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 SUCKER PUNCH

SUCKER-PUNCH

且不說電影本身的優劣,於觀者而言,也就不過結尾處理的急轉讓人接受不能外,全片都是上乘之作。尤其可以滿足遊戲科幻特效動畫迷們的視覺感官渴求,以及女性解放暴力的潛在欲求。

而在本國竟然未經刪剪的引進是讓觀者甚為多疑的?當中是否對現實有所暗示?自由,其實只在幻想之中,最終,我們都要接受蛋白切除手術成為獨裁的行屍走肉。

其實,這也只是導演的一次意淫,濃厚的日本文化、毫無冷場的視覺特效、華麗的動作慢鏡頭,等等,都使得電影有著讓人為之驚嘆的元素。也因此,而被寄予期待其將呈現一情節與畫面相配合的結果。於觀者而言,是有所脫軌的,或該說是始料不及的變化,雖然這是早已埋下伏筆的情節。但急轉直下的劇情一時讓觀者未能回過神來,到底原來一直所鋪墊營造的故事情節,又是為什麼?真如大眾所認為的僅僅是結束意淫而與之一個玄乎的結局嗎?

英雄 – Kick-Ass

Kick-Ass

“世上無英雄,他們都只在漫畫裡面。”何其宅的結論。然明知事實,卻依舊以為自己是真實的英雄,可以拯救危難。但真可以嗎?

接受現實吧!

依舊是反英雄題材,個人英雄主義的氾濫定必會迎來創作思潮的反擊。要不英雄漸老,要不英雄頹敗,要不英雄墮落。正義凜然的英雄,那是過去的觀影審美喜好了。當英雄,不被扁得個頭破血流,實在對不起觀眾。

此片就不外將這反英雄走得徹底一些,然後再宅一些……“蘿莉英雄”。女主角不再是躲在一邊等男主角救的美人兒,而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小房間裡面單挑一眾小混混的一段實為全片最精彩,爽快的動作,彪悍的表情,不得不讓人稱快。手起刀落,斷肢穿胸,強烈的視覺與心智認識反差造就強烈的觀影快感。那將附後的男人一刀斷腳的鏡頭實在是酷得讓人感動不已。

當今扭曲瀕臨毀滅的世界,不是要英雄,而是對英雄的戲謔,在對希望的冷笑中懷抱真的有人能夠將人們拯救於危難中虛渺希望。

飛 – 讓子彈飛

Let-The-Bullets-Fly

“讓子彈飛一會兒!”開場這一段,聽罷不禁寒顫,是否有所矯情而故意地英雄主義!

並非是三軍鼎立的局面,倒是土豪雨匪贼之間鬥志斗勇、鬥奸鬥惡。我們認為這一切為了政治隱喻,影片過癮而唯一讓觀者關注的地方。其實姜文可以做得了什麼,就只是在鋼絲上讓觀眾意淫,在反諷中幻想對統治者的反抗,但這一切都不外是電影。離開影院,還不就依舊“他媽的”罵這窩囊的現實。

至於那些曖昧莫名的橋段,不欲一言,有所好有所不好,為討好觀眾而開這玩笑就實在不甚喜聞樂見。

夢境 – INCEPTION

INCEPTION.JPG

多層夢中夢,造夢者,盜夢者,偽造者,藥劑師,圖騰,帶出了超越觀眾對夢理解的世界觀,將虛無而未知的夢境實像化,科幻化。《INCEPTION》與人痴迷之處正在於發掘了新的未知神秘場景以影像化:因為它熟悉,而讓觀眾似乎有所共鳴,然其又始終是神秘的,又讓觀眾充滿期待與好奇。觀者也確實為之所展現的宏闊波瀾的夢境而驚詫。

較之壯闊新奇的夢境世界,進入夢境的小組人物以為更是富個性而讓觀者稱讚。從來鍾情群戲,《INCEPTION》此番正中心懷,進入不同層次的夢境,小組成員都須相互合作完成該層任務,留下一人做衝擊準備以讓其餘成員進入下一層夢境。基本的RPG高潮發展模式,留一人保護一眾,影片新奇在於留下一人並非犧牲了事,它們承擔保護睡眠隊員以及創造實現衝擊的準備。說此,尤Arthur獨守第二層時最為精彩,重力失衡,在第一層與第三層的時間差之間以爆炸實現衝擊。

尤對衝擊穿越一說甚為具代入感。曾經的睡夢經驗告知卻又此說,當睡夢至一定程度,夢境莫名出現墜落感,也會忽然從夢境稍醒悟過來,發現原經歷夢境一場。

須多次觀看方可明白其中深奧世界觀的說法,多少有支持者的追捧心理於其中,基本理念其實第一次觀看則可大致明白。亦不以為非要在IMAX巨幕方可感受其視覺震撼,Ariadne第二次試驗創造的夢境中的大地翻滾重疊一場,以及之後第四層夢境坍塌奔潰一場,認為此兩場若在IMAX巨幕確實可感受到更為震撼的視覺體驗。

如若《MATRIX》創造外世界,《INCEPTION》創造了內世界,那當下則處於中間世界。然又其實,如此內外世界的創造,亦不過是中間世界的人的“聰明”創造。然這個世界是確實的嗎?抑或是被他人虛構的,抑或自己潛意識虛構的?不過是另一種感受的“夢”而已亦難說。

彌一 – 江戶盜賊團五葉

 Goyou

小野夏芽第二部被動畫化的作品,前一部《天堂餐館》是大叔少女向,此部《江戶盜賊團五葉》則徹底的腐劇一部。人設方面還是中澤一登,還是大倒眼,還是瘦削詭猾的神情,每個人物都被刻畫得背負着重重不堪往事。故事模式也還是人物的背後故事的逐一講述,再以中心人物彌一的內心糾結過去為終結,也還是延續《天堂餐館》的模式。或心理作用,無論如何都以為是《天堂餐館》以另一種形式放置在江戶時代的故事。淡然的音樂,淡然的故事節奏,淡然的畫面,一種壓抑的淡然充斥始終。

名之的彌一,原來是一個大富之家的侍從,侍候家中的少爺。為保護少爺而被殺,但卻一直被少爺以為是他出賣自己而被綁架,也由此取代其名。如今的彌一,則是原來的少爺,以彌一的名字,繼續活著。過著殺人不眨眼的麻木生活,心中對人的信任亦因家族陰謀與最信賴的人出賣而蕩然。脫離了組織,成立五葉,專做着綁架富家少子的勾當,不過就為了重拾已經模糊的昔日悲痛記憶,尋找昔日被出賣時自己悲痛的面容。

結尾的餵肉丸橋段既是呼應第一話在街上拾到政之助的情節,也是在結尾放肆烘托二人曖昧的羈絆關係。在墳前政之助半跪,彌一得釋過去一切皆是自己誤會時扒在其上的悲泣,腐敗氣息濃郁瀰漫,墳地的滄桑悲涼與二人的信任關係形成強烈對比與烘托。

套路王子 – 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

PRINCE-OF-PERSIA

影片進入大眾視線,緣因是Jake Gyllenhaal一身肌肉劇照的發布,顛覆大眾印象的肌肉Jake就如此成為影片的宣傳噱頭。又是一部遊戲改編電影,按照過去不幸的歷史,基本上沒有哪部改編電影可以獲得好評。個人而言,此片難逃此命運。

觀看時的感覺是,何故如此熟悉的觀感,異域大漠,沙漠之都,《盜墓迷城》嗎?觀畢的感覺是,哦,其實還是一部好萊塢流水線水平作品,無何新奇之處。除卻陰森黑暗的刺客軍團留下稍微的印象,奈何BOSS喪命得太“菜”,草草結束之嫌。故事發展情節橋段都太套路化了,幾乎都是可預期的情節。當結局公主墜落深淵時,以為終於可以看到久違的“有情人不可鍾情眷屬”的結局,卻被狠狠得記憶起影片副標“時之砂”,這是時間倒流的故事。所以,觀眾方才100分鐘所看到的其實都可以忘記。最後是好一個迪士尼結局,王子與公主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在沙漠之上感受日落的壯美。

本來就不期待肌肉Jake,影片中一頭以為異域形象的長發以及寬鬆露胸的衣袍,並沒有與印象中的“波斯王子”形成重疊,也就是不得真人重現遊戲角色,缺乏了印象中的苦大仇深的角色魅力。

再多言遊戲,“波斯王子”本是1989年的遊戲,至2003年Ubisoft重新製作,名為《Prince of Persia: The Sands of Time》(也就是此片改編之作),在原作基礎上系統進化,畫面升級,繼承了原作遊戲優秀動作系統及機關場景設置而大獲成功。當時遊戲是跨平台發布,在任天堂的GBA上亦有發布,遊戲的動作系統是當時GBA平台上的又一經典。前滾翻跳躍,飛簷走壁,蹬牆反衝都是頗為好玩的操作體驗。影片中Dastan在樓間的Parkour其實也就是為了重現遊戲中波斯王子的敏捷身手,這一方面確實可以看到動作的流暢度得以重現,部分空中轉身翻騰以慢鏡展現亦可見導演其居心——驚險。但來來去去也就是只有此一TAG,“驚險”。

當然亦明白道,“電影是電影,遊戲是遊戲”的道理,沒有強求其對遊戲的盡致呈現,但……作為電影,套路用多了,就不外乎變成了“老套”。

和平 – WATCHMEN

WATCHMEN

原來這又該是一部反英雄的電影,如若簡單地理解。然又因其參雜了真實歷史於其中,使之影片呈現不一樣的質感。

英雄的正義,世界的和平,是以犧牲數百萬人的性命為代價而實現的,世界原來的分裂,因更強大恐怖的力量而得以團結,如此理念,其實與《反叛的魯魯修》又有著如此相同的取向。世界和平是如此脆弱的,人類並非如此善良的。冷戰時期的歷史背景,使影片有了強烈的戰爭悲劇基調,參戰者的哀傷,悔恨,痛苦,罪與善如此模糊不清,不想面對,就如親父的真相亦始終埋藏心底不願面對般。也就因此形成和平代價的無奈,及罪惡的理所當然。英雄,並不一定拯救眾生於劫難當中的。

作為視覺特效科幻片,曼哈頓教授的藍光胴體乃一,火星活動玻璃齒輪體乃二,核彈爆破蘑菇乃三,越南戰爭中不平等的戰鬥乃四,其中暴力血腥的截肢亦乃五。

作為動作片,為凸顯動作的美感,慢鏡頭的運用自是必然手法。其中尤喜歡在高潮處的慢鏡頭與正速鏡頭的銜接點,形成特殊的動感。

說未讀原作而不能明了其中精髓,如若電影本身需要依憑改編原著的輔助方得其精髓,那作為電影的這一獨立藝術形式,又是否有所不足其身份。說不上混亂與膚淺,莫名其妙當中思辨,然需肯定的乃其角色塑造,懷舊與先鋒相結合的影片風格。

“惡”舞青春 – Dance Flick

dance_flick

Wayans又再來惡心熱門類型電影一把,注意,是類型電影。《Scary Movie》系列惡搞恐怖片,此番《Dance Flick》就來惡搞青春歌舞片。但遺憾的是,Wayans此番的系列處女作并不理想。

套路其實依然,開篇就引用惡搞經典《You Got Served》,之后《Step up》、《Hairspray》、《Enchanted》、《Ray》等等等等輪番炮制出場,每每經過精心惡搞加料方可上演。Waynes除了惡搞之外,還不乏毒舌地對名人丑聞諷刺一番。Paris Hilton入獄、Lindsay Lohan醉駕、Tom Cruise同志等等等等,皆受到一番有意無意地戲謔。對當下美國社會的現實也不遺余力地作出“反映”,燃油緊缺,青少年性濫交,黑社會暴力,同志文化,黑人歧視,樣樣皆具。

雖然一邊看一邊咒罵劇情橋段安排之松散,但又無法不回味其中匠心獨道的搞笑橋段。雖是一部粗制的電影,但未必是濫造。哪怕惡心,也會盡心盡力地給予創意,哪怕陰唇B-box也是一次盡心之舉,但求博君一笑。

超能者 – PUSH

PUSH

惡言以對非本人所為,奈何電影實在差強人意,以電視劇的素質出來一部科幻動作電影,實在說不過來。

都是超能力者的故事,但影片的效果表現唯一可以聯想到竟然是《HEROS》,表現角色的超能力特效幾乎就是WIRE+后期光圈液化效果,完全看不出是好萊塢出來的作品,有點小家的制作水品。而且故事選擇發生地點在香港,更加直接地想是否港產制作,其中還可以看到幾個熟悉的港產片路人出現其中。Chris Evans飆廣東話?明顯聽得出是后期配音進去的嘛!!可以看到熟悉的大排檔、街市、夜總會和鬧市,但總覺得這一切都與影片格格不入,甚為突兀,故事與大場景完全搭不上關系,零溝通。就如Chris Evans與Camilla Belle,完全看不出有愛的火花于其中,零溝通。故事也就那么個套路,兩軍對壘為求一物,就是爭奪關鍵不是在于誰更具力量,而是誰更有計謀。但橋段安排實在不堪,就說結尾李小璐的爸發功大吼,其波音功把頭頂的棚架破壞而壓垮了自己,如此低能弱智毫無頭腦竟然可以當老大?!導演總不會以為自己是在拍特攝片吧!

最可恨的是Chris Evans在全片竟然吝嗇得肉都沒有多露一塊,幾乎都是長衫蔽體,那還哪有看點啊!!

坍塌 – G.I. Joe: The Rise of Cobra

G.I.JOE

在預告中頗具噱頭的埃菲爾鐵塔腐蝕一場并非如預期早早登場吸引眼球,出現在第三波高潮之時。此災難場景雖噱頭十足,震撼非常,那種毀滅快感實在痛快得可以。整部戲高潮迭起,一波接一波,爆破打斗接連不斷火爆非常。但是,何故總有點尚不夠痛快的不足感。

曾經,如今
說是80年代熱鬧一時的動畫改編,似乎有曾經觀看的經歷,但印象已依稀不清。G.I.Joe其實原應該如何?如果與某段童年記憶相符的話,應該曾經與G.I.Joe有過接觸。應該曾經很癡迷于此英雄扎堆的動畫,甚至曾經大膽地私取零錢來買一只G.I.Joe的玩具戰機,還記得是灰黑三角形機體,好像是60、70元,甚至可能在找零的時候給坑了10元。那時候好像在讀四年級。但這已經是90年代中期的時情,經歷的卻是人家80年代的落后貨。可說明當時是何其著迷于此動畫,也有著足夠理由說明自己的曾經忠實。

但,也只是曾經而已。十多年過去,都已經忘記是如何一回事了。影像真人化后實現出來的是激光視覺效果十足的三維世界,角色也并非如當時那么紛繁眾多,武器也并非如當年那么的“簡陋精銳”。多了不少的炫目視覺,卻缺了當年的簡單愉悅。

但這完全是觀者的問題。

動畫,電影
如今經典動畫漫畫被真人三維演繹實在是流行得不能再流行的好萊塢之事。說是為了滿足一眾曾經觀眾的欲望,但背后編劇江郎才盡幻想干涸的事實也是不言而喻的。曾經因為技術簡陋所成的經典正成了救命稻草。作為曾經觀眾的一份子,也應該如他人般的欣喜。但動畫是動畫,真人電影是真人電影。當時的動畫連續劇接連不斷又長又臭,如今的真人電影簡短精悍。當時的動畫色彩枯燥而銳利不足,如今的電影特效炫目且幾可亂真。當時的動畫正邪分明,單純得幾乎沒有男女之情,如今的電影情愛是必然之事,更是影片轉折的關鍵。當年的動畫難見婀娜性感,如今的電影男男女女性感火辣,足夠刺激在場觀眾的腎上腺(請看Channing Tatum那身肌肉,也請看Sienna Miller隱約在衣間露出的半邊胸脯)。

如今已經被補充了太多的流行元素來滿足如今的觀眾需求&口味。

結尾
或真是口味的原因,也或因為當時觀看的心情并不適合。瞬間接受快鏡的速度感、慢鏡的緊迫感、碎鏡的淋漓暢快打擊感,以及耳膜的爆破感。但其實,也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期望接受此等享受。忽然有種前天盲目消費的迷失感,謬哉,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