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 – 哪一天我們會飛

She-Remembers-He-Forgets

所謂夢想,就是能夠讓你盡此一生也未必能夠實現的……之前好像從哪裡聽到過這麼個說法。回想導演的上一作品,其中的青春熱血,所帶來的嚮往和對比之下的悵然,對比此作,是憂傷悲痛,與無力。

“哪一天我們會飛”但當知道自己是永遠也不能夠隨自己意願自由飛翔的時候,那種悲痛足以促使自己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其實這蘇博文的離開,觀眾多少以為是呼應《狂舞派》的對白,“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得多盡?”我可以為止付出我的生命。

當時在觀看電影至結尾的時候,感動足以讓觀眾幾乎無用的淚腺滑下淚水。那是讓當時的觀眾受到衝擊的,猶如感覺到導演不停地拷問著處於迷惘期的觀眾:你的夢想呢,還記得嗎,實現了嗎?

飛,是一種實在而又虛無的事情。人類可以飛嗎?不能夠,但他們能夠憑藉科技坐上飛機衝上藍天,所以是虛無但其實又實在的事情。追逐飛翔的蘇博文,就如那些看似遙遠但其實又是那麼伸手可及的夢想。

余鳳芝出軌了,她是精神出軌;彭盛華是出軌了,他是肉體出軌,但他們出軌的對象,都是夢想……蘇博文。婚姻關係已瀕臨破滅感情已不再的余鳳芝,因為再次聽到年少玩伴的名字時,喚起了過往曾經的記憶,也喚起了不被發現而被自己過去所錯過的愛情。彭盛華在上海跟個姑娘好上了,但其實那姑娘是他所忘記的夢想,也是他所曾經愛上的余鳳芝。

當重新記起了夢想的時候,又是否能夠為之追逐?實現夢想,是在哪一天?想起了俗氣的一句話,

告訴我,你的夢想是什麼?

天敵 – ZOOTOPIA

ZOOTOPIA

忽然想到,其實動畫跟當年的[Wreck-It Ralph]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要讓觀眾們通過歡笑之中感受到,要撇開固有印象衝破歧視,壞人未必只有作惡,天敵未必就是兇殘。前者是遊戲角色的大世界,那麼現在就是動物們的烏托邦。

其實當時第一次在地鐵中看到電影的宣傳海報時,因為那紛擾的街景繁雜的人物沒有突出重點主角的構圖,是讓觀眾忽視,甚至輕視這電影的。

這會是一個烏托邦的世界(如片名所描述的),所有動物都不會因為原始本性的束縛而能夠相互和諧相處。但也會有如人類世界那般,不同人種雖然能夠共處,但他們中間還是會有破壞紀律的人出現其中。而烏托邦中的動物也會有害群之馬,偶有違法亂紀的事情,而要懲罰這些違法亂紀,就會有警察,當以為這應該是孔武有力的動物所應該擔當的工作時,就是有一隻“笨”兔子理想要當一名警察。

於是,開始要讓觀眾知道,不要被固有印象所束縛,也不要對任何理想抱有歧視與打擊。誰會曉得本來野性兇殘的豹子會胖得在警局前台做接待員呢!肌肉男內心也可能是顆少女心嘛!

雖然兔子要擺脫別人的固有印象以及歧視,但在耳濡目染下,她似乎也抱有依然的“天敵”概念,於是以為狐狸是狡猾卑鄙的。卻不知這是狐狸因為童年的不愉快遭遇所致的“保護色”性格。年幼的狐狸其實又是多麼的可愛呢!想要跟同樣幼小的動物夥伴做朋友,卻因為他們的恐懼而被受到侮辱。

觀眾要知道,很多時候事情的真實未必如所看到的那般猙獰。

案件表面是獅子禁錮了野性甦醒的動物們,卻未必只是因為他畏懼這威脅到他的城市治理地位,也有可能是他是被嫁禍不智之舉;和善被壓迫的綿羊,也有可能因為這不被重視的狀態給逼出扭曲的行徑。

其實動畫又何不是在借着動物的形象講著人類世界的百態人性故事呢!感動,或是因為已經學會了道理。

循環 – Continuity

Continuity

在首屆亞洲雙年展上不經意看到的,37分鐘版本,又或,沒有完結一直播放的版本。觀眾進場後也不知道影片是處於什麼時段,於是就坐下来看,等待一个结束和重新的开始……

儿子跟分开多时的父母重新在餐桌上用餐,因为一些话题而让母亲离席,只留下儿子和父亲。忽然,儿子从父亲的酒杯里看到一颗眼球。夜里,父亲将一个沉重的塑料袋放进车厢里,车厢内早已放了两个同样大小的袋子了……

刚才的一对父母将从战场回来的儿子接回家,在路上,母親看到路上有一隻駱駝擋在路上,正當兩人對視時,駱駝不見了,繼續行走,駱駝出現在路旁的叢林中。母親下車,跟著小路發現一個小山坡,當她爬上山坡時,驚訝地看到一個大坑裡,睡著好幾個死去的士兵,肢體不完整地躺在地上。一個小孩突然進入鏡頭,將這些死去士兵的武器收集起來。

其實後來回想這一段,會猜想之後所接的是第一個兒子,因為這一段發現的情節是預示著往後的故事以及所希望表現的戰爭反思主題,哪怕這表現主題的手法是偏於晦澀的。

這一次接回來的兒子看似處於叛逆期的少年,會抽煙而舌頭上打了顆釘,而都是不招父母喜愛的事情。讓人摸民奇妙的事情,父母將兒子帶回家都會把雙眼給蒙起來,直至回到自己的舊房間。

又是在餐桌上,當父親離席後,兒子跟母親同桌的時候,一種曖昧莫名的氣氛縈繞,當觀眾還在思考這到底是這母親的扭曲親暱在作祟抑或是對兒子回來後的熱情時,兒子的盤子裡盡是蠕蟲在爬動,眨眼後這驚人的畫面就消失了,以為是因為疲累而所致的幻覺。而當這母親半夜竄進這兒子被窩時,觀眾剛才對於曖昧的疑惑似乎得到了肯定。之後鏡頭回到夜裡的屋外,一個車子的長鏡頭,一個人般形狀的影子斜照在車上……

又是剛才的一對父母,他們又要接兒子回家,母親又在路旁似乎發現了什麼,當他們來到車站的時候,並沒有看到他們的兒子。然而其實,兒子剛才就一直站在車站等著他們。當以為兒子是躲起來了的時候,兒子又突然冒出來了,但他剛才還在的背包卻不見了。

其實這時候會以為是有一種科幻或魔幻的內容在鋪墊,父母和兒子處於不同的時空而後卻忽然又相遇了的情況。

與之前一樣,兒子又是被蒙著眼睛帶到屋裡,父親在母親離開後就拉開兒子的嘴巴在檢查,這段就如呼應“上一個”兒子在舌頭上打了釘的情節。而當他要關心兒子丟了背包是否會有什麼損失的時候,兒子摸著褲襠有所指似的。這時候觀眾會粗暴地以為,上一個兒子是跟母親曖昧,那麼這一個就是跟父親有。但當回到飯桌的時候,這種想法有似乎被否定了。兒子講述在戰場上的經歷時,母親表現出相當的不愉快,而父親離席的時候,母親跟兒子開始了親吻……

其實觀眾後來回想,會認為故事其實是:一對在戰場上失去了兒子的父母,租借少年們演自己的兒子,來滿足將他們接回家的願望,但其實這對父母其實是一對惡魔,在不停息地下詛咒。就如在兒子房間裡那本漫畫,士兵抓到一個中東女人,想要扯下她的頭紗,卻無論他怎麼扯,女人都還是蒙著一塊布在面上。終於,在頭紗後面伸出惡魔的觸手將這士兵吞噬。

童話 – 美人魚

Mermaid

作為一個對導演並沒有太大熱情的觀眾,對於電影的期待是幾近於無,尤其看過一場電影的宣傳發布會,周導演對一眾演員的“奉承”實在讓觀眾留下了一身肉麻的印象。而結果,是延續了之前周導演一部《功夫》的觀感:鋪墊雍長結尾倉促毫無高潮。

其實疑惑那些翹首期待的觀眾,他們是欣賞作為演員的周星馳,還是作為導演的周星馳呢?作為導演的周星馳,他的作品又是否如他作為演員時候的那般呢?難道不覺得北上的周導演,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語境而贏得靈氣嗎!

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故事:相信這世間存在美人魚嗎?他們與地上人本是同根,只是後來他們不得不在水中生活,雙腿失去了意義而演化成魚尾,但身體就保着原來人類的模樣。難道細究下來這不該是一個謬誤嗎?美人魚怎麼呼吸?於是觀眾想到了迪士尼的動畫片《小美人魚》,主角的設定不完全是出自其中嗎?

雖然故事角色是小孩子的,但主題卻見得成人的:環保,一個相當妥當的選題。因為人類貪婪要發展,不惜要犧牲大海中的生物來填海造地,將美人魚趕盡殺絕。於是天真的美人魚們不惜化作人類要實施他們的美人計,要向這些貪婪的人類報復,以為將富商殺了就能夠解救同胞。難道這不會又想起張愛玲的王佳芝嗎?同樣的美人計同樣的在愛情面前敗下陣來。只是美人魚幸運,沒有死在自己的愛人命令之下,且還能得到捨身相救,有情人鍾情眷屬。

但在笑點橋段的設計上,則是延續以前作為演員時候的周星馳,很多的低俗內容,以各種貶損的話語來引起觀眾的劣根來報以會心笑。但其實這也該是觀眾所該反思自己的劣根性,自己內心的小惡魔,所以才會認同其中的橋段而被逗樂。

一直都說周導演的電影是在電腦特技技術上領先的,但在這電影中就不見得了,無論是海邊小屋的背景黑夜背景、還是人魚飛躍時候的動作、抑或是章魚須在砧板上因為色彩對比而顯得那麼的不真實,都讓觀眾對電影視覺留下不舒服而廉價的印象。

性交的意義–BAREBACK OU LA GUERRE DES SENS

BAREBACK-OU-LA-GUERRE-DES-SENS

大抵打著關於探討“性愛”主題的電影,都是有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企圖,而鮮明的例證尤見此片。粗糙低廉的製作,乏味造作的演出,除了那些似乎離所應當的裸露外,就截然沒有任何能夠讓觀眾興奮的內容了。

全片採用自然光,手搖鏡,粗顆粒,不完全遵照DOGMA95的規則來拍攝,那惡俗的割脈跳海自殺的情節就已經失去了回歸電影本性的意義了。以插敘倒敘的剪輯手法,更是顯得矯情。

全片的關鍵,就是那佔據片長一半的情慾戲,開始一大段的獨白,另一個角色只是成為一個毫無感情地在撫摸捏胸的存在。一大串的獨白後才扭身過來,要在逝去情人的舊照前做愛,整場戲讓觀眾無法融入情節的就是那一張佔據鏡頭正中的特寫相片。要說有探討具表現意義的,就是這個道具的存在,表現角色無論如何在情慾關係中的糾結,逝去的情人始終無法被遺忘的佔據中心。

而後,就是“我咬開了保險套,你把我保險套搶下,表態不要用套,於是扭身過後,我就真不用套和潤滑,吐個口水就完事”的情節了。

其實讓觀眾難以接受的,是演員或浮誇或木訥的演出,但所需表現的又是如此挑戰底線的主題,更別說其他場景調度、聲音使用等硬傷。以及一個鏡頭中,麥克風竟然入鏡的穿幫,更是讓觀眾尷尬不已的。

性交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要觀眾看我們做愛呀!

父母 – La tendresse

La-Tendresse

這電影之所以有趣,是為其淡淡的敘事節奏,不會有所看過的法國電影所熱衷糾結的婚外情或者對於男女關係的過多筆墨,而是回到親情關係的探討。

其實不大以為這是熟悉的公路電影,在路上的情節和人物关系的矛盾并非多么的尖锐,人物在这一来一回“救兒子”的奔驰路程中,人物的反思又并非多么的深刻。路程所帶來的,是經歷,而經歷之後,停下,才開始發現過去所不曾發現的,幽默也罷,關切也罷。

一對離婚父母要將自己的兒子從傷患中帶回到家中照顧,前往的路程上,沒有料想的彼此敵視不合作,甚至以朋友的關係前往雪山。

“其實你是否曾經怨恨過我?因為我選擇了離開你。”
“其實並沒有,我甚至已經喜歡上現在一個人的生活。”

來到雪山,父母被安排在一間酒店房裡,慶幸不會有狗血地在床上重修舊好,而是如此實在地以一對離婚十五年的關係,“丈夫”留在酒店房間裡,看見“妻子”午夜從雪山歸來,自由地從雪地坡上滑下來。

其實在平淡的細節中,是表現着這麼一對離婚父母的關係是如何演變的,因為一趟來回而得到釋然化解。曾經過往都經過兒子從第三人角度來輕描淡寫地帶過,對於兒子而言,父母,就不過是一種血緣關係而已了。結尾,當兒子本是乖乖地躺在沙發上休息時,父母轉身出門後,他迅速把毯子掀開找女友聊短信了。這一個細節倒覺得有諷刺的意味,諷刺的是他並非那麼平淡地看待自己被父母“捨棄”,所以他接受父母的關愛都成了一種虛偽和忍受(兒子與父親同車回家的時候,他一再表現出的是不耐煩父親對母親的干涉)。

世界末日–MAD MAX : FURY ROAD

MAD-MAX-FURY-ROAD

核彈之後,萬物死寂,綠地被摧毀至枯盡,世界就只有荒涼和乾旱。為爭奪稀缺的資源(水、食物),早已因為輻射已扭曲身體與心智的人類相互群居欺壓,強力者坐擁資源成了土皇帝,無產者或只能等待土皇帝的施捨,或霸占在世界某個角落,等待螳螂捕蟬的時機進行搶掠。

所謂的世界末日,或不過是將人類的所謂人性剝奪,回歸最原始的求生本能。而為之的英雄,也就不過是在這求生本能之上,獲得救贖,幫助無辜。

其實觀眾以為,與其將這電影歸做動作片、科幻片或者公路片,倒覺得更恰當是災難片。隨著麥克斯駕駛那輛重型武裝車橫穿荒漠、風暴與沼澤,讓觀眾感到惶恐的是未來這絕望的環境。人類身體已經因為環境影響、營養不良以及爭奪殘害而形態可憎恐怖殘缺。哪怕大反派,他坐擁水源和數百追隨者、美女妻房,但他肥胖的身體早已腐朽,當他那氧氣罩面具被扯下時,那真相可謂驚艷。

而關於那一路在荒漠之上,各種瘋狂改裝車一路飛馳追逐,反襯托出讓觀眾注意各種瘋狂的人物形象,幾乎除了男主角外就沒有一個形象是正常的,朋克的人物形象更是加強了電影的末日氣息。

但這絕望的形象,美,觀眾甚鍾情。那機械左臂,頑強的獨臂搏擊,更是讓觀眾痴迷於這偏執。

軍人–THE ODD ANGRY SHOT

THE-ODD-ANGRY-SHOT

要不是哪一場軍營裡可憐的露天沖澡戲,或也無必要觀看這電影吧!同樣是關乎越戰,但從澳大利亞的導演角度,不是要過分糾結戰爭的對錯反思,而是想要表現反映戰場上的戰士們的生活,通過細節來呈現。

雖然是戰爭題材,但不見有那震撼的爆破大場面,這不是目的,只是偶有戰士與越兵在叢林之間懸殊力量的槍戰,子彈的音效是這其中的主要表現“道具”。而開篇,戰士們聚集一起輕鬆打牌的時候,一枚炸彈落下,其中一戰士被炸飛時候的演出,觀眾看得演員表現之浮誇竟有種奇妙的荒誕。但在之後,每次開始對戰,都會有戰士被掃射,後在呻吟哭泣。這接連的“悲劇”讓這本偏日常的電影慢慢滲出哀愁,尤其在發送戰士們信件的時候,念到一個戰士的名字時,戰友應話“他死了!”將軍聽後將這封信往後疊,這一場雖似平淡,原來是充斥哀痛。

而另一細節,是戰士們因為長期泡在潮濕的土地裡,腳趾間都不同程度的潰爛,他們洗澡後都會用藥粉來治療。關於這個情節,共表現了三次。在叢林中的艱辛也培養出這些軍人無奈的適應能力。

電影在後半部分,有兩段表現力量不平等的情節,一個是軍人們來到市集,遇到一個美軍被小孩騙錢而後將這越南小孩拖到後巷裡,更把小孩的其他錢給搶了過來。另一個是軍人們在鬥昆蟲,一個是叢林毒蜘蛛,一個用了黑蝎子,結果蜘蛛輸了,軍人憤懣這場戰鬥的不公,兩邊軍人撕打在一起。在這兩段裡面,軍人們的態度都那般的無所謂,無論是“施惡”還是“被施惡”。

老實人 – 一個勺子

所謂的黑色喜劇,從來就不認為會給觀眾帶來喜樂,徒有各種啞然。本只為了討債,卻莫名惹來了一個傻子,並被尾隨到家裡,本想給他找回家人,卻不料落入一個又一個騙局,善良老實人成為人人欺負人人落井下石的傻子。

故事如此真實,以真實的場景手提攝像機地模仿真實,讓觀眾代入。在前半場還跟拉條子平淡地等待傻子的親人,但後半場傻子被帶走後,如何找回傻子成為了牽動觀眾的弦,始終不曾鬆懈。而當拉條子披上傻子曾經的大衣,戴上他破爛的鴨舌帽時,觀眾似乎被解答了傻子的由來,暗示著一個又一個惡循環。傻子坐在旋轉木馬上,也早已預示著惡循環的真相。

講述著當下城市發展過程中農村的演變,也表現著人性在這演變過程中的倉皇與手足無措,他們如何的墮落腐化。“人生就是這樣”村里的小店老闆重複這句台詞,也在暗示演變過程中人的無力。

少女 – 我的少女時代

觀眾一直對青春題材電影有著嚴格的選片要求,因為觀眾的青春鳏寡乏味,但電影故事作為矛盾集合體是必然與這平乏相背的,於是觀眾以一種近乎無理取鬧地去期望一部能夠滿足共鳴的青春電影。但似乎至今難覓,哪怕這一部。

每個平凡觀眾都在心中壓抑著不甘平凡的躁動,於是期望在電影中能夠實現這種反叛,於是哪怕一個從來甘於平凡的少女為了一個學好的叛逆的少年勇於在全校師生面前反抗教導主任,對他的不公平對待以行動反抗,更喚起所有同學們已經壓抑已久的不滿。少女並非是少女,而是觀眾曾經被壓抑的勇氣的投射。

台灣,始終是心之所往能夠居住的地方,那能夠與人共處的城市生活環境,書店、文具店、集市、快餐店、“咖啡廳”,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在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已經隨著歲月流逝。本地觀眾看到的是記憶,但遠方觀眾看到的是嚮往。

那些年》是男生們的青春,那麼此片是否算是女生們的青春呢?反正,都不會是觀眾的青春,觀眾在片中看到的不是青春,依舊是過去所曾希望在台灣電影看到的台灣人文。

大聖 – 大聖歸來

Monkey-King-Hero-is-Back

久聞其名,也終將與之會一面。在一現象級般的熱鬧下錯過,而當周遭都靜下來時,以為能夠見其真容。不再陳詞畫面當中的進步與不足,倒是想表達其中所看到一些中國動畫的歷史痕跡。

觀眾的思維固化守舊,始終以為最美好的中國動畫還是葫蘆兄弟那般的剪紙動畫,太有自己的性格與氣質,無論是畫面抑或故事、音樂。而在這後輩裡面,在新技術之上,在已經被好萊塢動畫所訓練出的審美之上,竟然覺得是瞥到前輩們的印記。是流兒在某個鏡頭中的雙眼,有著中國筆墨畫的大眼白小黑瞳,不過於模仿強調大眼睛帶來的天真觀感,倒有古典畫像中的模樣。但那也就僅僅是一個鏡頭,或是不經意之為,卻讓觀眾過目難忘。

而國樂的使用是必不可少,但可惜電影對聲音及畫面的配合處理是讓觀眾失望的,音樂的節奏與畫面不同步讓觀眾大大出戲。再之餘,是在流兒去敘說自己的“飛”的遐想時,卻竟然開始配樂出一首現代感極強的歌曲,更是將這本來開場還算傳統古典的故事帶偏,似乎要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個“勇敢”的故事(雖然故事真能夠掰出這麼個點)但這無論從節奏抑或演唱其實跟故事都完全不能夠帶給觀眾和諧觀感的歌曲,成了這動畫最大的敗筆。之餘,在多場打鬥場面,音效與畫面的不同步更是讓觀眾感覺失落的。

所幸,編劇讓那垂下的小手並非是結束,而是給予了希望。作為沙僧忠實觀眾,不能看到他在這“前傳”中現身實在又是一個失落的,既然連小白龍都能夠出場,取經團隊的第四人竟然不能出鏡,也只能以為這是給續集的一個伏筆期待的藉口。

火星 – The Martian

THE-MARTIAN

觀眾無論如何都無法擺脫男主角在《Interstella》的出場,以及隊長也在電影中作為女兒成年後的出場,這也就無法以相對客觀的心態來感受電影。而再往前有《MOON》以及《GRAVITY》同樣是宇宙獨角戲的橋段,都讓觀眾一直處於比較的心態來觀看電影的每段情節推進。哪怕電影導演將作為馬克西將軍的Russel Crowe帶來,但他是否擅長如此宇宙科幻題材呢?

火星之上,一片蒼茫,除了未知就是空間站,一個“被拋棄”的太空人就在如此生存條件幾近絕望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並等到同伴的歸來營救。於此同時,地球在得知這本來以為已經犧牲的宇航員竟奇蹟生存,是否營救如何營救所產生出的爭執,看到的是一個國家的宇航局內部政治角力,和作為同伴良知的博弈。作為電影,並不認為在這兩條(或三條)故事線是讓觀眾滿足愉悅的。尤其是在前三分之二的鋪墊,缺少矛盾及扣人心懸的內容,幾乎是靠硬核科學和主角的自言自語來支撐。

如果說原著或者電影是想讓觀眾通過投射來感受在光年之外的火星上面的無助以及孤獨的自我求生,主題是確實帶出了,但所給予的深刻感受就未必。《GRAVITY》在表現手法上的苛刻及仿真確實讓觀眾能夠有所投射並能對人與地球的一種思辨,而《Interstella》在硬核科幻呈現上則來得形象且親和,但《The Martian》呢,哪怕是作為商業娛樂,又是否合格?

輻射 – GRAND CENTRAL

GRAND-CENTRAL

情愛猶如那輻射來的如此不期然,稍不留神就會造成身體傷害。但情愛能夠給予歡愉,輻射卻只有惶恐。其實這比喻多少牽強,又如導演所想要帶出的危險關係。

初來乍到,以為電廠能夠帶來豐富的金錢,哪怕冒著闖入輻射包圍的環境中。也認識到在核電廠工作的其他同事,聚會期間,一個女孩突然的吻讓自己不知所措,而這忽然的快感與徬徨原來如被輻射腐蝕身體那般微妙。才知道,這個女孩原來是同事的未婚妻。

諷刺的是,這一個吻引起之後一次又一次的出軌,讓本來不可能有懷孕機會的未婚夫妻出現了“意外”,讓紅杏出牆的關係無聲被揭露。

其實這不斷在堆砌“上得山多終遇虎”的命運,想要掩藏秘密是不可能的,想在危機中獲得高利也是不可能的。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在兩人的關係被同事發現,雨夜中兩個男人撕打,其實是痛快的,哪怕以任何理由去破壞他人原來平靜的夫妻關係都應該遭到報應,報應譬如被毆打,被輻射腐蝕……感謝電影,應驗這道理。

棺 – 心迷宮

DEEP-IN-THE-HEART

成本制約吧,電影整體質感像一種電視系列片那般,無論是場景、表演、抑或故事,都讓觀眾產生一種很微妙的感覺。但或許也在暗示著中國當代電影的出路,故事回歸小村小鎮,更廣大百姓的身邊“故事”,雖然這故事是如此般的荒誕而黑色。

喜歡這電影在剪輯上的處理,同一時間線上的三組人員,圍繞一個被火燒焦的屍體抖出他們各自的秘密。三組人員在時間線上相互穿插,而因為不同的鏡頭位置承擔着同一故事不同的敘事角度,也就使得故事更加立體。其實這是一種很奇妙的看故事心態,整個故事在第一組人物的時間線上已經知道開始結束,但因為敘述角度原因,使得觀眾對故事的了解跟人物一樣是片面的,而有了第二組人員故事在另一個角度的敘述,使得整個謀殺後燒屍案件得到了補充。但一隻蝴蝶拍動了翅膀所引起的影響是多向的,一個影響會引起下一個影響,於是第二組人員在補充之餘又帶出了其他謎團。而第三組人員在補充故事之餘又利用第一組人員故事來補充自己故事的謎團。三個故事猶如一個圓圈般,前後鋪墊相互補足。

其實以為,導演在手法上耍了點蠱惑,明明觀眾能夠和人物那樣看到並沒有被埋起來的棺材,但鏡頭就是掩藏起來,只是表現了村長的慌亂,這個棺材的鏡頭就放在了結局,父子相會的時候才出現。而這蠱惑,另一個角度思考,也是為了要與開場父子的尖銳矛盾進行呼應,引導觀眾對著相會進行思考。

老–Mr. Holmes

Mr.-Holmes

誰都會老,哪怕是大偵探福爾摩斯。當周遭熟悉的親人好友都逐漸老去離開,就只剩下自己的時候,那種孤獨會讓人失去理性,更當面臨記憶日漸失去的時候,曾經的意氣風發會讓自己無法面對這落寞。

電影三條時間線並行,企圖立體地將福爾摩斯在人生最後幾年,在死亡面前時候的徬徨。時間線一,當下,居住在僻壤山村,只有女管家和她的小兒子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時間線二,日本,他要尋找能夠幫助自己記憶的藥草,他要記起人生中最後一件懸案;時間線三,過去,那是福爾摩斯最後接手的懸案,一個丈夫懷疑自己的妻子被水琴老師蠱惑而精神失常。

而當三條線依次相會的時候,會知道,其實都想要講述內心的孤獨。不被丈夫的理解的妻子是孤獨,所曾等待卻一直無法再見父親的兒子是孤獨,所有自傲自豪的曾經和摯愛都離去而只剩下蒼老的時候,是孤獨。

無法面對自己的這種孤獨,最後的結局就只有悲傷。但如果,身邊能夠有人支持能夠理解,那會是支撐自己繼續的動力。如被蜂蜇傷的男孩,因為他的意外而喚起福爾摩斯以為失去殆盡的縝密思維。

其實在觀看的過程中,因為多線的敘事,會引起對電視劇《夏洛克》的聯想;而因為電影的取景和人物化妝,則會引起對電視劇《唐頓莊園》的又聯想;幾乎都在很多細微之處呈現著英倫創作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