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 Of Gods and Men

Of-Gods-and-Men

是選擇在安逸祥和中等待前往天堂的一天,抑或在惶恐不安的責任中等待割喉的到來。是躲在床底下僥倖逃過綁架,抑或爭取着作為一名牧師最後的尊嚴。這不單是應該與不應該的選擇,而是對人、對神、對世界、對惡魔信任的選擇。

冷靜平緩的鏡頭,乏味的生活記錄,當中是凝固了在不安中的徘徊。在面對生命威脅的面前,神是在哪裡?是將他的僕人帶往身邊嗎?是懲罰那些罪惡殘忍的殺戮者嗎?在其中,會看到恐怖主義的殘忍與無理蠻橫。人在其中,是不被作為人而待,神有意義嗎?

“不是他們不想離開這個國家,而是他們沒有錢離開這個國家。”有人可以選擇,有人不能選擇,無奈承受着一切苦難。村民們視之與神派來的使者,解救村民們的病苦厄困,確實如此地將村民們放在心裡,甚至為此責任而負上自己的生命。

因為以為,這是作為神的僕人所應該。在不安中,無奈選擇了勇敢。一張桌子,八個座位,如此相似《最後的晚餐》中的構圖。最後的晚宴,兩瓶葡萄酒,淺嚐,是預感死亡的將至,而淡笑、落淚,悲傷、畏懼、釋然……這是一切。

夢想 – 大狗民

Citizen-Dog

幸福與夢想,二選其一,你更想要哪個?

超現實的愛情題材,誇張的幽默情節,拼湊出最草根本質的感動。或者有些時候,已經忘記了自己所希望要的是什麼,又或者,從來就不知道要的是什麼。所以,會像邦那樣做錯選擇,想要開熨斗,結果插了風扇的插頭。也因此,開始不經意的人生。

如油畫般的家鄉,從天而降的頭盔雨,長不大的女孩與熊寶寶剪不斷的愛情,總喜歡舔東西的西裝男人,換錯手指的好友,對電單車載客有強烈執念的鬼魂,走失的愛情小說女主角……他們,串聯起了整個瘋狂幻想的故事,或不過是要告知,這個世界,每天,都發生着各種讓人驚異的匪夷所思的故事。

來到了曼谷,人們的背後就會長出尾巴。其實,這尾巴,或者是成功,或者是麻木。因為成功了,也就麻木了所有發生的一切,因為要為成功犧牲所有曾經期望的一切。當夢想實現了,夢想也就遠離了。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現實。當得到了,也就失去了。

一直耗費青春去追求夢想,然而很多時候,是苦苦追求卻無力達到,在不經意間的休息,卻如願以償。尋物如是,夢想,亦如是。但,夢想,又是否就是幸福呢?

晶自小夢想是可以解讀從天而降的一本白色封面外文書。直到長大後遇見一個外國人,才知道,耗費青春所追尋的答案,就不過是一本意大利同性戀色情小說。

因為一次一次的夢想落空,而已經麻木了對幸福的感受。原來,幸福就在身邊,那感覺從開始就已經有了,自是自己一直不曾發覺。

續集 – PAUL

PAUL

並非《Shaun of Dead》裡面的末日救世,並非《HOT FUZZ》裡面的英勇神探,不過是延續發揮《SPACED》中的GEEK精神,並將故事娛樂化,科幻實際化,講述出所有GEEK們都期盼的一次美國圓夢公路之行。

雖然劇本是Simon Pegg與Nick Frost的編劇,但失去了過往的一種幽默靈氣,確實是有大量的致敬,對科幻、對漫畫、對電影,但那是曾經的《SPACED》。理智說不能比較,但無法不比較。很多核心化的GEEK元素也就以一種比較表層的呈現,所以看到並非是一種宅文化,而是外星人的公路片。或者是抱有對以往的期盼,也因此而形成一定的期待,隨著時間逝去,期待淡去,觀看欣賞標準也隨之改變。不會為之當中那些兄弟情誼與同性戀人的擦邊球而觸動,凡是覺得平淡無奇故意為之的刻意。開場睡衣旅店房間的包袱可能會以為是一個漂亮的遐想擦邊球,但以為更多是塑造出親密的同伴關係,胜似兄弟的情誼。也因《HOT FUZZ》開始,真以為Fregg的合作是無需女主角的,此片插入的女主角無疑是如此突兀,除了提供一個科幻與宗教的矛盾衝突效果以外。

其實,或者若然就不過以更為平實的GEEK文化生活故事也未必見得不比現在這個故事差。

思念 – 無聲風鈴

Soundless-Wind-Chime

中國人有這樣的以為,人死後七天,會回到家中,與親人道別後就投胎轉世。風鈴,據說是容易招惹靈魂的飾物。當風鈴作響,或是至親的人回來的信號。無聲的風鈴,那是思念嗎?不作響,卻常伴左右。

依舊是那小清新畫面風格的同性戀題材,其中安靜的慢鏡頭與曝光,都有著突出的港產文藝片感覺,而中段插入的一節歌舞倒突然以為是蔡明亮,同樣的老歌,同樣充滿突兀感的歌舞。

離不開這樣的命運,孤獨,受傷害,彼此溫暖,彼此撫慰,以為的愛情讓彼此有了生活與精神的支柱,直至情感與肉體開始分離,誰先誰後其實並不是關鍵,不過是同樣的結局。而如何處理其中的矛盾關係,則是這人物愛情關係的結局。“你留下,我走。”“我只是不想讓你覺得你虧欠我什麼。”話語間充滿着無奈,隱忍。很愛,亦很痛。彼此傷害,之後各自逃離。重複重複,直至無法忍受,於是只有一方的永遠離開,才能將這關係帶至永遠。

影片開始潔白的牛奶從背後在地面蔓延,鋪了一個如此絕妙的伏筆,不作答何意,總之奠定了基調。待結局時,方確定牛奶的意味:鮮紅的血亦慢慢流出混在白色的牛奶中。

人死後真會有靈魂出竅,到最牽掛的人身邊道別嗎?在生的人,將思念帶着往愛人的故鄉,他無法再回去的地方,或是代為如願。遇見相似相貌的人,一者是戲劇效果,二者是喚出那投胎轉世的命運論主題。

信仰 – The Rite

The-Rite

你相信什麼?神?科學?人?道德?未來?人總是有一種信念,以堅持自己的生命。你說你沒有信仰嗎?信仰就只是指宗教嗎?當你相信一事,也就認同了這事的對立面的存在。當相信神,惡魔也就同時成立。

世界,是對立矛盾存在的。

影片算是驚悚電影嗎,抑或傳記片?以驚悚誇張形象的手法來表現一部傳記片,從而最大程度地說服觀眾神的存在,惡魔在人心中的埋伏。由一個對神學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的年輕神父,接觸驅魔師的存在,繼而接近惡魔的存在的故事,帶出信仰、帶出人的內心脆弱、信仰不堅的主題,從而證明神學的存在。

但其實,明顯在鋪墊與表現主題上,導演是混亂了。開始的手法壓抑,之後就開始失控流俗,或是想借此反差造成驚悚娛樂,但明顯與主旨不符。既想嚴肅真實又想形象表現,最終卻前後情緒不得延續。人物薄弱的情節鋪墊讓高潮看似倉促。當然,在音效和畫面內容上是能夠造成一時驚嚇的。

最後,只為結束字幕的“改編自真實事件”而為所動。

悲劇 – Gnomeo and Juliet

Gnomeo-and-Juliet

人天生就有悲劇審美,對悲劇的事物有着自然的觸動,或就是對遺憾美的嚮往,就因為不完美,方會慶幸自己的美好。當然,電影是美好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拜託,那是什麼時代的悲劇美!

因兩個花園主人的不和,裡面的瓷娃娃都因此勢不兩立,一直敵對,子子輩輩也被教育仇恨對方。當孩子還沒懂事的時候,已經被教育仇恨,也因此,長大後也會莫名的仇恨,而那仇恨是如此的深,又如此的莫名其妙。原來很多事情,都是因為被教育而形成的。

“啊,你是藍色的……”不因為你是你,而因為你是藍色的,你是藍色的一份子。所以,這愛,是悲劇的。橡膠鶴說得好,“你們起碼可以為自己的愛做點什麼。”仇恨是莫名其妙的,但自己內心的感覺是真實的。為自己的真實感受去爭取,相信自己,又怎麼會有悲劇呢?

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最終也就殉情而死,但起碼相伴而去,其實也是美好的事情,誰知道死後相伴同行不是好事情呢?

情夫 – Broken Embraces

Broken-Embraces

一如阿莫多瓦以往的作品,關乎愛情、陰謀、背叛。為生活所迫跟了一個老男人,後來認識自己所真正喜歡的男人,並一發不可收拾陷入熱戀中,甚至不惜被殺。而那男人呢,會繼續自己的單身生活,在女人中間穿梭,因為他有這魅力,哪怕他也因情人被殺時成了個瞎子。也雖然他對曾經的戀人依舊念念不忘。

依舊是那誇張的佈景元素,那手槍掛畫再次打上了阿莫多瓦的標籤,那鮮豔的紅黃色是一如其作品的畫面元素,鮮豔。開場的對比蒙太奇無疑是精緻的,過去與現在對比進行,在導演的回憶中兩段開始重遇,講述了一個女人的故事。

其實,這影片相當簡單,比之以往是徹底的簡單。

思念 – Man at Bath

Homme-au-bain

我在這裡,你在那裡,我思念着你。你離開了。

那天你走的時候,我搶著留下最後一絲的溫存,最後的一絲。然後你離開了。我用別人的身體來安撫對你的思念,別人的溫存來懷念與你的曾經。但那畢竟是別人。記得那個鄰居嗎?那天他帶了一個男人回家,我們三個人。但後來,他們走了,我又再一個人了。記得我們樓上那個藝術家嗎?我給他展示我的身體換來生活費,但他竟然給我講了一堆的藝術。後來我遇到了他的學生,調皮搞怪,似乎讓我有了新鮮感,可以忘記你的新鮮感,但其實,我還是思念着你。面對這個男孩,我竟然覺得自己完全失去了自我,像個父親般管教這孩子。

我在牆上畫下了你,我以為你就像往常那樣坐在牆角,與我並肩而坐,就那樣坐著,坐著……你回來了,我走了,你看到牆上的畫像嗎?

演員的表演是木然的,手法是粗燥的,唯一可取之處是對比蒙太奇的運用。

絕望 – BURIED

BURIED

這會是一個等待的故事,卻是一個黑色的獨角戲,絕望就如那最後的漏沙,將人掩埋。

這注定是一個黑色而絕望的故事,不過是一個美國公民,無辜被活埋在戰場的泥土下,以為可以相信那個無所不能的國家,卻被國家那“無微不至”的事前調查而折磨至不堪。無疑,這是對美國政府的諷刺。然後,就是在絕望與些許希望之間的掙扎,黑暗與微弱火光的對抗。這不會是自救的奇蹟故事,因其足夠真實,真實得讓觀者置身角色中而假設自己若真困身在黑暗狹隘中的絕望、恐懼。

這是等,但不是等待救援,而是等待死亡……

等 – 茱麗葉

Love-Juliet

三個茱麗葉,三段情感各異的故事。

《該死的茱麗葉》,自卑與愛。因為愛,所以自卑,因為自卑,所以不擇手段去愛。茱麗葉說“帶我走吧”,其實男孩猶豫了,一切都是在無奈與責任之中開始,哪怕是有所觸動過。

《兩個茱麗葉》,橫跨30年的兩個茱麗葉,都被男人的承諾所傷了心。等,等,等,男人始終有著很多的無奈而卻步,沒有履行他說的勇敢,始終當著一個膽小鬼。茱麗葉不等了,為了等這樣一個男人,不值得,30年了。曾經為這男人的青春虛逝,算是報復而讓男人愧疚餘生。茱麗葉在小巷回頭,燦爛地對男孩笑著說,“膽小鬼”。

《還有一個茱麗葉》,他是最幸福的茱麗葉,因為他還活著。“原來,沒出現的就不一定不存在”。曾經有一個小男孩,他總是被取笑娘娘腔,但有另一個男孩一直保護着他,直到男孩離開,他們不再聯繫。另一個男孩一直在尋找他、等待他。後來,失去聯繫的男孩已經成了女孩……茱麗葉在40歲之前,結束了他的第28次單戀,他想要自殺,但當他遇見了與小男孩失去聯繫的羅密歐後,他要開始第29次的單戀,開始第29次的等待。原來,等,總比沒有可以等要好,起碼可以等,起碼還願意等。

孤獨 – I Stand Alone

Seul-contre-tous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孤單一人的,我們死也是一個人孤單死去的。”其實,這不過是主角的內心反噬。

通片是主角不停地仇恨,不滿,憤怒。這是長期壓抑過後的反噬,因為女兒被強暴而報復遭到拘捕入獄,對女兒的愛因此而受到剝奪。出獄後認識另一個女人並依附這個女人生活,失去自尊的同時也失去對女兒的關愛。當他離開這個女人,卻已是年老無財無物,失去了養育女兒的能力。在這之前,他都是將女兒視之為女兒,以一個父親的自我認識。當生活窘迫得幾近邊緣之時,他選擇與最愛的女兒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這個女兒是自己在這世界上唯一的親人。因為這個女兒,他不再孤單。

其實,人,很害怕孤單。所以人一直在尋找陪伴自己不讓自己感覺孤單的人。所以陰莖要找一個陰道來配對,這樣才不會孤單。主角對同性戀有著強烈的仇恨,或許這是畏懼,又或者這違背了他所認為的。於是,女兒成了他的依靠,排解孤單的依靠,這個智障的女兒。

到最後,他還是孤單的。女兒,其實出自他的身體,他還只是抱著自己的身體來自我安慰。但最後,他還是獲得了安慰。畢竟女兒是獨立於他自己的存在,可以滿足到他的需求,他的慾望,他的愛,他的性。

“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他們有道德。”

“道德只是有錢人拿來騙窮人的鬼把戲!”

觀眾 – 將愛情進行到底

Eternal-Moment

十年過去,你已不再,我已不再。“我們還可以怎麼樣,我們還能夠怎麼樣?”我們不可以怎麼樣,我們無法怎麼樣。就如十年前那般,依舊作為一個觀眾,為著自己以為的曾經與現在而以為感動。

故事一,這是張一白的短片呈現,迷幻,虛假,劇場化平面化的場景調度。以展現這故事的美好而童話。其實這是甜蜜的毒藥,提醒相愛的人那習以為常的習慣,其實已在忽視了自己說深愛的那個人。

故事二,這是張一白的原劇延續,現實,無奈,曾經電視劇片段的穿插使得第二段成為最延續意義的一段。分手後不再見面,彼此都過上了有違當初祈願的生活。那一夜荒唐的放縱,不過是對青春的一次成年式紀念。彼此都無法回到過去,彼此的生活成為了那麵包車上勾勾坑坑,阻礙着他們的一夜情,懷緬初戀的愛情。

故事三,這是張一白的歐式習作,小提琴,天空,跳剪,法國,都不禁讓觀者覺得真有幾分歐洲片的模樣。婚外戀,心計,中產的虛偽。其實你不曾放下過去,你一直惦記着,所以你會每一年都帶我去大海,把大海的聲音錄下來,讓我以後跟隨你的聲音伴你的過去看海。這是荒誕的人物,突兀誇張的人物表演,以更深刻地讓這初戀顯得如此的單純而無法返回。

過去,似乎不曾存在。一直如觀眾般,觀看着比人的故事,為自己以為的情感而感動。

財產 – Private Property

Nue-propriété

什麼是私人財產?房子,兒子,母親,兄弟,女友。當私人財產遭到侵吞的時候,會奮起反抗,在所不惜。

房子,這是母親的財產,雖然那時父親給兒子們的。但母親決定要把它賣了,讓自己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自私嗎?怎麼會,這是母親啊!

兒子,他們是可愛的孩子,依舊陪伴身旁讓自己在離婚後的日子得以繼續歡樂的原因。他們肆無忌憚,但他們依舊討人喜歡,依舊會圍坐一起吃晚飯,他們倆就像小時候一樣,一起遊戲,一起洗澡,一起打乒乓球……如誰要傷害他們,會做出反抗。但,如果是他們自己在相互傷害呢?

母親,那是兒子們的母親,是父親的妻子,不是鄰居的情人。那男人都是騙母親感情和金錢的。所以不能夠讓母親把房子賣了,哪怕跟母親爭吵,哪怕媽母親是賤人,哪怕讓母親傷心,都不可以讓母親跟別的男人離開。

兄弟,女友。其實,女友,不過是兄弟之間的考驗。他們依舊如孩童時般做著孩童時的事情。只是,女孩的出現,似乎讓兄弟開始成長,明白到,自己的財產……

那一桌破碎的玻璃,其實也是隱喻了這家庭關係,破碎不堪,難以修補。

自由 – SUCKER PUNCH

SUCKER-PUNCH

且不說電影本身的優劣,於觀者而言,也就不過結尾處理的急轉讓人接受不能外,全片都是上乘之作。尤其可以滿足遊戲科幻特效動畫迷們的視覺感官渴求,以及女性解放暴力的潛在欲求。

而在本國竟然未經刪剪的引進是讓觀者甚為多疑的?當中是否對現實有所暗示?自由,其實只在幻想之中,最終,我們都要接受蛋白切除手術成為獨裁的行屍走肉。

其實,這也只是導演的一次意淫,濃厚的日本文化、毫無冷場的視覺特效、華麗的動作慢鏡頭,等等,都使得電影有著讓人為之驚嘆的元素。也因此,而被寄予期待其將呈現一情節與畫面相配合的結果。於觀者而言,是有所脫軌的,或該說是始料不及的變化,雖然這是早已埋下伏筆的情節。但急轉直下的劇情一時讓觀者未能回過神來,到底原來一直所鋪墊營造的故事情節,又是為什麼?真如大眾所認為的僅僅是結束意淫而與之一個玄乎的結局嗎?

命運 – February

February

“你相信命運嗎?”

我們定義這“命運”,該是“緣分”,緣分讓倆人相遇,相知相識,相愛,相守,最後相離。

影片進行中,都在為兩人的情感過程作鋪墊,埋伏筆。男主角的殺手身份,女主角的腦疾,中央公園裡的流浪漢,迷路時的囑咐,這些都為結局而服務,使得命運的安排是如此理所當然,同時又讓人如此意外。

“你相信命運嗎?”

當槍聲連聲響起,女主角從昏迷中清醒,以為這就是結局,慣常的結局處理,不是。當女主角轉身離開公園,與睡在角落的男主角在最後將要擦肩而過的時候,一張畫紙飛入她的視線……這就是命運,這就是緣分。命運弄人。

過分的巧合,過分的戲劇化處理,就是命運,將命運過分的強調,其實就是戲劇。或者,人生,都如戲劇,只是我們不察覺而淡化了其存在,而不作相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