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2021年7月25日 chequel7880 誌 職人 – 職人手帖:工作與生活的日常 翻看《小日子》的樂趣,就在於能夠給讀者一種遐想和希冀,以為在台灣的大小巷落之中,從事手藝工作是可以美好的,在簡單中能夠有更多機會感受到生活,而不需要被諸多的大公司壓力所束縛壓制。 於是有繡花鞋、有漆器修補、有手工蠟燭、有皮革製作、有蛋糕甜品、有多肉植物。其實看到的除了手工藝人們的產品外,還能夠看到在工作之外,他們的生活日常與地圖。以為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閱讀體驗,當了解到手藝人們的作品後,會被延伸介紹在商人的世界中作為顧客的一面,他們的選擇是什麼。但奇妙的是,這並非出於讀者的八卦心裡呀。難道是,讀者會有種被代入的錯覺,融入到採訪的對象中,以為能夠也有這樣生活的嘗試嗎? 想想,其實翻閱生活類雜誌,或者就是因為被其中的點滴日常所感動,期盼能夠在其中讀到自己所不曾或不能感受的生活,給予一種錯覺是,他朝能夠沿著其中的分享來嘗試。只是,這種錯覺何時能夠成真,就連讀者自己也說不清的。
2015年12月27日2023年1月18日 chequel7880 書 編輯 –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 當時在書店看到書架上的重點位置,與其他雜誌歸在一類,就無法壓抑的拿下,哪怕書價其實超出可接受範圍的。(總是有那麼一些書是不受控,看見就會想要擁有的,一是雜誌題材,二是裸男圖片)於是當這麼一本以“雜誌”為書名出現眼前,而且在書封上標註有“《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這麼個推廣時,就再無理由不擁有這麼一本書了。 滿足期待的,是能夠通過作者的分享,從《數碼時代》、《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和《提案on the desk》的過去編輯經驗,在過程中所曾遇到的選題、編排、協調的各種經歷。其實一本雜誌是否好看,編輯對每一期的選題把控,封面的設計圖片的拍攝以及行文的風格觀點,還有圖文如何結合呈現,都是重點關注。這是讀者所一直認為的,也是讀者對一本雜誌是堅持還是放棄的宗旨。喜歡作者對於台灣雜誌創作的原則,不是單純的追隨潮流,而是為讀者帶來所不曾發現的生活精彩,從特殊的角度進行雜誌的編排組織。 失望的,是讀者更像是翻閱著不曾閱讀過的作者過往編採文字的摘抄複述,從一種吝嗇的閱讀而言,這是讓讀者覺得被騙的感受,有種像被送上隔夜炒飯的感覺,雖然這炒飯還是精心處理的。 而書中在結尾的時候,似乎作為一個總結的意義,這總結是作者同事所寫的,分享從作者身上所學習到的小事情: 1、編輯不是大牌明星,是打雜是場記。 2、除了日雜,商周天下壹週刊也多看看吧。 3、找外編就如招小黃,上錯車立刻換。 4、標題要擺在入口處,它就是店招。 5、從邀稿/受訪對象的作品發想。 6、幫讀者清楚標記受訪者身份。 7、要讓辛苦拍的照片有價值。 8、材料太多不能讓它全上,要取捨。 9、時間到了就要出手,不能每期都是最愛。 10、總編輯當久了一定有賤招。 其實讀者當時選這本書,更多期望是能夠從書中偷師,學習如何作為一個編輯。雖然任職網站的編輯多時,但要說有信心說自己是一個專業的編輯就還是沒有這底氣。成為人人眼中觸類旁通的奇才,讀者自以為還是差那麼十萬九千里。
2015年2月1日2021年7月25日 chequel7880 誌 書店 – 書店主人的私生活地圖 昨天回家路上,坐車經過江南西,經過曾經門面寬闊的新華書店,現在已經被割開了一塊賣衣服只留下後頭幾十方和一個走廊的空間了,而想當年,這家新華書店還是有著地下室的複合空間,一家國營企業也難敵市場淘汰(讀者減少)的現實,不免矯情地想說是一唏噓。 而當翻閱雜誌看到對岸的獨立書店,在互聯網與電子書圍剿下看似同樣的艱難,但欣喜是有著書店主人的任性,個性。無論是開在角落的書店、抑或書店是一時間消費空間、又抑或是以書易物社區書店、還是二手書店,其實都有著店主人的個性在經營當中而並非千篇一律,不同的遊戲規則也讓逛書店這件事變得有意思。 其實逛書店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書店所在的位置形成的環境會衍生出諸多的周邊樂趣,就如專題中以書店主人的活動軌跡所描繪出來的生活地圖,又何不是書店客的活動地圖。其實對專題中所介紹的第一位店主較為有印象,不為讀者喜好所控制,喜好文學小說就將主力賣小說,且控制上架書在百多本左右,雖然這喜好銷售並不理想,就靠其他旅行藝術社科等書籍來支持自己的銷售喜好。 在廣州經營書店,已經不能是一件單純的事了,還可能需要賣其他周邊生活類產品甚至無關的產品來支持書籍銷售的運營,這無法不讓讀者想到一位香港導演。但其實理想愛好,原來也不外類似情況,都需要依賴非自己所好但自己所能的,來支持自己的所愛所好,忍受所能的各種付出與無奈。 於是想到了江南西的新華書店,哪怕是縮在角落且門面只剩下一通道走廊位置,但仍然堅持在這商區中繼續文化的經營,何不也是讓讀者感動的事嗎!
2014年1月4日2021年7月25日 chequel7880 誌 家 – 私空間的生活 家,家庭關係,家庭居所,因為這居所當中居住着自己最親密最信任的人,而如此居所是應最讓自己安心放鬆之所。而於是所以在其中精心佈置摯愛,以滿足自己最釋放的心情於其中。 但回頭,家,到底應該是怎樣?而要佈置摯愛,又應填充何物?心愛的書?影碟?CD?從世界各地收集回來的擺設飾物?前段時間在精心於佈置自己的房間,而期望在當中填充到自己的心愛之物,裝有乾花的玻璃瓶,一棵小盆栽,以及一牆自己的畫和相片,而原來才知道,是多麼的愛着自己,從思想到軀殼,而恨不得讓這些“自己”環繞生活。 於是,這就是家。私空間,是在點滴器物之中,刻有自己的過往或希冀,來滿足獨處時候的安全感。所以,無論家中到底是散亂交錯,又或是整齊干潔,那都是家,因為當中留有自己的一切過去和未來與現在於當中,家人,也是自己的一個憶記,是時刻記錄着自己生命的憶記器物。 十個家室,十種生活,所看到的家室器物,不單單只是冰冷的器物,還有主人在當中的故事。是這個家造就了主人的生活,也是主人點滴微小地時刻改變着各自的家。喜歡看每一個家的擺設故事,不單單是審美滿足,也不單是不可得的意淫,而會是另一種故事的解讀方式。
2013年11月17日2021年7月25日 chequel7880 誌 唱片鋪 – 漫步摩登老城區 新發現的又一本關注城市人文的小雜誌,份量足夠不多不少,恰到好處。016封面故事,回到台灣一個老城區,大稻埕。 其實無論哪裡,是海此岸抑或海彼岸,在蒼舊之後,是亟待復生的朝氣,是記憶拯救了頹敗,是記憶的故事使之得以延續,以嶄新的面貌來保留衰老。可能昔日這裡不過都是瀰漫着腐朽的味道,一切都是讓人想到哦生活。而如今,饒有想法的年輕人在世者,會以他們的手藝、見聞和經歷,填塞進這被掏空的舊城,設計工作室、酒廊、小飯館、衣布店,又抑或唱片鋪,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去挽留昔日舊城的故事。 很喜歡當中關於一家唱片鋪的故事,昔日往年,還沒有數字音樂,都還是實體唱片的年代,聽眾要去買唱片,走進唱片鋪,是不能夠自己肆意挑選的,而是提出自己的所需,讓老闆來進行提供,想來這其實猶如藥房那般。“醫師”會根據“病人”的需求來提供針對的音樂療藥。而一家唱片老闆的作用,其實更明顯地是表現於此:通過自己的音樂經歷,來推廣介紹給更多聽眾更多好音樂,代代相傳之間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交流。 於是,讀者想起了以前經常光顧的影音店,客人雖可以自由挑選,但老闆更希望是被告訴所需要的類型或方向,來給予建議推薦。而讀者曾經因為在沒有把之前買到的電影看完就又去淘碟,而被老闆給重重地責備了幾句,相當尷尬。這故事,是否曾經一再又一再的講述過? 原來,舊城新貌往昔記憶這些故事,無論在哪裡,都是如此相似的,無論所說的是粵語抑或是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