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兒 -梅艷芳

經過了多時的宣傳及期待之後,終於是看到這電影真容了,怎麽說呢,觀衆是不捨得對這部電影有太過的苛責。在觀看的過程中,會更多覺得是將這電影當作是一個串聯起對梅艷芳的追憶的機會,而女主角則更覺得是一個指路人、一個容器,將觀衆的情緒作慢慢的醖釀回味。

觀衆不否定在觀看電影之前,是對之有著百分百的肯定期待,期待這電影是能夠給予到不一樣的滿足感動。雖則事實事與願違,但起碼能夠通過這電影看到早前不停回味重看的舊錄像以及未見過的記錄,也算是不錯的事情呀……在之前,觀衆很反感看到評論説演員與真人的差距,就覺得本來就不是要完全重現,不過是將曾經耳熟能詳的事情及故事通過他人演繹來敘説一次而已。但實際看過電影成品之後,就覺得演出是有讓觀衆失望的,那種失望是看到演員刻意模仿,尤其是説話方式。這種模仿演出的痕跡明顯加之夾雜的影像記錄,就會覺得這個人物情緒是零碎,更影響了觀衆對演員演出的一致性印象。其實是理解這種手法的意圖,但就是覺得實際手法觀感粗暴。尤其是張國榮送別的影像記錄和拍攝重現的交曡,情緒是跳的,真情實感與演出相當明顯被劃分。另外就是對白,聽著看著就是讓觀衆有懷疑。

整部電影下來,觀衆并不是為這電影作爲故事而感動,而是為了逝去的人的回憶而感動。每當看到那些影像記錄裡的梅艷芳,結尾字幕滾動時與身邊人的舊影合照的梅艷芳,就覺得感動。所以這部電影,裡面的演員,觀衆並不是將他們看作是人物重現,而是覺得他們是作爲故事串講人,是將一些場面重現的演出。

當看到開場時80年代初那個曾經璀璨斑斕的香港,霓虹燈點綴整條馬路,卻在幾十年過去之後,昔日的輝煌,竟然也如一代巨星般落下,那一聲豪邁的“BYE BYE!”今日看到,不自覺也聯想到今日的香港。20年前SARS讓市民人心惶惶?又可曾料想今日全球被疫情肆虐,她所珍惜的小島在這過程前後又經歷著數之不盡的動蕩。這樣想想,其實觀衆未必只是緬懷一代巨星,更是追憶那個人人向往的東方之珠。

匪 – 赤道

HELIOS

其實觀眾都有一種正義的期待,對於戲劇正面導向的希望,而當結局並非如“邪不可勝正”所言的,內心的失望則是對作品嚴苛的否定。此電影呈現及結果則如是也。

地下軍火的交易地轉之至香港,而這具有毀滅性的軍火武器稍有不慎則會將香港毀滅殆盡。軍火原屬於韓國,但交易地在香港,而香港屬於中國領土,韓國與美國有所話語,於是政治上的相互制衡及利用,讓一場交易引來多方勢力的參入。而這彼此勢力的抗衡抵鬥,利益方向的不一致,使得危機並不能夠得到化解,更是落入爾虞我詐的陰謀當中。

其實當故事在鋪墊香港政府時,各部門之間的相互推卸及而後面對中央政府的阿諛,何不是在諷刺着當下的香港政府呢!而多方勢力之間的抗衡及敵對,則會使得危機演變得更為慘烈。這樣的種種,何不是在映射著早前的香港社會局勢嗎!

“你都是香港人來的!”當之前被李SIR提醒後,教授離開總部反問李SIR的話。
“我何不是被人捏著喉嚨呢!”而李SIR對於教授這反诘,也有著他的無奈。諷刺的是,李SIR結局則是被勒喉而死。

縱使更多的觀眾不能接受電影以一種預告片般的展開,但其實個人會接受這種正面角色慘遭魚肉的結局。並不因為正面角色的種種處境是多麼的不堪且愚鈍,而是這種爾虞我詐必然有贏家也有輸家,但反派智謀取勝則謂之奸詐,正派陰險則謂之機智,這其中的正反既定道德觀於在戲劇的世界中,是否能夠有所反差逆轉呢?

而且,這電影明顯就是一個啟幕的“預告片”,能夠槍火轟鳴爆破連連則好矣!而且觀眾在晚場後遲遲不立場期待有得個邪不能勝正的表現,難道不是另一種的創作肯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