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的女主人對等在家門前的陌生男人多抱有懷疑心,那麽凶案就不會發生的吧。如果父親能夠對自己女兒多關注和信任,那麽女兒就不會遭到傷害的吧。如果男孩不糾結自己的父親又不邀請自己心儀的女孩同行,那麽女孩就不會被美軍駐日士兵侵害的吧。如果男人不是作爲被孤立的LGBT群體一員,不忌憚於自己的身份,當接到那電話時就會多聼幾句的吧。
三個城市,三組人物,因爲一個罪案疑犯潛逃後整容而關聯了起來。沒有看過原著小説,直接看電影是覺得不同故事間的切換是有種讓觀衆情緒跳躍的情況。本以爲三個故事線的推進會是并行的,起碼以情緒發展進度來并行推進,從而來讓觀衆的代入感是有得前進且最後宣泄的。但實際是讓觀衆期待有所差別的,三個城市與嫌疑人的關係網發展都各有不同,也就出現三個故事線的發展節奏都有所差異,但因爲三個故事人物之間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也就在不同故事綫之間切換造成情緒起跌,當然這可以説是情緒波動,但又覺得是情緒不統一。尤其是當兩條誤會綫收尾後回到真凶綫時,從悲傷到憤怒再回到悲傷,到最後就覺得情緒其實沒有得到宣泄的失落。
這三個故事線都是演繹著“怒”這個主題,但關於這個怒的來由和詮釋又各有不同,有因爲愛得不夠而懷疑到最後才知道是錯誤的懊悔;也有因爲太過愛而否定愛到最後才知道是錯誤的悲傷;也有因爲愛但本能懦弱退縮而發生無法宣泄的恨,而這其中的人性懦弱被利用恥笑到最後導致的怒。這樣回頭想,就會發現只有怒才會導致真的怒。
當然,故事中的悲劇并非爲了真的悲劇,或者是爲了喚起發生在現實中的怒,來反思檢討現實的不公所引發的怒,最終會如故事中那樣造成蝴蝶效應,將悲劇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