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那3分鐘的父子關於同性戀的爭吵長鏡頭,而開始對這台灣電視劇的興趣,但本來這電視劇真的太不符合所期待呀。
- 台灣鄉土題材,它似乎有著太濃厚的地方特色,幾乎全台語的對白,讓觀眾都有所卻步的了。
- 以盧廣仲為線索來牽起整個聚集故事,猶如一切都是圍繞這相當受歡迎的創作歌手而進行的劇集,而他的出演也確實讓這電視劇的口碑大增。
- 除了兩個配角演員和盧廣仲,觀眾對這聚集的其他演員都一無所知,甚而本應對“植劇場”這口碑品牌都是聞所未聞的。
這劇集真是有著諸多的緣由是讓觀眾以為自己所本應難以體會的,然而當第一個工作午休開始追看這電視劇後,一發不可收拾地與這故事產生共鳴,猶如劇集主創在多個採訪中所提到的,這劇集所表現的故事,就猶如發生在觀眾身邊一般,都能夠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當一家人因為阿嫲的離開而重新回到祖屋當中,本來已經疏遠的關係而因此重新連在了一起時,本來被忽略遺忘的矛盾都浮出了水面,所一直逃避的問題終於有機會一起坐下來去面對。而本來疏遠的關係,也因此而重新團結了起來。
而觀眾在今年同樣經歷了親人變故,半夜凌晨就奔往醫院開始處理親人的後事,連串的風俗需要依循,各種的爭吵在風俗過程中發生,當悲傷在靈堂哭吼,觀眾似當事人又似旁人的存在,經歷着過程的一切。
而當花甲回到家裡要照顧彌留之際的阿嫲,旁觀家裡長輩的各種爭吵時,觀眾真是有著如此強烈的共鳴,這一切不都是所曾經歷過嗎!親人們圍在一起折紙蓮花,而觀眾也曾同樣跟親人圍在一起折金銀,聊起親人在世時的各種往事。
親人說的,這些後事風俗都不過是做來給在世人看的。
而除了整個劇集所圍繞的阿嫲後事,還有阿嫲的子孫們各自的問題,在這段時間裡,他們如何來面對或處理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悲傷,自己的失敗。彼此之間或者是逗樂,又或者是哀傷悲痛,更或者是警醒親人之間所忽視的。觀眾也不再一一回憶記錄當中的點滴,倒想記錄當中幾個能夠讓觀眾產生感動的情節。
- 花甲父子的3分鐘長鏡頭。是的,應該所有看過此劇的觀眾都會被這3分鐘的長鏡頭,父子關於同性戀的爭辯而注意到這電視劇。場景是在村落的巷宇之間進行,父親懷疑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而對他質問,兒子又藉機控訴父親的守舊觀念及失敗人生,看似是矛盾尖銳實質彼此關愛於心都在這3分鐘充分表現。兩位演員的動人演出實在讓觀眾就為了這3分鐘而開始追看這電視劇。
- 鄭光昇緬懷過世兒子。同樣是在第二集,其實本來觀眾以為這一段是過分煽情而有所失真,但觀眾也是提醒自己,這“失真”也可能是因為地域文化差異所致。但當主題曲『魚仔』唱起的時候,配以父親經過事故現場想起兒子的情節,觀眾還是被碰觸到內心軟弱的地方。
- 子女翻出阿嫲的錄影。當大家圍坐在大廳,發現阿嫲所留下來的生日錄影,願望都是為了子子孫孫們的時候,會被她那樸實的關懷而感動,而當這種關懷會隨著她的離開而不再,想到這本來溫暖的港口會遠離不在時,是會感傷的。親人的離開,就是因為所本來習慣的關懷已經不能夠再擁有了,這種無私的關懷是自血緣而來的,那般的珍貴。
- 當然是出殯當天阿甲的離別語。就一如翻出阿嫲的錄影那般,是提醒親人們這可愛的阿嫲是那般的關懷著每一個人,無論自己的兒子是失敗的,是好高騖遠的,是一事無成的,是鬱鬱寡歡的,是錯過美麗青春的,她都同樣的給予他們疼愛。
當敲打著鍵盤,聽著在電視劇所出現過的盧廣仲的歌曲時,會覺得,故事之外,音樂的響起是將整個故事每一個感人片段給烘托起來的關鍵。每一首歌,並非是所給予緬懷的感動,更或是給予遊子回家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