告知。於是尋找之旅開始……

但其實,電影並非是為講述尋找之旅所多數會拍攝出的公路片,起碼觀眾認為這路程短暫得讓人沒來得及回神。導演所要表現的,更加在於蒙太奇的運用。比利時和意大利的兩個人,在他們相遇前所發生的種種,一人的鋪墊,一人的呼喚,藉以讓觀眾成為知道一切如神般的第三者。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觀影感受,鋪墊是讓觀眾了解故事發展流程,呼喚是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故事的進行,雖然結局是已知的。

不過,這種命運論般的故事,充斥的盡是戲劇的巧合。一同遭遇車禍的人,讓自己得到職業生涯翻身機會的人,竊取父親發明創意的人,與自己搶奪材料專利的人……導演通過種種的細節來暗示人物間的微妙關係,以及這世間不大可能的巧合。

緣分 – 老虎都要嫁

Lao-Hu-Dou-Yao-Jia

至電影結尾,編劇還是告訴觀眾,很多事情原來似乎是注定的,過去可能不過是擦肩而彼此對視淺談數語的路人,可能就是日後的終身愛人。所以,這是電影。

電影有著很多看似有意思的橋段本應該可以讓觀眾會心的,但在元素組合上總顯得乏力,如玫瑰花瓣。雖然數玫瑰花瓣的這種橋段已經過時,但戳穿玫瑰花瓣是單數卻確實可以讓孤陋的觀眾得到幽默的,但在那輕描淡寫甚至在結尾處的點明,卻變得如此雞肋。或真因為是宣傳作廣州本土創作,而對其有著挑剔的觀影期待與要求。

亦因為是宣傳作廣州本土創作,所以難得在電影中看到航拍的廣州,很大都市的廣州,但,那也是高端得似乎讓觀眾有距離的廣州。精英白領愛情故事,雖然那愛情道理放在任何階層都可以接受。但,觀眾是要期望得到共鳴,而不是被俯視,促使觀眾去期盼電影所表現出來的高端生活。

不過,電影確實依舊是針對着廣州觀眾這個市場,畢竟在其中客串的多時本土電視幕前人,可以在大熒幕上看到熟悉的臉孔,也是一種樂趣。

電影名是《老虎都要嫁》,但,其實也很難看出女主角對要出嫁的渴求,到最後都是對自我幸福的醒悟。愛不愛,觀眾還真看不出。或者,嫁給那人,不是因為愛那人,而是因為那人可以讓自己得到愛,和自己認為所需求的。

愚蠢 – 再見,親愛的總統

No-Laugh-No-Life

一部足夠蠢的電影,觀眾大可理解它是綜藝節目的衍生產物,起碼這樣觀看下來很多事情都可以讓自己覺得愚蠢得舒心自在。拜託,並非所有觀眾都是對日本娛樂文化有著豐富地道理解的,而且這完全是作為一個娛樂企業的作品,又怎能要求普通觀眾也能夠領悟其中的大小包袱和在片中穿插的大小明星藝人呢!

不過,電影在拋卻對白言語能力下單純通過愚蠢的表演還是能夠得君一笑的,要知道,日本搞笑藝人們所喜歡的誇張表演和冷幽默也還是能夠製造笑果的。起碼開場的裸體翻跟斗(放心,您不會看到任何),中場的脫衣男妓潛伏,炸物棒的奮鬥回憶,遍布大阪的總統半蹲雕塑……等,似乎都能夠讓君取笑一番。

當然,警察假扮脫衣男妓潛伏不料被巡警發現,後將對方的警服脫下,發現巡警竟有著脫衣舞男的“內涵”……這一橋段,也足夠讓觀眾無語以冷笑的。

可能還會有觀眾僅為了小林劍道那一身白肉跑著毫無挑逗的制服的橋段而觀看……

初戀 – ROCKET SCIENCE

ROCKET-SCIENCE

初次感受戀愛所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的,且讓人驚嘆其可能性,它甚至可能突破內心的障礙與生理的束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起碼很多電影是這樣告訴觀眾的。

口吃真是一樣讓人苦惱的障礙,說者難受聽者也難受,為此造成彼此的折磨。而卻偏有人或以為自己可創造奇蹟,或聰明地藉此策劃陰謀,而讓口吃少年感受到所謂的愛情,並為之忘乎所以地試圖突破自己的障礙,失戀後又天真地試圖讓對方感到悔恨而去尋找神的奇蹟。但,那一切都是在辯論台上的事情,辯論對一個口吃少年來說,又豈是單純內心突破就可勝利的比賽。最終口吃少年體會到成長的種種無奈。

青春,或就是用來感受失敗,挫折,欺騙與被利用,而這成長的經歷並不會因為身體障礙而有所錯別,如若真有差別,那也僅是形式上的差別,具體內心的感受,其實還是那麼個模樣,導致的結果,也就是一聲慨嘆,然後接受這世界沒有奇蹟的現實。

其實,作為觀眾,還是流俗地希望男孩能夠自豪地站在台上,俯視曾經讓自己傷心的女孩,告訴她自己的與眾不同。但,編劇借女孩辯論式地自辯提醒了觀眾,就算真是那樣,男孩也還是應該感謝女孩,因為是女孩讓男孩改變命運。但,現實終究只會平庸卻不定會流俗。寄予厚望是男孩可以從這失戀與失意中成長過來,那也是觀眾假以自己的期望於角色的美好願望,而已。

倖存者 – Revolutionary Road

Revolutionary-Road

如若當年在Titanic上的Jack和Rose都倖存下來的話,他們或者會步入婚姻,然後為著生活的種種而做出種種的屈從,放棄曾經的浪漫和承諾,只剩下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影片如此殘忍地告訴觀眾,愛情片的結局其實是劇情片,愛情的浪漫會被婚姻的現實與兩個人的爭鬥所取代。或也故意為之,除了沿用《Titanic》的兩個主角外,還請來了Kathy Bates飾演他們的鄰居,就彷如讓她從Titanic上來到美國的Revolutionary Road,帶著觀眾見證讓人羨慕的愛侶是如何被婚姻打敗的。

大家曾經都有共享彼此的願望和秘密,但那是曾經,當一個人的事業突然變遷的時候,另一個人應該為此做出妥協,因為這是婚姻。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於是妻子April不能夠放下家庭獨自前往法國追求她夢寐的生活。婚姻是殘忍的酷刑,將不愛的人仍然捆綁在一起,告知這是責任。當丈夫Frank坦誠自己的出軌過去時,妻子的平淡要較之任何的憤怒表現更具有破壞力,因為已不愛,已失望,已心死,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或如此。

而當屈服於婚姻,屈服於丈夫,屈服於妻子,其實就徒留下軀殼,僅在偶然的出軌中感受自己的存在。當然,這僅是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婚姻危機故事而已。婚姻其實依舊有著其美好,其可以延續愛情的動人,當然。

兒子 – Le fils

le-fils

面對剝奪了自己兒子生命的人,會將他殺了來報仇,抑或放下過去選擇寬恕,而要是那人成了自己的學生,又會作何選擇呢?逃避?針對?陷害?似乎會有很多個選擇放在前面。

作為一個父親,也作為一個木工導師,他選擇繼續他的工作,其實他可以選擇去他弟弟的木場工作,他選擇擔任少年犯的導師。前妻責怪他:“這世上不會有人像你這樣子做的。”但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於是鏡頭就帶著觀眾尾隨他,尾隨他的工作,他的跟踪,他的孤獨……諷刺的是,當他想更多地去了解這個少年犯時,少年犯開始對他產生信賴,想他當自己的監護人。

後來開始思考為什麼是木工導師這個角色職業設定,是架梁奠基者的意思嗎。兒子被一個沒有得到父母關愛的兒子剝奪了生命,自己的兒子被不負責任的父母的兒子所殺害,那是個童年得不到生活支撐的兒子。當與這個落魄的兒子見面時,一種可以認為是情感轉移的事情發生了。

以手搖鏡的背拍來強迫觀眾的旁觀,單機長鏡頭跟拍更是令觀眾以冷靜的距離角度來觀看故事的進行。

惡魔 –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The-Girl-with-the-Dragon-Tattoo

其實,是要為那背後有龍紋身的女孩而在意,抑或是他們所調查的家族黑暗而在意呢?導演所要希望通過鏡頭與剪輯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冷酷帥氣的雙性戀女英雄抑或是要揭發背負亂倫原罪的陰暗呢?快速的剪輯紛繁的信息通過鏡頭帶給觀眾的是一宗罪惡深重的家族黑暗過去,但觀眾又是否能夠跟隨鏡頭與戲中人一起挖掘出其中的種種呢?

或者,這更應該問原著小說作者。其實,並不覺得要抖出如此巨大信息量的劇作適合拍成電影,尤其以快速的節奏剪輯企圖娛樂觀眾的電影(當然,可能導演是企圖更加高智的觀眾群),快速的剪輯陰冷的氛圍確實可以讓觀眾感受到冷峻的風格。

影片開始的雙線發展是鋪墊了人物背景塑造了人物性格,然後兩人的相識才正式讓家族調查的故事線緊湊推進。整片更像是一層層包裹的形式,要讓觀眾看到的是人物先於故事,嗯,如此說來,也就可以解決開篇所提到的問題了。

觀眾在其中總能夠得到快感的釋放,因為得到一種以惡還惡的仇報釋放,無論是女孩遭強暴後施以私刑來報復施暴者(鋼棍插肛門直腸),抑或是納粹連環殺人犯被揭發後被高爾夫球棍打得臉部變形終炸車而死,都是以一種作惡者不得善終的讓觀眾得到戲劇觀看愉悅。

不過,觀畢此片也有另外一個思考:北歐國家的近親亂倫強暴事件真有如他們的電影所呈現出來的嚴重情況嗎?

信任 – 絕世好賓

Driving-Miss-Wealthy

電影再次製造了一個天真的童話,孤單寂寞的富家女也能夠得到黑實保鏢的不離不棄,雖然其中有錢的原因。荒唐不合邏輯至極,而力圖在其中溢出愛情的美好,給每一個天真觀眾一個美好的夢。

不知人間愁苦僅可用金錢來買一切,包括感情,而不自知,以為人間都是美好卻不知皆為她所任意揮霍的金錢,這是女主角。於是經過與男主角一起熬過的苦日子之後,才感受到人間的一切,金錢的意義,生活的奔波,感情的真誠。但原來最大的欺騙是在苦日子中一直陪伴左右的人,這是男主角。

這天真的童話反复強調“信任”,單純的信任於是有了依賴,有了依賴於是不能獨立自主。女主角過去一直錯信他人而一直被欺騙,當她終於可以獨立生活的時候,是因為她學會了生活當中的各種懷疑,不再是一律的畏懼,而是協調,與菲傭客人協調、與廢品阿婆協調、與剪髪佬協調,不再是天真單純的任人擺佈。當學會了懷疑,也就得到了成長。

她懷疑男主角的謊言,她看出他手上戴著的那隻鬆動戒指,而認清眼前所看到的謊言。長大了,是因為能夠認清眼前所看到的是真實抑或虛假。

愛情 – WEEKEND

WEEKEND

不相信愛情,抑或是害怕受到傷害而不敢讓自己碰觸愛情,於是往返在快速有限的關係當中,讓自己不至於受到愛情的傷害?說這完全是因為作為同性戀的堅強而鄙視前男友的懦弱而離開,但是真的嗎?面對自己的脆弱,總是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偽裝自己,以各種理由來讓自己堅強於各種惡意和不善,因為這一切的關係都過於的脆弱,無論是人抑或事。

一段嶄新的關係,也是對自我的一次肯定過程,認識到自己的真實,面對自己的真實,也讓真實的自己去面對他人。愛情,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無聲無息,卻如此深刻地讓自己改變。這一切,可能發生在做愛的過程中,可能發生在爭執中,也可能發生在一個對視之中。彼此深入背後的故事,接觸對方的世界,就讓自己不知不覺地得到改變。

這僅僅只是一個週末兩天的時間,親密的接觸讓兩個陌生人迅速的結合然後分開,似乎經歷了很多戀人需要花長時間反复上演的事情。故事似乎美好,但僅因為這是兩天的故事,但兩天之後呢?男人天性這脆弱的現實會在之後殘酷呈現,於是,就只有兩天的有效期。

老師 – 少年菀得

Punch

每一個身世不堪的學生似乎都會遇到一位可以指引其無悔人生的老師,起碼很多電影都是這樣說的,於是悔恨,悔恨不是一個叛逆的學生可以招得老師的特別關愛。但是,難道會有觀眾希望自己有一個駝背的在街邊跳舞買藥的父親和一個有智障的叔叔,還有一個自小就捨棄自己不顧的菲律賓母親嗎?

電影以平淡的生活點滴夾雜些許的小玩笑小矛盾來帶出溫情,不故意的煽情悲傷不故意的勵志,活潑地道出成長所面對的種種:愛情、親情、理想、未來和價值觀。而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矛盾來讓觀眾看到生活的喜悅,平淡溫情,正義詼諧。

老師,是讓學生看到這個社會的殘酷的同時,也讓學生在挫折中學會如何爬起來。正如他教訓菀得因為父親是駝背、是買新娘的男人而感到丟臉時所說的話:“因為這個而感覺丟臉其實是更加丟臉的事。”但其實,這種能夠反抗現實而敢於說真話並以身教育的老師又在現實中能夠有幾許呢?

面對若今的現實,只可慨嘆:電影畢竟是高於現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