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 – 晚秋

有限期的愛情總是叫人痴迷的,無論雙方過去如何的悲慘齷齪,將來如何的不幸多舛,也都毫無意義,只為一切的意義就停留在那三天,三天足可永生不忘。 安娜最後是否會繼續等待勛,這細究下來也毫無意義了。

電影完全體現韓國愛情片的悶騷精粹,將情緒零碎分佈在細節上,窺鏡、凝視、傾訴、遊樂場、雙人舞、親吻……安娜的眼神,可以認為是湯唯演繹的呆滯,可以認為是安娜的疏離,在乎是觀眾是否接受。總之,陰冷灰沉的畫面色調與安娜的冷靜如此和諧。

影片節奏是緩慢得讓人欲睡,幾近沒有任何的戲劇衝突,哪怕是在酒樓一場,也只是在言外之意中對舊日情人的質問:“你為什麼要用他的叉子,那不是你的叉子……”不可否認,觀眾看到此段,是為湯唯的質問所動容的,她的質問不單是對情人,更是對自己的質問,無限的惆悵。

女主角 – Haywire

又是Steven Soderbergh堆砌明星的所謂大作,除了跨國界的大耗費外,其實,怎就覺得更像90年代的動作大片,意思就是,老套……出賣與反出賣,然後主角永遠可以過五關斬六將安然無恙地迎接續集的到來。作為一個並非動作片愛好者的觀眾而言,實在觀影樂趣寥寥。

以眾星拱月般的架勢來將女主角塑造成一個接受過強悍軍事訓練的特工,讓其在六位男明星中間穿梭,體會各種跨國界組織陰謀。較之電影本身,其參演的男演員陣容其實更加是看點吧,猶如讓觀眾坐旋轉木馬般瀏覽一眾男色,雖然他們基本都是被打的場面。

好奇電影為何不得觀眾心,是否因為其完全只是表現拳拳到肉的搏擊,僅在動作設計上放上心思,情節推進接插敘的手法營造懸疑感,但其實索然平淡,且自信得完全不利用任何剪輯手法或者場景鏡頭調度作過渡。

一個完全昭示續集到來的結尾,倒是讓觀眾好奇續集還有什麼需要繼續,而又還可以找哪些男演員來烘托女主角遭其狠毆。

相遇 – CONGORAMA

橫跨半個地球的距離,從比利時去到加拿大,或有心或無意,尋找那失散多年的親生父母。而這身世的真相,是在自己41歲的時候才被養父告知。於是尋找之旅開始……

但其實,電影並非是為講述尋找之旅所多數會拍攝出的公路片,起碼觀眾認為這路程短暫得讓人沒來得及回神。導演所要表現的,更加在於蒙太奇的運用。比利時和意大利的兩個人,在他們相遇前所發生的種種,一人的鋪墊,一人的呼喚,藉以讓觀眾成為知道一切如神般的第三者。這是一種很奇妙的觀影感受,鋪墊是讓觀眾了解故事發展流程,呼喚是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故事的進行,雖然結局是已知的。

不過,這種命運論般的故事,充斥的盡是戲劇的巧合。一同遭遇車禍的人,讓自己得到職業生涯翻身機會的人,竊取父親發明創意的人,與自己搶奪材料專利的人……導演通過種種的細節來暗示人物間的微妙關係,以及這世間不大可能的巧合。

緣分 – 老虎都要嫁

至電影結尾,編劇還是告訴觀眾,很多事情原來似乎是注定的,過去可能不過是擦肩而彼此對視淺談數語的路人,可能就是日後的終身愛人。所以,這是電影。

電影有著很多看似有意思的橋段本應該可以讓觀眾會心的,但在元素組合上總顯得乏力,如玫瑰花瓣。雖然數玫瑰花瓣的這種橋段已經過時,但戳穿玫瑰花瓣是單數卻確實可以讓孤陋的觀眾得到幽默的,但在那輕描淡寫甚至在結尾處的點明,卻變得如此雞肋。或真因為是宣傳作廣州本土創作,而對其有著挑剔的觀影期待與要求。

亦因為是宣傳作廣州本土創作,所以難得在電影中看到航拍的廣州,很大都市的廣州,但,那也是高端得似乎讓觀眾有距離的廣州。精英白領愛情故事,雖然那愛情道理放在任何階層都可以接受。但,觀眾是要期望得到共鳴,而不是被俯視,促使觀眾去期盼電影所表現出來的高端生活。

不過,電影確實依舊是針對着廣州觀眾這個市場,畢竟在其中客串的多時本土電視幕前人,可以在大熒幕上看到熟悉的臉孔,也是一種樂趣。

電影名是《老虎都要嫁》,但,其實也很難看出女主角對要出嫁的渴求,到最後都是對自我幸福的醒悟。愛不愛,觀眾還真看不出。或者,嫁給那人,不是因為愛那人,而是因為那人可以讓自己得到愛,和自己認為所需求的。

愚蠢 – 再見,親愛的總統

一部足夠蠢的電影,觀眾大可理解它是綜藝節目的衍生產物,起碼這樣觀看下來很多事情都可以讓自己覺得愚蠢得舒心自在。拜託,並非所有觀眾都是對日本娛樂文化有著豐富地道理解的,而且這完全是作為一個娛樂企業的作品,又怎能要求普通觀眾也能夠領悟其中的大小包袱和在片中穿插的大小明星藝人呢!

不過,電影在拋卻對白言語能力下單純通過愚蠢的表演還是能夠得君一笑的,要知道,日本搞笑藝人們所喜歡的誇張表演和冷幽默也還是能夠製造笑果的。起碼開場的裸體翻跟斗(放心,您不會看到任何),中場的脫衣男妓潛伏,炸物棒的奮鬥回憶,遍布大阪的總統半蹲雕塑……等,似乎都能夠讓君取笑一番。

當然,警察假扮脫衣男妓潛伏不料被巡警發現,後將對方的警服脫下,發現巡警竟有著脫衣舞男的“內涵”……這一橋段,也足夠讓觀眾無語以冷笑的。

可能還會有觀眾僅為了小林劍道那一身白肉跑著毫無挑逗的制服的橋段而觀看……

初戀 – ROCKET SCIENCE

初次感受戀愛所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的,且讓人驚嘆其可能性,它甚至可能突破內心的障礙與生理的束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起碼很多電影是這樣告訴觀眾的。

口吃真是一樣讓人苦惱的障礙,說者難受聽者也難受,為此造成彼此的折磨。而卻偏有人或以為自己可創造奇蹟,或聰明地藉此策劃陰謀,而讓口吃少年感受到所謂的愛情,並為之忘乎所以地試圖突破自己的障礙,失戀後又天真地試圖讓對方感到悔恨而去尋找神的奇蹟。但,那一切都是在辯論台上的事情,辯論對一個口吃少年來說,又豈是單純內心突破就可勝利的比賽。最終口吃少年體會到成長的種種無奈。

青春,或就是用來感受失敗,挫折,欺騙與被利用,而這成長的經歷並不會因為身體障礙而有所錯別,如若真有差別,那也僅是形式上的差別,具體內心的感受,其實還是那麼個模樣,導致的結果,也就是一聲慨嘆,然後接受這世界沒有奇蹟的現實。

其實,作為觀眾,還是流俗地希望男孩能夠自豪地站在台上,俯視曾經讓自己傷心的女孩,告訴她自己的與眾不同。但,編劇借女孩辯論式地自辯提醒了觀眾,就算真是那樣,男孩也還是應該感謝女孩,因為是女孩讓男孩改變命運。但,現實終究只會平庸卻不定會流俗。寄予厚望是男孩可以從這失戀與失意中成長過來,那也是觀眾假以自己的期望於角色的美好願望,而已。

回歸 – 惡魔城:被奪走的刻印

作為DS平台上的第三部《惡魔城》系列作品,KONAMI這次是終於做了回歸,從遊戲設計至遊戲帶出的氛圍,都重拾了過往的黑暗哥特風,尤其是細膩的人設表現尤其明顯,一改前兩作過分卡通化的設計,可以在廣岡政樹的新人設中看到前輩小島文美的奢華影子。

故事延續了《惡魔城》的模式,繼續上演人類與吸血伯爵德古拉之間的對抗,玩家控制女主角在不斷尋找遺失的記憶及刻印的過程中,挖掘出掩藏在各地的秘密和在刻印爭奪背後的陰謀與兄妹羈絆。

都說這是《惡魔城》在DS平台上的一次系列作回歸,在DS平台上的前兩作都為了觸控和雙屏做了相應的遊戲系統的修改更新,卻引來部分玩家的詬病。但其實,這於新接觸系列作的玩家而言,這些修改只是可以更好的利用DS來感受遊戲性而已。譬如前作採用雙主角的設定,讓玩家覺得遊戲的另一種新穎樂趣。而在此作,回歸到了按鍵操作上,強調按鍵組合所引出的遊戲樂趣,通過裝備上不同的刻印來組合出不同的技能效果。觸屏操作就僅是作為二週目時發動男主角瞬移技能時才用到。

但其實,較之過往前作,本作還是有所修改,首先是採用了女性主角,雖然這不是第一次,如前作的雙主角中就有一個女性,但作為完全的主角故事線,這次的女性角色還是第一次。其次是武器,以往的主角都是採用鞭的武器,而此作的主角則是有多種武器和魔法供使用選擇,最終武器也是一個全屏攻擊的技能。對於喜歡鞭這種長距離攻擊的玩家而言,這修改就或多或少是遺憾,但也僅是對資深玩家而言吧。

而其實另一個回歸,該算是難度設計了。普通難度模式下,如果沒有熟練的操作技巧,其實也是會遇到關卡的瓶頸,某些BOSS的攻擊組合和攻擊判定也著實考起了玩家的操作熟練度和手指靈活性。當然,有所難度也讓部分玩家慨嘆終於找回昔日玩《惡魔城》的挑戰快感,這更別說普通難度下通關後的追加元素,更是提高了不止一倍的難度,而滿足各種通關條件後所追加的元素是吸引部分玩家不斷挑戰的動力,當然,也還是部分玩家而言。

倖存者 – Revolutionary Road

如若當年在Titanic上的Jack和Rose都倖存下來的話,他們或者會步入婚姻,然後為著生活的種種而做出種種的屈從,放棄曾經的浪漫和承諾,只剩下生活中的種種無奈。影片如此殘忍地告訴觀眾,愛情片的結局其實是劇情片,愛情的浪漫會被婚姻的現實與兩個人的爭鬥所取代。或也故意為之,除了沿用《Titanic》的兩個主角外,還請來了Kathy Bates飾演他們的鄰居,就彷如讓她從Titanic上來到美國的Revolutionary Road,帶著觀眾見證讓人羨慕的愛侶是如何被婚姻打敗的。

大家曾經都有共享彼此的願望和秘密,但那是曾經,當一個人的事業突然變遷的時候,另一個人應該為此做出妥協,因為這是婚姻。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於是妻子April不能夠放下家庭獨自前往法國追求她夢寐的生活。婚姻是殘忍的酷刑,將不愛的人仍然捆綁在一起,告知這是責任。當丈夫Frank坦誠自己的出軌過去時,妻子的平淡要較之任何的憤怒表現更具有破壞力,因為已不愛,已失望,已心死,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或如此。

而當屈服於婚姻,屈服於丈夫,屈服於妻子,其實就徒留下軀殼,僅在偶然的出軌中感受自己的存在。當然,這僅是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婚姻危機故事而已。婚姻其實依舊有著其美好,其可以延續愛情的動人,當然。

孤獨 – 未來日記

用“孤獨”作題也認為是有損這詞的意義,動畫改編自同名漫畫,講述的是參與一個神選拔的殺人遊戲,遊戲過程中,參與者是用盡百般計謀來進行廝殺行動,作者也力圖以各種扭曲的人格和各種一意孤行故意為之而又經不起推敲的情節來製造觀眾的情緒刺激。

血腥、強姦、虐童、死屍、欺騙、謀殺、同性戀……各種爭議元素匯集其中,最大限度地滿足作者的任性,也最大限度地滿足某些觀眾的快感樂趣。但這一切重口味本只是一種噱頭,但最讓觀眾難受的是,讓性格扭曲懦弱廢柴的主角能夠逃避一切傷害倖存至最後的“外掛”模式,無論他人都如何逐一犧牲,且都心甘情願地為了這種廢柴任性主角而失去性命的時候,就不得不怨恨作者編劇的肆意妄為,以高歌懦弱的美好。

或也因為整部動畫讓觀眾感受到的強烈反感,以致對配音也反感,過於的矯情和造作讓人觀看情緒更加不適。當女主角呻吟般地喊“雪輝”,觀眾早洩;當男主角哭喪似地喊“由乃”,觀眾陽痿……然後觀眾將如此讓人難受的動畫給26話完整看完的時候,他是慚愧於的性自虐。

兒子 – Le fils

面對剝奪了自己兒子生命的人,會將他殺了來報仇,抑或放下過去選擇寬恕,而要是那人成了自己的學生,又會作何選擇呢?逃避?針對?陷害?似乎會有很多個選擇放在前面。

作為一個父親,也作為一個木工導師,他選擇繼續他的工作,其實他可以選擇去他弟弟的木場工作,他選擇擔任少年犯的導師。前妻責怪他:“這世上不會有人像你這樣子做的。”但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於是鏡頭就帶著觀眾尾隨他,尾隨他的工作,他的跟踪,他的孤獨……諷刺的是,當他想更多地去了解這個少年犯時,少年犯開始對他產生信賴,想他當自己的監護人。

後來開始思考為什麼是木工導師這個角色職業設定,是架梁奠基者的意思嗎。兒子被一個沒有得到父母關愛的兒子剝奪了生命,自己的兒子被不負責任的父母的兒子所殺害,那是個童年得不到生活支撐的兒子。當與這個落魄的兒子見面時,一種可以認為是情感轉移的事情發生了。

以手搖鏡的背拍來強迫觀眾的旁觀,單機長鏡頭跟拍更是令觀眾以冷靜的距離角度來觀看故事的進行。

下一頁 » « 上一頁