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 – 機動戰士鋼彈:水星的魔女

自從上一部的《機動戰士鋼彈:鐵血的孤兒》,是真的對“鋼彈”題材有著PTSD,結局中不合常理邏輯的安排真的讓觀衆大失所望。所以當公佈新作要開播的時候,是真會有疑慮的,但看這次的編劇是曾經參與過《叛逆的魯魯修》的大河內一樓,或者可以暫緩一下擔憂轉而稍有期待的,而且人物關係設計更是破天荒加入了女主角之間的百合元素,感覺就是很厲害的嘗試。(但其實查閲大河内一樓的創作列表,發現原來當年的百合番名作《少女革命》是出自其手,也就知并不意外。)

而上周日這動畫是終於完結了,故事也算是不過不失的結束了,雖有不盡完美的安排,但也能將鋪開的矛盾給處理到。而説到“鋼彈”題材,自必然要提及出場的機體設計,而唯一鍾情W系華麗設計的觀衆,初見風靈的機體設計,是覺得略見普通又公式,藍白紅黃的配色完全就是元組鋼彈的設計思路,而整體設計真是能令觀衆聯想到當年AGE的集體設計風格。雖然,到後來正式開播后所見到的機能設計是完全創新的,多部子機作爲部件附著且能遙距操控又是頗創新的,更別説其實風靈鋼彈機體本身和子機都附著有姐姐們的“心靈”。其實這部鋼彈真是頗貼合當下世界議題的: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人類克隆,各種背景設定都在試探科技理論創新和現實倫理之間的模糊界綫。

剛才提到在《水星的魔女》是破天荒地講述兩位女主角之間的百合情誼,覺得這也是以觀衆當下的性別觀念來想的。因爲或者在未來的世界,男女性別之間的差異并沒有如今的巨大,情感之間的碰撞更沒有性別之分。所以新郎新娘的身份,並不需要被性別限制,所以當來自窮鄉僻壤的水星的蘇萊塔被當時已是另一女主角米奧琳涅未婚夫的古爾發起戰書,學校内并沒有因為性別而詫異,覺得驚訝的同學都是因爲這不知身份來由的新同學竟敢挑戰衛冕者而已。

動畫以阿斯提卡西亞高等專門學園作爲主要場景,同學之間可以以鋼彈對決的形式來贏取不同的賭注及校園總裁女兒,米奧琳涅的未婚夫身份。而當時地球與宇宙之間的資源不均及戰火紛飛的背景設定,及校園又是掩藏有各宇宙財團之間的明爭暗鬥,使得這未婚夫身份其實是掩藏有不同利益群體的陰謀心思。而這回頭想的話,會覺得這部《水星的魔女》好像就是一部鋼彈版的《少女革命》,尤其是在第17話的時候蘇萊塔被米奧琳涅丟棄的場景,儼然是《少女革命》重現。

結尾吐槽一句:觀衆很討厭占了全番4/5篇幅的唯唯諾諾形象的蘇萊塔,雖然是爲了解釋這主角長期受到母親洗腦的結果,但每次看到她那種畏縮演出就覺得討厭。

絕賣人 – 機動戰士鋼彈:鐵血孤兒

Mobile-Suit-Gundam-Iron-Blooded-Orphans

這其實是一次並不愉快的觀看經歷,當觀眾以為一切的悲傷都只是為了之後的凱歌而致,一直等待最終將腐化的擊退。但當經歷一季的悲痛,休息半年之後,迎來第二季,會以為是華麗的宇宙抗爭,為了自由為了大家為了彼此,結果卻並非,所得到的就只是更加的悲傷與壓抑。

故事開始於一保全公司旗下的組織,負責護送一火星獨立領袖,也因為這一護送行動,而讓這一幫一直受到不公待遇的組織成員揭竿而起,組成自己的『鐵華團』。他們更是發現了300年前厄祭戰爭所留下來的戰爭機器,男主角三日月,一被強行施予了『阿賴耶識植入手術』的絕賣人,駕駛上這台戰爭機器,一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但這戰爭惡魔也就不過是一個人而已,但與他一起的卻是更多的普通人,他們活在危機與陰謀的世界中,他們並不能夠躲進強勁的戰爭機器裡,逃過一次又一次的戰火。

這些在主角身邊出現過而最終不能活著在結局見面的普通人,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有著讓觀眾或感動或關注的故事,但他們都犧牲了,為了“大義”、為了生存、為了未來,雖則觀眾都以為這不過是為了實現導演編劇所希望帶給觀眾的壓抑與思考。

是的,觀眾認為主角一方的『鐵華團』所經歷的一次次悲痛與犧牲,都是製作者的任性刻意為之,要是沒有這些前路人的犧牲,又如何能夠讓三日月駕上高達之後的大開殺戒是那麼的理所當然而大快人心,又如何在觀眾心中形成大戰期待,造就最好的絕望失落呢!雖然沒有所謂的正義,就都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哪怕這些理想是無論自願抑或無奈,無論手段是陰險抑或光明,就如團長要成為『火星之王』,在所不惜的犧牲,也因此成為了之後更多悲劇的導火索,被人所利用而牽扯進入戰爭前線的關鍵。

於是,這動畫已不像觀眾過去所看過的高達動畫,沒有了過去所以為的反戰思考,完全猶如是未來世界的黑幫戰爭罷了。而鐵華團就不過是一個新興小黑幫團體,企圖要霸占一塊土地,不料卻被利用而成為了更大的黑幫內鬥的工具。

觀眾不喜歡看黑幫題材,於是這部被高達所包裝起來的黑幫片,是讓觀眾所不樂於見到的。為什麼高達就沒有激光大砲光束劍!什麼高達的機體是細腰高腳跟!為什麼能夠容許“兩女侍一夫”的感情線存在!簡直是過時黑幫對未來科幻戰爭的惡俗染指

戰爭 – 新機動戰記鋼彈W

Gundam-W

一圓當年的遺憾,終於將動畫完整觀畢。沒有波瀾壯闊沒有激動不已,所有期望或激動都只存在於未能完成的曾經,當結束過後,所有的曾經以為都被證實是過高過於美好的想像。其實本應該從之後的劇場版《無盡的華爾茲》中一窺這前者的故事。

故事從AC195年殖民星發起的“流星計劃”而開始,五台假裝流星的高達降落地球,掀起了不斷的革命反革命,不斷的政權更迭與敵我轉變(地球圈聯合國、OZ、羅姆菲拉財團、殖民地、白色獠牙)。而到頭來讓觀眾發覺一切都是難以自圓其說而悶騷之極的“反戰意淫宣言”。一部完全就是為了戰爭而得以展開的動畫,卻不斷揚言出諸多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戰爭與和平的理解。為了最終的和平,必須要用戰爭與極惡之人來喚起所有人對於和平的渴求及反思,當目的達到時,就將自己壯烈犧牲得以大義昭顯天下。

主角的五個少年,尤其是希羅,完全一副的人格扭曲狀態來讓觀眾難以理解,一種無意識機器執行者的形象來執行任務維護他所理解的“正義”,報復他所理解的仇恨。以及女主角莉莉安以一種聖母的姿態出現,莫名的求死又嚮往倡導和平。男女主角那難以讓觀眾所理解的性格塑造都讓人物關係和故事推進顯得難以理解。

但拋卻故事以及人物,高達題材所更讓觀眾注意的機器人設定,則必然讓觀眾為之稱快的。完整看完動畫之後,才知道機體的演變過程及不同機體間的差別,及在戰爭中所起到的作用。至今依然認為《高達W》的機體設計是最華麗的,更別說之後再漫畫《敗者們的榮耀》及OVA、劇場版《無盡的華爾茲》中的機體重新設定了。華麗到違背了UC系列所希望依循的機械原理,偏向於更加科幻不可理喻的形象出現。但,也最是喜愛此系列的機體設定。而剛才查到,OZ的MS機體代號,都用到星座進行命名,一種意外的心思卻因為譯名而被忽視。當以為這些雜兵都不過是作為“被割草”而出現時,驚喜於他們背後的這種聯繫。

如果身處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來觀看這動畫,又是否會有上文描述到的諸種雜音觀感?而抑或會是較之純粹對於機器人戰爭所帶來熱血沸騰的興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