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 – CALVARY

一直都未能很快進入電影的情緒,游離在神父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哪怕開篇看似是埋下讓觀眾抱有期待的懸疑:是誰為了報復過去而要殺害神父。但其實並不認為電影是要往懸疑的方向推進,在平淡的劇情推進過程中,是要將神父所處的小鎮那種人性之惡作一一羅列。這種人性之惡,是“神”也無法解救的,甚至會將神也拉入地獄當中。

開始於一次告解,一個孩童時受到神職人員侵害的男人說要在一周後殺害神父,因為神父是無辜的,而他也是神職人員。其實神父對此人大抵有所估測,但以為作為神的代言人是能夠通過信仰來解救這男人的。但當這一周一天天的過去,讓神父絕望的是,這個“犯人”,其實可以是任何人,他們對於信仰的懷疑以及不屑,讓這神父顯得那般的天真而無力。

教堂被燒,愛狗被殺,自己也遭到暴打,周遭一切都失控而受到傷害,這也讓神父那堅定的信仰開始崩潰。

其實,當結局的時候,神父與富豪之間的約定,似乎在預示觀眾,結局將會是得到拯救的;而作畫的男孩在案發現場的阻攔,也似乎在暗示觀眾電影的結局並沒有往徹底失控的方向推進……

但,耶穌還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為可憐的凡人贖罪求得寬恕。但,被寬恕的罪孽是能夠得到醒悟嗎?

女主角 – Haywire

Haywire

又是Steven Soderbergh堆砌明星的所謂大作,除了跨國界的大耗費外,其實,怎就覺得更像90年代的動作大片,意思就是,老套……出賣與反出賣,然後主角永遠可以過五關斬六將安然無恙地迎接續集的到來。作為一個並非動作片愛好者的觀眾而言,實在觀影樂趣寥寥。

以眾星拱月般的架勢來將女主角塑造成一個接受過強悍軍事訓練的特工,讓其在六位男明星中間穿梭,體會各種跨國界組織陰謀。較之電影本身,其參演的男演員陣容其實更加是看點吧,猶如讓觀眾坐旋轉木馬般瀏覽一眾男色,雖然他們基本都是被打的場面。

好奇電影為何不得觀眾心,是否因為其完全只是表現拳拳到肉的搏擊,僅在動作設計上放上心思,情節推進接插敘的手法營造懸疑感,但其實索然平淡,且自信得完全不利用任何剪輯手法或者場景鏡頭調度作過渡。

一個完全昭示續集到來的結尾,倒是讓觀眾好奇續集還有什麼需要繼續,而又還可以找哪些男演員來烘托女主角遭其狠毆。

孤獨的人 – Nothing Personal

NOTHING-PERSONAL

一個一直在路上的女人,一個獨守空房的男人。兩人相遇,彼此有著高牆,不想對方進入,但又對對方有著好奇。當彼此的圍牆保護都卸下時,突然而至的變化讓人畏懼,長期的壓抑憂慮讓人惶恐。

性是那麼容易滿足,但愛是那麼難以尋覓。當似乎看到,卻畏懼停滯,彼此都有著過去的故事。他為何一個人,她為何一個人;他為何獨自在海岸小屋,她為何一直在路上來到這小屋。相遇,一時慰藉。

男人走了,女人繼續她的路。

全片瀰漫淡淡的憂傷,濃重的霧氣瀰漫畫面之上,疏離冰冷的人物關係使觀眾憋悶,愛爾蘭山間的景緻是優美怡人,海岸是陰霾暗沉。結尾,女人抱著男人,當中蘊含多少混雜的情緒,失落,傷心,不捨,放棄,無奈。

其實,這是女導演的一次心靈出軌,嘗試自己一個人的路,嘗試離開男人,擺脫男人。

革命者 – Hunger

HUNGER

當革命至最後,只剩下自己的身體為賭注,賭的是大眾的憐憫之心。於是成功了,但意義又為何?為在世人?為將來者?為政治?為國家?為自由?

絕食革命所表現出來的是人最為堅定決絕的意志,身體日漸消瘦至皮包骨,器官機能衰退,五感模糊四肢無力,皮膚因缺乏營養而潰爛破損,這就是革命的過程。

面對一個冷血獨裁的政府,自焚可以新聞封鎖以制止大眾關注與憐憫,從而得到穩定;上訪可以誣衊是精神患者而關進精神病院,從而將不公事就此完結;天災人禍可以擾亂視聽轉移關注,而將自己的過錯儘早消失於大眾關注視線中。

於是看來絕食革命,似乎是如此的理想主義。相信大眾關注?倒不如相信暗殺者們手中的槍。

監獄長們其實又何不是無辜的執行者、替罪羔羊。當暗殺者身手利索的走至獄警背後,往頸項一槍,獄警的溫熱的血就噴濺面前母親身上。震撼,但奈何又奈何呢?防暴警察難抵內心強大的罪惡感而藏於牆後哭泣。他們是矛盾的,無辜的。政治從來就是無聊而罪惡的遊戲。

當聽到Bobby在於神父對話時講述童年的故事,會明白革命者們為何如此堅定。他們不屬於這裡,但也不屬於那裡,他們的內心徬徨無助,他們只要自己的地位,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政治權利。

記錄性的鏡頭語言,景深至監獄盡頭以傳達革命的壓抑,長達15分鐘的對視半景長鏡頭以表現革命者們不為人明白的孤獨。全片鏡頭多為監獄牆壁獄門所框架分割起來,最大限度的加重前半部的壓抑禁錮。對話過後,幾乎零對白,僅以Bobby極其消瘦的身軀作為一切的表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