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十年前看過導演的[課室風雲],是會被影片當中所呈現當時法國社會在全球化大環境下課堂之中的複雜,而到了今時今日,全球化並沒有放緩,反更見複雜且不穩定,當中所夾雜著的極端恐怖主義使得人心惶惶,種族至上的猜忌使得可能普普通通的一句話都可以被解讀成複雜話語。
觀眾是偶然在當時武漢正舉行的法國電影節而看到的此電影,不經意間的選擇,沒有任何期待的故事和演員,卻偶然再與故友般,看到其所熟悉的題材,且有了更尖銳的現況及隱喻。觀眾是喜歡部分法國電影在平淡波流之中所表現出來的暗湧,就如女編劇在被生命受威脅之下跟隨學員來到沙灘之上,聽他的自白。關於他的衝動,關於他的生活,和他的創作衝動。
故事開始于一個編劇工坊活動,幾名本是不同民族的法國年青人聚首在一女編劇家中,他們要在這段期間共同學習,并創作一個懸疑兇殺案劇本。觀眾曾認為,編劇的“女性”角色是有所政治正確的意圖,但後來想起,電影的男主角要對這位“老師”產生興趣才會有之後的“愛你就要毀滅你”的意圖成立呀。
隨著編劇工坊的繼續,觀眾一直是會抱著故事將圍繞這幾個文化差異甚至衝突的年青人,在這期間的矛盾而要呈現的法國,甚至世界的不安定。但原來,當女編劇在社交網站看到男主角所參加的極右運動現場情況時,電影的種族衝突議題似乎就戛然而止了。轉而,深入到創作的衝動,及殺人的深層心理分析。
當男主角曾經描述自己對於兇殺案現場的描述時,所能被想象出來的血腥和殘忍,是讓觀眾都誤會要呈現極右民粹的恐怖。而原來,他的故事當中的殺害,並沒有緣由,一如之後他所做出的行動,都有可能完全出於一種但試無妨的心態。其實是一種性本惡,天然的邪惡。
觀眾好難明白地敘述箇中所得到的理解,就如男主角最後一次再見編劇夥伴們所讀出的陳述時,女編劇其實有所感悟的目無表情。觀眾就如她所曾要做的試探,如走在顫顫巍巍的鋼線之上,稍有不慎則墮落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