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 –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

Taipei-Dad-New-York-Mom

你想可能接受這樣的故事呢?又可能接受這樣的敘述者呢?赤裸不加裝飾地描繪這成長過程中家庭對自己的影響,這描繪,讀者會認為是一種炫耀不幸的驕傲嗎?不幸,並非人人可有,於是能夠在不幸的泥淖中得以獨身為人,不值得驕傲炫耀嗎?

而且以一名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不時地提及這身份下所曾“經歷”過的愛人陌生人戀人,豈不樂哉!讓讀者更是翻閱不悅的,是關於初吻的一段結尾記述,大抵將一種一霎而過的情緒給自我宣揚得多麼難能可貴,多麼的精神出竅。或者,每個人的吻都有那麼些別人所無法感受的唯一,只是是否會矯情地將之挖掘昇華罷了。

但關於父親母親(尤其父親)所對家庭所造成的傷害,無疑是讓讀者翻閱感動的,這是不好的感動。因為一父親的霸道父權,所傷害的不單是自己家庭,還有父母還有妹妹幾家,這是何等自私的大男人,但讓人氣悶的,是父母是妹妹是妻子,竟然都甘心接受這樣的男人所帶來的債與不幸。而這樣的故事,又是多少過去現在將來的家庭繼續上演著的悲劇,只因為那是一個男人,一個被寄予家族希望的男人。

然而諷刺的是,這樣的男人,所生的兒子,一個是同性戀,一個已經被成長所扭曲得成病態賭徒。或者,男人的兒女所帶來的,是一個男人所造的孽,所成的債。

兒女 – 無後為大

無後為大

隨著年齡愈长,所要面對的問題就愈多,尤其到了而立之年,為之的親人會開始關心起往後的打算,婚姻生子自是首當。他們會問你為什麼不為什麼不,但其實很多時候這是一種相當無禮地暴力,私定義為情感暴力,以“關心”的名號來侵襲別人的私隱。

回想自己,該是高中開始已經有不生兒女的想法,而在到對自身了解之後,這種想法則更加確定。不過當時,其實並沒有如書中所提到是考慮到當下環境的原因,而僅僅是出於個人原因考量。但在近兩年,不單是要說服自己,更是要說服親人,而下意識地蒐集相關的理據來支持自己的想法。

環境:未來的環境還適合孩子們生存嗎?在未得到他們答允下而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讓他們經歷未來更加惡劣的環境(自然、社會),這是作為父母所思考過的問題嗎?如書中提到的,人在無休止的作惡,地球在不停息的惡化,天災人禍在不間斷地發生,真不知道孩子第二天醒來,看到的是否還是我們自己所熟知安心的世界。

學校:作為經歷過校園暴力的學生,對於子女之後所要進入學校,是要承受着多大的不安,連學校裡面的教師都不能保證學生的安全,那又如何能夠放心將他們養育至成人?而再說現在師不為師,做盡各種禽獸不如的事,則更加讓人卻步將孩子帶至這危險的當下。

父母:所謂父母,是孩子父母的父母,也就是祖父母。那種補償心態和情感轉移,都會讓祖父母們抱著多麼冠冕堂皇的言辭來溺愛孫兒。那種不合時宜的溺愛,將可能害到他們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

到底生育孩子是為什麼?可曾問過自己,是為什麼。

死亡的吐槽 – 向死而生

 TAKESHINOSHINUTAMENOIKIKATA

“北野武系列”的又一難讀之作,並非當中闡述多麼深澀的話題,而是中文翻譯導致的種種理解不能和北野武原來跳躍的行文思維,都讓讀者在主題之外徘徊莫名。而找回上一本《毒舌北野武》,才知道是同一個譯者,於是就明白都是同樣的不愉快閱讀感受。

書中第一部“北野武的:想死而生”也尚因為其比較專心在經歷車禍後的生命體悟而可以讀到其所思所想,能夠在當中讀到這個日本國際大導演在經歷如此導致面部癱瘓的意外之後的樂觀和自我戲謔,以及從中讀到所謂的成功人士的人生觀。但到了第二部“我們沒有明天”,就是重複了《毒舌北野武》的種種暢所欲言不著邊際,無論是政治社會抑或男女家庭關係。而其中的《“一夫一妻制”亡國論》就尤為讓信奉一夫一妻制的讀者看來不舒服,一個都承認自己是糟老頭的男人,也沒有什麼值得去在意的。哪怕他的電影被以為拍得很看,哪怕他被認為是一個好導演。

不過,此書的失敗還是在於翻譯的不專業,讀者也不確定是否因為翻譯的原因而導致北野武原文的意義造成曲解,讀者也開始考慮是否要繼續收藏此系列書。

吐槽 – 毒舌北野武

WARUKUCHI-NO-GIJUTSU

所知道的北野武,有著他獨特的冷幽默,冷眼旁觀而一針見血,對事情有著他獨特的見解,且又以他獨特的態度來針砭所看到的奇怪現象。但當翻譯過來後,猜想那種原來應該有的在話語間流露出來的冷言冷語因此而削減弱化,總覺得讀來生硬。

書中談及日本舉辦世界杯、大阪申辦奧運會、法官向未成年少年買春醜聞、從《國富論》來看貧富,以及全書最有意思的談“戀愛論”與“相對論”。談戀愛論,是北野武肆無忌憚地以一個色胚的角度來討論男女情愛,實在而又在話語間招人厭。而相對論更是看出北野武的聰明,尤其他將核分裂比喻成同性戀三角關係,相當有意思。

雖然,有時候是以為北野武是那種正兒八經的木訥導演,誤會他的性格也猶如他的面容。而其實,他也依舊有著普通男人的俗氣,追求,慾望。他的聰明不是他是否看透這一切,而是他看透且理所當然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是一個爛貨,又如何”的態度。在書中,是這樣讀到出來的。

有時候,就因為是一個爛貨,才能夠肆無忌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以聰明的話語來挑釁所看到的一切。

旅遊 – 一個人私奔

THE-SOLO-TRAVELLER

於一個幾乎從不曾離開家門遠行的人而言,旅遊是一件如何神秘的事情。有人說,假如放下小小的顧慮,邁出旅程的第一步,人生也就開始了。是吧,是吧,於自己享樂在過分保護中的怯懦,從不否認。

整本書,偶有幾篇是得到認同,而其他多數的作者個人風格之處,倒不得待見。但在《追》一篇中,是可以得到認同的,尤於本人而言。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我不知道他需要多少女人(康德終身未娶),但他一輩子從未離開過出生地哥尼斯堡。如果無邊的想像勝過走萬里路,那一棵小樹也可勝過一片森林。

從不期求遠走,也不願歷遍人群種種,只想在斗室之中,煩膩地過著每一天,了卻殘生。

作者是一個喜愛中國的香港人,起碼從她的文字中可以感覺到她對這片神州的感情,但這種感情是相對的,沒有一面倒的讚譽,更沒有一面倒的不滿。或因如此,而讓人覺得其中的冷靜。行經世界,在遍尋各地風光之後,比較之間,才會覺得其言的客觀。

雖作者文字間會有所偏激而讓讀者不悅,但在昨讀到書中一篇,也能再引得共鳴的。

有人花了一輩子,就為了等一個人。一直等,一直等,有一天你終於等到了,竟發現也不開心。等待,往往最作弄人。

沒有人喜歡等人,但有時卻無奈地在等人。但當等到了,其實就不外如此,其實往往所等待的,不過是所幻想的,事實始終是殘酷的,並非如幻想那般美好,幻想總會不受控制地向右走,走向美好的一端,然而到盡頭時才會告知:對不起哦,您走錯路了。

其實不喜歡看遊記,尤其於筆者此類從不敢邁出旅程第一步的人而言,那一幅幅美景猶如對自己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