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 Before I Forget

Before-I-Forget

一個同性戀男人的孤獨老年,依靠金錢來交換肉慾的需求,雖然已經失去了可以讓自己引以為傲的資本,無論是金錢、身材抑或身份,但他依舊覬覦年輕強壯的身體,不屑那些衰老的軀體。雖然他也是如此的衰老無力,在床上也會因為服藥而無法繼續。他曾經也是壯健讓人垂涎的少男,但年歲漸長,魅力漸失。

衰老,這是一個諷刺的話題,尤其將之放在了同性戀的群落中,就是如此的深刻。不願意接受現實的殘酷,但也要無奈於承受現實的殘酷。他們始終對美好有著如此的執著,也對自己有著如此的自憐。當曾經的朋友離去,身邊的情人離開,而一再地被告知自己的年老無力。影片結尾是老人與一個青年的對話,他反問青年“你覺得你現在還很年輕很強壯,但當你幾十年之後呢?”年輕自然可以為所欲為的揮霍,但衰老是要必須面對的將來。

不過,衰老那是將來的,那是遙遠的,在年青壯健時享受一切可以享受的,那到了年老落寞,也就會無所悔恨了。是呀,總起碼比衰老時去悔恨年輕時不曾揮霍要美好,但是呀,也不一定,衰老時只能夠剩下追憶曾經美好也並不見得美好,而且所要承擔的是要為曾經揮霍所付出的疾病代價。

電影用一種懷舊古典的手法來營造衰老的氣氛,粗顆粒畫面,蒼白的色調。而電影在故事性上是欠缺的,更多是在於人物的表演以及對白中所要傳達的思考。

孌童 – MICHAEL

MICHAEL

那是如何一種心理想法?那個被關閉在地下密室裡的男孩,雖然受著他有限的細緻照顧,似乎體貼入微的關愛,表現出的彷如是父親般。但,當洗漱過畢,一時心血的來潮,男孩就會成為一個玩物,不分地點場合的,無論是孩子的地下室,自己的房間,飯廳,抑或是野外山郊。

電影沒有任何明白的畫面表現孌童內容,卻無不在細節中告知觀眾男人對男孩所做的罪惡行徑。雖然觀眾被告知的盡是兩人生活中的瑣碎,但男孩情緒化的表現以及無望的眼神都告知觀眾一切所造成的惡果,驚心動魄。山腰的嘔吐,背對鏡頭的曲身哭泣,失望地將信件丟棄,如野獸般的嘶吼亂抓,盡是罪惡所造成的痛心結果。

其中一個鏡頭是平面化的構圖,男人與男孩個在桌子一邊,男人剛看完一部色情片,為其中的對白所興奮,想到在餐桌上模仿起來,說:“這是我的刀,這是我的陰莖,你想我用哪樣插進你身體裡。”男孩極其平靜的回答:“你的刀”。

當面對內心慾望的時候,有人會選擇盲目於理智的道德束縛,放縱內心的野獸。哪怕時而會有所搖擺不定,但當一切形成習慣而理所當然之後,被困在地下室的男孩就不過是洗漱架上的牙膏,習慣性地被定期使用。所表現出來對其的關愛,反更顯得背後罪惡的醜陋齷齪。

英倫 – 酷倫敦,救世界

CityPictorial308

這是《城畫》久違的“新城市特輯”系列專題,於是,城市地點不再是中國國內,而是在倫敦,這個第三次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就着話題熱點,如此專題安排,也正常,雖然會為讀者所以為流於俗套。專題內容?脫離了對國人品性的認知,那是一個有所好奇的城市,於是,也就陌生了,也就,總是缺少了一種親切感和求知欲,當中所說到的城市特色,都顯得如此遙不可及,而虛假。

無論是背包客在倫敦的遊歷線路故事,抑或是私家導遊團的倫敦指南,其實都以為是在告訴讀者,在倫敦這個地方,有很多景色、很多美味,你都只能夠通過我們的帶路和文字影像記錄,才能讓你有所感覺的了解,而你卻是難以前往……好吧,讀者承認這是一種很彆扭的閱讀心態。但有一點是確實的,專題的“東倫敦區報導”和“年輕反叛活力”要更加之好看,讀者想通過雜誌要看到的,可能是倫敦當中深層的內在,比如在這城市當中的人的故事。

但,需要提醒讀者自己的是,其實這是一本消費生活雜誌,雖然其標榜的是“城市”。較之專題,常規性欄目中的《私讀勢力:中國冊子》所說到的個人出版倒更是讓讀者感興趣。摘錄當中一句話“私出版行為,介於孤芳自賞的網絡傳播與不考慮讀者-作者-出版者這根鏈條之平衡的大眾出版模式之間。後者縱容讀者,引誘讀者或培養讀者,前者不考慮讀者,只考慮價值。”

青春期 – 我11

11-FlOWERS

當那一個工廠和工人宿舍區圍繞山間時,更加以為這是賈樟柯的《24城記》的劇情電影版,而可能,這些類似的故事,都為經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所感受過。因國家的感召而離鄉背井隨著單位去了異鄉,被無形的圍牆保護着,圍牆之中有工廠,有宿舍,有學校,有醫院,而這些異鄉人在陌生的地方定居,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他們會跟本地人不時的發生械鬥。《24城記》是由親身經歷者回憶那段過去,那麼《我11》則是從一個11歲孩子的眼睛去觀察這些過去,有些不解,又有些殘忍,又有些領悟。

可能王小帥始終堅持這不過是對自己童年的一次個人回憶,王憨就是當年的自己,但,觀眾所看到的,可能是一個依舊不為輕易提及的時代,以及對當下體制的映射。那些被掩藏起來的罪惡,那些童年的扭曲,那些暴力的爭鬥與惶恐。

但電影也確實是一個反映一個進入青春期孩子的故事,對異性身體的好奇,對自己身體的疑惑,對成人世界的一知半解,對未知的恐懼,對自己所在世界,和生命的理解……當結尾父母帶著自己去監獄了解襯衣的情況時,隔窗看到了站在監獄門口的老謝父女,曾經為父女經歷憤怒的父親,選擇了從後門離開而避開與父女的直接碰面,雖然是遠望,但女兒那眼神卻如此經過一個景深穿過鏡頭,為觀眾所感受,冰冷得讓人心寒。這也讓王憨感受到世界的無法理解,但也讓他開始成長了,無論是心智上的,抑或是身體上的。

懷疑 – 搜索

CAUGHT-IN-THE-WEB

整部戲有著讓人失望的情節推動,雖然在很多處理上都看似如此縝密,但細想又有多少是自說自話,又有多少是導演編劇的一廂情願地鋪排呢?因為一起女子公交不讓座的事件而引發起兩條故事線的矛盾,事件主角在一周內的行動為一故事線,事件推波者和相關者為第二故事線,兩條故事線自事件被互聯網炒熱後而分開,然後依靠兩個故事線間的角色關係來維繫彼此的關聯,依靠第二條故事線的爭鬥來推動懸疑情節的發展,關鍵的故事線聯繫反而是事件的旁觀者。他們是甲乙丙丁,沒有具體形象,卻無處不在。這種架構看似巧妙,但在成片處理上卻並不見得聰明,反而顯得零散細碎,最後讓觀眾迷失在被告知的主題之中,而很快就會遺忘。

就如看完一部廣告片,眨眼而過卻了無印象。而且,影片當中的廣告插入實在讓觀眾為之發指。這也是如今國產都市電影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旁支內容喧賓奪主得搗亂了觀眾的觀影思緒。

被告知這是要講述當今網絡暴力的主題,但到臨近結尾(不認為此片有所謂的高潮),卻以為這是要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夫妻間的不信任,戀人間的不信任,朋友間的不信任,同事間的不信任,陌生人間的不信任,彼此都失去了信心,而盡是猜疑與疏離。彼此的,就是“僱傭”關係,就如其中角色所說的。於是才成就了影片的故事和所有的人物矛盾。

怯懦 – LAST EXIT HOME

LAST-EXIT-HOME

“在幻想中我不會受傷”或者多少人都如此承認自己的怯懦,而一籌莫展,又無法將之改變,而在幻想中徘徊。

你有多少次在前進或後退的選擇中敗下來,究竟是要走抑或停,你或者會清楚前進的成本就不過是一時的羞赧,而後退則可能無盡的後悔,但怯懦會讓你選擇後退,因為你以為會有比一時羞赧更加不堪的結局,但之後你會清楚真不過只是一時羞赧而已。

這種怯懦,是天生的,抑或是後天被教育所致的心理反應呢?

多少男子孤單徘徊在城市當中,總幻想自己可以如女子般表現自己,獲取其他男子的注意,而無需畏懼所可能招致的側目與鄙夷。他們會以為自己若是女子,可以多麼妖嬈地誘惑男子。但幻想始終會被現實喚醒,然後無盡的惆悵,然後顧影自憐,然後繼續沉溺在幻想中,然後反复反复,又再等待等待……等待明天,後天,或者之後哪一天,在回家地鐵中的重逢,的再次幻想,幻想自己克服了怯懦,幻想自己得到了所希望的愛。但,哪一天,又是哪一天呢?

某些人,就是有著如此的性格缺陷。

天使 – 新·光神話 帕爾提娜之鏡

Kid-Icarus-Uprising

作為3DS發布時大為宣傳甚至作為演示遊戲的《新·光神話》,其實,在其充分發揮到3DS機能的時候,並非那麼讓玩家欣喜。雖然在《FAMI通》上它得到40分的滿分評價。但於一個普通非硬核的玩家而言,遊戲有著它不討喜之處……

觸筆操作:
作為一款動作遊戲,《新·光神話》又加插有射擊的遊戲元素,一個關卡的設計就主要包括有射擊的開場部分,以及之後動作冒險的部分。而射擊的關卡就靠觸筆來控制主角的行動,利用搖桿來作武器攻擊瞄準,然後會根據不同武器種類而有不同的攻擊射程和攻擊威力,總共九大種類的武器似乎是讓主角Pit有很多的遊戲可能。但其實,玩家第一次通關以來,實在感覺並非九種武器都可以很好的幫助通關,有些武器就純粹得到一種樂趣而已。當然,也可以說是玩家操作水平也是樂趣的影響因素。

裸眼立體:
作為3DS榜樣式的作品,《新·光神話》的畫面有著太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立體人物足夠炫麗,立體景差也相當適合射擊場景。但是,到了遊戲中段,場景呈現出的複雜讓玩家相當的視覺疲勞,尤其是多邊形的透視造成的錯覺和自動鏡頭導致的死角,都讓玩家在操作上有困擾……一再掉下深淵或者被偷襲。有時候以為立體可以讓一些距離判斷得到優勢,但其實那只是“以為”而已。所以當總是過不了視差陷阱時,就鬧脾氣地把立體效果關了。

全球隨機對戰:
再重複一次對白,《新·光神話》作為榜樣式遊戲,它充分運用到3DS的功能,展示平台豐富的遊戲性,其中是WIFI全球玩家聯機對戰,對玩家而言那就最是挫自尊的。與全球的硬核玩家對戰,哪怕是以組隊模式來遊戲,也還是難掩自己操作拙劣頻頻被擊殺的窘況,更何況是亂鬥模式。

雖然以上似乎不滿稍多,但遊戲本身的樂趣是不可否認的,多樣武器的鍛造系統、不同難度關卡的挑戰,以及遊戲附送的支架……

作家 – Being Flynn

Being-FLYNN

多少感動縈繞心頭?無!多少勵志鼓舞勇氣?無!電影真不過是平白的文學電影,對白很美,哪怕當中夾雜粗言穢語,但其確實有詩般的語言美……因為兒子真的是在寫詩,而他的父親也確實有作文,雖然是潦倒不堪的作家,哪怕他如何吹噓自己的成就和影響。他畢竟是可悲的,雖然他還是一個父親,不過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

對父子題材的電影從來很少能夠引發起內心的動容,個人因由。雖然影片在表現父子關係中帶有對文學創作的執迷與錯失,但還是過去無法磨滅的單親經歷讓父子關係難以修補。因為思念父親最後自殺的母親,雖然她身邊經常流連不同的男人,原來她還是如此愛着那個離去的男人。這是兒子心中的痛,無法釋懷的痛。

電影通過一點一點地閃回曾經母子的相處場景來對比今日父子關係的緊張。影片在場景調度上有着其動人之處,其一是過去母親不同的男友與兒子玩接發球的長鏡頭,藉此表現母親無法安定的情感;其二是兒子無法揮去內心對母親的思念以及今日對父親的責任,於是已經死去的母親站在了鏡頭和場景的中央,鏡頭正反打的表現母親是父子倆的羈絆也是內心的障礙。

但其實,父子關係的表現往往就是如此矛盾的,是他捨棄了自己,也是他賜予了自己優越的文學天賦。

發展 – 二十四城記

24-city

所看到影片呈現的,是一個國家為了發展所作出的犧牲,是犧牲這個國家的一眾人民的利益,是他們的青春,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兒女,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未來。然後,這些所有的犧牲,都會成為一堆堆碎瓦,被拆除,被捨棄,被遺忘,被掩埋。然後,再有其他的人,成為這個國家發展的犧牲品。

觀看影片過程中,不斷在腦中醒起一個關鍵詞:制度。這該是上映當時賈樟柯所提到的電影主題,印象中是這樣。於是,不斷去探索影片所要努力表現的這一個主題,是如何一個制度。但隨著影片的進行,發覺更多的是關於人,一個國有企業下面的工人的故事,為了一個企業和生活的種種無奈酸楚故事。遠離親人,丟失妻兒,地方矛盾,失落愛情……而後,才作反問:是什麼造就這些酸楚故事?是一個時代,是一個制度,是一個發展。

竟在冰冷的機工場景中,想起兒時依稀的景象,那是久遠得不應該會被記起而會懷疑是虛假的兒時記憶,那個集體包產時代,那個樸素封閉時代,那個工人至上時代。記憶中是大型機器,可能是船工廠,可能是印刷廠,裡面的,都是工人,而不是現在的城市人,那個時代,就是人與機器呼嘯奔騰的時代,那個時代,生活都是在一個企業所保護著的時代,無論是醫療抑或就學……但這些的景象記憶,真的太久遠了,而漸漸地被今日的經濟高速發展所取代,工人都會被推到社會,曾經可以脫離本身所在城市的單位地域會被開發成新型商業住宅區,曾經的人來人往都只會成為當事人的記憶,與遺憾。

法官 – God Bless America

God-Bless-America

原來這個世界都在瘋狂地腐化,人們已經失去了對美好最起碼的追求,沉溺在快速的享樂當中且為其高歌。於是,那些思憶過往曾經美好的人開始反感當下,開始為當下所導致自己生活的種種不如意而憤怒。

這是導演對現實種種不順眼的一次意淫般的發洩,既能夠滿足對當下潮流文化的代表予槍殺處決,也能讓自己高傲的少女情結得到釋放。如此發洩對社會的憤懣,類似的公路題材實在太多前輩了,導演在其中也自我戲謔了一番其實是演著《雌雄大盜》。對於當今社會的種種醜陋,導演已經不是第一次予以反擊,其上一部《世上最偉大的父親》已經有所體現,他依舊在高歌着內心的誠實美好,雖然都是用著重口味的手法。

垃圾真人秀節目高歌宣揚着各種的拜金主義,少女的思想已經失去了對人的尊重,只會享受在富裕、崇拜與物質當中,她在鏡頭中無所顧忌地宣洩對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物質需要的不滿讓人可恨,而其父母縱容女兒的這種刁蠻無禮更是可恨,但其實,電視台在以此為噱頭大家鼓吹更是可恨。

主持人以各種嘲諷以及自我吹噓來引起大眾輿論,並藉著對各種政治見解以及種族立場來高歌言論自由,有人為之喝彩,有人為之憤怒,於是也有人為其這放肆無禮而忍無可忍。是的,他們這種放肆,又豈止僅是在電視上的採訪表現呢,本身的人格就已經發生問題了。

歌唱比賽已經不是為了選出真正會唱歌的聲音而舉辦,而是為了在這個世界找到可供大眾娛樂的百姓而進行,大眾享受在各種嘲笑辱罵當中,評委也享受在作為裁判者的高位虛榮中,參與者更是已經失去了自我的羞恥而享樂在喧囂的嘲笑中,起碼在電視看到自己的出現擁有讓自我快感的虛榮。

觀眾看著一個備受偏頭痛困擾並被告知患腦癌然後是搞錯了的中年男人如何去懲罰這個病態的社會,如一個法官,用一把手槍,然後是兩把,然後是一支AK47掃射歌唱比賽總決賽,然後,劇終。

而讓觀眾感到諷刺的是,這個一直充當法官般的角色的男人,身邊卻被一個同樣病態的少女所纏繞。

地動驚天愛撚過 – 春嬌與志明

Love-in-The-Buff

不知道如何闡述對此片的觀感。在知道劇情梗要之後觀看電影之前,甚反感這一腳踏兩船的濫橋段,而在觀看之後,這種舊愛還是最好而新歡不過嘗試的戀愛關係態度是還可以被接受的。不過劈腿就是劈腿,仆街就是仆街。

如果因為前集《志明與春嬌》而對此續集有所期待,是否有所失望,起碼那種反感的粗口小清新已經不再,更多是放在了那都市男女愛情中,倒是好奇,這跟那些國產時尚愛情片又有何區別,不都是上等階層的你儂我儂嗎!

而導演續集想要使用的,已不是那後街煙聚,而是港人北漂,混跡內地賺大把人民幣享受在香港所不曾感受過的豪奢生活。於是,粗口少了,因為要說普通話裝高端,於是曖昧的情愛關係少了,更多是直來直去的“我們上床吧”,這是文字遊戲,不過是時髦的爛俗。又於是沒有了“有些事情不用一晚做完”的純愛,而是“但這一晚不做以後就可能不會做的了”的現實。

好看嗎,可以,但不至於讓觀眾欣喜歡愉,這並非因為一個女演員的參演而影響到的觀感。這個續集,與其說是為了滿足觀眾對愛情故事後續的期待而產的作品,倒不如說是為了滿足導演的趣味喜好而混合出來的續作,起碼那些客串演員們是讓觀眾有此感的。

尋人 – LONDON RIVER

LONDON-RIVER

那是倫敦2005年7月7日爆炸案,在倫敦的地鐵和巴士上發生連環爆炸,造成52人死亡700多人受傷。而在死者其中的一對男女,他們的父母因為看到新聞擔心而來到倫敦尋找他們的孩子。於是一個早年喪夫的婦女和一個與兒子不見多年的男人因為一尋人啟事而認識,並開始他們一起短暫的尋人經歷。

鏡頭基本上採用中景為多,以旁觀的角度來觀察故事,平實而並不具強烈衝突,但充滿戲劇性。作為觀眾,並不欣賞這戲劇性,故意為了讓觀眾感受到情感衝突所作的情節安排,這其中的煽情目的不言而喻。但其又是否要讓觀眾從這情緒波動中有所領悟?

一次巨變,所改變的是一生,尤其是當所有希望的失去。農地活成為了宣洩,森林的保護讓自己愧疚——連自己的兒子都沒能保護,又如何保護森林!

家具 – 酷家具 中國造

CityPictorial305

這確實是因為曾經半年的家具行業工作經歷共鳴所導致的雜誌消費,或者該這樣說,感受過家具行業的工作經歷。對於那半年度日仿如年的工作,其實也無所謂多言,但其確實讓讀者從中積累了沉重的工作經驗,是的,是沉重。對於專題所提到中國製造家具所帶來的新希望,或者說新氣象,作為曾經的旁觀者,是如此以為的:

專題所提到的電子商務,確實是讓這一行業在這個國家有了新的希望,雖然它仍然要面臨的是困難的運輸難題,畢竟家具在運輸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耗損是在所難免的,而且家具在不同地域所可能出現的不同變化也是讓消費者始料不及的,木材、油漆、皮藝、布藝在不同氣候環境下所出現的熱脹冷縮和各種反應都會讓一件家具徹底的毀滅。

電子商務可能打破了中國家具所一直依賴的賣場習慣,消費者無需再跑去家具賣場在茫茫的展示品中挑選固定的樣式,而是可以通過互聯網根據展示圖片來選購心頭好,當然實際使用感這就是無法與賣場消費比較的了,但起碼是節省了選購過程的時間與精力。

要知道,跑家具賣場足可以讓人報銷一雙鞋。就從廣東順德的樂从家具城來說,就順聯家具城就已經分了南北大館,裡面再分佈數以百計的商舖。而這就只是樂从家具城其中一個集中賣場而已,再往後就有更高檔次價位的羅浮宮家具城,再往後是零散商家的聚集賣場。你無法想像每天在這家具城的停車場裡一天要進行多少輪的裝貨卸貨過程,而全世界又有多少人會來這地方進行採購,你確實可以在其中擦身而過不同國籍的採購商。

中國創意家居,其實最大的敵人,是山寨複製品。你無法想像在大賣場裡能夠看到多少世界大設計師的家具設計產品出現其中,而他們就如此理所當然的散佈在其他只有功能性不具設計性的家具當中,因為在此時,這些大師設計複製品就已經只是具有大師標籤的功能性家具,而已。

家具山寨廠有著他們成熟的複製技術,可能僅僅依靠一張相片就能夠在AutoCAD上將比例、材質、作工進行複製,同時他們還會考慮到利潤來進行材質的替換和工序的節省,以實現最大的利潤價值。中國家具所欠缺的並非是技術,而是創意以及新的審美理念。而這又是一種破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現象。

所以很多時候,每年的廣州國際家具展的參展商們都很反感觀眾的拍攝,畏懼是同行通過拍攝記錄來進行創意剽竊。

牛 – BULLHEAD

BULLHEAD

正義不張而自私的成人世界,會讓孩童遭受如何沉重的心裡陰影,不經意聽到父母的憂慮,又會讓兒童承受多大的心理負擔,然而一切的悲劇,確實這個遭受傷害的兒童所經歷。

無來由的暴力,導致作為男孩的身體遭受永遠的傷害。父親想要討回公道,卻遭受種種的阻撓與無力,兒子就如此看着父親被攔下,那個乖張的少年就如此逍遙法外,施暴少年的父母也完全因為所謂的“意外”而心安理得地繼續他們的日子。但對於男孩的家庭,確實永遠被蒙上悲劇的陰霾。男孩之後要定期注射荷爾蒙來維持正常男子的身體代謝分泌,也要讓自己的身體以及聲音來掩飾自己不完全的男性身體缺陷,雖然他長大後看上去是如此的壯健,但那場悲劇經已毀滅了他的一生,他不敢戀愛,他無法像正常男人那樣去尋歡,連一個瘸子都可以實現的基本慾望都無法滿足。當他遭受意外後,母親擔心地問醫生:“那麼他會變成同性戀嗎?”

然而諷刺的是,那個目睹一切悲劇卻沒有站出來做證人的孩子,日後長大了,他卻成了一個同性戀,鬼鬼祟祟地過著他不法日子。

電影沒有進行讓觀眾振奮的報復,而選擇以徹底的悲劇來結束一個悲劇的受害者人生:密閉的電梯空間中,注射了大量激素的男孩彷如一隻發瘋的狂牛,用頭撞擊企圖傷害束縛自己的所有人,但再堅韌的牛皮也無法抵抗子彈的衝擊……

聯繫 – AMAYA

AMAYA

要說觀眾是否能夠在影片中讀到導演的意圖,不能!三種語言的對話,各自的思想經歷碰撞,似乎在相互影響,也似乎在頑固自衛。六個人物,相互之間交織了一個複雜的關係網,彼此都有着千絲萬縷的羈絆,正如Amaya丈夫在修單車時說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有聯繫的。”

外國人Paul剛來到香港,他看到按摩廣告就找到了Amaya被派上門服務,後來他參加了Amaya所在的按摩中心學習足部按摩。阿蘭是個汕尾女孩,來到香港剛被英國老闆革職,來到Amaya所在的按摩中心報名學按摩,卻因為Paul打來的電話而陰差陽錯地在按摩中心繼續翻譯的工作。後來Amaya的兒子去了汕尾打工,阿蘭的家鄉。Paul在咖啡店認識了一個女孩,他們開始了戀愛,但原來女孩已有了男友,而那男友正是阿蘭的英國老闆。Amaya去了汕尾探望兒子,Paul也去了汕尾找Amaya,而阿蘭的父母看到了Paul和Amaya一起,於是在給阿蘭的電話中提到,阿蘭回去了汕尾想找Paul,嘗試開始她那剛萌生的好感……

整部影片就通過六個人物充滿戲劇性的遭遇而呈現出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奇妙聯繫。在阿蘭第一次上門找Paul時兩人一起念了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其實這首詩也帶出了萬物的關聯,因果的循環。

鏡頭更多地集中在一個從日本飄洋過海來到香港的中年女人的表情上,生活的呆滯似乎讓她失去了激情,重複着每日的工作,她總是不苟言笑,每天吃著一樣的外賣麵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