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十而立”,於是三十歲就成了那些人的大關,這三十歲就猶如什麼大難或大喜,需要慎之又慎地對待。而也因為有了這個概念,才有了這電影的出現,其實又該說,是舞台劇的出現,這電影本身就是改編自導演自己的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舞台劇本身就只是一個獨角戲,通過一人演出,來呈現女性在三十歲前的種種徬徨不安。
當時在電影院上映的時候,是會因為在香港那邊的好口碑而有想法要去看的,但終究會因為是自己一個人去觀看一女性題材電影而缩步。而且30歲這事情,於觀眾而言也是已經遙遠到可以被忘記的了,因為長期居家啃老,沒有女主角那種在職場拼殺往上爬的壓力,因為長期鰥寡獨身,沒有女主角那種在男女情感關係中的矛盾。而且,觀眾也因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滯後於他人的,除了年齡之外,心智、經歷、感悟,似乎都比旁人要慢上一個圈的距離。沒有煩惱,因為煩惱都是他人的存在而給予的,所以“他人即地獄”。
但觀眾是以為這電影是感動的電影,是能夠碰觸到觀眾內心軟弱部分的。因為故事的內裡還是想要告訴觀眾,別跑得太急,待因為發現跑得太快而把原來所習慣的一切都甩在身後而失去了他們時,就一切都太遲了。30歲,面前有著很多的成功在等待著,但身後也有著很多的珍惜在懷緬著。是要積極迎難而上,抑或原地踏步滿足當下,每個人都會有著自己的答案。並非黃天樂就是幸福的,歡笑的容顏是否只是脆弱的保護?並非林若君就是悲慘的,傷心的現實是否只是堅強的疏忽?其實觀眾會更加樂於感受的是開場時候,表現林若君在30歲之前的種種矛盾與手足無措,她所習慣及獲得安全感的當下,也是讓她壓力重重而會以為30歲會是一個難關的當下。但,其實作為過來人,30歲,就只不過是一個數字,只不過是一年,更只不過是浩瀚宇宙當中簡直不值一提的單細胞,哪怕於當事人而言,30歲,會是整個世界。
會過去的,30歲會過去的,哪怕不想面對它的到來,因為之後還有40歲,還有50歲,還有60歲,更可能會有70、80、90歲,甚而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