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 –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Kiseki-no-Ringo

在日本一個蘋果園裡,一個叫木村的老人,他種的蘋果比一般的蘋果要美味很多很多,要食用上這蘋果所制的蘋果湯,需要等上半年的時間。而如果把蘋果切開兩半放着,它也不會像一般蘋果那樣果肉變灰,而會散發出一陣陣清香的果味。

而這,是因為這些蘋果是使用無農藥的方式來種植的,以最自然而不經人工養料農藥灌溉來進行培養,依靠蘋果自生的生長能力來結出這美味的果實。而果園主人木村,只是協助蘋果給予支持協助,讓蘋果順應自然地來成長。

於現代農業來說,無農藥是難以想像的,各種蟲害疾病就已經阻礙了這種培養方式的進行。在探索無農藥培植的過程中,漫長的探索等待是沉重的代價。遭受的鄙視質疑是無法迴避的過程,而為此探索所負上的時間耗費、期望落空是何其沉重的代價。在完全實現無農藥之前,探索是艱苦的過程,而要如何撐過這其中的艱苦,則是對人意志力的考驗。

讀者不樂於閱讀人物傳奇,往往認為執筆者的立場和角度會導致人物的真實性削減,藝術的後期創作會使得故事在真實與創作之間游離。但讀者因為書名“傻瓜”而有所觸動,敝認為,願意堅持的人往往因為有那麼一種“傻”才會讓之無悔堅持,而哪怕在面對到錯誤也甘願繼續自己的錯誤,“聰明”是不會這麼做的,聰明會機靈地進行變通,來讓自己避免錯誤和損失。而現代文明的發展,又何不是聰明所引領,而因為“傻”所以倒退,才會想要回歸到依賴自然而不是改變自然。

現代聰明的,但現代的蘋果不如原始的蘋果美味好吃。

詭計 – 失踪者

The-Missing-Person

敘述性詭計,經過這一次閱讀體驗後,徒認為是作者對信息的不均等處理,而將讀者置於信息不足的情況而處於一種一直受騙的狀態中,至結局揭曉之時,恍然大悟。又其實,並非“悟”,而是“竟是這樣”。讀者一直處於被動的情況中,本來推理小說所能夠得到參與樂趣,卻因此被否定,樂趣淪為最後的受騙。

十五年前在久喜,三個女性意外失踪,都在每週的星期一;十五年後,又開始出現女性失踪事件,而十五年前失踪的三名女性的屍骨也在此時被發現。這十五年間所出現的失踪事件,背後是否有所關聯,而這失踪事件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一名紀實作家帶同他的女助手因為十五年後的久喜失踪事件,而開始調查十五年前的失踪事件,探尋其中所可能出現的關聯。當折原一以作家、助手的角度開始尋找失踪事件的相關人員,也似乎要帶同讀者可以探尋到真相。當各種描述和細節都將讀者指引去那名律師、要指正律師就是失踪事件的罪犯時,當所有關鍵人物都要聚集在那黑暗的雜物房地下室時,折原一告訴所有讀者,你們都被騙了,都錯了。那個兇手罪犯一直就與讀者同在。如此的詭計,當然可以認為這是將帶入又一場推理中,能夠察覺文字間的伏筆,則可將答案找到,而可以成為這故事的偵探。若不能,最後就只能遭到欺騙,被抹殺了推理閱讀的樂趣。

是的,讀者這是一次經歷亢奮與期待過後,被欺騙的失落,玻璃心之極。

助手在潛入嫌疑人家後被襲擊的經歷,為什麼沒有告訴自己的作家老師,這種疑問一直壓抑着讀者的閱讀過程,不但怨恨此女孩的愚笨和自作聰明。然而當答案揭曉時,讀者認為這是無可奈何的硬傷。

少年 – 綠野黑天鵝

Black-Swan-Green

這只是一個青春期男孩的故事,他的一年光景,一如所有少年的青春故事,除了各種暗自哀傷的煩惱,就是各種為情所困的壓抑。而可理解,這樣的一個男孩故事,是作者的憶記,藉此為線索,串連出一個時代的點滴,喚起那年代英國少年們的共鳴。

但這些共鳴不屬於讀者的。雖然知道當中泰勒想去看的1981年上映的《烈火戰車》,而因為2012年的倫敦奧運表演。但那個時代少年們對這電影的狂熱,是讀者所不能感受的。而當中少年所經歷的時代價值觀,也是讀者所不能感受的,就因為跟着媽媽一起去看電影,而被認為是同性戀,懦弱的。但當時的少年就只有十三歲,與媽媽相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被過分“催熟”的價值觀,扭曲了孩子們單純的時光。

到底是讀者過分單純,所以無法體會偷窺男女做愛那臉紅耳熱的快感。但那種被欺負的怯懦內心爭鬥倒是幾十年都不會改變的集體回憶。校園暴力無論在哪個國度哪個年代都不曾停歇。就因為男孩家境富裕而有稍微的結巴,於是受盡同學們的欺負取笑。但慶幸,又或憤怒,作者最後讓男孩還是成了一個善良的人。當他撿到經常欺負他的同學的錢包後,過去受欺負的憤懣和拾獲不報的內疚不安在強烈爭鬥,最後所謂的天使勝利了,把錢包還給那個同學,但他並沒有得到感激。當然,善惡必報是美好的,同學最後發現自己的女孩去跟別人偷情,一路之下驅車遠走,卻不料撞車,把自己的一隻腿也賠上了。

要說欺負別人的代價是永遠地失去一隻腿,太大了,那這就不過是旁觀者們不知痛癢的評論而已。

390頁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間,較之以往,於讀者而言,是很好的一次進步。對於當中的譯文,偶有不解和囫圇,一是因為語句文法,二是當中的歷史背景,於讀者代入感而言是有所挑戰。

兒女 – 無後為大

無後為大

隨著年齡愈长,所要面對的問題就愈多,尤其到了而立之年,為之的親人會開始關心起往後的打算,婚姻生子自是首當。他們會問你為什麼不為什麼不,但其實很多時候這是一種相當無禮地暴力,私定義為情感暴力,以“關心”的名號來侵襲別人的私隱。

回想自己,該是高中開始已經有不生兒女的想法,而在到對自身了解之後,這種想法則更加確定。不過當時,其實並沒有如書中所提到是考慮到當下環境的原因,而僅僅是出於個人原因考量。但在近兩年,不單是要說服自己,更是要說服親人,而下意識地蒐集相關的理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環境:未來的環境還適合孩子們生存嗎?在未得到他們答允下而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讓他們經歷未來更加惡劣的環境(自然、社會),這是作為父母所思考過的問題嗎?如書中提到的,人在無休止的作惡,地球在不停息的惡化,天災人禍在不間斷地發生,真不知道孩子第二天醒來,看到的是否還是我們自己所熟知安心的世界。

學校:作為經歷過校園暴力的學生,對於子女之後所要進入學校,是要承受着多大的不安,連學校裡面的教師都不能保證學生的安全,那又如何能夠放心將他們養育至成人?而再說現在師不為師,做盡各種禽獸不如的事,則更加讓人卻步將孩子帶至這危險的當下。

父母:所謂父母,是孩子父母的父母,也就是祖父母。那種補償心態和情感轉移,都會讓祖父母們抱著多麼冠冕堂皇的言辭來溺愛孫兒。那種不合時宜的溺愛,將可能害到他們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

到底生育孩子是為什麼?可曾問過自己,是為什麼。

邪典 – 腸子

HAUNTED

其實,這種以描述各種血腥噁心橋段來讓讀者就範,確實是鮮有的閱讀體驗,不能說是過癮或快感,只能說是獵奇。不為冠冕地說從故事當中的諸多人物讀到人性的陰暗,因為只覺得人物的極端表現有著其形式化和符號化的創作企圖。於是,並非作為嚴肅文學般來閱讀,而是以娛樂那般的進行感受,跟隨“我”進入那幽閉的大宅,旁觀所有人的自虐自殘。

不得不說,未在書中刊印的聖無腸的故事是最過癮有感覺的,極端的個人情慾化和惡趣味。而其他“作家研習營”的成員也有他們的惡趣味故事,只是代入感自不如這位因縱慾自慰導致“殘疾”的少年那般。極力從各位的故事中讀到的是各種獵奇的經歷,不堪荒誕而又驚悚莫名,但又其實,翻閱過後就轉眼而逝,凡是他們在大宅所經歷的更加牽動讀者的心。因為在這時候,看似一眾正常人,其實已經因為各種惶恐而表現出非人的舉動,雖然敘說着過去的荒誕故事,但其實如今卻更為莫名。

於是,當大家開始失去了所謂道德和自我認知的時候,開始了自殘,而認為這是之後獲得高額版稅的手段,再然後,是人吃人,再然後,是失去理智地將自己封鎖在大宅中,等待“外面的人”來拯救。讀者才確定下來,這是一幫被逼瘋的瘋子的故事。

禁片 – 異端的影像

Pasolini-Rilegge-Pasolini

或者對於多數對電影有所興趣的普通觀眾而言,帕索里尼這名號,更多的是與那“世界十大禁片”之詞的聯繫了在一起。而對於稍為了解過意大利歷史的觀眾,第一次聽聞帕索里尼,是將他和墨索里尼混淆了,而誤會那個納粹主義的獨裁總統竟然有著如此獨立先行的藝術造詣。而再之後,認清那個總統並沒有當導演的經歷,但也還是將兩個只差一個字的名給繼續混淆着,以為那位拍攝一部臭名昭著禁片的導演跟獨裁總統同名。直到拿到這本書,才確實過來:原來那位拍攝了《索多瑪120天》的導演是叫帕索里尼!

其實翻閱這本訪談錄之前,是有什麼期待?想知道這個“臭名昭著”的導演是怎麼樣的創作者?如若如此,那讀者是失望的,起碼讀者不喜歡他在言談中不斷地要表現他的藝術理論修為。過於的自負者,並不可以討好自卑觀眾的喜好。而過去因為帕索里尼的“結局”所引發的憐憫情緒亦因為其在記錄中所體現出來的驕傲而變得態度中立。而這也不能保證這是因為翻譯三度傳播之故,又或者採訪者的引導之故,更又或者是帕索里尼將表述自我的時候,因為同性戀者的戒備心所造成的自我保護。

而在話語間,讀出的帕索里尼並非如期望中的電影製作者那樣有豐富的電影理論,或者他更多的,是美學、文學以及社會主義的理論,所以他在講述自己的作品時,更多是因為對自身理論理解的表現。而其實這些,多少與德國的法斯賓德有那麼的相似,不能否認這是讀者從兩人被標上的“同性戀者”標籤所影響些許。但其實可以比較兩人曾經的談話記錄,都能夠在他們的敘述中看出他們對現實以及電影之間關係的理解,是有着那麼多的相似。帕索里尼是以古典進行表現,而法斯賓德則是以現實進行表現,但他們內在想要表達的都是那麼如出一轍,且創作心理都是那麼的任性。

是的,帕索里尼是任性的創作者,而,又有哪些創作者不是任性而妄為的呢!或者,讀者並不能從書中讀到到導演在他電影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導演思想理念的故事。

尋人啟事 – 想念你的陌生人

Missed-Connections-Love-Lost-and-Found

其實,這是在讀者還沒有對這是什麼樣的書就決定買下來的,就因為書名“想念你的陌生人”。是的,讀者是不切實際的人,從來沉迷在無謂的幻想中,或者只有那些不可得的只曾擦肩一面的幻想才是最適合深愛的人,因為不可得,所以最是完美,無需去經歷其對錯。

其實,這就猶如那些公主王子的童話故事,他們都只有認識到相愛的過程,然後就“從此他們就幸福的在一起。”但真的嗎?

在互聯網上登記自己的相遇經歷,期求能夠藉此重遇那曾經動心的人,但真的重遇了,之後呢?對方已經有愛人呢?激情過後呢?很多未知的情況,在美好的充滿幻想的期待之後,等待着。也所以,讀者往往會被這浪漫而精美的尋人故事而感動,因為這是多麼珍貴的時光,因為不可得卻又寄予可得的期望,因為不是自己的故事,所以可以將無限美好的想法寄予所可能的結局,譬如“從此他們就幸福的在一起。”

一個男人一天會有多少次性衝動?而一天又會遇到多少個讓自己動心的人?而書中多數的主角,都是M4W或者M4M,也就是多數故事都是男人發出的。於是,翻閱繪本故事,更加動心的,還應該是那些精美的圖畫吧,就如那些只有開始的童話故事。

死亡的吐槽 – 向死而生

 TAKESHINOSHINUTAMENOIKIKATA

“北野武系列”的又一難讀之作,並非當中闡述多麼深澀的話題,而是中文翻譯導致的種種理解不能和北野武原來跳躍的行文思維,都讓讀者在主題之外徘徊莫名。而找回上一本《毒舌北野武》,才知道是同一個譯者,於是就明白都是同樣的不愉快閱讀感受。

書中第一部“北野武的:想死而生”也尚因為其比較專心在經歷車禍後的生命體悟而可以讀到其所思所想,能夠在當中讀到這個日本國際大導演在經歷如此導致面部癱瘓的意外之後的樂觀和自我戲謔,以及從中讀到所謂的成功人士的人生觀。但到了第二部“我們沒有明天”,就是重複了《毒舌北野武》的種種暢所欲言不著邊際,無論是政治社會抑或男女家庭關係。而其中的《“一夫一妻制”亡國論》就尤為讓信奉一夫一妻制的讀者看來不舒服,一個都承認自己是糟老頭的男人,也沒有什麼值得去在意的。哪怕他的電影被以為拍得很看,哪怕他被認為是一個好導演。

不過,此書的失敗還是在於翻譯的不專業,讀者也不確定是否因為翻譯的原因而導致北野武原文的意義造成曲解,讀者也開始考慮是否要繼續收藏此系列書。

外族 – 駱駝移動圖書館

THE-CAMEL-BOOKMOBILE

書中提到這麼個問題:當外來以為擁有先進文化的人進入到原始部族,以為用他們先進的文化可以幫助原始部族的落後,而這幫助,又是否真能夠幫助原始部族的人們擺脫生活的困境呢?

而問題的答案,並不以為作者有給出,因為這是一個不同立場有不同答案的問題。正如結尾時圖書館長發表的意見所提到,“他們想要成為你們所謂的‘更廣大的世界’的一部分嗎?”“當然咯,如斯維尼小姐發掘出的那樣,他們中間有些人是真心想加入我們的。”有時候人們抱著善意地去幫助,其實可能是好心做壞事,起碼在對方的眼中是這樣子的,那就已經失去了幫助的意義了。這甚至僅僅是為了滿足幫助者自己的虛榮心而已。

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

所謂先進的西方國家因各種理由利用駱駝將圖書運送到所謂落後的非洲部族,將他們自以為現代的知識教予給被認為落後的部族成員,他們用他們的眼光來衡量落後,用自己的意願去解救落後。無可否認落後是有所需要解救的,如非人性的割禮,但是,部族本身所有的智慧和領悟有時是現代文明所無法解釋且不如的。但在文化的碰撞下,“先進”會以自身的富有來證明其正確,而讓“落後”屈服受教。

文化單一性,可能這也可有所解釋了。而有時候這些幫助,可能是對一種文明的毀滅,畢竟,這些幫助並非真為了“理想主義”而開展的,這是圖書館長說的。

死亡 – 小貓奧斯卡

makingtheroundswithoscar

這是巧合嗎?開始發覺近些時間所接觸的各樣事物都與衰老與死亡有關,這本《小貓奧斯卡》也如是。

書名雖是以貓為題,但實際閱讀,不禁覺得這更像是在探討人面對死亡以及阿茲海默病症時病人以及親人所表現、所面對的種種苦難,或者,尤其是在身邊守候陪伴的親人們。大衛醫生因為想更多地了解這只可能可以感知死亡的貓而逐一探訪曾經和這只貓有接觸的病人的家屬們,借他們的經歷來更加確認自己的懷疑。但其實,作為讀者,跟隨醫生,所看到的是親人們因為最愛的人患病正不斷衰老瀕臨死亡時的哀傷,以及他們逐漸喪失記憶和自理能力時的無力感。那些病人,可能是自己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自己最愛的人,但當他們已經慢慢失去對這世界的認知能力,失去對自己的記憶徒留下恐懼,那只能讓讀者讀到的是無奈。

作為一隻貓,可能就作為一個旁觀者,是可以感知到死亡,從而陪伴在將逝者的身旁。但,也就只是陪伴而已。魯本斯坦夫婦的故事作為一條副線貫穿全書,讀者見證着妻子魯本斯坦太太從被檢查出患有阿茲海默病,到後來身體日漸衰老變差,最後連相互扶持達半個世紀的丈夫也忘記,最後就只有一隻貓和護理院的護士們的照顧,獨自一人離開這個世界。而之後她所躺過的病床,會迎接下一位的病人。而那隻貓,可能也會一樣地在病人將死的時候陪伴身旁……

或者,阿茲海默病人都會孤獨的離開,他們忘記了自己所擁有過的,但身邊一隻小動物的相伴,讓他們可以抱有信賴與安慰。

人生課程 – 相約星期二

TUESDAYS-WITH-MORRIE

其實不過是一本“心靈雞湯”式的大眾讀物,告訴讀者對生活的種種認識,勸告放下生活的種種自我壓制,重新認識自己的人生。但,這一切都是出自一個即將死去的大學教授的體會,但現實中多數的人是為着生存而生活,而他們的生存依賴着財富、尊嚴、婚姻、子女等等而繼續。

更多的人是依舊沉溺在大眾建立的價值體系中而無法自拔,他們不斷爭鬥以獲取更多的財富來證明自己的成功,來引起大眾的關注,雖然書中說“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的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是的,這似乎告訴讀者不需要去爭鬥,因為其實沒有人在意,但其實當擁有更多的財富時,就不是別人看不起你,而是你看不起別人;而底層忌妒你,所帶來的虛榮感已讓你欲罷不能。而雖然,這一切所可能換來的是內心的空虛與寂寞。

愛情和婚姻還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有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可以說,這是整本書最為首肯的一點。所謂的價值觀,其實包括着太多太多,對自我的價值認識,對尊嚴的價值認識,對對方的價值認識,對外物的價值認識,對他人的價值認識,對性的價值認識……如此種種的價值觀,統一的價值方向才能夠更好地相伴同行。而要在關係進行當中相互影響對方以改變,那是一個麻煩,或者是無法逾越的道坎。但另外,這僅僅是維持關係的重點,而開始一段關係的各自的審美價值則又是另一個重點。

人生的課程何其多,而要將他們一一學習且轉化為實際生活應用,則又是另一門的學問了。讀一本書,就僅僅是對自我的提醒,給自我的一次心靈安慰,讓自己繼續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其實再想想,這都不過是各大社交網絡上不斷被轉載的罐頭話語而已。

故事 – 這些人,那些事

These-people,-those-things

較之陳昇同樣所描寫的鄉土故事,吳念真所回憶記錄的故事要酸楚,無論結局是如何的大團圓,過程總帶著淚水與無奈,以及小聰明般的欺騙。

真如腰封宣傳文案所寫到的,“台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所描述的故事確實能夠牽動讀者情緒,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卻可在當中似乎看到了人的內心情緒波動,面容變化。

“心底最掛念的人”,是親人,尤其《遺書》一則,是作者弟弟的故事,作為人兄回首那個作為名人弟弟的弟弟,強烈的哀傷只能藉以第三人稱“他”的角度來敘述回憶,也再次表現出所謂的造化弄人,哪怕是同一個父母生出來的倆孩子,也會因為各自際遇不同而開始截然不同的人生。

“日夜惦記的地方”,那是台灣鄉下的故事,破落貧窮卻充滿溫情,落後封閉又充滿無奈。尤其當中《秘密》,賣婬女從良但終究敵不過所謂的生活重新走上賣肉的日子,作為讀者也就如作者以一旁人身份般看在眼裡卻無能為力。

“搏真情的朋友們”,是作者當兵的日子以及以後出來工作後夥伴的故事,五味雜陳。《茄子》一則尤其,雖是重口味然卻如此真摯,同袍長官撞火車被碾成一塊塊的碎骨爛肉,守在一旁是因為作為士兵聽命於上級的命令而不可逃,但這種經歷卻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荒誕。

“一封情書的重量”,盡是蠱惑的男女愛情故事,看似忠誠的男女關係其實充滿的是背叛與謊言,而彼此就天真地甘願去相信這些美好的謊言來維持美好的幻象。

“這些人,那些事”,想來,其實是否就不過是在看着《故事會》般,平凡的生活卻盡是簡單而感人的故事。引用他人所言的,導出的叫做“情意”二字。情意這事情是一樣很奇妙的事情,似乎就只存在於中國人中,它可以讓人被神化,也可以讓人沉淪腐敗。

吐槽 – 毒舌北野武

WARUKUCHI-NO-GIJUTSU

所知道的北野武,有著他獨特的冷幽默,冷眼旁觀而一針見血,對事情有著他獨特的見解,且又以他獨特的態度來針砭所看到的奇怪現象。但當翻譯過來後,猜想那種原來應該有的在話語間流露出來的冷言冷語因此而削減弱化,總覺得讀來生硬。

書中談及日本舉辦世界杯、大阪申辦奧運會、法官向未成年少年買春醜聞、從《國富論》來看貧富,以及全書最有意思的談“戀愛論”與“相對論”。談戀愛論,是北野武肆無忌憚地以一個色胚的角度來討論男女情愛,實在而又在話語間招人厭。而相對論更是看出北野武的聰明,尤其他將核分裂比喻成同性戀三角關係,相當有意思。

雖然,有時候是以為北野武是那種正兒八經的木訥導演,誤會他的性格也猶如他的面容。而其實,他也依舊有著普通男人的俗氣,追求,慾望。他的聰明不是他是否看透這一切,而是他看透且理所當然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是一個爛貨,又如何”的態度。在書中,是這樣讀到出來的。

有時候,就因為是一個爛貨,才能夠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以聰明的話語來挑釁所看到的一切。

禪理 – 戒嗔的白粥館

JIECHEN-DE-BAIZHOU-GUAN

所謂禪理禪機,其實又何不熟悉,並不陌生。只是很多時候道理放在那裡,不願去從中學習教訓。偏要以看似生動的故事軀殼來包裝,待人欣然接受。明知故犯,人性本如此。又有時候,人性脆弱如此,需要稍微地來安慰那嬌嫩的內心,傾倒一碗心靈雞湯,告訴自己其實無需在意人生種種不如意,淡然面對自有人生樂趣。

一碗淡米粥,平白無奇得讓人乏味,其實人生種種或也就如此乏味,如果適從其變遷的話。當經歷風雨波折過後,看盡千帆逝去的時候,或可淡然面對一切,因為所有都曾經歷,已無憾無悔,能享用一碗淡米粥已是福氣。而尚未品嚐佳味未知酸甜苦辣咸盡是何的時候,能夠抵住內心的好奇而淡然享用一碗淡米粥,其才是最純真最質樸的內心。

自殺 – 當我們一起去跳海

A-Charming-Mass-Suicide

自殺,真是想都不曾想過的事情,哪怕是經歷看似最不堪的時間,也不見有放棄的想法。又或者,其實是曾經有過,只是因為被之後更加不堪的經歷所覆蓋了記憶,而忘記了。

自殺,或者不過是一時衝動的。失敗、失意、失婚、失業,當面對失去了所習慣的現狀,就會變得徬徨,無法面對以及想像往後的一切。然而其實,當從所習慣的一切中跳脫出來,才發現世界原來並非所習慣的那般,其實有着很多美好,是過去所不曾感覺到的。而一次尋死之旅,不過是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去嘗試感受過去所不願意、不敢、不屑、不曾想過的世界。然後從這次旅途中,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故事更像是角色扮演的旅程,在經歷自殺者們的故事,也帶領他們同行往世界盡頭,共同與這個世界離別。其實,當人面臨盡頭,遇見與自己有著類似想法或者相似經歷的人,發生心靈共鳴的時候,也就發現了彼此的依靠,也就發現世界其實並非只有你一個,而因為這樣,世界才依然值得你去留下,你去愛。

自殺團,與其說是為了自殺,不如說是為了尋找不自殺的理由。當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求生的慾望就會如此可恨地背叛曾經的堅定尋死想法。諷刺的,有時是求死的並沒有死,欲生的卻因為長期因為生活折磨至病魔纏身而猝死。

其實,也一再告訴讀者,老天就是如此愛捉弄凡人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