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 – Lady Bird

青春成長電影實在很難獲得共鳴與感動以感受到作者所希望傳達的信息,奈何觀眾實在是沒有這種青春經歷和叛逆,箇中的離經叛道是讓觀眾都覺得荒謬。或者這也是作為觀眾所希望能夠從故事中獲得一些什麼的時候,所大忌的。所以觀眾猜測電影上映後所獲得的一致好評,到底是因為評論話語權正是電影的目標觀眾呢?

而觀眾並不在這當中,無論是年齡、環境以及經歷。

這是少女在高中時候的一段成長歷程,她不接受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朋友,期盼那些遙不可及而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她給自己取名”Lady Bird”,隱瞞母親填報紐約的大學,結交樂團男友,欺騙朋友自己的大房子。成長叛逆,似乎離不開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抱持否定的態度。

而想想,原來觀眾也並非那麼的與電影缺少共鳴,原來在對生活的否定中是有那麼強烈的共鳴的,只是觀眾的期盼較之女孩多了幾分的中二色彩罷了。

而成長的必然結果,是當經歷失意和背叛後,才能從中認清自己的路向,和自己所擁有的幸福。這,或者該可以說是認命了吧。故事結構是簡單的平鋪直述,沒有波瀾起伏,就只是平淡的展示一個少女在某一段成長過程。甚而觀眾都疑問,這到底是否值得以電影的大螢幕的形式來讓觀眾感動?因為少女觀眾們並不見得會因為看了一部電影而得到啟發,醒悟自己當下的迷失。哪怕故事是發生在他們自己的身上,或者曾經,或者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