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愛貓之人,甚至可以說對動物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因為覺得會一不小心就對他們造成傷害。記得以前去一家玩具店買模型,老闆養了一隻貓,哪怕狹窄的店舖裡擠滿了人,這貓也會穿梭於客人的腳步之間,而就曾經,觀眾有一回不察知地踩到了它,惹得這細小的生物一聲慘叫,察覺是造成了傷害,怯懦地更加快步離開店鋪,而主人家也似乎未發覺寵物受到了傷害。不確定是否自那之後就不敢接近寵物,但這經歷確實深刻難忘的。
對於電影的觀看衝動,可說得上是因為男主角伊藤淳史,另也因為觀眾覺得”貓”是可以引得其他人的言語討論的。
電影改編自一育成類手機遊戲,玩家通過在花園裡佈置不同的貓玩具來引得四處的野貓來到家裡休憩,而這些貓形象各異愛好迥然,是很能夠誘使玩家持續遊玩關注的。觀眾也曾經短暫玩過,引來了幾隻野貓來到小庭院內逗留。
是會敬佩電影作者能夠根據如此缺乏故事性的遊戲也能夠開發出一部電影。但,也就只有這一點是值得敬佩而已。故事是原創的,失意的作家想逃離編輯的逼迫租住在一鄉郊舊宅,本想在僻靜之中重拾創作靈感,卻不知野貓的到訪使得乏味的創作在不察覺間停滯。當作家放下所曾經熱衷的寫作,開始愛貓工作後,他竟然重獲遠去的創作靈感,也被提醒已被忘記自己在處女作中寫寫下的關於貓的舊事。
觀眾也是明白,故事並非這電影的重點,貓才是電影的重點,甚至主角,故事不過是給這些毛球得以出場的藉口。但,偏偏在敘述無關重要的故事時,竟然肆意地想要用鏡頭說故事,手搖所造成的畫面不穩跳動,使得觀眾甚是難受。會是不明白這手搖鏡的意義或苦衷是什麼,本來平穩地紀錄就足夠讓觀眾感受到的呀!好心作壞事,這電影也是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